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穷”养不穷志——挫折是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无论穷困还是富有,都应该有志向。穷困的家庭应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促使其努力奋斗。富有的家庭则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俭朴美德,防止其沉溺于物质享受中。

    除了品格、志向之外,家长还要锻炼孩子承受磨难与挫折的能力以及挑战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只有不惧挫折与失败,不溺于贫困与磨难,勇于挑战,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谁是真正的强者,只有经历命运浪潮的沉浮与搏击才能决定。

    前途靠自己打拼,命运靠自己改变

    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必定以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成功。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是愚蠢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能改变命运,成就人生。如果甘心于贫穷的命运,就会被贫穷奴役一辈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人们的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

    生活中,出身贫困的孩子往往自卑不已。总认为环境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他们常常抱怨人生与命运的不公,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一切不幸并非源于客观的环境,更与他人无关。真正导致不幸的是自己的态度,真正可以决定命运的人也只有自己。

    萨达特曾任埃及总统,对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他外交上的一些惊人之举,使他成了一代政治风云人物。然而,萨达特的出身并不显赫。

    萨达特出生于埃及的一个小村庄,后来随父亲到了首都开罗。尽管家庭并不富有,但为了孩子的前途,萨达特的父亲还是把孩子送进了高级学校上学。

    高级学校里大多数都是名门望族家的孩子。这些孩子上学放学有小轿车接送,而且吃穿用度都十分讲究。

    看到这种情况,小萨达特心中有些难过。因为他的学费都是好不容易才交上去的,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打扮自己。

    他变得焦躁不安,再也没有心情学习了。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实在太差,心想:“无论怎么努力学习,以后还是会为那些富裕的同学打工,学习还有什么用呢?”

    很快,萨达特的学习成绩就降了下来。

    父亲注意到了他的变化,便问萨达特:“孩子,你的同学上学有轿车接送,而且穿着漂亮,你很羡慕他们,是吗?”

    “是的,爸爸。”萨达特老实地回答。

    “可是,你的同学穿得好不是你的同学富有,而是他们的父亲富有,你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那就去和你的同学公平竞争吧,要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他们的尊重。”

    听了父亲的话,他开始不卑不亢地与那些富有的同学交往,并十分努力地学习。后来,萨达特凭着自己的努力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最终成就了富翁们都无法完成的伟业。

    人生中必有壮丽的风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济只会遮蔽温暖的阳光,让生活暗淡失色。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地看待自己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富兰克林曾说过:“贫穷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认为命定贫穷,或必须老死于贫穷的心态。”贫穷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怕的是人穷志短,失去了奋斗的勇气,自甘平庸,那可真是一辈子都是受穷的命了。

    如果甘心于贫穷的命运,就会被贫穷奴役一辈子,如果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人们的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

    有个男孩试探性地问自己的父亲:“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命运?”父亲迎着儿子的目光,沉着地说:“当然有啊。”

    男孩再问:“那么,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笑着说:“我会看一些手相,让我来看看你的命运吧!”

    男孩脸上显出怀疑的神色,因为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懂得这门手艺。

    父亲看出孩子的犹疑,说道:“没关系,看我说得准不准、对不对?”

    说着,他抓起孩子的左手,讲了一些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

    突然,父亲对男孩说:“现在你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他举起左手,慢慢地且越来越紧地握起拳头。

    父亲问:“握紧了没有?”男孩答:“握紧啦。”

    父亲问:“那些命运线在哪里?”男孩回答:“在我的手里呀。”

    父亲脸色一变,厉声追问:“那么,命运在哪里?”男孩犹如当头棒喝,恍然大悟: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你以后遇见多少‘算命先生’,你都要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这就是命运。”

    在时间的海洋中,人生就是一条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船的舵手。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可把舵交到别人手中,否则我们就很难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

    其实,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命运。智者与强者会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弱者与庸人却恰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所以,他们也将继续失败,直至走入失败轮回的命运。

    在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怨天尤人、悲号哀鸣是毫无用处的,不如适时地抖落盖到身上的泥土,把命运的不幸当成垫脚石。事实上,贫困的经历对人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鞭挞,如果利用得好,就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甚至可以利用贫困磨炼孩子,给孩子以深刻的启迪。

    有对年轻夫妇收入丰厚,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他们穿的是名牌衣物,用的是高档电器。

    但是,自从孩子出生后,他们的生活就变得勤俭起来,穿着也相当朴素。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困难,让孩子从小就有家里不富裕的印象。

    人们对此感觉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不为孩子着想?”

