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调查组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你的主要缺点”一项调查中,15230名小学生有38.2%的人选择了“胆小”这一缺点,百分比占据26项缺点的第一位。6530名中学生有27.5%的人选择了“胆小”这一缺点,百分比占据26项缺点的第三位。在“你的主要优点”一项调查中,“勇敢”这一优点排在26项优点的倒数第五位(中学生)和倒数第三位(小学生)。胆小,成了当代孩子突出的道德缺陷之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们缺乏勇敢精神,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容易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识和信心,碰到麻烦时表现出无法应付、神情紧张、退缩或恐惧,对一些常见的事物有时也会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实际上,孩子先天恐惧的东西极少,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的恐惧多半是后天习得的,孩子的胆怯与后天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概括说来,造成孩子胆怯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家庭过度保护,家长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对微小的刺激都承受不了;第二则是家庭缺乏保护,使孩子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受到难以承受的刺缴和惊吓太多。
据学者的研究,孩子胆怯的类型有如下三种:
1.条件反射形成的胆怯。譬如,孩子学绘画画不好,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甚至过重的惩罚,便有可能不敢绘画,并且一见到画笔就紧张。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学习某项专长失败了,有些就败在条件反射形成的胆怯。
2.模仿式的胆怯。这是通过观察或模仿而形成的恐惧心理,如看到母亲怕蛇自己也怕了起来,看到同伴被大同学欺负自己也怕大同学了。
3.泛化式的胆怯。这种胆怯是孩子对过去的痛苦经验或情境相似的事物产生恐惧。如小学生某门功课考试成绩差,被父母痛打一顿之后,他们可能特别害怕再考那门功课,进而可能会恐惧一切考试。在这些孩子心目中的逻辑是:考试就是大难临头了,肯定考不好了,肯定还要挨打了等等。这样的心理对于正常的学习破坏性很大,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孩子过分的胆怯与恐惧,往往会影响其健康个性的形成,长大后表现为退缩、压抑、过于敏感和谨慎、胆小怕事、不求进取等不良心态与行为,铸成悲剧命运。
大家也许还知道下面两件真实的事情:
在湖南常德,曾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但是,9岁的儿子朱志斌,由于受到一个大人的恐吓,竟吓出了“孩子精神分裂症”,诊治20多年不愈。如今,朱志斌已经30岁了,身高1.80米。
他疯疯癫癫、砸东西、打人,甚至要持刀行凶。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将儿子用铁链锁起来。
一个温馨的家庭就这样毁掉了。对于朱志斌来说,不要谈成功,就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丧失了。
在某大学宿舍内,发生了同一寝室的3个女学生均被同一歹徒凌辱的悲剧。其实,那个歹徒只不过手持一把小刀,3个女大学生如果稍微勇敢一点,便会免遭不幸。可是,因为恐惧和懦弱,竟在颤抖中逐一遭受凌辱……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如果缺乏了勇敢精神,不仅难以成就一番事业,而且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生悲剧!
中国古代大圣人孔子认为完人不仅是语言上的君子,更是行动上的巨人。“不忧不惧”(《颜渊》)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因为无忧无惧是问心无愧的表现。孔子所指的“勇”主要包括勇于行仁,勇于改过,见义勇为,见危授命,是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战胜自我的勇气。
教育界人士对孩子缺乏勇敢精神充满忧虑。现在很多孩子胆子很小,不敢挑战自己,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避尤不及。怕火、怕光、怕虫子,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太强,在生活中让孩子看不到这些场面,因此造成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缺乏必要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往往需要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才能积累。我曾经在报纸上写文章呼吁家长和社会与学校联合起来,加强对孩子的磨砺教育、挫折教育,多举办一些磨砺意志的野营,多学学“小鬼当家“。
现代社会是危机四伏、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充满诱惑,容易使人沉醉于安逸与享乐的社会;更是富有挑战性、需要人的创造性的社会。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今天,家长应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自信心教育、学习毅力教育、抗不良诱惑力教育、耐挫折力教育,并辅之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工作方法、生活方式教育,养成顽强、坚强、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法拉第是英国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他的一生之所以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超人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正是来自于他早年报考的经历。
当法拉第还是一名装订工人时,他偶然听到一个消息: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维选拔科研助手。得知这个消息后,年轻的法拉第激动不已,赶忙到选拔委员会报了名。但在临近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意外通知,委员会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因为他是一个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了,他气愤地赶到选拔委员会,委员们傲慢地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办法参加选拔考试。但一个普通的工人要想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
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还是鼓足了勇气站到戴维教授的大门口。教授家的门紧闭着,法拉第在教授门前徘徊了好久。终于,教授家的大门被一颗胆怯的心叩响了。
院子里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叩门的时候,门却“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注视着法拉第,“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教授家的门整天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老者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了屋里,我才不要当这样的傻瓜呢。”老者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拉第带到了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了。”
经过严格而激烈地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高贵而华美的大门。
