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己治人
1.修己治人
想获得左右及上下百官的信赖,必须修己积德;再进一步,使全国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论语·宪问》
居于上位者必须有魅力。毫无魅力,则部属不随;部属不随,事业何成?
魅力的基本,不外乎孔夫子所说的“修己治人”。这句话,是调皮的弟子子路,问“君子的资格”时,孔夫子回答的。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以敬修自己,随事随时尊尊敬敬,不失礼怠忽)。
子路又问:“如斯而已乎(只此而已吗)?”
孔子答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使左右及上下的百官,都能安心办事)”。
子路仍不满意,又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这次的答话,措词相当严厉,他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为政者(君子)以使万民安定为终极任务;但是,圣人之心无穷,世虽大治,岂能必知四海之内果无一物不得其所?故尧舜犹因安百姓之事而烦恼。
2.无为而化
传说尧帝治理天下,长达五十年。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治天下五十年,到底有何成效,老百姓是不是喜欢他。问左右,回答是:“不知道”;问外朝官,回答也是:“不知道”;问民间有识之士,也说不知道。
于是,尧帝微服到了繁华的大街上,听到童谣:“万民生活惬意,全是尧帝圣德所赐……”;看到一个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我们靠自己过日子,君王对我们才没有任何好处呢!”尧帝仁德普及众民,人民有所自觉,遂有这首童谣。击壤而歌则表示,圣德太伟大,有些人民反而无所自觉。治国五十年,帝臣皆不知成效,这是形容无为而化,仁德治国的极峰状态。
无为而治是一种很高的管理境界,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的领导者,他对万民来说似乎不存在,因为他不可能施惠到一个具体的百姓,他也不可能处理具体的事务,他只是根据自然的法则,通过建立机制、建立制度以及创立能够化育万民的文化这些有形无形的管理之手,施恩于天下臣民。因此,作为一个具体的百姓,是不能感觉到他的存在的。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万物各得其所,自治而化。
3.保全晚节
娼妓如果年纪一大把之后能够从良,她过去的烂账仍然可以一笔勾销。贞妇如果到了晚年而失节,就等于半辈清苦全都泡汤。所以说,看一个人,只看他的后半生就够了。
——《菜根谭》
人生最重要的是晚年。《菜根谭》上也说,看一个人只看他的后半生就够了。譬如,在六十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会发现漫长的六十年,似乎转瞬即过;往日的岁月,过得奢华,或是过得清苦,这时候,都不值一谈。可是,年老之后的每一天、每一小时,却弥足珍贵。这么珍贵的每一天,是不是过得有意义,决定了人生的幸与不幸。
青春时代即使过得灿烂辉煌,如果晚景凄凉,无可置疑是不幸的人生。人生的一大半,总是辛酸、苦劳,但余生充实,这个人就算是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谓之“人生五计”,对经营者而言,最难的可能是老计。放眼今日的企业界,老而可耻、晚节不保者何其多!
4.苟利国家生死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可以生死相许。这句话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古人也说过意思相同的话,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这谈何容易!没有经过一定生死考验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会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死亡,是永恒的别离。人在一生当中,经常反复经历某种意义的“小别”,这不足为算;事关死亡,那才是真正的“大别”。所以,平时就要对“永恒的别离”抱着坦然接纳的精神准备,这样,才会具有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人为什么不能坚守正道,舍生取义呢?因为人有所惧——怕死、怕穷贱;又有所求——求生、求富贵。如果人生把生死、贵贱和荣辱都经历一回、走过一遭,重新对待人生、认识生命,那一定会发出感叹:原来生与死、贵与贱、富与穷是一回事。老子也说过:我们对宠辱、贵贱、生死的感觉为什么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我们有私心、“有身”;假如我们“无身”,那贵贱、荣辱、生死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5.洞悉下情
位居要津的人,往往费三年时间才明白下情;做部属的人,却三两天就看穿了上司的为人。
一般人,爬上高阶层的要职,往往昧于下情,这是极其危险的。设想一下,不知道部属如何看高阶层、如何看整个企业的动向,而要如手使臂地带动部属,那真是难上加难。
假定一个公司领导,下面有一千个部属,领导只能用他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一千个员工。他要记熟这些员工的姓名,甚至了解他们的私生活,至少也得花三年岁月。员工就不同,他们用两千只眼睛注视领导,所以,三两天就看穿了领导大人的真面目。
员工们到底看穿领导的什么呢?他们关心的是领导“无私”的程度。所以说,居在高位的人,愈往上爬,就得愈“无私”才好。
6.五年得一语
学习五年的结果,获得无可顶替的珍贵东西,那就是:待人必诚。
——刘安世
宋朝刘安世向司马温公学了五年,得到的就是一个“诚”字。实际上,诚意是全世界可以通用的钥匙。
“诚实”、“诚意”这类字眼,古代圣贤屡次提到它的重要性。人人可以轻易说出“诚”字,但是,真能以“诚”感动人,以“诚”为处世的原则,力行不竭,并不是简单的事。所谓三岁孩童也晓得,八十老儿行不得。
唐朝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太宗,建议赶走佞臣。太宗召见此人,问道:“朕所任用的人,依所知都是贤人,卿知道谁是佞人吗?”
