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共事与忘年之交
1950年夏季我由徐州调至济南工作,开始任山东省文联筹委会秘书长,时王统照先生为该筹委会主任;后来我继李微东同志之后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处处长,时王统照先生已在该厅任副厅长,主管文化工作。
1951年4月山东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选举王统照先生为山东省文联主席,我为第一副主席(兼党组书记),骆宾基为另一副主席。
1951年7月王统照先生又被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我为副局长(兼党组书记)。
王统照先生比我长22岁。早在我出生的1919年,王先生已在北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并从事于五四新文艺运动,曾编辑及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及文艺作品。自20年代至30年代我还在小学和中学时,先生已知名于文坛,是著名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发表有大量文艺作品在各种著名文艺刊物上,并已有文艺著作单行本问世。我至1938年入党,投身于抗日战争,经受斗争锻炼,并参加部队在根据地做文艺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50年代初我才30多岁。所以从一开始我就一直把先生视为长者、文艺界的老前辈和文化界的先驱者,对他非常尊重。而先生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且颇有组织观念,重视组织关系。所以在合作共事中,相处甚好,互相配合工作,彼此十分融洽,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忘年之交”。
我们合作共事,前后共五年之久。至1954年夏季我被调去北京图书馆工作,临行前我还特地前去看望在青岛家中养病的王统照先生,并交代了工作,在彼此话别时,不胜依依。
二、奋力自勉、多做工作
王先生不顾体弱多病,总是那么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各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并且奋力自勉地积极从事本兼职各项工作。
回想起1952年在王先生已55岁的那一年,1月份刚刚出席了山东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在会上发了言,会后他又率春节慰问团出发去慰问部队,归来时病重住院,此后肺气肿渐重,侵及心脏,病情缠绵,身体一年比一年衰弱。病情稍见平定,他又在4月至6月赴莒县、广饶等地农村参观访问,目睹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生产迅速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广大农民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无比喜悦,曾写诗抒怀(后经整理收入《鹊华小集》)。
1953年在王先生56岁时,曾去北京列席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时先生已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
同年9月至10月,他又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大会及作协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及作协理事。
1954年我调走后,他仍扶病频繁地工作。6月间王先生又主持召开了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同年8月又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致开幕词,当月还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京出席第一次会议。会后又赶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任山东代表团团长),终因过度劳累,在沪突然病发,住进医院达半年之久。
1955年我与王先生晤面时,曾听王先生兴致勃勃地谈到上年曾在济南重晤1924年时之文学研究会的老会友陈毅同志,二人同游名胜古迹,归来并题诗四首[2],其中有“谁知胜算指挥者,曾是当年文会人”句〔按:1924年王先生初识陈毅同志(时为中法大学学生)谈诗论文,十分融洽,因介绍陈毅同志加入文学研究会〕。
1955年3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言,7月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年底出席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言。
1956年先生已59岁,初春时还生着病,又进京去参加了人大三次会议。3月归来后又出席山东省农民音乐会闭幕式并讲话。5月出席山东省青年业余创作会议并致开幕词,语重心长,极力奖掖后进。9月出席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致开幕词。
1957年先生年已花甲,夏季于卧病中仍坚持出席民盟中央和本省的一些会议并发言,坚决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不久以后又勉力扶病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在怀仁堂听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扶出会场即入北京医院,经抢救稍缓解。我曾往探视,他的精神仍好,还扶病作长诗,歌颂中苏人民友谊和治理黄河的伟大建设成就等。我甚为之欣慰,但不料此次会面竟成永诀!
本年先生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个“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援引山东省党政领导同志在追悼会上所赠挽联)。据闻陈毅同志于闻讯后还写了《剑三今何在?》的哀悼诗[3]。
三、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不仅着力于领导文艺工作,指导各种文艺创作,还热心关注和支持图书馆事业
王统照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老文艺家、诗人、作家,当然善于致力文艺领导工作,尤长于指导各种文艺创作,对年轻的后起的文艺习作者和创作者很有帮助与启迪。
不仅如此,由于先生的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他还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文化工作领导者,他对图书、文物、博物、书画艺术等项工作也都非常关心,饶有兴趣,经常予以过问和支持。我调来北京后多年一直是做图书馆工作的,因此我想着重地对王统照先生关心和支持图书馆事业的情况略作介绍如下:王先生在中年时曾去欧洲各国游历,在伦敦逗留期间,曾常去大英博物馆查阅图书资料。那时他已深知图书馆对做学问和著书立说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王先生又擅长作旧体诗和书法。他常以诗作亲自书写后赠送友好,以诗交友,以字会友。在他的诗集中,不乏他对一些著名于山东乃至全国的古籍版本家、金石专家以及目录学、校勘学和文献学专家们的赠诗或题词(如对王献堂先生、路大荒先生等)[4]。可见他很重视关于图书文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工作,因而也很器重这些方面的人才和专家。
关于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关心,还有两件颇为感人的事迹:一是当他1957年进京开会,自知病重,还念念不忘嘱托臧克家先生为他代筹一千元人民币为山东图书馆购置图书。二是逝世前叮嘱家人将贵重藏书约一千册捐赠给山东省图书馆。我作为一个书生,成长于山东而长期从事于图书馆工作,对先生这种关心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尚行为深感于怀,永志不忘。
1990年春节脱稿
注释
[1]作者曾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兼党委书记,文化部图书馆局局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2]王统照先生题赠陈毅同志的诗四首原题是《相别卅年重晤济南书此以呈陈毅同志笑正》,参见《王统照文集》第四卷536页。
[3]《剑三今何在?》一诗参见《陈毅诗词选注》,辽宁第一师院中文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4]《王统照文集》第四卷内之《鹊华小集》中有赠王献堂先生诗二首,赠路大荒先生及王林肯先生诗各一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