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折扇-折扇的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排筠贴楮缀南金,舒卷乘时巧思深”——展精巧,流艺韵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而折扇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结合,形成了各种既有的文化定式,也生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下面让我们依次走进扇面 “书画艺术”、“雕刻艺术”、“把玩艺术”、“收藏艺术”的世界。

    (一)扇面的书画艺术

    书画同源不同流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画正如一株双生的姊妹花,虽同源,却以一定的互补性独立地发展着,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傲然绽放。

    扇面画是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扇面。由于折扇甚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因此,小小的扇面自然也走进了书画大家的视野,成为其挥毫泼墨的又一载体和阵地。自古以来,折扇艺术催生了许多著名的扇面书画大家;同时,扇面也被冠以“浓缩的书画艺术”的雅称。

    “诗书画印”相辉映

    扇面作为艺术品始于宋代,北宋时已有人在纸面折扇上题诗作画。由于宋元时期流行团扇,用折扇的人不多,而折扇又是易损日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最初,扇面上多有书而无画,因文人都能书法,但爱书法者未必能作画。随着扇面书画艺术的发展、成熟,扇面逐渐演变成“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艺术形制。

    明代中期,折扇书画逐渐流行起来。由于扇面的形状呈半圆弧形,因而其构图别具一格,形成妙趣横生的画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绘画”,还是诗词歌赋等“书法”,都可以创作出格调清新多变、布局错综纷繁的构图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模式,为中国书画史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明代成化以后,扇面艺术进入辉煌时期,许多著名书画家(如仇英、沈周、兰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些扇面弥足珍贵,很难觅得,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最高追寻目标。

    书画配合成一统

    扇面到清代又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形式多样,除继续表现各家名派的个性艺术风格外,还流行双人甚至多人联合创作,有夫妇合作、师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种形式。比如高翔画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农和陈章题诗;乾隆的几柄消暑折扇,扇面的一面由刘统勋题写书法,另一面由邹一桂画兰花、蝴蝶,或蒋迁锡画牡丹花。其中由双人合创“一字一画”扇面的方式,后来被文人雅士们广为仿效,例如:梁启超的书法扇面,由余绍宋配画山水图;陈法琛的书法扇面,由其弟子陈懋侗配画工笔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桥竹石图”扇面是由一位名家与其五个弟子联合创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风格浑然一体,令人叫绝。民国以后,“一字一画”扇面的合作更为流行,此种形式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合作伙伴各自都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前呼后应、互为衬托,自然能够收到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扇面构图创新篇

    从清代起,很多书画家在扇面构图上刻意创新,尤以山水画的构图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地平线”,而扇面却是上宽下窄,且呈半圆形状,如果依然水平地处理地平线,则扇面下端的两角势必形成空白。为了使构图合理,景物自然,创作者们相继创立了满幅构图、边角构图和一河两岸构图的三种新章法。其中,满幅构图是让景物占大部分空间,整体感觉实多虚少,通常以描绘山景居多;边角构图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侧或右侧的下角,或自左边或右边向下伸展,整体感觉虚多实少;一河两岸构图则主要是表现江河两岸风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横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泻。这三种构图形式为后来扇面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篇章,很多画家创作了大量构图精妙、题材新颖、气势磅礴、风光秀丽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历代藏家青睐。如袁江、王鉴、黄宾虹、张大千、冯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内外书画市场被推崇为传世之作,极具保值增值意义。山水扇面的成就,对花鸟扇面的创新也颇有影响力,近现代画家高翔、王云、杨晋、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调清新的花鸟扇面问世,其同样走俏国内和国际市场。

    近代名家传珍品

    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在扇面上表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的《牡丹书法成扇》作于1922年,画面中的牡丹花大叶茂,热烈张扬。小小的尺幅里,好像有无限的天地供其驰骋,信笔挥去,花叶正要撑破天地;戛然笔止,恰到好处。设色则兼顾到了扇骨与扇纸白里泛黄的影响,巧妙地把它们作为中间色加以利用,所以花虽红却不艳,叶再绿也不翠。右侧的行书更以大小不一的字形、长短错落的章法,使得整个画面停匀得当,生动活泼。

    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齐白石的扇面多为大写意,但扇画上的鱼虫、花鸟、蔬果无不精细形象,栩栩如生。齐白石的《雁来红草虫》中红叶与知了都画得非常精到,叶的设色使用了写意法,对比强烈,透明感和质感很强;知了的肚子、翅膀及腿足的画法、笔性一致,都融入了写意法,韵味十足;整体感觉拙朴中见质感、雕刻味和动感,极为传神!