“请陛下假装怒以试群臣,如果有人不畏雷霆之怒,仍敢直言进谏,则此人便是正人;如果有人顺情阿旨,屈服于天威,则此人便是佞人。”
太宗回顾在旁的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浊在乎它的源头,人君是政之源,人民就是水流,人君自为诈欺而要臣下直道而行,简直就如源浊而望水清一样,欲求至治,实遥不可得。朕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果朕也这样做,则岂可示范庶民而治理天下!”
接着,他回复上书人说:“朕想要让大信普行于天下,不得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不愿采纳。”
看来,要扭转欺诈之风为诚信之风,必须从管理者自身做起,塞源止流。正像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随令则不从。”
7.仆御的启示
晏婴的仆御被老婆这样数落:“晏子大爷贵为宰相,名震诸侯,可是他为人谦虚,毫无骄气。瞧你,不过是个赶车的,却自以为了不起,大耍威风,傲慢的不像话。我看破了你,请准我离开你。”
——《十八史略》
据说,仆御听后愕然省悟,当天就态度大变,成为客客气气的人——现在很多领导的秘书真该好好体会其中的道理。有人对秘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秘书要待人和蔼,乐于助人;清楚地说“是”或“不”;说“不”而能够给对方留下好感;要有牺牲精神;口风要紧;善于制造气氛;时露笑容;通情达理;向上司报告实情;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都能做得顺利。如果秘书能做到这些,一可以对领导负责,二可以推进领导的工作,三是对自己也有帮助,自己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8.缄默守秘
一件新案子,如不秘密进行就难望成功。不慎透露的一言半语,会惹来干扰,招致失败。
——《韩非子》
现在是情报时代,想要的情报,只要探寻有方,都能轻易得到;也就是说,自己的企业秘密,如果保密无方,就会被立刻当做新闻传遍四方。
优秀的记者,无孔不入,可以从片言只句中窥穿秘密。所以,为防泄密,在必要时管理者可以采取跟传播媒体隔绝的方法。秘密一泄,不管它是多杰出的创意,或是多有益于社会大众,半是起哄,半是嫉妒,就足以造成一股反对的浪潮,使一个绝好的计划,胎死腹中。
“事密以成”。对自己的事业有所构想的时候,绝不要说给别人,否则,很可能会遇到意料未及的阻碍;当你的构想已达成熟的阶段,才向可以商讨的人讨教;计划还在二、三成的阶段,你只能把它深藏在心底。
曾文正公也如是说:先求稳,次求变;做事无声无息,打仗不慌不忙。
9.忿速可侮
语出《孙子·九变第八》:“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相持于成皋一带。汉军彭越部队游击于项羽后方,并攻取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等十七城,截断了项羽补给线,严重地威胁项羽后背。项羽为解后顾之忧,便将主力撤出成皋重地,去打彭越。临行前他对成皋守将曹咎说:“你们要好好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可出战。只要把住成皋,挡住汉军东进,就算你们立了大功。我十五天内一定击败彭越,再与你们会师共同消灭刘邦。”刘邦在项羽主力撤离后,乘机来成皋挑战。曹咎最初还能遵照项羽告诫,坚守不战。汉军只得加紧挑战,激怒曹咎,一连五六天,天天到城外骂阵:有的讥笑楚军胆小如鼠,项羽不配称西楚霸王;有的手持兵器指着城上守军辱骂,高声呐喊,要把曹咎乱刀剁成肉泥;更有甚者,手拿白布幡,上绘猪狗牛羊驴马等牲畜,说这些牲畜就是胆小怯懦的曹咎。曹咎登城观察,城下叫骂之声,震耳欲聋;幡上欺侮之图,刺目难看。他怒不可遏,气冲斗牛,火冒三丈,恨入骨髓。于是喝令大开城门,率军应战。汉军一触即溃,曹咎乘胜追击;正当半渡汜水之时,汉军突然反击,万箭齐射。最终楚军全军覆没,曹咎等自杀,汉军夺取成皋。从此,项羽失去主动,一筹莫展,直至自杀于乌江。
楚汉成皋之战,刘邦成功地运用了“忿速可侮”的谋略,覆敌之军,杀敌之将。
