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
抛却名利自逍遥
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潇洒,而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
——叶舟
清朝的乾隆皇帝生性奢侈,在位期间曾多次打着访查民情的幌子下江南游乐,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有一次,乾隆途经镇江金山寺,指着长江中浩若星辰的往来船只,问身旁的金山寺住持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答道:“两条而已。”乾隆大奇:“怎么会只有两条?”法磐微微一笑:“一条曰名,一条曰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法磐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在以往,人们对名利讳莫如深,仿佛一提名利,人立即变得俗不可耐。其实我们没必要视名利为洪水猛兽,也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人能绝对逃离名与利,关键在于我们把名利看得太重,为其所累。
世人大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却很少人能真正看透名利。“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这是《红楼梦》的开篇偈语,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公案,又像在告诫人们名利世界的冷冷暖暖:名利虽是身外之物,却最是累人。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利所困。
唐代宰相元载,生性贪婪,目无君上,他伏诛后,居然从其家中起出了八百石胡椒!真是世界贪污史上最具黑色幽默意味的记录。设若元载不死,他将用多少辈子的时光吃完这八百石胡椒?也许只有在刽子手举起屠刀那一刹那,这位元大人才明白,无论他对胡椒有多么热爱,他也不可能将任何一颗胡椒留到来生。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越不知足,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而世人却总是试图牢牢把握它,让它不变,让它永恒,当然变也可以,但得变得更好才满意,于是烦恼无穷无尽。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在文中写道:“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对普通人来说,重利过于重名。现代人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诚然,金钱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但金钱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看得太重,就会让物质欲望、本能需求恣意膨胀。金钱有时也能使人产生进取的动力,但必须明白,只有超越金钱,才能不断取得成绩。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金钱保持距离。
《庄子》中记载了两个小故事:
楚威王派使者请庄子出任相国,庄子却对来人说,我听说楚地有一只神龟,死后用箱子装着,用毛巾包着,供在高堂之上。你想这神龟是愿意死后留下骨头被烧香供拜,还是宁愿自由自在地活在泥塘里呢?
某人靠着“本事”得到了宋王奖的车,不久又得到了秦王奖的车,这人便在庄子面前夸耀:我这人受穷的能力不行,但让诸侯奖赏我几十辆车马,还是不难做到的。庄子立即回敬道:我听说秦王让人给他舔痔疮,舔一下可得五辆车,舔的位置越低,得车越多,你难道是给秦王舔痔疮么?
庄子是不是太刻薄了呢?或许,然而对那些没有正常人格、整天只知投机钻营的人,这种刻薄不也很令人痛快淋漓么!
后来,庄子还曾经为楚王举过一例:那些被圈养用来祭祖的牛,平日吃的都是上等的饲料,祭扫当天还披红挂彩,可谓荣耀至极,直到血染利刃,方知大限已到;相对而言,林间的野鹤平日必须辛苦地寻找食物,然而却能自由自在地过着安全无虑的生活。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庄子的一生正如同那逍遥的野鹤一般,而平日过着养尊处优日子的人们很可能就是那受人牵制、随时待宰的牛吗?因此我们要想过快乐逍遥的生活,就必须在认知上先有所体悟,而后借着淡泊、宁静、割舍、忘却的修养功夫,彻底把自己从名缰利索中解救出来,那么,人生无处不是逍遥乐土。
禅宗也有一则类似的公案:
古时有个秀才,经常去附近的寺庙找禅师论道。
有一天,二人刚刚见面,秀才劈头就问:“何来团团转?”
