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不争——上善若水,竞而不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或者缺少宗教观念、宗教情怀,在老子的“道”里头,实际上寄托了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对终极的一种追寻、一种敬畏、一种赞颂、一种歌颂、一种依靠。有了“道”的观念,非常有利于提升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站得更高,能够超越嘀嘀咕咕、超越流言飞语、超越小名小利、超越自我。我们可以看看老子的境界,我随便举一个他的论述的例子,我们想想他的境界是什么样的。比如他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我这个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争名夺利的事我绝对不干,可是越是这样就越没有什么人能够和他争。因为你想和他争,他说我不争,他说你要争名和利,那么名和利就归你。但是我对道的体悟归我,你抢不去;我的学问归我,你抢不去;我的人格归我,你抢不去;我的水准归我,这个你抢不去。所以一个真正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愿意和人争名夺利的,他是不愿意蝇营狗苟的。老子的“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个话让人真是受用无穷。

    ——王蒙

    别让公平伤了你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公平是什么?是一个让我们很受伤的字眼。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但时至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仍将不断地刺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没能力的身居高位,有能力的怀才不遇;少做或不做事的拿的比做事的还要高;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做得很好,老板非但不表扬,不奖励,还对他鸡蛋里挑骨头,骨头里挑骨刺,而另外一个人把事情做砸了,老板反倒说她没功劳有苦劳……

    对于形形色色的不公平,我们没有理由不愤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不公平就像老鹰吃蛇,蛇又吃鼠,鼠又吃粮食的自然规律一样,纯属正常现象。追求公平本没有错,但不能执着于公平,否则我们必定会被公平所伤。

    佛经中有个《二鬼争物》的故事:

    有两个魔鬼,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共同拥有一个竹箱、一根手杖和一只鞋子。很多年来,他们相处得都非常开心。突然有一天,他们却为了这些东西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

    “当年这些东西是我先发现的,理应归我所有!”年纪较小的魔鬼叫道。

    “你懂不懂规矩?按照我们魔鬼界的规矩,晚辈发现东西应该交给前辈,所以这些东西应该归我!”年纪较大的魔鬼倚老卖老地说。

    年轻的魔鬼听了非常气愤,也不再和年老的魔鬼讲道理,上前就打,年老的魔鬼一边躲闪,一边瞅准时机还击。

    正在这时,一个路人恰巧经过,看到他们边打边吵,却是为了一个竹箱、一根手杖和一只鞋子,不禁非常好奇,他说:“二位真是可笑!这个破竹箱能装什么东西?这个破手杖也不能支撑身体。至于这只单个的鞋子,又不能穿着走路。你们至于为了一堆破烂大打出手、势在必得吗?”

    “你懂什么?这三样东西看起来虽然无用,但无一不是神奇的宝贝!只要你对着这个竹箱大喊一声,无论是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品,还是值钱的珠宝,它都能立即给你整箱整箱的变出来,满足你的需求。”年轻的魔鬼解释说。

    “这个手杖是天下无敌的利器,有了它,佛祖也要怕你三分。至于这只破鞋子就更厉害了,只要穿上它,你就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能,谁也抓不到你。”年老的魔鬼补充道。

    原来如此!路人听了不禁怦然心动,但他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原来是这样。我看二位整天争来吵去也不是办法,不如让我为你们作一个公正的评判,决定这三件宝物应该属于谁,至少也能把它们平分给二位。”

    “太好了!听说你们人类的智慧比我们强多了,心地也比我们善良,就请您公平地为我们判决吧!”两个魔鬼充满信任地恳求道。

    “那好吧!既然你们这么信任我,我就勉为其难。现在先请二位向后退几步,我好方便把宝物平均公正地分给二位。”路人说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奸笑。

    两个魔鬼听完,下意识地各自退了几步。路人看到这里,赶紧冲上前去,左手抱起箱子,右手拿起手杖,一只脚穿上鞋子,瞬间飞腾而去!两个魔鬼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们气急败坏地大骂:“你这个骗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你不是说要公平地给我们分配宝物吗?”