    (二)扇骨的雕刻艺术

    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犹如“红花绿叶”之美。扇骨长不盈尺,宽仅寸内,经妙思巧构和精技细艺,竟能造就成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尤其是扇骨雕刻技术,是在将近3mm的厚度上作业完成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扇骨上所刻的山水人物,实际上就是一幅缩小了的山水画,所谓“一寸有千里之遥,一勺有湖泊之阔”,充分展示了雕刻艺人精湛的雕刻技巧。

    扇骨式样

    扇骨的式样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主要经典款式如下:“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和尚头”,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其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细梢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为秋扇的特有款式。

    制作手法

    扇骨制作,首先讲究的是选材,以上等竹木为常见材料,选好后要依据材料的性质先进行一番处理,譬如说竹料,要先经过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为扇骨的后期制作做准备。若是遇到玉质、象牙或是上好的竹木类材料,也可以将其制作成素面扇骨,扇骨的大骨面上不加任何装饰和雕刻,以扇骨优美的造型以及材质天然的花纹肌理成韵。

    其次是打磨、漆骨,完成扇骨的光色之美。打磨贵在天趣,如湘妃、斑竹等有一些天成之美的材料,本身就彩纹斑斓、花斑点点,再经过一番打磨,更是晶莹悦目、疏密自趣;漆骨妙在人工,通过给扇骨涂上各种色彩的漆,来弥补材料本身的不足,并通过素漆骨、绘画漆骨和雕刻漆骨等各种手法,使扇骨漆光闪烁,既五彩缤纷,又不失文静玉润之雅。

    最后是雕刻、镶嵌,对扇骨进行装饰美化。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指在扇骨上雕刻成各种阴阳文字、山水人物、花卉禽兽等图案;镶嵌是指将骨、螺钿、银丝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的纹饰效果,主要有直接嵌入法、漆内嵌入法两种手法,常见的有红木、乌木嵌银丝,竹骨镶贴檀香、镶嵌珠宝,涂漆扇骨嵌螺甸、象牙、兽骨等。

    另外,还有将两种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根扇骨的手法,叫“合骨”。如用乌木和竹合作小骨,象牙和兽骨合作大骨。合骨一般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大骨内侧的材质要与小骨相同。如果扇骨的大骨为乌木,小骨为檀香木,那么,乌木大骨的内侧也一定要贴上檀香木。这点,也可作为鉴别扇骨是否为原配的一个根据。

    扇骨竹刻

    扇骨雕刻属于雕刻中的平面雕刻,又可分为阴刻和阳刻。一般而言,阴刻更讲究刀法,贵在用刀如笔;阳刻则更注重布局构图及造型。其中,阴刻中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中又有深刻、浅刻之别。明清时浅刻颇受欢迎,民国以后颇重深刻。扇骨中的竹、木、牙、角都可施刀雕刻,但要在其上表现雕刻的综合完善艺术,非竹刻扇骨莫属。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历史悠久,据传唐、宋时代竹刻已很精致,明代以来,擅刻扇骨的竹刻名家已不乏其人。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竹刻艺术的发展在江南一带达到高峰,形成嘉定、金陵两个中心,后人习称“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可算是嘉定派的创始人;金陵派则以李耀和、濮仲谦等为代表。扇骨的雕刻越来越繁复,表现的手法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来说说“阴刻”与“阳刻”。

    “阴刻”,指在竹材上留下凹进去的划痕,又分为浅刻和深刻。其中,“浅刻”的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毛雕”,是浅刻中的一种,也是竹刻工艺中难度最高的工艺之一,既要显示出雕刻内容的清晰,又要显现出雕刻的功力,民国后基本上已失传。“深刻”是阴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一般为树木山石、人物,刀法犀利,笔锋毕现;因其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及勾勒法之画。

