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密码之青春密码:人生是场修行-每一滴水都有它流淌的方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事触动你的心弦,一则寓言,一个微笑,一次善举,一次选择,一个创意,一次奉献,无数个温暖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美满幸福的生活,所以,要学会感恩,学会奋斗,学会坚持,因为你的每一段幸福都要靠你的双手去努力。

    所以,你今天奋斗了吗?

    柏杨:在苦难里飞翔的孤鸿

    柏杨出生在河南开封,父亲原是通许县县长,后来弃官从商,母亲在生下柏杨不久后就死去。暴戾的继母并不把这个温顺的孩子放在眼里,动不动就皮鞭加身。他每天所要做的也是唯一的一件事——背着锄头到田里劳作。夕阳西下,他才能回家,步子颤颤抖抖的。

    六岁时,父亲再三做继母的思想工作,他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年幼的柏杨非常喜欢读书,但是他叛逆、不畏惧强权的性格又让他经常与老师起冲突。甚至,有一次,柏杨再次冒犯师长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小学校长竟然禁止他参加毕业考试。

    柏杨并不着急。初中开学的那天,他去找中学校长,大声说,我要进初一读书。所有人都被他的大胆言论给镇住了。有人劝他,你小学都没读完,还是回家种地去吧。他不肯,不依不饶地守在校长办公室门口。整整三天,校长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他以同等学历参加入学考试,如果能及格,就收留他,结果他以两科满分成功过关。

    十四岁,初二。写作文,题目是母亲,他交了白卷。班主任大怒,命他在冰天雪地的操场上罚站,不准吃喝,不准上厕所。一天下来,他也变成了雪人,自尊心被伤到了极点。班主任以为这样能把他逼走,但柏杨不同,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更多的是勇敢和坚毅。直到老师强行逼迫他退学,他也没有因此气恼。为了读书,他选择了曲线自救路线,先是拿中学的假证件,考取兰州大学,因为有人举报没有去成。后来他干脆伪造高中毕业证,考取了东北大学。聪明的柏杨一直都保持低调,直到毕业一年后,才被校方查出,代价是被国民党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但是,这并不影响柏杨的事业。

    1947年,二十七岁的柏杨一方面担任私立辽宁文法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一方面与友人在沈阳创立《大东日报》,两年后,柏杨从上海随恩师吴文义前往台湾。

    1953年,柏杨生平发表的第一篇散文在《自由谈》上刊出,标志着他作为一名人文大师正式登上了文坛。1954年,柏杨开始小说创作。1960年,他开始以“柏杨”之名写作杂文专栏“倚梦闲话”系列,触及严肃的社会文化议题,以嘲讽幽默的文风臧否时事,在当时的台湾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柏杨因此成为了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有人佩服,也有人嫉妒。于是,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触怒了台湾当局,入狱十年。他的身体遭到严重摧残,但这并没有把他打垮。他利用一切机会写作,在狱中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三部书稿。

    从1950年到2004年,是柏杨的五十五年黄金岁月。有人归纳:“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五年专栏,十年史学写作,十年人权,有华人处,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

    柏杨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思想家、历史评论家,主要创作小说和杂文,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两千多万字的雄美篇章。他不仅着作等身,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并引起了20世纪末中国人文化反思的浪潮。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说:我们一直需要柏杨,即使是五十年后,这种“国民性批判”也是必要的。《台湾联合报》评价说:柏杨,为苍生说人话,只是苦于没人听。中国着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说:如果把他看成一般的作家就缩小了他的作用,他的影响不仅在文学界、文史界,甚至到了思想界。他用散文、杂文的形式来做文学批判,用文学的方式做历史的反思,对中国文化有非常大的贡献。

    在面对无数鲜花和口水面前,柏杨这样叙述着自己的一生:“对着无边无涯的天空,他只知道飞翔,因为一旦停止飞翔,他终将栽倒在地……忽然,一支箭射中他,再一支箭射中他,他别无选择,仍只有继续不断地带箭奋飞……飞行途中,偶尔,留下脚印,几乎都是带血的脚印,他低头凝视,不知道他的爪痕,为什么与众不同。”

    2008年4月29日,这位影响海峡两岸数十年的大师,因呼吸衰竭在台湾去世,静静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界。柏杨虽然走了,但他给中国人带来的反思和争议并没有过去,同时,他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在苦难中奋飞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直至永远!

