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兼听则明与科学决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太宗曾问魏征说:“君主怎么做就明白,怎么做就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清醒明白;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从前尧帝虚心而详细地询问百姓,所以能够听到有苗部族的恶行。舜帝能够广泛观察和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所以共工、鲧、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所以造成被杀的灾祸;南朝梁武帝偏信朱异,所以受到在台城被囚致死的耻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所以招致在彭城阁被缢杀的事变。因此君主广泛听取和采纳意见,位高权重的大臣就蒙蔽不了他,下情就能够上达。”太宗说:“你说得很好!”

    这段对话讲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论古今,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或领导者,必须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做到公正无私。兼听则明用在企业经营决策上,就是要求在决策之前多渠道地搜集信息,任何一项决策必须以客观、准确的信息为前提;其次,还要广泛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义。当然要做到科学决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尽可能地避免决策的失误。

    有一本题为《1990年的日本》的书,书中提到有关德川幕府时代的诸侯——黑田的家规。其中规定:每月必须三次召集基层人员,任其畅欲言,决不加限制,使家臣尽量倾吐积愫,谈论时事,而君臣皆不得发怒,心里亦不得存有芥蒂。这些家规可能就是受到《贞观政要》的启示而制定的。

    又如,在日本明治与大正时期有一位财界臣子,名叫涩泽荣一。每次有民众前往拜访他时,涩泽总是很高兴地予以接见。无论访客讲些什么都注意倾听,并设有专人负责纪录谈话内容。人一旦达到了藩侯或财界巨子这种地位,一不慎重便会落入偏信的陷阱。所以,平素要努力不懈,自慎自惕,这样才是处世的第一要件。

    当然,要真正做到兼听则明、避免失误,仅仅依靠管理者自身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还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科学的、民主的管理体制和决策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兼听则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