    “阳刻”,指在竹材上留下凸起的形状,大致可分为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三类。其中,“留青”,又叫“皮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青筠颜色与竹肌颜色形成差异,而形成的竹刻中一个新的品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分别代表雕刻深浅程度的不同,本质上并无差异;“透雕”应用在扇骨上并不少见,多是一些吉祥图案或是几何图形,硬木中的透雕应该和减轻扇骨自身的重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扇坠的把玩艺术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往往彰显于其所拥有的附属品的数量和质量;物件亦如此。正如,自古君王爱美人,于是美女就有了种类繁多的头饰、首饰、华美衣裳;文人雅士爱折扇,也为折扇配备了扇坠、扇架、扇套、扇盒等多种附属品,以充分展示折扇的流韵之美,以及古人对折扇的重视保护程度。这其中,那一枚枚材质各异、做工精美、小巧精致、寓意吉祥的扇坠正是古人对折扇喜爱至极的写照。

    短暂的历史 香艳回眸

    从相关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考证,扇坠的历史非常短暂。明人谢肇淛所著《五杂俎·物部二》云:“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高宗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扇坠大约在明清盛行,在明代中期,扇坠已作为时尚玩物进入宫廷,成为御赐之品,并在妃嫔仕女、文人雅士间流行起来。

    明代《幢涌小品》中有载:“世庙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矍坠子。可汁许,空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示天下绝巧也。”在明代,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文人雅士,都对扇坠喜爱又加。扇坠是由质地上好的香木,如伽南、沉香等,亦有用珍贵的白玉等材料,选取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精雕细作而制成,其后用丝质或金质链与折扇相系连。

    扇坠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明代笔记中的时尚之物。如,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曾谈到扇坠的用料,“扇坠宜用迦南、沉香为之,或汉玉小块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缅茄之属,断不可用”。由此可见,首先扇坠的用料及其考究,以蜜结迦南为第一;其次是宋做旧玉的小饰件;再次为虎斑、金丝,各色玉新做的也算好;最后,琥珀、蜜蜡之类的扇坠,就是下品了。

    到了清代后期,扇坠大多成了玩玉之人的腰间之物,扇柄上摇曳生姿的扇坠已经很少见了。目前流传下来的扇坠以玉酬之”的记载。

    在我国民间传说及话本中,从来不乏那一段段或缠绵悱恻或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作为定情之物的扇坠占有重要的地位。透过一枚枚玲珑有致的扇坠,我们似乎回到了当年的所在,感受到那流转千年的爱恨情仇。

    苏州评弹之玉蜻蜓——相传,南浩富豪金贵升,夫妻关系不睦。金贵升私恋尼姑王智贞,以扇坠玉蜻蜓为信物相赠,并留宿庵中,不思归家,致智贞怀孕。谁知金贵升感染风寒,病死庵中。王智贞生一遗腹子,为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徐元宰中试。端午节,金大娘观看龙舟竞渡,偶见朱小溪之妹朱三姐扇子上系有玉蜻蜓,经查询,得血书。徐元宰得知自己生母为法华庵尼姑智贞,到庵堂认母。金大娘得知徐元宰系金氏之后,迫其复姓归宗,金、徐两家厅堂夺子,最后以徐制扇坠为主,明代十分流行的核桃扇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扇坠具有小巧精致、易收藏的特点,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会中行情稳中有升,受到扇坠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更有巧手之人以老红玉髓珠子自穿扇坠,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浓淡总相宜 爱情信物

    宋人朱翌在《生查子·咏折叠扇》一词中曾有“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的句子,说的是扇坠是系于扇柄之饰物,扇坠和扇子的关系就如同夫妇一般,要形影不离才好。或许是受到此词的影响,或许是扇坠乃随身携带之物,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人们逐渐赋予了扇坠一种代表个人情愫的象征意义,这种情愫可以是同性或异性朋友间淡淡的喜欢,大多数时候则是一段段或甜蜜或悲戚的男女间的爱情。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中就有“女以紫金碧甸指环赠生,生解水晶双鱼扇坠元宰兼祧金、徐两家香火,风波平息。