    他们表示:“我们这么做就是为孩子着想,要让孩子体会贫穷,了解生活的艰难以及财富的来之不易。”

    事实证明,这对夫妇的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在“贫穷”教育下,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勤俭节约,从来不乱花零用钱。他会把家里没用的废纸存起来,卖给那些收废纸的人。看到孩子认真的样子,邻里都称赞不已,而夫妇俩也很欣慰。

    即便金钱无忧的家长也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财富是来之不易的。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只有付出汗水和辛劳,才能得到财富与成功。父母的财富只代表父母的成就,孩子的命运还需要自己去掌控。要知道,前途靠实干打拼,命运靠自己改变。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个人的实干能力才是最实在、最长久的。

    与孩子谈贫说富,思想不能贫瘠

    金钱并不能丈量心灵的高度。拥有纯洁的心灵,就没有必要低下高贵的头;拥有纯洁的心灵,就没有必要佝偻着脊背做人。良好的品格与功利没有必然联系,即便拥有万贯家财,也不能说明这个人品德高尚,相反,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即使很贫穷,也同样会受人尊重。家长教育孩子,不仅要锻炼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的思想富有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打造光明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漂亮衣服和有趣的玩具,从爸妈手中得到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然而,良好的物质条件不仅没有给孩子带来更美好的未来,相反,倒让不少孩子变得虚荣起来。

    现在有些孩子特别讲究生活“品质”,一场生日Party就要花费数百元,吃一顿饭不花个千儿八百也不算完,衣服鞋子非上百上千的名牌不穿。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对家庭经济状况不闻不问。更有甚者,竟然用金钱来衡量每一件事情。孩子的心开始失去淳朴而充满功利,拜金主义在孩子的思想中膨胀,腐蚀着幼小的心灵。

    有一个小男孩在一所“贵族学校”上学。有一次,学校呼吁大家向灾区捐款,小男孩把事情告诉家里,妈妈给了小男孩5元钱。然而,小男孩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他的同学捐的不是50元,就是100元。他认为自己吝啬,因此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来。好一阵子,小男孩都闷闷不乐。

    妈妈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妈妈的一番话让小男孩接受了一次最好的关于金钱的教育。当小男孩第一次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时候,是妈妈让他懂得了“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当老师在宣布全班筹款成绩的时候,小男孩一直仔细听着。自此以后,小男孩变得不卑不亢,对待富裕的同学和伙伴也不再低声下气。后来他也一直秉持“精神富有才是真的富有”的思想抬头做人。

    孩子有虚荣思想,父母要负一大半的责任,这是因为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财富观教育。不少母亲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还有不少孩子年纪不大,但他们也知道什么叫气派。随着虚荣心膨胀,孩子中间滋生了怕吃苦、不愿意学习、没有上进心等毛病。

    男孩比利有个同学叫杰克,家里很富有,有好几栋房子,他平时带着手机上学,有事情就打电话给父母。他一个星期就花一百多美元,经常到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吃。由于杰克的父母一天到晚忙着自己的房地产生意,没有时间管杰克,只是不停地给杰克很多零花钱,于是,杰克养成了成天玩电子游戏的习惯,为了玩游戏,甚至连课都不上。

    事实上,杰克散漫的恶习影响了他的学习,他的成绩非常差,乃至阅读水平还不赶不上比利两年前的程度。因为学习差、能力低,在班里也没什么人气,朋友也很少。

    而比利的父母是教授,虽然比利家里不如杰克,但家境也不错,不过,比利的父母不随便给比利零花钱,而比利也不会像杰克那样胡乱花钱,相反,他每个月都会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钱存到银行里。

    比利一直对杰克非常同情,在比利的眼中,杰克不仅不“富”,而且一直是个弱者。比利很想帮助杰克,让杰克改掉那些坏毛病。

    比利把杰克的情况告诉了父母,父母不仅没有反对比利与“坏孩子”交往,反而一直鼓励比利并想办法帮助杰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的差别。如果要大家选择自己孩子的发展前途,相信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比利一样。钱财的多少也许能影响教育条件的好坏,但不能影响教育水平的高低。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校长孔召绶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教育家,他特别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当学校发生了“窝头事件”之后,他当即集合了全校师生,对大家说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话,表达了自己对学生们的期望:“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吃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吃山珍海味就是富有吗?不,孩子们,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今天的你们都还年轻,将来走入社会,你们都要经历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都要面临理想与现实的选择。等到了那个时候,你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反过来,如果一天到晚只记得自己的那一点私利,只盘算自己的那一点得失,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到了晚年你也会发现,你并不快乐,你所拥有的只是无尽的空虚,因为在精神上你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这半块窝头,我留下了,这半块窝头,我也希望从此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我们要牢牢记住,俭朴为修身之本!”

