取舍是上帝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力,什么样的取舍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乃是由无数次的取舍所构成的。不同的取舍,构成不同的人生。
有三个不同国籍的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每个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拉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凯迪拉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什么样的取舍决定什么样的生活。取舍是人类一种天赋的能力,不需要有特殊资质,更不只是有钱有势的人才能运用取舍获得成功。它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出身,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种力量的存在,并且加以运用,我们的生活就能够完全得到改观,生活就完全可以合乎我们自己的理想。合宜的取舍能化失败为成功、化怯懦为自信、化浮躁为冷静、化不安为稳定,它能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以安宁,能使我们脆弱不堪的生命重获生机,变得美满快乐。
2有得必有失: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放弃,也有积极放弃与消极放弃之分。积极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生活。人之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可惜的事情,总有需要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放弃今天的舒适,努力“充电”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生活。若是一味留恋今天的悠闲生活,有可能明天你将整天地哭泣。学会放弃,可以使你轻装前进,能够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
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的价值绝对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也就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它始终站在原地不能举步,结果只好活活饿死。毛驴的困惑和悲剧也常折磨着人类,特别是一些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人。
剑桥大学安东尼·霍金森教授说: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负责。一个人如果拥有较优越的现实条件,就意味着他面临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可供选择的目标越多,那么在他做出决策之前,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越多。
无论何种“冲突”,其实质都是要在两种或多种方案中做出惟一的选择。这种高负荷的思维总是伴着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这样的情绪会更强烈、更深刻、更持久。一旦做出了选择,这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也会随之结束。
如果不能进行果断的抉择,你将受到焦躁情绪的侵扰;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不能坚决地放弃,便有可能造成致命的错误。
非洲土人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狒狒:
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狒狒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狒狒的前爪伸进去,狒狒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狒狒。因为狒狒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狒狒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狒狒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
果断地放下。
3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得不到你只能选择一个目标,如果你什么都想得到,那么,结果往往是你什么也得不到。
有一个农夫,既有房子也有地,生活十分富裕。有一次,他花钱雇了一条狗,帮他防止流浪的乞儿闯进院子,还要帮他烘烤面包,天天给他浇灌和收拾菜园。
那狗谋得了职业,尽力想把工作干好。
这时候,农夫去赶集,等他回家一看,菜园没有收拾,面包也没有烘烤,而更叫他恼火的是,小偷爬进了院子,把仓房偷了个精光。
农夫哇啦哇啦地痛骂那狗儿。对于每一桩过失,那狗儿都有一番辩解:为了收拾白菜的苗床,它把烤面包的事放下了;收拾菜园吧,可是又到了看守院子的时候了;至于错过小偷的那一刻,正好赶上它想去烤面包。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可半途而废,也不可一心二用。只有全力以赴,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平时的工作中,即使业务再忙,文件堆积如山,仍需一一完成。若想一次完成,结果必定一件事都做不好。将目标缩减为一,达成一个目标,再处理下一个目标,循序渐进,工作必获佳绩。为了惩罚一个违反了戒律的教徒,主教列出了三种处罚的方式让他自己选择:第一种是罚款100元,第二种是吊在树上两个时辰,第三种是吃50个辣椒。
那个人想:还是吃辣椒划算,既不破财,也不痛苦。于是他选择了第三种。他拿起辣椒吃起来,刚吃了几个感觉还可以,当他吃到第10个时,他感觉到嘴里火辣辣的痛,心里像烧着一团火,他难受极了。他又勉强吃了10个,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流着泪说:“我再也不吃这要命的辣椒了。我宁愿被吊起来。”他又被一条结实的绳子吊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就感觉头晕目眩,浑身像是被砍了下来一样,绳子勒进了肉里,痛得他大声叫起来,他再也不想为了100元钱而受这个罪了,他高声地叫道:“快放我下来,我要选择第一种方式,我情愿被罚100元钱。”
他转了一圈,折磨也受了,最后依然没有逃脱罚款的下场。如果他一开始就能想到选择第一种方式,就不必再去尝试另外的痛苦,也就不会受两种罪了。
有时我们面对众多选择时,我们只能选择一个。剑桥大学罗伯特·史蒂文森教授指出:
只要把你选择的这一个干好、经营好,就是最大的收获,当你什么都想选择时,结果往往是你什么也得不到。
4要想取得多少,那就先付出多少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个人获得的多少与他付出的多少总是成正比的。
某一大雨天的下午,有位老妇人走进匹兹堡的一家百货公司,漫无目的地在公司内闲逛,很显然是一副不打算买东西的态度。
大多数的售货员只对她瞧上一眼,然后就自顾自地忙着整理货架上的商品,以避免这位老太太麻烦他们。可是,其中有一位年轻男店员看到了她,立刻主动地向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需要他服务。这位老太太对他说,她只是进来躲雨罢了,并不打算买任何东西。这位年轻人安慰她说,即使如此,她仍然很受欢迎。他还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她离去时,这名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太太向这名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然后径自走开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完全忘了这件事。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一封信,是那位老太太写来的。这位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装璜一所豪华住宅的工作。
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她也就是这位年轻店员在几个月前很有礼貌地护送到街上的那位老太太。
在这封信中,老太太特别指定这名年轻人代表公司去接受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交易金额数目巨大。这名年轻人如果不是好心地接待这位不想买东西的老太太,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这个极佳的晋升机会了。
有一句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果帮了别人的忙,你将会得到别人更大的帮助。你对人热情,别人也对你热情。如果你是一位营业员,整天一副苦瓜脸,对顾客的询问爱理不理,这样就把销售机会一个又一个地丢掉了,也许丢掉的还不止这些,比如还丢掉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如果你是一位坐办公室的干部,你对每个来访的人都热情接待,说不定有一天,其中一位来访者成了你们单位第一把手,那么你的晋升机会就来了。因此可以说,每个来访者对你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机会,请你好好把握。