禅师张嘴就答:“皆因绳未断。”
秀才惊得张大嘴巴,说:“禅师如何得知?前日我在村中见一头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缠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树到草地上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就是不得脱身,非常有趣。我以为禅师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谁知禅师出口就答对了。”
禅师微微一笑,说:“施主问的是相,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功名利禄纠缠难以超脱。”
风筝不能高飞,在于绳未断;烈马不能奔驰,在于绳未断;水牛吃不到草,在于绳未断;凡夫俗子郁闷,身居高位者不爽,六道众生循环,争论、是非、欢喜、悲伤……都是因为绳未断。有首歌唱得好:“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惜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是真的没时间吗?不是,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了。当然,不让人赚钱说不过去,我们要说的不过是——不要把追求建立在压抑本性上,不要把人生的一切都让位于名利。
不开心是因为你计较得太多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
——季羡林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
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单人独骑去乡下了解民情。他走来走去,最后迷了路。这时,他看见一家商店门口站着一个军人,便走上前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回××客栈的路吗?”
军人嘴上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身穿普通衣服的亚历山大上下打量了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亚历山大又问,“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军人生硬地回答,并瞥了他一眼。
亚历山大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他转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我问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嘛。”
亚历山大风趣地说:“中尉?”
军人的嘴唇不屑地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军人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军人高傲地回答完,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贵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亚历山大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军人不由得走近了些,仔细看了看亚历山大,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继续猜!”
军人取下烟斗,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询问:“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军人结结巴巴地说。
“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军人的烟斗从手中一下子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亚历山大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恕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又没有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宽容吗?也是,也不是。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过得不开心,就在于他们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人都没有亚历山大那么高的地位,但却比亚历山大还难以伺候。男朋友接她晚了半分钟,生气;同事跟她开句玩笑,生气;老妈没做她最喜欢吃的菜,生气;路人多看了她两眼,生气;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也生气——这路怎么没人修修呢?
大千世界,纷纷扰扰,很少有人从来没有生过气,但一个人不能整天活在气愤或抑郁中。如果一个人总是这也气,那也气,那就不是别人在气他,而是他自己在气自己。所以,每个人都应拥有一颗王者之心,像亚历山大那样,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否则时间一长,你会变得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哲人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倒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人生有喜就有悲,事情有弊就有利,我们只是习惯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阴暗一面,不会自宽自解,不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年轻时生活困窘,他和几个朋友合住在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中。环境这么差,苏格拉底却一天到晚满脸灿烂,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不解:“那么多人挤在一起,生活多不方便,你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感情、交流思想,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后来,朋友们陆续成了家,一个个搬了出去,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孤孤单单一个人,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怎么会孤单呢!我有好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么不让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他和妻子搬进了一座大楼中生活。大楼共七层,苏格拉底住在最底层。楼上的人经常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等脏东西,但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那人又问:“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也感到高兴?”
苏格拉底笑呵呵地说:“你不知道,住在底层的好处多着呢!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可以省很多力气;朋友道访时,不用爬楼梯;等等。最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些花,种一点菜。这些乐趣,住在楼上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与一位住在七楼的朋友换了房子,因为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楼很不方便。但是,搬到七楼的苏格拉底照样每天快快乐乐。
那人又问:“你现在失去了住底层的乐趣,又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在七层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每天上下楼,可以锻炼身体;房子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干扰,白天晚上都很安静;等等。这些,可是住底层的人享受不到的。”
后来,那人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为什么总觉得,他的处境并没有多好呢?”