    在家庭教育中,品格与德行的修养是重点中的重点。对家长来说,应该培养孩子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美德。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有一次,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了一位朋友。“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啊。”

    “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无所谓地说。

    几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经誉满天下,却还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又建议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这又何必呢?”爱因斯坦说,“反正大家都已经认识我了。”

    品格高尚不在于贫穷与富有。家长教育孩子,不仅要锻炼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的思想富有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打造光明的未来。

    钱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赚

    只要有本事,即便穷光蛋也能成为大富翁。若是没本事,即使得到万贯家财,也将难以掌握。在教育孩子时要告诉他,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赚钱。

    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花钱,随时随地都会向父母开口要钱,有一天,父亲有些不耐烦了,就对孩子说:“想要钱,有本事自己挣去。”孩子听了爸爸的话,很是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呀。”

    父亲一听孩子有心,便开始引导,他说:“你可以倒垃圾、扫地、擦桌子,做好这些,我就付给你相应的工资。”

    孩子听了父亲的话非常感兴趣,连忙答应:“这样真的可以吗?那太好了。”很快,父子俩达成的协议就开始实施了。

    可是一次,孩子突然对父亲说:“干这些活很累,钱太少了,有没有少出力多挣钱的活呢?”父亲想了想,告诉他:“有,你会动脑筋给家里提好的建议,如果被采用了,你将得到3倍的工资。”

    于是,孩子开始留心生活,提出各种建议,其中有很多好建议。自从“挣钱”教育之后,孩子变得更爱劳动了,脑筋也转得多了,而且还有了很强的自信心。他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大言不惭”地对父亲说:“爸爸,你看看,我将来会挣到很多钱。”

    父亲哈哈一笑,说:“你现在长本事了,为什么不到外面去挣钱呢?”孩子听了,还真的上了心。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

    原来在学校,同学们都爱喝饮料,喝完之后,便把饮料瓶扔到垃圾篓里。孩子看到这种情况,便利用空闲时间把饮料瓶收集起来卖到收购站。后来,他的“事业”越做越大,竟然把“收集”变成“收购”,做起了垃圾清理的生意。

    从生存之道来看,这个孩子无疑是杰出的,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赚钱,他不仅敢想,而且敢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尽管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其家庭教育的成功。

    也许有人认为,他家里并不缺少这点钱,没必要让孩子干这种“没面子”的工作。然而,让孩子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让孩子树立凭本事赚钱的思想才是至关重要的。

    无独有偶,在教育孩子方面,沃尔玛连锁集团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也主张让孩子凭本事赚钱。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沃尔顿就让他们为自己“打工”。平时,沃尔顿让孩子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跪着擦商店的地板,帮忙修补仓库,装卸简单的货物等等。干完活后,沃尔顿就会按照他们的劳动量根据普通工人的工资标准付给他们报酬。

    这个报酬既是孩子的工资,也是他们的“零花钱”。同时这个做法告诉了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要花钱,就凭自己的本事去赚。

    现实生活中赚钱的机会很多。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机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第二富翁沃伦·巴菲特也都秉承“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宁肯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出去也不留给自己的孩子。

    比尔·盖茨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

    这个首富从不会给孩子们很可观的钱,当小儿子罗瑞还不会花钱,但女儿珍妮佛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比尔·盖茨夫妇却没有像中国的家长那样一味满足这对小儿女的要求。

    比尔·盖茨宣布退休时,他打算把自己580亿美元的全部家产回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他的孩子们。

    世界第二号富翁、号称“股神”的沃伦·巴菲特也有同样的打算。2006年,巴菲特将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并宣布将来的遗嘱:“在我去世之后,请把我99%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

    当巴菲特准备隐退时,对选择继承人的标准,巴菲特也自有主张,他已经选定了5个候选人。而其挑中的接班人选都是他信得过的工作伙伴,尽管这份名单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里面没有巴菲特这个姓氏。