法拉第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大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永远敞开的。但是太多的人从它面前匆匆而过,因为怯懦的他们认为它是锁着的,开启它需要知识、经验、背景等等。只有那些少数精英走过去才发现,改变与成功,需要的仅仅是勇气。
我在《读者》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内容讲的是1980年的某一天,刚满19岁,大学还没有上完的美国青年戴尔,靠卖电脑配件赚到了1000美元,他在日记中写道,用这1000美元可以:
1、搞一次不为人所知的酒会;2、买一辆二手福特轿车;3、成立一家电脑销售公司。第二天,戴尔用这1000美元注册了公司,开始代销IBM电脑。一年后,他开始组装电脑,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由于可以采纳世界上各家电脑公司的配件,使各个档次的用户都能满足,戴尔电脑很快成为热销品牌。如今,戴尔电脑的销售额全球第二,利润额全球第一。
无独有偶,现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的中国青年唐骏,1990年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一分钱也没有,靠打工和贷款维持学业。当他有了不到1000美元的积蓄时,他也想到用它来注册一家公司。但他考虑到资金不足,就用这笔钱,先开发了一个当时很热销的卡拉Ok机的打分软件。演唱者唱完一支歌,这套打分软件会自动给出比较客观的评分,使卡拉Ok机增加了卖点。这项技术很快被韩国的三星公司买下,唐骏得到了8万美元的专利费。用这8万美元,他注册了第一家公司——美国双鹰软件公司,接着,又开办了两家公司,一家好莱坞影业公司,另一家是移民咨询公司。当他的事业有所发展时,被比尔·盖茨看中,许以高位和期权,收入门下。先是担任微软总部一个项目部门的经理,接着升任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2002年3月,升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1000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一万元。如今,很多人都能拥有一张一万元的存折。但是敢于在时机最佳时,想到用它去注册一家公司的人少之又少。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缺那1000美元,缺少的是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商海中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在别人认为“那是在做梦”的情况下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无论是退学去捣鼓视窗软件的比尔·盖茨,还是发现门户网站背后的商机的张朝阳;无论是辞掉公职去乡下搞养殖的刘永好兄弟,还是弃官不做借5万块钱办起用友软件公司的王文京;他们的成功都是在条件根本不具备的情况下,迈出了创业的步子。
一切的不足,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具备,惟有创业的勇气和机遇,要靠自己把握。如果要等到万事具备才去注册,谁能保证这些成功者的命运不会被改写?
现在有一些家长或许会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将来就能获得工作,这和勇敢精神有什么关系?是的,从表面上看来,勇敢精神和成功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要想把握机会,迎接挑战,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必须远离胆小、懦弱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勇敢是和冒险紧密相联的。要具备勇敢精神,就要善于冒险、敢于冒险,敢于搏击新领域,敢于领风气之先。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我们才能获得像金子一样宝贵的优良品质——勇敢。事实上,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要想在新世纪里生存,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勇敢的冒险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想创业、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必备的素质。据统计,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不是学金融毕业的,而是那些曾经做过运动员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原来,曾经从事过各种运动的人,不仅有着强壮的体魄,能够应付高强度的体力支出,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于做决断,具备冒险精神。
因此,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勇敢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记得有这样一段名言: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可见,勇敢精神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和冒险精神?
孩子的勇敢品质和冒险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坚忍勇敢品质早在婴儿阶段就已开始形成。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以自己的无所畏惧的形象和勇敢行为去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是坚忍勇敢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便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坚忍勇敢的品质。
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能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怯畏缩的心理。
同时,要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孩子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家长要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勇敢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在让孩子做事情时,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尽可能符合实际水准,还应该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当他们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后要马上给予肯定,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还可以运用现实中的事例或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娇惯孩子。娇惯和溺爱犹如“虎”,能吞噬孩子的健康心灵,使孩子十分脆弱、畏缩不前,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表现在学习上,则是怕苦怕累、遇到难题没有勇气解决,久而久之则成为学习的落伍者。
勇气就像肌肉,要靠经常锻炼。家长要给孩子适当冒险的机会。因为这种教育不能靠口头说教,而需将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对此,我有两条建议:
放手:我们的家长常常是对孩子放手较少,总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庇护下,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长大,才能在一个合理而安全的环境里成长为有用的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如果家长能够大胆放手,多让孩子去体验,去锻炼,去实践,孩子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增长,并更加愿意去尝试,去探索。反之,如果家长老是不敢放开紧握着孩子的手,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胆怯、内向,从而无法尝试新事物。