“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心情。”柏拉图回答。
“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心情。”说得多好!网友们也说,“蜗居,咱不能窝心”,生活不可能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看淡、看开那些不期而至的风风雨雨,做回快乐的自己。
当今之世,最看得开的要算张学良将军了。他曾自嘲为“刁民”,当人们问他得享百岁高寿的秘诀时,他向来都是笑笑说:“很简单,就是什么都不计较,都不放在心上。”
当然,不计较、看得开说来简单,实行起来却殊为不易。不经过一番灵魂的洗礼和斗争,一个久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往往很难看开。很多人都说自己看破了红尘,不过是自欺罢了。他们与其说是看开,还不如说是得过且过。真正的看开,是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来融解世间的诸多失意,真正看开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像苏格拉底等先哲那样,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境。
一句话,人生苦短,容不得太多的计较。上苍赐予我们生命,绝不是让我们用来烦恼和痛苦的。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心胸足够豁达,人间就没有什么事情能令你沮丧。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当你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是积极的。我的态度是,不管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等待时机和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俞敏洪(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创办新东方学校)
金字塔的建造者是谁?众所周知,是数十万埃及奴隶。400多年前,一个名叫塔·布克的瑞士钟表匠游历完金字塔后,却断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而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当时的人们都对此嗤之以鼻。但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数百处墓葬的发掘考证,证明金字塔的确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传统史学家所认定的“由30万奴隶建造而成”。
那么,塔·布克当年的根据是什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人们发现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塔·布克原是法国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他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大师级的钟表匠,入狱后便被安排做钟表。塔布克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无论狱方采取何种高压手段,他和同行们就是造不出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在入狱之前,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起初,布克把原因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塔·布克才得出了“金字塔的建设者是自由人”的结论。他说:“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和他的伙伴们流亡瑞士,成就了瑞士“钟表王国”的地位。据说时至今日,瑞士的钟表制造商们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绝不与那些监管严厉、苛扣工人的国外企业联营。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严苛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奇迹,严苛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制表如此,修金字塔如此,建造我们自己的人生金字塔又何尝不需要一种好的心情?
毫无疑问,没有好的心情,想成就一番事业,可能性几乎为零。问题是,怎样才能拥有好的心情?是不是像塔·布克那样“换个环境”?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塔·布克的问题出在罗马教皇身上,是外界因素;我们的问题却出在自己身上,是心理因素。
戴尔·卡耐基在他那本伟大的《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如果你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那么你在别的地方也不可能找到。每天给自己打打气,你的脑子里就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思想,你就可以指引自己去想那些勇敢而快乐的东西。只要你的想法正确,任何环境都会变得不那么讨厌。虽然你的老板希望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不过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可是我们姑且不必管老板需要什么,只需想想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的话,你会得到什么好处就行了。”
卡耐基还讲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这天晚上,艾莉丝回到家里时,已经是筋疲力尽。头痛、背痛,累得她连饭都懒得吃,只想上床睡觉。在母亲的再三劝告下,她才勉强坐到桌前。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她的男朋友打来的,他约她出去跳舞。艾莉丝的眼中顿时放射出光芒,精神瞬间振奋起来。她飞快地冲上楼,换上心爱的天蓝色衣裙,一阵风似地冲出了家门。午夜时分,按说应该累上加累的艾丽丝小姐回来后,非但不再感到疲倦,反而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为什么8小时前她是那么疲惫不堪,而8小时后又是这般精神焕发?她是真的那么疲劳吗?肯定。但产生疲劳的原因不是由于工作的劳累,而是由于对工作的厌烦。生活中,类似艾莉丝小姐这样的人真不知还有多少,或许你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受很多因素制约,世界上很多人难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连那个圈子都进入不了。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一厢情愿地仅仅考虑自己是否喜欢的问题。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他说:“我从来没喜欢过英语,当初考英语只是因为数学不行。不喜欢英语是因为我的模仿能力不强。像我的班长王强,能够把任何话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我普通话练了一年,才练成大家能听懂的样子。我老婆是天津人,跟我一吵架就用天津话骂我,但是我到现在为止只会说一句天津话。就是当她拿起棍子打我的时候,我向她大吼一声,“干嘛”(天津话)。但是后来我发现英语成了我生命中的工具……在登山的时候,你会在乎登山杖你喜欢不喜欢吗?不会,你只会在乎能否帮你登上山顶。那么英语就是我的登山杖,尽管我不是特别的喜欢,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的山峰,就必须依靠这个登山杖……”
总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愉快不愉快,全在你自己。工作或许真的枯燥,但老板没有逼你来上班。既然来了,为什么不快乐点?事情或许真的无聊,但所有的有聊都是从无聊开始的。体育明星们除了夺冠那一刻有的聊,平时训练、生活都无聊得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