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放下——割舍生命中的多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有句遗言:你的身体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多余的脂肪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只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念想、多余的追逐只会增加生命的负担。所以,人要敢于割舍生命中的多余。

    ——叶舟

    别等到痛了再放手

    我们都知道布袋和尚,他背一个大口袋,见到有缘人就把大口袋放在你面前,他要做什么?有的人说他是在化缘,其实他是在让人们放下,放下我们的烦恼,放下我们的困惑,放下我们的执着,放下我们的偏激,放下一些不良习惯、不良习气和负面情绪。

    ——湛如法师(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从前,有一个痛苦的年轻人去寺院找一位老禅师倾诉心事。

    年轻人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禅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年轻人说:“我也想放下,可是有些人和事我偏偏放不下。”

    “让我来帮帮你,”禅师拿来一个茶杯,让年轻人双手端着,然后他提起一壶沸水,往茶杯里倒水,一直倒到水满杯溢,直接流到了年轻人的手上!

    年轻人被烫得手一抖,当啷一声,茶杯掉在了地上。

    禅师说:“看到了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痛了,仍不放下,只会更痛苦!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应该放下,也必须放下,而且不能等到痛了再放手。

    放下本是禅语。佛经中记载:有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他修行非常刻苦,数十年如一日,终于练出了大神通。但他自己清楚,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他心里总有一缕无名的烦恼。这天,黑指奋起神力,左手举着一棵合欢树,右手举着一棵梧桐树,前来献佛。佛祖亲切的招呼了他一声,然后说:“放下吧!”黑指赶紧放下左手的合欢树。“放下吧!”佛祖又说。黑指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树。然而佛祖还是对他说:“放下吧!”黑指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佛祖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树。你应该放下的,是心中的执著。也就是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舍至无可舍去之时,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黑指当下领会,礼拜而去。

    佛家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六识”。此三者是人们产生意识活动(也即欲望)的所有途径。如能全然放下,便可解脱。

    坦率地说,佛家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也未必值得效仿。我们只需思考:差不多的两个人,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有些人又为什么活得沉重?很简单,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有求皆苦,放下同样令人痛苦,尤其是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但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做主,“长痛不如短痛”,我们现在不放,将来被逼无奈也得放;我们现在不放,将来恐怕连放下的机会都没有。

    春秋时期的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越国大夫文种非常佩服他的才学,便把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后来,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会稽。鉴于形势,勾践采纳了范蠡的计策,向夫差称臣,并亲自前往吴国做人质。当时,夫差听说范蠡很有才能,曾经试图延揽他,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范蠡说:“大王能够留我一命,我就很满足了,哪还敢奢望荣华富贵?”不肯变节。

    此后数年,范蠡一直陪着勾践在吴国当人质,多次化解了夫差的疑虑,最终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与勾践回到越国。回国后,范蠡又配合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历经二十余年,最终灭掉了吴国。

    勾践班师回国后,大摆庆功宴,席间一个乐师即兴作了一首《伐吴曲》,曲子中不免称颂范蠡、文种的功劳,勾践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是表现得有点不高兴。范蠡顿时心寒:勾践猜疑、嫉妒,不想归功于臣下。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范蠡决定激流勇退。

    第二天,范蠡面见勾践,请求退隐江湖,勾践却假惺惺地说:“没有先生,寡人就没有今天。如果先生留下,我愿意和您一起共享越国。”范蠡再次请求,勾践居然威胁他说:“先生如若私自逃走,必将身败名裂,一家老小难保!先生还是留下来与我共享越国吧!”

    范蠡与勾践共事多年,非常了解他的心思,哪敢留下来和他共享越国?当天晚上,他便带着家人不辞而别,终生未回越国。善于经营的他,不久便成了富可敌国的实业家,被后世尊为“商圣”。

    范蠡走后,还给曾经“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文种写过一封信,劝他“速速出走”,文种起初不信,但后来看到勾践与功臣们逐渐疏远,方才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然而为时已晚,勾践深知文种才华过人,便借奸臣诬告文种之机,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先生曾经教我伐吴七策,我仅用三策就灭掉了吴国。现在请先生带着其他四策去地下服侍先王吧!”文种仰天长叹一声,说道:“我真后悔当日不听范蠡之言,如今果然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说罢拔剑自刎。