《孙子·火攻篇》中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以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毛泽东说:“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在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如此,这样,我可始终立于主动,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定性,就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语此的。”军事家是在理智的指导下从事战争指挥的,文学家是在感情的驱迫下从事文学创作的。沉静成兵家,愤怒出诗人。将帅要把头脑冷下去,沉着指挥;斗士要把头脑热起来,浴血搏斗。将帅要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不能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要使自己的主观意志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必败无疑。
(二)人生有诗
1.人生有诗
一个人如果不懂诗,实在太不像话。诗,可以使人感奋、兴起。没有诗情的人,就没有魅力可言。
——《论语·阳货》
一个人懂得诗情、诗心,生活境界就会高;心情宽裕,自会产生幽默感,处人处事就玲珑有致,所言所为,都不会低俗、卑鄙、狭隘。
孔子所说的“兴于诗”意思是说诗最能感人,可以鼓舞人的意志。
一个经营者要常有“诗心”、“诗情”,这样,器量就会自生,凡事都会放眼远看,胸襟自然开阔。
“以死而生、以生而死,此之谓有情。”有情就是“浪漫”、“诗心”,也就是要有超逸的情趣,不要老是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就是这种豁达的胸襟所致。
日本安冈先生对人生总结了六条,称之为“六中观”,并不遗余力地倡导这种人生哲学。显然,他的“六中观”是富有诗意的。“六中观”是:
忙中有闲。有了闲暇以后,才来念书、思考问题,这是不行的。真的闲是忙中偷闲。唐人李涉的《宿鹤林寺僧舍》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林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魏征可谓善于偷闲且得闲中意趣者。
苦中有乐。苦、乐是相对的,实际上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茶里头有苦味的丹宁酸,但是也有甘味。人生要尝得苦的滋味,其中就有乐趣。
死中有活。绝处逢生、背水一战……都是一线生机。
壶中有天。这是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的故事得到的启示。大意是说汝南官吏费长房,一日观看药店老人在工作结束后,跳入店头悬挂的壶中;第二天在好奇心驱使下,前去拜访。老人好意邀其共游,结果壶中别有天地:房间富丽堂皇,美酒佳肴,享用不尽。由此,安冈体会出,在俗世的生活中,自己应该追求、拥有属于真正自己的世界。
意中有人。人生无论何时何地,要有意中人,这是很重要的。做事业需要有商量对象不用说,即使私人生活方面,困厄之际有倾诉对象,生病时候,有适当的医生……随时都有意中人准备着。扩大言之,有私淑的对象、追求崇拜的偶像、提拔自己的长者,等等,都是人生旅途上很重要的际遇。
腹中有书:意思是说,肚子里面要有点墨水。也就是鼓励人保持爱读书的习惯,但不是追求片断的知识,而是藏在腹底的哲学、信念。知识是从听、读而来,但这只是初步阶段而已;必须注入自己的经验、体会,加以累积后,才会形成自己的“见识”,从而力行实践——这才是“腹中有书”的真谛。
2.柳暗花明
穷则变,变则通。
——《易经》
漫长的人生,忽晴忽雨、忽风忽雪。能够克服种种阻碍的人,才能体会真正的人生。至于如何克服阻碍,我愿意提供很灵验的一招。那就是《易经》上的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当一个人陷入最大的困境时,绝不能灰心失志,因为,这正是峰回路转,寻出一线生机的时候。
有一位高僧曾说过:“灾难要来,就让它来吧,死亡要来,就让它来吧,这就是躲避灾难最好的办法。”这一个道理,跟‘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不是极为雷同吗?人生在世,有这一句话,就足以使一个人享用不尽呀!