    在世界著名的大富豪中,如“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等,他们都有着巨额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孩子的成长以及获得财富就要靠他们自己。调查表明:金钱和安逸会成为孩子前行的阻力。家长给孩子的不应该是金钱与安逸,而应该是良好的思想以及赚钱的本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孩子,让孩子长本事比什么都重要。

    奋斗不息有志气,告诉孩子要争气

    志气就像人的脊柱一样,没志气的人将不能容于天地间。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志气。

    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争气的。教育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争气。

    法国传媒大亨巴拉昂患了癌症。

    临死前,他出了一道考题,题目是:“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他把答案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将这张纸锁在保险柜里,便开始悬赏征集答案:凡是答案与其锁在保险柜里的答案相同的,便可获取100万法郎的奖金。

    结果,在近5万份的答案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小女孩拿到了全部奖金。

    答案是什么呢?——野心!没错,就是野心。

    有人对巴拉昂的答案很怀疑,但是这位仅用10年时间就跻身于法国富豪行列的人却用自己的经历做了解释:“因为我先前也是一个穷人……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进坟墓。”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在讨论小女孩为何能幸运地拿到奖金,但是更为激烈的讨论的是关于自身人生理念与生活方式。

    实际上,巴拉昂所谓的“野心”并非政治家争权夺利的野心,而是指一个人有无改变现状、不断超越自我的志气与梦想。

    事实上,野心与梦想人人都曾有过。当你问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长大了想干什么?”

    绝大部分小朋友都会告诉你:科学家、文学家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伟人。

    可是,对孩子的憧憬,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以为然,一笑置之。现在的孩子其实就是昨天的你我。

    这般远大的志向,如果能够得到保护,将会使他们成就伟大的事业。

    李比希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校长问他:“你将来打算干什么?”他响亮地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化学家。”

    话音未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然而,正是这个被人取笑的孩子,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化学之父”和“肥料工业之父”。

    在人生的道路上,志气非常重要。长城宽带的老总杨宇航,4岁还不会走路,一直住在医院。上学的时候,因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他还经常受到同学欺负。从小到大,磨难挫折不断。尽管如此,他却很有志气,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当很多条件比他好的同学都安于现状时,杨宇航却心比天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精英。

    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顺顺利利还是挫折不断,都不能没有志气。中国有句古话:“人穷不能志短。”由此可见,志气对人生何等重要!

    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28岁时到比利时留学,跟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学习。当时,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都瞧不起中国留学生。童第周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当时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耐心和细心。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成功。

    童第周决定攻克这个难题,他不声不响,刻苦钻研,一遍又一遍,最终把这项实验做成功了。

    教授知道后,激动地对童第周说:“童第周你真行!中国人真行!”而那些外国学生也都对童第周刮目相看。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不怕没钱,也不怕底子薄,就怕没志气、不争气。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往往也都是平民出身,而且大多家境贫寒,但他们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因为起点低,便给他们提供了宽广的成长空间,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赢得周围人的赞美,进而强化成动机,越战越勇。

    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往往都比较争气。而让人诧异的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反而不争气。

    有对夫妇都是成功人士。丈夫是成功的企业家,妻子是一名出色的律师。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优秀,可是,孩子却太不像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继承他们的优秀基因。

    孩子不但不认真学习,还天天玩游戏、看电视,他妈妈一说他,他就情绪暴躁,甚至与长辈说话都带脏字。他爸爸经常对他讲自己当年的经历,他妈妈也给他讲自己的学习经验。可是,他根本就不听。

    后来,夫妇二人去咨询教育工作者,才知晓其中的道理。原来是家庭结构的高起点使得孩子失去了成功动机,让孩子不知道用心,不懂得努力。

    因此,针对处于高起点家庭的孩子,家长应该把自己的要求放低一些,多给孩子一些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应该有志气,家长教育孩子,就要让孩子争气。

    引导男孩学会抵制诱惑

    在社会上,人应该有强大的自制力来抵制诱惑。而抵制诱惑的能力则需要从小培养,这就要求父母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不能动摇。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诱惑,要保持志向、洁身自好,家长应该将抵制诱惑列入“课程表”。