当然,你有权利不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不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更进一步说,你的每一种思想产生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采取一项友好的行为,或者提供有益的服务,那么,他也将对你提供相似的友好服务。这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如果你对人诚实,他人就会对你信任。
希望一切美好品德都成为你的个性的力量,把这些力量散发出来,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道理很简单:你乐意借给别人钱,那么当你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尽力帮助你。你待人不薄,别人则知恩图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你给予的同时,你会产生精神的富足感。就好像老师一样,他拼命地把他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他的知识会愈来愈贫乏吗?刚好相反,“教学相长”,他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在他教导别人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领悟。绝不会说教完了,自己的技艺就全没有了。
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总是教育学生: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个人获得的多少与他付出的多少总是成正比的。所以,做人首先要付出,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人缘,也只有这样,才会在物质和精神上有更多的收获。
5很多时候,失去就是另一种获得
人生哪有只得不失的道理,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失去也就是一种获得。
执着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放弃。
对善于享受简单和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心态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舍弃。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在世,紧握拳头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这神灵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润于美之中,我们当然要紧紧地抓住它。然而这一点,又常常只是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才为人觉察,可是一旦觉察,那美好的时光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凋谢了的美,逝去了的爱,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生活的馈赠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虔诚地恭候每一个黎明吧!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这种教诲却是不易领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时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入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的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屈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呢?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呢?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
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学会放弃。要舍得放弃,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失去也就是一种获得。
只有放弃了假、恶、丑,你才能得到真、善、美。
人生决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选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6弃所必舍,是人生的一种练达和境界
明智的舍弃,实际上是一个人求进取、求发展的前提。舍弃的前面将现出更美丽的前景。
能否舍弃人生路上必须舍弃的东西,这或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智慧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冷静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的理想与生活的时候,他才敢舍弃,他才能够舍弃。
我们从儿时开始接受的教诲便是:人的一生要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奋斗,不停地进取。久而久之,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思维模式、一种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然而,不断地奋斗与进取之后,多少人真正感到了充实、慰藉和幸福?或者说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实际上,失落、怅惘、空虚与困惑仍然缠绕着“孜孜以求”的人们,让人大有人生不能如愿的感喟。
其实,人生不仅需要进取,还要学会舍弃。要学会舍弃,首先要明白舍弃之中的大奥妙。
人生需要舍弃什么?具体说来,大约有三点:
一是舍弃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标。人的欲望大多是无限的,但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宏图大志、冲天抱负,给人带来的不只是力不从心的重负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耗费了一个人能够成就事业的精力。
二是舍弃现实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诱惑。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各种各样的享受在现代文明中不断对人施展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人,一旦为了享受而钻营,甚至不择手段,那么,耗费的不仅是精力,而且难免会在肤浅的享受之中远离人生的大志向,甚至与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幸福背道而驰。
三是舍弃现世的功利标准下的成败得失。当人们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与身边的人大争一日之短长、论一时之高低的时候,人们的眼界、思维与胸怀实际上已受到极大的限制。匍匐于现世的功利标准往往会造成两种心态:一种是对别人成功的模仿与追逐,另一种就是未能如愿以偿时生出的各式各样的嫉妒心。前者决定了一个人不会有新的创造,后者常常无损于别人却将自己置于痛苦之中。两者不但不会使人升华,而且会使人变得平庸。
剑桥教授说:明智的舍弃,实际上是一个人求进取、求发展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自己能够成功的事业上。当一个人不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费心机、呕心沥血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认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他才有可能避开身边无谓的争斗和纷扰而积蓄起属于自己的能量。
在现实生活中,富有胆识的舍弃,说到底是让人最大程度地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被现实生活中那些阻碍自己人生目标的力量所驱使,所异化。人必须拥有智慧,而智慧,要以心灵的自由为前提。心灵是最该属于自己的,而它又是最难属于自己的,因为作为社会人,太难挣脱社会给予人的种种束缚了。而许多束缚,又恰恰是人们在为挣脱这种束缚时加倍给予自己的。
不解舍弃之妙时,人就难以摆脱狭隘、苦闷、浮躁、浅薄和被动;而当人真正能够走入“舍弃”的境界时,他的眼前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他会在这个别样的世界里一展身手,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