    每一滴水都有它流淌的方向

    在美国加州一所贫民窟里,住着一个叫杰米的孩子,因为自小失去父母,杰米一直在孤儿院长大,所以给孤儿院的孩子开所学校,便成了他最大的心愿。杰米一直在为此事奔波着,但不少人劝他,你没钱又不认识几个人,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从何而来。

    杰米决定去跟当地最有钱的富翁托比借钱,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带着信,他敲开了托比的房门,却被管家拒之门外,管家告诉他,托比出国考察去了,消息他会传达,但要耐心等待。

    之后的每一天,杰米都会去登门拜访,这让管家乔治感到十分困扰,在他看来,衣着凌乱,却一开口就要50万美元的杰米无疑是个大无赖,终于在无法忍受之下,他把杰米痛打了一顿,他以为杰米会知难而退,但第二天,杰米却拄着拐杖又来了。

    乔治只好让杰米进去,在书房里,托比和他一席长谈后,托比决定答应他的要求,不过他也提出要求,希望学校办起来后,能更多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半年后,托比在意外中死去。捐款也就没了下文。

    一年后,越战爆发,乔治和杰米都应征入伍,两人都恰巧分在一支队伍里,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杰米,乔治壮烈牺牲,他给杰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好好活着,别忘记了当年的承诺。

    从越战战场回来后,杰米成为了一名商人,但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诺言,这些年,他所收养的孩子最多时达到了九十名。三年后,杰米因脑癌去世,在弥留之际,他把妻子和孩子布朗喊到旁边,语重心长地说:“我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办成学校,你们要答应我在你们有生之年,一定替我办成。”

    这确实是个艰难的承诺,这些年收养孩子的生活费,基本耗光了杰米所有的家产,妻子粗略算了一下,学校的建造及其维持,至少需要100万美元。

    为了筹集费用,杰米的家人开始到处借钱,社会上善良的人们也纷纷解囊相助,但即便如此,所需资金还差50万美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乔治的儿子吉姆带来了50万美元。

    时隔两年后,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经过商量,校长和董事长分别由布朗和吉姆担任,也算是给在天堂的两位老人一个交代。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评价这所学校说:“这是一所让人能学会感恩和尊重的学校,如果说人一生是一滴顺流而下的水滴,那么承诺和道德无疑是它前进和流淌的方向。”

    罗京:活着是一种幸福

    表哥是一名记者,经常往返于成都和北京之间。也认识不少人,但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已故名人罗京对他的循循善诱。

    那是2005年深秋的时候,表哥因为采访,再次来到了北京,忙碌了一周,还是没有完成任务,表哥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

    为了给自己减压,表哥决定到公园散散心。那一天,天公也不作美,表哥来到公园的时候,正飘起了毛毛细雨。这让表哥本来就糟糕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在和正处于冷战的女友发了条“永不再见”的消息后,表哥关了手机,他突然有了轻生的念头。

    表哥爬到了一座假山上,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水塘。正在思索间,表哥突然听到有人喊他:“小伙子,能不能下来帮个忙?”

    是一个戴墨镜,身穿白色衬衫的中年男子。他的前面有辆三轮车,司机正费劲地往前面推。表哥纳闷了,我都不想活了,你还叫我去帮忙?

    见表哥不动,中年人继续招呼着。表哥是个热心肠的人,他想,也罢,就当再做一件好事吧。

    两个人边推边谈,中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工作压力大时,我每次都会来这里,找点事情做,这样我才会觉得生活的意义所在,你呢?”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表哥仔细盯了他几眼,忽然觉得他很面熟,但中年人的话还是让他愣住了。“我?”