    幼儿园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抵制诱惑的实验:给每个孩子发一块巧克力糖,告诉他们要等20分钟后才能吃,如果按照要求做,就可以再得到1块糖。结果,有的孩子抵制不住巧克力糖的诱惑,没过20分钟就把糖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却能转移注意力,去玩游戏或看书,坚持等20分钟后再吃,最终他们得到了两块糖。

    老师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得到两块糖的孩子在老师上课时极少打岔或胡乱说话,他们在兴奋、激动、生气或沮丧时都能让自己很快冷静下来,极少有鲁莽的举止,有耐心、自觉性强。而那些只吃到1块糖的孩子却没有上述优点。

    经过这样一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一个人要想取得卓越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应具备控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培养孩子抵制诱惑。通常迅速满足孩子很容易刺激孩子的欲望,使他对诱惑的抵制能力下降,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愿望的方法,让孩子的自制力得到锻炼。

    有个男孩从幼儿园一回家就想吃糖果。可是,他搜遍了柜子也没有找到好吃的。就在他失望的时候,突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个纸盒。不过,那盒子被透明胶纸给封住了。小男孩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吃的,因此不敢打开。

    于是他捧起纸盒便问爸爸:“爸爸,这里还有一盒饼干,我可以吃吗?”

    然而,爸爸并没有告诉他里面是什么,只是说:“没经大人同意,小朋友不能随便拆东西,拆了就不是好孩子了。”

    男孩有些狐疑地看了爸爸一眼,便又将盒子放回原来的地方。不过,他似乎不甘心就此罢休,一直挨着放盒子的桌子,不肯离开。他看着爸爸在一旁忙活,便拿来了小剪刀在纸盒上比划着。

    一旁的爸爸早就知道,这个“馋虫”一定特别想打开盒子,不过,他没有作声,只是偷偷地观察儿子。

    只见孩子捧起纸盒,再次仔细地看了一遍,眼里透着一丝渴望。

    就在爸爸以为孩子要剪破纸盒时,他却放下纸盒拿起了一旁的一张纸剪了起来。虽然他还不时地瞄一下旁边的纸盒,可再也没有去动它。

    爸爸看到儿子的行为,心中很是满意。过了一会儿,爸爸便把盒子递给小男孩,让他打开。小男孩十分惊喜,这时,爸爸开口告诉他:“这不是饼干,也不是糖果,而是一副手套,是买来送给爷爷的。

    小男孩听了,脸上顿时显出了失望之色。爸爸一看,呵呵一笑说:“今晚我带你去超市让你挑喜欢的东西。”

    小男孩有些惊讶,不解地问:“为什么带我去买东西,这是奖励吗?可是我今天在幼儿园没有受到表扬啊。”

    爸爸摇了摇头,又笑着说:“这也是给你的奖励,因为你刚才没有私自拆开那个纸盒。”

    小男孩依旧不解,问道:“如果我打开了,就没有奖励了?”

    爸爸认真地点点头,告诉他:“因为你抵制住了诱惑,这样的好孩子,我一定要奖励。”

    故事里的爸爸通过延时满足孩子的愿望,锻炼了其自控能力,同时也告诉了孩子这样一个道理:人是要抵制住眼前的诱惑的,抵制住了诱惑,你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要孩子抗拒诱惑,首先就要让他先正视诱惑。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生活中确实存着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诱惑,如果能够保持志向、洁身自好,值得思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要“抵制诱惑”列入课程表。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小和尚初次下山,老和尚生怕小和尚受到女色的诱惑,就欺骗小和尚说女人是老虎,可是小和尚一下山,遇到女人就怦然心动,心想:“世上竟然有如此妩媚的‘老虎’!”结果,他反而成了“老虎”的俘虏。

    所以,要抗拒诱惑,就应当引导孩子认清诱惑,正视诱惑。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诱惑通常就是做起来痛快过后后悔的事情,只能满足一时的感官享乐,但对以后的发展不利。

    总而言之,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与自控力,锻炼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使其保持冷静的头脑,让孩子战胜人生路上的各种诱惑,为其以后的生活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意志保证。

    苦难与挫折是男孩最好的礼物

    经历磨难是一种幸运,正视磨难,人们才会鼓足精神,坚定自己的意志对抗现实的残酷,从而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求索,全力追寻。可以说,不经历磨难,孩子就不懂得幸福;没有遭遇挫折,孩子就不会成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锻炼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还应该锻炼其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生中,挫折与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挫折与苦难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未成年的男孩就不一样了。其实,挫折与苦难算得上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就看你会不会利用它,如果能够让孩子接受并战胜它,就能使孩子变得更成熟。