鼓励:要冒险就有可能遇到困难、危险、失败,这些自然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冒险做法而责备他们,训斥他们,孩子就渐渐地变得不敢去探索。也许孩子的一些行为看起来有些单纯、简单,甚至有些“愚蠢”,这些都没关系,只要家长经常给孩子鼓励,多赞扬他们的行为,就能使孩子得到鼓舞,并逐渐增加冒险精神。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和创新、主动承担重任。要帮助孩子认清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鲁莽只是一种不问情由、不顾后果、不辨是非的盲目行动。应引导他们选择真正勇敢的行为模式,并运用正面鼓励与强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说话、表演;有自信心,敢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种游戏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美国新闻记者琼斯初出茅庐时曾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验。当时他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说道:“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琼斯在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听对方答话,然后说:“谢谢你,一点十五分,我按时到。”他把电话放下,对琼斯说:“就这样,单刀直入,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来不易,却很有用。第一次克服了心中的畏怯,下次就比较容易一点。”
不要用想象给自己制造困难,只管行动就是了,这就是美国新闻记者琼斯给我们的启迪。
我记得《中华家教》杂志上曾经刊登了孙梅编译的文章,题为《美国孩子为什么胆大》,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文章内容大致如下:
每年夏季到来,日本都举办孩子们参加的夏令营,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在夏令营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据国际夏令营组织者和辅导员称,他们发现美国孩子胆子最大,不怕天黑夜暗,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不怕荒野密林,不怕昆虫兽类,可以说什么都不怕。令人不解的是,在不需大人陪伴的情况下,美国孩子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富有20多年孩子教育经验的辅导员冈崎喜子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亲自到美国考察1年,访问了各种职业的215个家庭。她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家庭重视教育孩子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培养孩子在各种环境中保护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心理上没有什么恐惧感,因而其行为表现为勇敢无畏。
冈崎喜子的调查报告中有许多美国家庭的实例,现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各选几个,也许我们从中可以受到些启发。
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孩和一个7岁的男孩。他常利用假日带孩子上街,随时随地讲解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说明怎样做危险,怎样做安全。如过马路时一定要走人行横道线,最好等有大人时与之同行;马路上即使没有车辆,亮红灯时也不要擅自通过;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要走在街道里边一侧,或靠近房屋一侧;不要在停着的汽车旁边停留,防止车启动时被撞;不要在人行道或马路上奔跑和玩耍;不要在街上参与围观,等等。这样,孩子一个人上街或放学后一个人回家就不害怕了。
约翰斯拉姆夫妇是从事生物工程的,每到假日,便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
遇到山涧需要渡过时,便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徒涉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便讲明道理,让儿子懂得如何识别水深、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索道车,而由儿子选择登山路线。走到途中,如果遇到悬崖峭壁,便让儿子判断能否攀登,如何攀登,有无危险,怎样保障安全。孩子经过多次登山过河的实践,见了山和水就不害怕了。
医生戴维·斯洛文经常带着5岁的女儿到自然博物馆、动物园与植物园去,随着女儿的兴趣任意参观。父亲当义务解说员,遇到父亲也不懂的问题,便及时向工作人员请教。女儿到10岁时,已能识别220种动物、160种植物,并懂得它们的习性以及对人类的作用。女儿原来见到壁虎就吓得哭起来,现在自己饲养壁虎。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完晚饭,天已经黑了,进城的公共汽车也停开了,如果住下,等第二天天亮再回城,是合乎情理的。可是,他不这样做,而是带着儿子步行进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他为什么这样做呢?他的回答是,从小让孩子熟悉黑暗,他便不怕黑暗。
布赖恩·欧文夫妇忙于商业工作,晚上有时不回来,9岁的儿子经常独自在家。夫妇俩教育孩子做到“四个不”:不与陌生人交谈,不坐陌生人的汽车,不在马路上无故停留,不给陌生人打开房门。他们还教育孩子在天黑以后做到“四个要”:要打开临街房间的照明灯,要打开电视机,要接打进来的电话(若对方说不出爸爸妈妈的名字,便礼貌地回答没有这个人),以上三点都是为了表示家里有人;最后一点是要在睡觉前给爸爸或妈妈打一个道“晚安”的电话。
冈崎喜子在考察了215个美国家庭后得出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教育孩子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培养孩子在各种环境中保护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心理上没有什么恐惧感,因而其行为表现出勇敢无畏。细想一下,人为什么恐惧?主要是对面临的事物不熟悉不适应。譬如,你走进一幢陌生的黑房子难免惊恐万分,而在家中再黑也不会恐惧,因为你熟悉和适应并有足够的能力对付。
根据冈崎喜子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找到几种培养孩子胆量的方法:
(1)刺激适应法。向孩子介绍他所恐惧的事物,使之熟悉此事物的特征。然后,让孩子逐步接触其恐惧的事物,适应一段之后,加大孩子与恐惧事物的接触频率,孩子的恐惧感便渐渐消除了。千万注意不可贸然接触,而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2)榜样模仿法。有意让胆小孩子从影视或书刊中看同龄人的胆大行为,并立刻鼓励他们也试一试,做某件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如夜晚到门外看一眼,或走一小段夜路(大人可隐蔽跟在其后)。当孩子完成之后会信心和勇气大增。
(3)技能训练法。家长和教师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并辅导孩子进行“实战演习”。当孩子感觉自己有自护本领,胆怯度会越来越低,自会从容面对一切。
时代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需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驾驭生活,以冒险的精神去探索生活。这就对人类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每一现代父母提出了要求。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具有积极的心态吗?你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吗?你有勇敢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吗?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开始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