《菜根谭》中也这样说:最大的横逆,是锻炼人物最好的机会。有办法承受,则身心皆益;反之,身心俱损。
年轻时代赚一百万元的经验,并不能成为将来赚十亿元的经验。损失一千万元的经验,反而会成为赚十亿元的经验。横逆是锻炼人物最好的机会。年轻人应该牢记《菜根谭》中的这一句话,趁年轻的时候,尝尝失败和辛劳的滋味。
的确,人生就是一系列的尝试,只要这些尝试虽遭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我们远大的心志,那么这些尝试就是有价值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3.君子固穷
行大道的君子也有困穷的时候。不过,小人一旦困穷就自暴自弃,君子困穷却泰然自若,不失原来的自己。
——《论语》
子路一直想不透一件事。他对上天有一肚子的不满。尤其是老师的际遇,使他觉得上天无眼。
“像老师这样才德兼备的君子,为什么年纪一大把了,还得流浪各国,始终无法实现他的理想?”
周游各国的途中,一行人屡次遇到阻碍,尝遍辛酸。
“凤鸟不见踪迹,龙也不负图而出,还有什么话可说?”
当他听到孔子如此自语,不禁流下泪来。
相传古时候若有圣帝出现,必有瑞兆。舜帝在位时,出现凤鸟;伏羲时代,龙背负易图,自黄河飞腾而出;现在,却不见任何征兆——这表示世无明主,吾道难行。孔子为了天下苍生,不禁吁叹一声,而子路之所以哭,并不是为了天下,他只是为孔子抱不平。
后来,孔子一行在陈国,遇到兵乱,粮食断绝。弟子们个个又饿又有病,连走路都感到困难,情况恶劣到了极点。
子路对上天的不满,积郁已久;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以愤懑的口气向孔子说:“行善行道的君子,也有困穷的时候吗?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面容正肃地说:“君子固然免不了有困穷的时候;若如果是小人,到了困穷的时候,他就无恶不作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明白指出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小人一旦困穷,就自暴自弃,无事不做;君子则泰然自若,不迷失自己。
困穷亦命,夫复何言?临难不乱才是大丈夫。孔子“君子固穷”的思想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三)不轻视“平凡”
1.不轻视“平凡”
莫做坏事,多做善事。这是极简单的道理,可是,要做到,实在不容易。
——《阿难尊者》
大诗人白乐天(白居易),有次问鸟巢和尚:“禅道的真髓是什么?”
和尚答说:“谋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是平凡透顶的道理,白乐天似乎不满意,和尚紧接着说:“三岁童子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真要做到,虽八十老翁也很难坚持始终。”
的确,要做看似极平凡的事,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做一辈子好事,几十年如一日。”
不要瞧不起平凡,要养成实践平凡道理的信念和习惯,跨出人生的第一步!