    承受磨难、接受挫折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修行。如果能够在一次次磨难与挫折中得到锻炼,学会正视磨难与挫折,那磨难与挫折就会成为人生的一种财富;经历磨难、遇到挫折而不失去希望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童话作家安徒生小时候家里很穷,这让他吃了不少苦,经历了很多磨难。童年时期,安徒生住在丹麦富恩岛上的一个小镇,镇上住着许多富人。那些富人的男孩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从不和安徒生一起玩,有时还会骂他“穷鬼”。因为安徒生的父亲只不过是个鞋匠,而他的母亲靠给别人洗衣服挣钱。

    安徒生一家三口都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是那些富人废弃而被父亲捡回来重新修理过的废品。庆幸的是,父亲有一双巧手,这样一间破烂的小屋子,父亲却把它布置得如同一个童话世界。

    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还送他一些自己雕的木偶,安徒生自己给这些木偶缝制一些衣服,把它们扮成各种角色,并用这些木偶配合父亲故事里的情节表演,为了使表演更生动,安徒生还经常到街头去观察那些他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看他们平时是怎样生活的。

    这种经历对安徒生以后的创作有很大帮助,能够写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没有经历磨难,孩子就不懂得幸福;没有遭遇挫折,孩子也不会得以成长。当然,并不是所有经历磨难、遭遇挫折的人都会健康成长,那些无法正视磨难,承受挫折的人是无法成就美好人生的,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胸怀理想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要达到这种效果,家长就要教导孩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男孩做事遭遇失败,要教育他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正视它就能在跌倒之后爬起来,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

    日本有一位经理人,他每天都把高兴的事情记录下来,而且要求他的下属每周向他汇报快乐的事情,并把它命名为“快乐例会”。这位“快乐”老总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百伴”公司总裁和田一夫。

    在72岁的时候,和田一夫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企业在一夜之间跌入低谷,多数人都以为他会心灰意冷,但是人们没有看到垂头丧气的和田一夫,这个倔强的老人并没有被打击压垮。没过多久,他就和几个年轻人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

    面对新的行业,和田一夫仍旧自信、积极,在他和伙伴的努力下,生意依旧红红火火。

    记者问和田一夫:“您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反败为胜、东山再起呢?”和田一夫微笑着说:“因为即使失败了,我也会笑着面对。”

    一时的失败并非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的失败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失败。绝不能妄自菲薄而一味地否定自己,那样只会削弱自己的斗志,使自己无法振作。对不能正视失败的男孩,父母应适时给予指导,帮助端正其心态。

    因此,父母不妨把挫折教育当成对男孩的一种考验,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他们对待困难和痛苦的态度,将会是衡量其能力的标准。因此家长不要害怕挫折对孩子的打击,而应该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优秀的男孩是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困难与挫折的。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男孩承受挫折与苦难的能力,而不是什么事都为男孩事先准备好。跌倒了爬起来才是男子汉的行为,躺在地上哭喊是没有用的。父母要引导男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是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也要爬起来,乐观地面对人生。磨难与挫折也不过是一根绳子,只是有的人用它来攀登更高的山峰,有的人却把它当成了上帝赐予自己自杀的工具,而那些在困难中爬起来的人则是勇敢的攀登者。

    下篇:女孩需要“富”着养下篇:女孩需要“富”着养

    女孩是天赐的公主,很多女孩的家长都对“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的理论深信不疑,更是将“富贵多淑女”这句古语作为教养女孩的座右铭。

    家长认为,柔弱是女孩天生的特质,她们就像盛开的鲜花一样,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为了让女孩享受公主般的待遇,过上奢华的生活,家长会带女孩去弹钢琴、看画展、吃山珍海味、穿高档衣服,用最美好的物质条件为女孩搭建富足的生活。

    其实,很多家长都误读了“富养女”中“富”的概念。

    所谓的富养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对精神、气质、智慧、能力、形象等的富养。

    父母的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吃、穿、住、行方面给女孩提供最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不能使女孩拥有高贵的气质、优雅的举止以及极高的审美能力。

    女孩不仅要用金钱培养,还要用爱和品质去培育,让她更加自立、自强地生活;让女孩懂得美,懂得欣赏,懂得辨别,同时也懂得自我保护,以便从容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