    纵观五千年中国史,我们悲哀的发现,尽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一再重演,但因为贪恋名利最终飞蛾扑火的人从来不曾少过。难道这些人都不明白吗?显然不是,单说故事中的文种,其智谋并不见得就比范蠡逊色。其实,范蠡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名利场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从而敢于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激流勇退。这是大智,更是大勇。而且从范蠡后来“三致千金”来看,弃政从商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片更适合的天地。

    总之,人生需要放下,人生也没有什么放不下,别等到痛了再放下。当你觉得难以抉择时,放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放下,然后前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

    美国有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感觉生活压力太大,他找到智者,向他求教。智者找来一个空篓子,让青年背在肩上,然后指着不远处的一条沙砾路说:“你沿着路走,每走一步就捡一块小石头放进去,我在尽头等你。”当青年背着沉重的篓子,气喘嘘嘘地走到智者面前时,智者问他一路走来有什么感觉?

    青年说:“感觉篓子越来越重。”

    智者说,“没错,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背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世间捡一样东西放进去,一路走来,自然越来越重,越来越累。”

    青年问:“难道没有办法可以减轻一些吗?”

    智者反问:“那么你愿意把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青年不语。

    智者说:“我们的篓子里,除了精心寻找、追求所得,还有责任。当你感到生活沉重时,也许你应该想想总统,庆幸自己不是总统,他的篓子可比我们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而为人,有些责任的确不能推脱,不能逃避,但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经验,因为他们不懂放下。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篓子很沉重,那就定期把篓子放下来,检查一下,里边说不定会有很多无关紧要的负担、无谓的应酬、无关痛痒的摩擦和矛盾。

    佛经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佛祖在讲到断爱时,给弟子们打比方说:“比如有一个人,他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他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可桥,他便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

    接着,佛祖说:“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断爱。”

    “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

    佛祖说:“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所谓断爱,就是割舍。佛经上说,“断爱近涅盘”,“涅盘”就是修成正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有所转机,有所成就。相反,不懂得割舍,像那个扛着船前行的人一样,只能是因爱负累,因爱生害。

    回头看一看,我们是不是也在负筏而行?生命不能太负重,越是追求,就越是要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因为有所舍弃,才能有所获得。放不下,就永远跨不出那个坎。

    在国内商圈,万科老总王石可谓大名鼎鼎。一方面,他创立并领导着国内最优秀的地产公司;另一方面,他拍广告、登珠峰,生活过得极其潇洒。王石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不外乎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王石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放下。当时他33岁,当过兵,也做过工人,还在政府机关工作过三年,有阅历,有勇气,也有信心。

    当年5月份,王石辞掉了工作,坐火车来到了改革前沿——深圳,准备开创一番全新的事业。

    要想创业,最好有个志同道合的人。来深圳不久,王石想到了一位老同学。这位老同学既有能力又有才智,王石很想把他拉到深圳一起创业。可是由于无法舍弃即有的成绩,这位老同学最终没来。事隔多年,他再次找到王石,问能不能加盟。王石对他说,当然可以,不过一切要从头做起。然而当时的他已经是单位的主任了,又怎么肯从头做起呢?

    而王石,事业却越做越红火,商业领域越来越宽广,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一直是粗放式地赚着钱!如果要问万科当初都干些什么,我只能用排除法,告诉你万科不干什么。简单来说,除了‘黄赌毒’,万科不做的项目好像很少。”

    1988年,王石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放下。

    就在当年的12月28日,万科股份成功上市,而王石却在公司上市的同时宣布放弃自己的个人股份!时至今日,这些股份的价值无可估量。然而王石却说:“很多人都会问起我当初的决定。我始终要说的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我承认,来深圳创业最初的动机的确是为了淘金。但是有一天,当我突然面对着巨大的财富时,我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也没有安全感。国人向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钱太多弄不好会招来祸害。既然名利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或者默默地赚钱,或者两袖清风地做一番事业,我选择后者。”

    1993年,王石带领万科进行了第三次放下——砍掉了很多正在赢利的项目,专注于做房地产业。今时今日,万科早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地产领头羊。回首当年,王石说:“当时,万科不做其他项目,却专注于房地产,是下了一番狠心的!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面对的第三次放下。因为当时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并不乐观,同时我们还要放弃其他可能带来大利润的项目,这需要很大的魄力。”

    王石的成功,在于他敢于根据形势有所放下,进而有所追求;万科的不断做大,在于王石在有所放弃的时候有所坚持。如果没有那三次放下,王石会怎样?是不是会有今日的万科?可能都是未知吧!