    中年人微笑着说:“是的,你不是也和我遇到了一样的难题么?”表哥尴尬地笑笑。他突然记起来,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罗京老师么?刚要激动地张口,罗京朝前面嘘一声,他小声说:“我现在只是想享受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明白吗?”表哥会意地笑了。

    罗京继续说:“每个月我都会来这儿走一走,想一想,很多平时想不通的结就打开了。其实,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我们何苦又为难自己呢。”表哥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罗京指着前面的一对搀扶前进的老年人说:“你看,谁说他们现在不是幸福的呢?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家人永远都是你温暖的避风港,如果你能经常这么想,你就不会再做什么傻事了。”

    表哥一张脸涨得通红:“是我太冲动了,一时想不开。”

    罗京微笑着说:“你能这样想,那就对了。记住,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家人放在你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你才能会对自己好一点,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三轮车很快到了目的地。临别之前,罗京友善地伸出了手。表哥顿时激动地伸出双手,一副虔诚而恭敬的模样。

    这件事一眨眼就过去四年了,但是表哥一直忘不了,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里,在那个心情颓废的下午,他遇到了一张真诚而热心的笑脸,得到了一份心灵的宁静,收获了一段特殊的友谊以及一份处理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和勇气。

    雪崩前的等待

    托马斯-穆勒是德国着名足球运动员,在南非世界杯赛上,凭借三个助攻力夺最佳射手金靴奖,同时他也毫无悬念地获得本届世界杯最佳新秀奖。但鲜为人知的是,穆勒还是一个环球旅行家。

    在加入德国国家队后,他就多次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到处探险。南非世界杯前,他决定好好地休整一下,便和他的朋友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道拉吉里峰。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大家出发了。很快,便到达了半山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三天后,他们就能登上山顶,大家都为之庆幸不已。

    但是,穆勒却感到了不安。他让大家开始扎营休息,静静等待登山的最好时机,这让伙伴们十分不解。

    晚上,天气开始变得异常奇怪,到处都能听到撕裂的声音。此时的穆勒清楚地知道,他们即将遇上雪崩了。伙伴们都慌了,不少人建议赶紧撤离,还有人干脆说,坐雪下滑更能争取逃命的时间。穆勒却说:“现在撤退,恐怕会更危险。”有人便问:“那将怎么办?”穆勒只说了两个字:“等待。”见大家惊讶,穆勒便说了一个故事。

    与他的父亲有关。那时,他父亲年轻时,也是个登山爱好者。有一次,和一群登山爱好者,去攀登一座险峰,半路上遇到雪崩,大家便赶紧逃命,坐雪下滑,却不想引起更大的雪崩,最终,有一半的队员被埋在浩瀚的冰雪中,再也没有出来。

    穆勒说到这儿时,大家都安静下来。穆勒接着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面对灾难时,逃离虽然是人的本能,但还有一种更保险的方式,那就是等待。”

    因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虽然雪崩很快来临,穆勒和他的伙伴们都毫发无损。等风雪停止后,他们便开始了前进的步伐,并且顺利地攀登上了峰顶。

    回到德国后,穆勒并没有把事情诉诸媒体,他只是平静地和父母谈起这次经历,他说:“这次探险的收获比我过去二十年还要多,因为我学会了怎么去从容面对生活。人生就好比一场旅行,我永远都不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而且也不知道血肉之躯能否承受得住,所以,我只得等待,再等待。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坚持等下去,才能给自己不安的人生找到一个从容的出口。”

    不能改变人生,就改变自己的心情

    他是中山大学翻译学院一名新生,叫扬孟衡,身高176厘米,体重40多公斤。在迎国庆文艺晚会上,他表演了歪着脖子夹伞、用脚拿筷子、晾衣、夹花生米的绝技,博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

    人们都以为他只是学校请来的一个杂技团高手。当他在台上,露出两只空荡荡的袖子时,所有的人都震惊了。他六岁的时候就因高压线电击失去双臂,游泳、足球、书法却样样在行。这十四年来,他一直坚持用脚翻书写字,他还是昆明宜良县的文科状元,云南省前六十名。他生长于昆明小镇,却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被称为“无臂小李阳”。而后,一个个坚强的细节便浮出水面:为了练字,每天练三个小时,练到脚趾、脚掌都抽筋,脚上满是血泡;为了学游泳,每要游十公里,每次游完就瘫在地上无法动弹;为了学美式英语,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半个小时英语,一遍一遍地听录音带,所有的课文他都能背下。

    可是他乐观、豁达。在那样的困境中,坚持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说,没有了双臂,但是我还有双脚,生活不会来适应我,我只能一步一步去学会怎么生活。

    台下的学生一片唏嘘。

    我忍不住心潮澎湃。他这样辛苦地活着,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财,只是想证明,身体虽然残缺了,但是他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他唯有努力。