    “哈哈哈,两位每天为了这些东西争来斗去,不肯丝毫让步。谁能够给你们平分!为了让你们觉得公平,我只好委屈自己代为保管这些宝贝啦!你们现在谁也得不到,这不是很公平吗?哈哈哈,谢谢两位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否则就会给有不良企图者造成可乘之机,被人钻空子,双双遭受灾难。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至理名言,大意是:老天从来不争夺、争斗,却总是胜利;有能力的不说太多的话,却总是有人响应;他们不用召唤,人们就自动聚拢在他身边……老子还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你争。许多人由于往往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因此总是觉得老子的思想太消极:不跟人争却可以天下无敌,怎么可能呢?再说了,让我放弃争取,我怎么生存、发展?其实不是老子消极,而是老子喜欢和后人捉迷藏,玩文字游戏,他所说的“不争”,绝不是什么都不争取,而是一种有选择的争取,也即在“有所必争”的前提下“有所不争”。所谓有所不争,当然是指那些闲气,那些细枝末节,那些我们本就不应该拥有的东西;而有所必争,就是说我们要专心致志,把自己该做好的做到最好,练出自己最好的“武功”,假以时日,你必定可以用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也为其他人打造一个公平的小国度。这样的人比起那些老是把力量用在“争”闲气上的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另一方面,我们做人要格局大些,要学会跳出圈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最多的地方相应的就更加险恶。都说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但大家为什么会挨刀呢?或者说原本很文明的大家为什么会动刀子呢?答案是银子和利益。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把利益看得稍淡一些,把银子看得稍轻一些?

    有时候,人们争的未必是公平,而是一时闲气。俗话说,“不争镘头咱得争口气”,有人认为这是自尊的表现,但有些人根本就是自尊过度,而自尊过度又是自卑、自私的表现。如果不懂得共存共容之道,抛开狭隘和自私,用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去生活,那么你将永远找不到公平。更何况,我们真的需要那些所谓的公平吗?很多时候,公不公平其实并不重要。让人们耿耿于怀、愤愤不平的所谓公平,不过是人们进行争斗的卑劣借口。

    没有路的地方路最宽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在北大任教)

    如前所述,“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要生存下去,得争;想生存得更好,还要争。“争”是生存下去的必须方式,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就连“不争”的原创者——老子,也只是略过了“争”,而只说“不争”。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争”,又怎么会有“不争”?换句话说,老子也是很注意“争”的,只不过他教导人们不要争一时一地,而是争取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看看春秋贤相孙叔敖是怎么做的吧: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做了数十年令尹(最高军事长官),期间他勤勉有加,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楚王多次要封赏他,都被他谢绝。后来,孙叔敖病了,他自知性命不久,便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楚王屡次要分封我土地,我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必定会分封于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富庶的土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贫瘠,你可以要求被封在那里。”

    孙叔敖死后不久,楚王果然分封给其子一块富庶的土地,他儿子推辞之余,请求得到寝丘这个地方,楚王慨然应允。直到汉代,这块土地还被孙叔敖的后代所拥有。

    孙叔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凡是美好的东西都会得到普遍的认同,拥有好东西只会令旁人嫉妒之余趋之若鹜,使拥有者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带来灾祸。而相对贫瘠的土地,人们会不屑一顾,反倒可以保全。老子之所以提倡这种不争之争,就是因为越是表面强势的人,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越容易被对手打败,最终越是争不到。所以,在面对利益时,我们要学会在“退而求其次”的基础上寻找冷门,没有路的地方不仅路最宽,而且鲜有老谋深算的渔翁光顾。

    不过这还只是“不争”的初级境界,老子说,“上善若水”,其意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带,除非人们自作孽,诱发洪水,水多半时候都是平平静静的,所以水的性格最接近于“道”。水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因而能因物赋形,放在方杯子里就是方的,放在圆杯子里就是圆的,温度低了就结成冰,温度高了就化成汽。无论多小的缝隙,水都能渗透过去。无论遇到多么不规则的石头,水都能绕过去。无论多么脏的东西,水都能把它洗干净。无论多么强大的事物,在水面前都无能为力,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也。最善的人,正是因为具有像水一样的美德,才不会产生过失,从而也就避免了怨咎。

    有“红顶商人”之称的清朝胡雪岩为我们做好了榜样。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时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当初,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要弄个号子”时,张胖子嘴里虽然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带有做作的高兴。原因何在?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全力垫款帮忙,为的就是拉住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要自己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张胖子当即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并说:“你的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欠你的情,有什么忙好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归功于他没有抢信和的生意。

    不抢同行饭碗,是胡雪岩做人处事方式的基本准则。这里既有避让,又有谦让,既有智慧,又有道德,运用得如此娴熟,真是令人叹服。同时,我们还要看清的是,胡雪岩不抢同行饭碗的这一超凡做法,并不是纯粹回避竞争与冲突,而是舍去近利,保留交情,从而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利益。由此可见,不争是一种手段,是争的最高境界。只有不争,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只有抱有这种不争之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不相害,成就自己“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从竞争到竞合,从零合到双赢

    记住这句谚语:“上帝不需要得到什么,但人类却需要付出什么。”也要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财聚人散”的要领在于不计当前利益,着重长远利益,吃小亏,占大便宜。