    梁祝之玉蝴蝶扇坠——相传,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出嫁,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飞舞。

    材质有不同 各色佳品

    最主流扇坠之玉扇坠——玉器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玉从很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在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将各色玉石制成形态各异的扇坠似乎在中国古人心中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谓天下玉扇坠之多,说不尽,道不完。《红楼梦》第一回中有:“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作者不用别的东西比喻通灵玉,而单单提出扇坠,除了玉和扇坠的天然联系外,还有什么深意呢?蔡元培先生在其《石头记索隐》一书中曾指出:“扇者,史也。”他认为作者以二十把扇子隐指华夏二十四史;同时,作者根据女娲造华夏人,编造女娲造玉,也以玉隐指华夏人与华夏历史。在作者的用意中,扇与玉同为华夏历史的标志物。而扇坠是扇子的标志物,所以作者会用扇坠来比喻通灵玉。

    最草根扇坠之“草里金”——在众多不同材质的扇坠中,有一个类别的扇坠可谓是最具草根气息的,那就是传说中的“草里金”扇坠。明代刘若愚所著的《明宫史·火集》中有关于“草里金”的描述:“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十两不等,皆贵尚焉。”叶金寿《曼庵壶芦铭》中也有记载说:“小壶芦极难种,有极小可为耳珰者,一双值百余金。”由此可知,“草里金”乃是指特别特别小的小葫芦。为什么小葫芦制成的扇坠这么炙手可热?这其中与“葫芦”的象征含义不无关系。首先,葫芦与“福禄”谐音,具有多子的自然属性,多被赋予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象征着子孙万代“福禄寿”齐全。其次,葫芦是吉礼、吉事中的吉器,将一只葫芦剖成一对瓢,以线相连用以饮酒合婚,古代称为“合卺”,象征新婚夫妻从此连为一体,所谓“合卺,夫妇之始也”。再次,葫芦的形态、性能和实用性,使人们赋予其繁衍、兴旺、富裕而又神秘的情感寄托,百姓赋予了葫芦“五福”的美好寓意,道观及佛庙也多以葫芦宝顶作为镇寺庙之灵宝。相信您看到这么多美好的寓意,不爱上小葫芦都很难呢!

    最香艳扇坠之“香扇坠”——史上最著名的“扇坠”,却是鲜活的人间尤物。有“秦淮八艳”之称的李香君,因未及二八,丽过群芳,玲珑丰满,肌肤玉润,慧俊无双,天生异香,雅号即称“香扇坠”。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深闺名媛对扇坠的喜爱。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清初作家孔尚任以香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历经十余年的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成了一部传奇剧本《桃花扇》。

    (四)折扇的收藏艺术

    作为我国传统的文玩之物,折扇的使用价值随着风扇、空调设备的普及在逐渐消退;但其收藏价值却在不断提高,目前收藏市场的精品折扇价格连连走高,越来越多的人为折扇的工艺性、艺术性、文化性所迷。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折扇热,甭管是不是精品扇,咱老百姓收藏的就是一股心气和喜好。

    潜力股——折扇收藏渐升温

    明清民国时代,夏秋之际,几乎人手一把扇子;文人商贾初次见面,折扇是重要的道具,往往打量一下手中宝贝,对方的身份、人品便能略知一二。精品折扇往往本身做工十分考究精良,同时又有名家题字作画于上,其本身的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随着折扇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折扇收藏也脱离了书画艺术品收藏自立门户,并不断细化为扇画、扇骨、成扇、扇套等若干收藏小门类。

    扇画收藏——书画折扇在宋代开始流行,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目前年代久远的扇面书画,已可望而不可即。明代的折扇,无论书画家名头大小都是非常珍贵的;而清代的折扇只要品相完好,书画精到,也可不计名头入藏。在收藏界一向有“扇面一尺算两尺”的说法,由于扇面尺幅限制,要求画家胸有成“扇”时方能落笔;同一位画家同样题材的画作,一张扇面通常比一开册页作价要多一倍以上。明代仇英、文征明、沈周等名家尤其擅画扇面,清代的书画艺术家也无不涉足扇面书画。扇画收藏注重书画家名头大小和笔下功夫,还有流传性和品相。自从中国嘉德于1994年秋拍首推“中国扇画”专场以来,扇画就成为了书画投资中一个独特的门类。