    我忽然想起我的邻居刘伟。十岁时他意外失去双臂。那个时候,他正是少年足球队的一名成员。只好放弃足球,去练习游泳,十九岁,又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游泳,去学钢琴。

    他认为真正能够掌控命运的,唯有自己,所以他一直都在努力。在学钢琴时,也有人打击他:“你一个残疾,练什么钢琴。”他不气也不恼,只是轻轻说:“谁规定了弹钢琴一定是要用手弹的。”

    后来,在一场选秀节目中演奏钢琴曲,刘伟一举成名,他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无臂钢琴师”。我想,他的人生不可能没有低迷过、彷徨过,但能这样一步步坚持走过来,只因为他知道,在兴趣和梦想面前,人人都是健全的。我想,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也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正像他所说的那样:“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我没有选择死,所以我唯有用心地去演绎自己的剩余人生。”

    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只因为他们坚强、执着。如果想在他们身上寻找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不能改变人生,就改变自己的心情。如果再要加一句诠释的话,那就是,如果想把困难变小,唯有先把自己变强大!

    炫舞人生路

    21世纪的某一天,印度德里的一个手机维修店里,一个无腿青年正在忙碌地给顾客更新操作软件,因为生意太忙,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得加班。

    这个年轻人,便是后来参加“印度达人”而一炮走红的维诺德·塔库尔。

    塔库尔出身卑微,由于先天缺陷,他生来就没有小腿,大腿也发育不完善。他之所以找这份工作,只是为了证明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谈不上喜欢,也说不上厌恶。

    晚上八点时,塔库尔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得赶往另外一个地方,去聆听教授的讲座。从维修店到学校,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每一次经过,他都会累得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支撑到学校,他筋疲力尽地伏在一条石凳上。

    这时,耳机传来一阵刺耳的音乐声,转头望去,是一群年轻人正在跳着街舞,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看见好几个都是残疾人,他忍不住说:“都是缺胳膊少腿的,这样折腾有什么意思?”

    尽管声音很吵,但还是有人听到了,关了音乐,大家都围上前来,一个打着手语,一个说:“小伙子,千万别这么说,街舞也是门艺术。我们虽然是一群残疾人,可是我们不愿意向命运屈服,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

    塔库尔打量着眼前这个只有三根手指的年轻人,依然不屑地说:“可是那又能证明什么呢?”还好,他想到自己的出身,立即调整了语气:“练习街舞,真的可以证明自己吗?”大家都笑了,另外一个说:“证明自己,当然可以,至少可以让大家知道,我们并不是上帝的弃儿。”

    年轻人的话让塔库尔怦然心动,他开始凝思起自己的未来,他本想去做健身教练的,但从那刻起,他对街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每次路过时,他总会停下来,或为之鼓掌,或和歌而舞。

    从业余大学毕业后,塔库尔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决定学习街舞。他的理由很简单:“从这里,我要开始创造一个崭新的人生。”他开始在网上看各种舞蹈视频,并把这些舞步带到那群残疾人朋友那里,一起学习。

    一个双腿残缺的人去练习街舞,痛苦可想而知。不过,他一直在坚持,因为他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自己的舞台。为了练习,他甚至将哥哥家的一个小房间改造成了自己的“舞蹈室”,即使在气温高达40℃的夏天,塔库尔也没有中断。

    他还定期去体育馆健身。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选秀节目后,一个念头突然闪了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登上这个舞台,就算只有一分钟,我也心满意足了。”但他知道,这个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以他的自身条件要通过层层选拔,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残疾人朋友告诉他,有一个“印度达人”的大型选秀节目,对参赛选手没有任何限制,朋友们都鼓励他去参加,他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但是要和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去竞争,塔库尔深知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舞技,这时,好朋友马尼什的到来,让这一切彻底成为了现实。

    在舞蹈名家马尼什的悉心指导下,塔库尔的舞技有了很大提高,他开始利用各种场合给路人进行即兴表演,即使别人投来奇怪的眼光,塔库尔也不在意,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让别人改变看法。他常对别人说:“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一定要做到。”

    在经过三个月的充分准备后,塔库尔正式登台亮相选秀节目“印度达人”,第一次演出,便以娴熟的舞技技惊四座,现场评委和观众无不起立为他鼓掌,塔库尔也一夜之间成为感动印度的网络红人。