2.随遇而习
不要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任何一种境遇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义玄
生活中常听到一些不满,大都因为被分派的职位不如意。“让我这样有才干的人做这种琐碎的小事,岂非大材小用?”这一类的牢骚,在各行各业,到处可闻。
一个人处于任何境遇、地位,都能善尽全力,就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有助于他以后的工作。不要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工作处境不满,任何一种境遇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就是唐朝高僧义玄所说的“随遇而习”的道理。
人生的经历没有多余的,任何一种境况,任何一种工作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艰苦琐碎的工作可以养成吃苦忍耐的精神;工厂做工可以使我们知道工人的辛苦;下乡务农可以使我们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即使失业也能培养我们坚韧的性格等等。因此,在任何环境下都要积极面对人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随遇而习。
3.对自己的面貌负责
一个人如果三天不读圣贤书,由于理义在体内消失,就变得面目可憎,言语无味。
——黄山谷
这是北宋时期黄山谷所说的一句名言。林肯也曾说“人过了四十岁就该为自己的脸相负责。”事实上,人一到四十岁,医生的脸就像一个医生,学者的脸就像一个学者。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读有益身心的作品,只知迷于低级趣味,人品必然流于低俗,面目也变得卑鄙可厌。
人的内涵,可以透过阅读好书,而获得琢磨的机会;到了某个境界,脸上的表情、神采,自然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人,即使夹在千百人之中,依然一望可知。
4.一颦一笑之间
君主的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随便表露内心的感情。
——《十八史略》
身为经营者,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他最大的目的是使整个团体发挥综合性的力量,而不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经营者在任何场合说话都要考虑周到,以免引起轩然大波。比如经常称赞同一个部属,四周的人就误以为你偏袒他、宠重他;又如,轻率地大谈“理想的人物”,也应在严禁之列。
不偏袒任何人,以一视同仁的精神关爱所有的部属,这是王者之象;从慎重一颦一笑做起,达到一视同仁的境地,这就具备“王者之德”了。
崇拜名人,效法他们的举止服饰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因而,领导者自身无时不在产生着一种影响力。为了引导下属,领导者不可忽视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们。领导者的好恶,决不仅是他个人的事,他影响着、有时会决定着他所统御的人群的行为。
齐桓公好穿紫色的衣服,国人都效法。桓公想制止,管仲献策说,这好办,明天您朝见群臣,有意对穿紫衣的人说你讨厌他们的衣裳。国人听说桓公厌紫衣,也不再有穿紫衣的人了。
与此例相同的还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载的故事。公元前547年,齐灵公即位后,喜欢宫女都穿着男人服装,于是齐国妇女都仿效起来。齐灵公让官吏禁止说:“发现有女人穿戴男人服饰,就撕裂她们的衣裳,扯断她们的衣带。”可是,即使这样也不能禁止。有一天晏婴来见灵公,灵公问他,为什么把那女人穿的男服都撕裂了也禁止不了;晏婴回答说,你应该先在宫内禁止,外面的妇女就不敢再作男装打扮了。灵公依其言,禁止宫内女扮男装。不到一个月,国内妇女就不再穿戴男人服饰了。
又《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意林·管子》云:“楚王好小腰,美人省食;吴王好剑,国士轻死。”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一个人处在统御他人的地位,他的好恶,对他所统御的人就起着极大的审美导向作用。
可以说,“桓公恶紫”是一种无声的统御命令。齐桓公、齐灵公、楚灵王等处在统治地位的帝王开始意识不到这一点,管仲、晏婴却深谙其中奥妙。在现代人看来,这不是很普遍的道理吗?然而,认识到这是一种艺术、一种统御谋略,在历史上却有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我们现在说“桓公恶紫”,也都是从上述意义上来说的。这一点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5.“过去”是师
引古戒今,结果遭到反驳说:“今非古时。”事实上,所谓的“现在”,转瞬间,不就成为“过去”了?
——《世说新语》
可以说,经营者就是以“过去”为师,不断思索、计划、执行、检讨、总结的人。经营者除了对自己的过去不断地进行分析、检讨、总结,还要对先人以及同辈的过去进行思考、分析,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从历史上的事例以及自己过去的体验中,吸取种种智慧,这并不限于经营者;一般人在处事、待人方面也应如此。但是,身为经营者,必须比一般人更重视这一点。
经营者要为企业建立长期计划,不断地制定出适应形势的经营方略,布置企业长远发展的棋子;为此,他必须要把四面八方涌来的情报加以分析、过滤、判断,思索出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种种构想,充满信心地为企业指出应走的方向。
所谓思索、计划、执行、检查等,说来不外是“过去”的延长。以“过去”为师,引古戒今的重要性,不难想见。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我的历史小说观》里写道:“历史,说穿了就是有关现在的事。所谓的历史小说,时代的远近应不成为一个问题。它必须能够跟现在直接结合,对明天的生命产生某些作用,否则,实在无意义可言。”拜伦也这样说:“有关将来的预言,最有价值的,舍过去莫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四)益友何处寻?
1.益友何处寻?