    睿智选择,理智放弃

    幸福和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如果为失去一件事物而懊悔苦恼,那么,失去的就不仅是那件事物,还有心情、时间和健康。

    ——徐光宪(著名科学家,曾在北大任教)

    忘了是哪位哲人说过:“有两种选择是一种痛苦,有多种选择则是一种折磨。”的确,就比说穿衣服吧,很多女性都会为穿哪件衣服上街头疼,她们头疼的并不是没有衣服,而是因为衣服太多,多到了她们不知道该穿哪件不该穿哪件。

    人生也是这样。当一件事情让你头疼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这件事情有多难办,而是因为你不懂得选择,不愿意放弃。

    有一次,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当陈列着毕加索、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家的名作的博物馆失火时,你只来得及救一幅画,那么你会救哪幅?

    竞赛者成千上万,但只有一个小伙子回答正确,他的答案是: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这是明智的选择。不要总是想着毕加索的画或许更值钱些,要想想自己救完画还能不能安全离开。

    很多人都抱怨机会难得,其实在这个泛商业化的时代,机会并不是什么稀缺资源。打工,还是创业?跳槽,还是留下来?人生路上,我们有太多的选择机会,但机会一多,人们要么无从选择,要么是这也想干,那也想做,一辈子都在选择,总是觉得已经到手的不是最好的,结果到最后往往连最不好的也把握不住。机会,对于一个是机会都想抓住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祸害。换句话说,你必须知道某些东西并不适合你并主动放弃它们,才能创造成功的人生。

    诚然,放弃意味着痛苦,但不放弃或许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乃至毁灭。巴尔扎克说过:“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要学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比如,当一个人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创业,付出了几年时间和精力之后,发现仍然没有任何盈利,这时他就应该清醒的审视自己的事业是不是应该放弃了。毫无疑问,这事搁在谁头上都不好受,但是坚持下去更不行,除非行业出现了转机,否则他早晚都得被迫放弃。到了那一步,他除了多浪费了一些时间,死得更惨一些之外,恐怕还会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和能力。而及早放弃,却可以让你腾出时间、资源和精力,及时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的话,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则说:“一个好的研究者,必须知道哪些构想应该发挥,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他就会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那些差劲的构想上。”然而,生活中人们却总是忽视这一点,虽然很多人都把“拿得起放得下”挂在嘴边上,但事到临头,面临抉择时大多数人却往往会盲目地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殊不知此时所谓的坚持,其实质则是人们的侥幸心理。人生不是赌博,明知胜利无望偏要寄希望于奇迹,为什么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呢?要知道,放弃并不是世界末日,理智的放弃只不过是让你把拳头收回来,准备下一次出击而已。

    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既然是选择,就有选择错误的时候。既然错误了,那就改吧,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绝不是这样,他们更相信努力,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其实我们也不否认努力,只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都毫无结果。与其一错到底,在错误的地方浪费力气,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呢?当一个人懂得放弃并有所放弃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成熟了,就意味着开始走向成功。勇于坚持,更要敢于放弃,因为放弃不是失败,只是暂时中止成功。

    多年前,有一个美国小女孩,她从3岁时便开始接受音乐教育,4岁时她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钢琴曲。16岁那年,她考入了丹佛大学音乐学院,梦想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然而就在当年夏天,她却放弃了这一梦想。因为在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上,她看到一些刚刚11岁的孩子,只看一眼就能演奏她要练上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一向颇为自负的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于是她鼓起勇气向父母解释说:“对不起,我改变主意了。我不再想成为一个钢琴家。”父母表示接受女儿的决定,而她自己的心中却像堵了一块巨石。

    好在不久,她就发现了新的目标——“国际政治概况”,她的导师也认为她是这一领域难得的千里马,因此倾其所能地指导她,将她引向了国际关系和苏联政治学领域。33岁时,她已经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教授。1987年,在一次晚宴上,她简短而有特色的致辞引起了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的注意。从此她在政界青云直上,直至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她就是创造了黑人女性历史的康多莉扎·赖斯。

    成就自我的道路有很多,我们不能在死胡同里浪费时间和精力。赖斯,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孩子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政坛明星,这自然离不开赖斯的努力,但是她善于自省、勇于放弃的能力,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思:放弃,不过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