    ——叶舟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所有生物来到这个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资源数量不能满足种群需要时,个体之间就会发生争夺现象,这种竞争称之为种内竞争,其结果是削弱了个体而有利于保存种。在异种个体之间进行的竞争则称之为种间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可能被另一个更强的种代替。具体到人类的竞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毫无疑问,人类的竞争本性从古至今都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无论是谁,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都必须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即使你只想做个普通人,同样避不开竞争,因为人类的竞争活动、竞争意识无所不在,从打牌、下棋这类大众游戏,到各类体育比赛、娱乐比赛,再到就业竞争、商业竞争、政治权谋,直至竞争的最高阶段——战争,谁都无法逃脱“竞争”的罗网。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只能不断修炼自己,只能尽可能多地掠夺生存资源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众所周知的是,“竞争”历来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西方人崇尚强大,崇尚英雄主义,而中国文化首重一个“和”字,讲究仁者无敌。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其实需要和谐的又岂止是家庭?干工作、做生意、交朋友、当领导,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虽说“人生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但生活绝非军事上的战场,打垮对手也不一定对自己有利。只有从竞争走向竞合,尽量去谋求双赢乃至多赢,才是最高明的竞争法则。

    时下有一个热词叫“零和”,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得失相抵,总数为零,所以称为“零和”。“零和”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胜利者的光荣背后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大多数体育运动都属于一方胜一方负的情形,如乒乓球、羽毛球、百米跑等。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中做到在自己不失利的情况下帮助对方获胜。股票交易和赌场都是“零和游戏”。因为炒来炒去,赌来赌去,钱并没有增加,只是从一个人的兜里到了另一个人的兜里。但是时至今日,“零和”观念正逐渐被“双赢”和多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过有效合作,可以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饮料市场上水火不容的对手,双方的市场竞争可谓你死我活。表面看来,他们都希望对方忽然发生重大变故,以便及时把市场份额据为己有。但是多年以来,这种局面让双方都大赚了一笔,并且从来没有第三者异军突起。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两位饮料市场的老大在进行着一种类似于合作的竞争。他们的真正目标不是对方,而是消费者,以及那些想抢占他们地盘的后辈。只要有企业想进入碳酸饮料市场,他们就必然展开一场心照不宣的攻势,让挑战者知难而退。

    我们再来看看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市场上的布局。一般情况下,麦当劳开到哪里,肯德基很快就会出现在附近,而且“至死不渝”,你很少能看到第三者在他们中间出现。两大巨头表面上的竞争关系,往往能够为他们排斥新进入的竞争者提供更多的策略选择,从而形成竞争中的合作。

    在国内,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2001年3月首先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联合起来,他们联合采购,整合运输环节、新产品开发,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它们在各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强强联合,让对手成了帮手。

    我们再来看看飞人乔丹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乔丹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球技过人,曾经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而且至今无人打破;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过人的气度和胸襟。可以说,他坦然无私的广阔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与尊敬,包括他的对手。

    在当时,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他的新秀是年轻的皮蓬。年轻气盛的皮蓬好胜心极强,在乔丹面前,他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情,还煞费苦心的寻找乔丹的弱点,并对别人说乔丹这里不如自己,那里也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击败等等。但乔丹却从来没有把皮蓬当作潜在威胁,更没有因为他的不满而排挤他,反而经常对皮蓬加以鼓励。

    有一次休息时,乔丹问皮蓬:“你觉得咱俩的三分球谁投得更好一些?”

    皮蓬听了很不高兴,阴阳怪气地说:“你这是明知故问,当然是你!”因为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乔丹投三分球的成功几率是286%,皮蓬的成功几率则是264%。

    看着生气的皮蓬,乔丹微笑着纠正说:“不,皮蓬,你投得更好一些!你的动作规范、流畅,你很有天赋,以后会投得更好。但我投三分球时有很多弱点,我扣篮主要用右手,而且会习惯地用左手帮一下。可是你左右手都很棒,而且不用另一只手帮忙。所以,你的进步空间比我更大!”

    乔丹的大度,让皮蓬大为感动,此后他一改自己对乔丹的不良看法,更多的是以一种尊敬的态度去尊重乔丹,向他学习。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二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为公牛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看看乔丹,再想想身边那些专事排挤打压、打击报复的人,或者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怎能不慨叹?也许现在,你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中痛苦挣扎,然而在抱怨社会无情、对手残酷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我们是否把对手的概念无限扩大、扭曲了?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其实,世上没有不能交的朋友,不要因为你们是竞争对手,就认定对方是敌人、是小人,这样做只会把他们变成真正的敌人。只有敞开自己的胸怀,主动去接纳他们,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对你有所帮助的贵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