    扇骨收藏,前几年扇子收藏者重扇面轻扇骨,在一把成扇中,扇骨几乎不算钱;近年来,扇骨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认识,因此行情不断向好。名家制作雕刻的扇骨拍卖价可高至数十万元。如果是名家制作的扇骨加名家绘画题字的扇面,其升值空间更大。扇骨的收藏,一看雕工,如雕工精细,又出自名家之手,当为珍品;二看材料,最贵重的当数象牙、紫檀,黄杨、桃丝、鸡翅木、佛肚竹等也是一流材料;三看规格,扇骨以大为贵,大股较窄的扇骨价格要低于大股较宽的“阔板”;四看款式,罕见的花式、双面贴、镶嵌式的扇骨价值要高于朴素无华的扇骨;五看年代,旧骨高于新骨,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六看品相,无伤、无裂、无磨损、无经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价值要高于同类品相差者好几倍。

    扇套收藏,与扇骨相比,扇套则为一般投资者所陌生,其实它也是折扇收藏的配套扇具之一。扇套从少数民族的腰袋演变而来,在清代广为流行,但并非系在腰上,而是作为名贵折扇的包装。扇套的面料多为绸缎,上面绣有花鸟、如意、福禄寿、暗八仙等图案,套口系有穿着木珠或玻璃珠、玛瑙等装饰物的丝带,五光十色又流金溢彩。

    辨真身,折扇收藏见功力

    由于在折扇收藏中常出现假冒仿制的情况,因此需要藏家平时必须多做功课,要了解各种折扇的特点,掌握各个时期折扇的基本特征。比如晚清时期的苏扇扇面多为7层宣纸,而现在只用4层。同时对于各个艺术家的字体、画风甚至印章等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减少上当的可能性。

    收藏折扇,首先要对折扇的时代进行考证,作者进行确认。更要分清扇骨的年代和扇面的年代,如书画扇,可以旧骨配新画,也可新骨附旧画。因此,要从艺术和工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折扇进行鉴定。作为扇骨,要从质地着手,竹、木、牙、角、漆等;然后从工艺上分造型的时代特征,雕琢、镌刻、髹漆的手段;再根据绘画、题款等,综合比较、辨认、确认。扇面的鉴定较复杂。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说:“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书画扇的鉴定也是如此。

    收藏书画扇子,除注重作者名气之外,还需审度扇画上的人物是否与故事情节相吻,山水是否具恢弘灵秀之气,花卉是否给人以娇艳欲滴之感,书法是否抑扬顿挫,气调和谐,飞白变化恰到好处。此外,成扇扇骨精致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其收藏价值,收藏者不可只求数量不图质量。

    重保护,折扇收藏有讲究

    收藏中的保护——折扇的收藏,可分为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以扇套为多。扇骨的收藏,最好以集品为组保存,十件一组做囊盒;长方形,内为硬嵌,呈扇形展开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册页或扇页为好,集锦成一册,折扇面则以推蓬装,上下翻,向上开版。一般扇面装裱均用挖镶法,扇面内窝,有利于扇面保护。藏家一般会将折扇存放在通风、湿度适中,并远离火苗的地方,要做到防火、防潮、防燥。大多数藏家会给每一把折扇都配上专用的扇盒或扇套。扇盒的材质十分讲究,盒身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稀有的名贵木材,比如红木、小叶紫檀、黄花梨等;盒底则必选用樟木制作,因为樟木具有驱虫防蛀的功效。

    使用时的保护——藏扇在日常使用中,最忌将藏品扇作为普通扇子使用,无所顾忌。具体来说,拿扇时,手要洗净,忌脏;开扇时,应该轻轻用手指捻开,而非用力甩开,忌损;扇子放在桌上时,应该大扇骨朝桌面,忌磨。另外,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扇给同仁们欣赏时,观摩者应自觉戴上干净手套,防止汗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