益友有三种:一种是“友直”(结交正直的朋友),这种朋友能规劝我的过失;一种是“友谅”(结交诚实的朋友),这种朋友不会欺骗我;一种是“友多闻”(结交见闻多的朋友),这种朋友能指导我不明白的事理。
——《论语·季氏》
小泉信三说过:“与其读书百卷,不如会晤大人物一百人。”
忠实践行这个说法的是“日本化药”会长原安三郎。他还在早稻田大学求学时,每逢假日就带着饭盒,访问没有学历而成功的人,倾听对方的经验之谈。有人问他,为什么对没有学历的人发生那么大的兴趣,他的回答是:“年纪轻轻就在现实社会独立闯事业,尝过种种辛酸的人,当然比那些从小依靠父母,大学毕业,一直走幸运路途的人更有魅力呀!从那些没有学历,但凭个人的意志发奋成功的人物,可以学到我们从没体验过的、宝贵的种种人生教训呢!”
的确,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跟英雄豪杰型的人物多方接触,可以从这些大人物身上,学到学校教育得不到的东西,进而受其感化,有益于自己的成长和成功。
与其猛啃三流的书,不如直截了当地请教精通那一行的人。对自己所未知的世界,要拿出不耻下问精神,问到完全明白为止。
文字所表现的抽象世界,远不如亲自接近有生命的人物。好多可贵的人生体验,是要靠“以心传心”来体会、吸收的。
2.鱼水之交
与其被泛泛之交的多数人所相信,不如拥有一个真正的知己。
——王阳明
世上有不少好好先生,跟每一个人都是泛泛之交,却很难得到每一个人的真诚支持。要知道,在真刀真枪的实业界,泛泛之交不可能是真正的知己;当祸难临头,你最好别指望这些人对你鼎力相助。
对于生死相许的朋友,我们常用刎颈之交、鱼水之交之类的话来形容。彼此深信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友情的极致了。拥有经常向你进忠言的朋友,对充实你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
在酒席上,常见黄汤落肚就彼此拍肩膀说“十年知己”这一类话的人。一道喝酒,一时觉得意气相投并无不可;但是,万万别错觉为双方这就是“亲友”了。“酒肉造成的友情,只有一夜之情”这句谚语,实在值得大家铭记于心。
此外,友情破裂,往往由金钱关系而来。
原则上,我并不借钱给朋友;但是,免不了有些例外——那时候,我就当作资助对方,从不期待他还钱。所以,我跟朋友之间,从不为金钱而造成友情的破裂。也就是说,一开始就当作“送给对方”,不是“借给对方”,而且及早把它忘记。一般人无法做到这个地步,时刻不忘,搅成“昨日之友,今日之敌”的局面。为金钱而失去知心之友,实在是金钱无可顶替的大损失呢!
3.优游于学问
学问的最高境地是:吸收基础性的知识,把它消化成自己的血、肉,使学问有如呼吸那样之后,优游于其间。
——《礼记》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中国古典《礼记》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求学问的方法。
“藏”是指学问的根本,譬如,牢记几何定理、数学公式之类。可是,光是记忆并没有用,还得使那些学问消化为血肉,这就是“修”。
过了这个阶段,学问就如一个人的呼吸,变成一种平常的事,这叫做“息”。
通过这一关,学问就跟一个人化为一体,有如交情契合的好友:“终我一生,我只深入自己最拿手的行业,人生只有往自己最拿手的行业直冲,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藏、修、息、游的最佳实践。”
孔子说过:“只知道此学此道之如何的人(知之者),不如对于此道有进一层爱好的人(不如好之者),爱好的人不如乐此不倦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根本道理是脉络相通的。
4.座右之书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令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有一句话,就是“乐观琴书以消忧”。之后,在挂冠归里的日子里,陪伴他消忧的就是琴书。
身为经营者,应该有经常翻阅的几本书;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熟读,甚至反复翻阅,把它当作“座右之书”,运用到经营上呢?
魏文侯的幕宾李克曾经列举观人的秘诀,其中的一条就是“显视其所举”。意思是说,一个人显达时,从他起用什么人、推荐什么书籍,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的确,一个人到了相当的年龄,如果仍然推荐不出一本书,岂能挑重任、做大事?我们可以断言,这种人绝不是大器。
宋朝宰相赵普一生把《论语》奉为治国宝典,说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日本很多企业家把中国的《孙子兵法》作为经营宝典,视为座右之书。朱熹编著的《宰相经纬学》曾经被誉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书,说是德川家康把此书视为至宝,即使身在军营,也常常书不离手,拿它作为自己判断及处理问题的参考;有更重要影响的是,十六岁登基的明治天皇也将《宰相经纬学》视为至宝,读之再三,每遇到重要决策都索阅书中相关言行,强化或修正自己的决心。
所谓的“座右之书”,是说对那本书爱不忍释,深受其益,喜欢到何时何地都随身携带的程度。这种书的内容并不一定艰深,也不一定非哲学、纯文学不可——即使是童话、故事书亦无不可,重点应在它是不是足以使那个人领悟处世之箴言、人生之哲学。
(五)不求功
1.不求功
期待报酬而给人金钱或某种物质,到头来就会留下悔恨,所谓的德,是指不留下这种悔恨而言。
——《菜根谭》
送礼物给人家,最重要的是要显得漫不经心,送后不求回报,那才显得有价值。任何倾注诚意的礼物,如果让对方知道你是隆重致意,就成为低俗无比的事。也就是说,送礼物千万不要有施恩求报的心理。
处世不求功且不犯过错,这便是大功。
有才能,也有实力,又是血气方刚的男人,要他“不求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才子通常是恃才好胜,但是,有才无德而求功急切,势必中途受挫,一摔不起。
人的一生,有如背重物行远路,慌张、焦急大可不必。习于困境,自然随遇而安。心有奢望,当思困穷之时。
孔夫子说过:“施而不求。”荀子也说过:“不为民众的利益着想,只想利用他们,这就不如施予利益而后加以利用;不爱民众,只想役使他们,这就不如爱他们,然后役使他们来得有实效。施予利益才来利用,就不如只施予利益,而不利用实效更大;爱他们然后役使他们,就不如只爱,但不役使实效更大。”
先贤的智慧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十年不变
看似无意义的事,若能持续十年,它必定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
一件事若能坚持干个十年,其功效一定可观。
一位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进行总结时曾经说:起初,并不抱着什么希望,认为没什么搞头;可是,一干十年,那种生意就成为了一种可观的事业。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岗位,如有“十年经验”,他的实力就一定为大众所公认。
拿健康来说,有关维持健康的方法很多,但一般人大都无法做到“十年不间断”。所谓健康的秘诀,与其探问何种健身法为佳,不如选个容易做到的,譬如晨间体操、散步等;只要能够坚持十年,它就成为最具实效的健身法。
3.惜福
气势用尽,祸患必至;幸福到顶,人必疏远。
——法照
在漫长的人生路途,往往有鸿运当头,名利涌来的时候。可要知道,乐极必危,祸难暗藏;如果贪婪地来者皆收,终有摔倒不起之日。
《佛遗教经》上说:“知足的人,即使躺卧在地上也觉得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也犹有不满;不知足的人,即使积富万贯,却若一贫如洗;不知足的人,总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因而常被知足者怜悯。”
4.忘却之功
不追究过去,也不为将来做过度的忧虑,只适时应变,事后也不再耿耿于心。
——庄子
不为烦人的杂事而操心,不要无谓地自寻烦恼,遇事要麻麻利利地明快处理,一旦处理完了,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庄子名言的深意。
老庄思想强调“忘却”的功德。事实上,一般人要做到“适时应变,事后忘净”,实不容易。如能达到那种境界,人生的感受,定能更为深厚。
“堕缸不顾”说的是古时候,在中国,有个挑着甑(煮东西的瓦器)叫卖的人,他边走边叫卖时,一个甑突然掉下,碎裂一地;卖甑的人却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走。一个过路人告诉他:“你的甑掉了。”他却说:“我听到它掉下的声音很大,知道碎得派不上用场了,何必回头去捡它?”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事情既已发生,而且毫无补救的方法,就不必为它而恋恋不舍。庄子说的“应而不藏”(适时应变,事后忘净),就是这个道理。佛教中的“无我”与“舍法”也含有这样的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