    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绝境,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不会成为被上帝遗弃的花朵,同样,只要肯下功夫,再苦难的人生也能舞出精彩无限。

    阳光为芬芳普照

    美国着名慈善家、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穆尔小时候家境并不好,为了给自己赚取学费,穆尔兼职了几份差事,其中一份工作是到一个贫民社区扫地。为了能在五点前赶到社区,他必须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带着母亲做的面包,匆匆出发。因为经常遭受嘲笑,穆尔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对世人的鄙夷和不屑。

    一个下雨的凌晨,穆尔披着雨衣正在打扫,一个中年人忽然快步走过来,一把踩住他的扫把,大笑起来。穆尔彬彬有礼地说:“先生,您踩住我的扫把了。”中年人说:“要我松开也可以,你得把你身上的钱全给我,因为我几天都没吃早餐了。”穆尔哪经历过这等场面,被吓坏了,双手不自禁地去摸自己的口袋。中年人更得意了,他冲上去,抢走了穆尔身上所有的钱,然后扬长而去。

    好半晌,穆尔才从惊恐中回过神来,一摸,仅有的五美元已经不知去向,那可是他一周的生活费啊,穆尔连忙去追,但中年人已消失在茫茫雨夜中。

    穆尔不知所措地坐在地上。这时,一个老年人走了过来,扶起他,问清了事情原委,老年人恨恨地说:“一定是该死的托尼干的,这小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你等着,我去帮你要回来。”老年人带着穆尔来到一个餐厅,让他稍微等一等,然后快步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年人气喘吁吁地走回来说:“孩子,我替你好好地教训了他,他表示再也不做坏事了,这下你可以放心了。”看着孩子仍然怨气满面,老年人便把他带到了一个花地里,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看这些花丛里,虽然有些花有毒,但大部分都是好花,你看,阳光并没有舍弃它们,她依然无私地照耀着每一朵鲜花,孩子,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吗?”穆尔重重地点了点头。

    多年以后,穆尔拥有了千万财富,但是他一直都忘记不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年人,他一直试图寻找,在整整三个年头后,他终于找到了当年的那位老人家。

    从老人的嘴里,他才知道,老人其实并不认识抢他钱的人,他只是想用自己温暖的双手,安抚一颗受了伤、充满怨恨的心。

    此后,穆尔每出席一次慈善活动,都会在他的演讲里提及当年往事,他总是说:“那些年,我一直对世人充满了恨和鄙夷,是老人家,让我彻底放下仇恨,心中只有爱,也让我明白,不管是什么花,只要阳光不舍却,自己不舍却,终究有一天,都能绽放出最美的自己。”

    把怀疑交给时间

    2010年10月4日,八十五岁的罗伯特·爱德华兹在等待了三十二年之后,终于凭借创立的体外受精技术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研究曾使四百万人得以降生。

    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的一个医学之家,在两岁的时候,他就跟随着父亲到处行医,耳濡目染之下,他开始表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二战中服完兵役后,爱德华兹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把每一个研究人员都盼望得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追求目标。

    很快,爱德华兹在研究中遇到了瓶颈。不少同事也对他冷嘲热讽,这种尴尬的局面既让爱德华兹感到失落,又使他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终究有一天,他能开启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医学领域。

    考虑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爱德华兹决定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妇科专家帕特里克·斯特普托便进入了他的视线。爱德华兹打电话过去,两人一拍即合。

    在经历了八十次失败后,1978年7月25日,一个体重2700克的健康女婴——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她的出生震动了世界。有赞誉,但更多的是怀疑和恐吓。有人说他想做上帝,有人说他破坏了伦理道德。后来,爱德华兹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对媒体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个孩子,世上有什么比孩子更特别的呢?我会一直坚持我的工作,直到生命结束的那天。”

    随后,爱德华兹与斯特普托又共同创立了全球首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伯恩霍尔生殖医学中心。

    正是由于爱德华兹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2001年,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获得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而这一奖项的得奖者中有一多半获得过诺贝尔奖。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爱德华兹都没有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他甚至受到同行的批评和孤立,但爱德华兹的心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一如既往地做着他的工作,2004年,他在参加路易丝的婚礼后说:“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我知道没人愿意在伦理方面冒险。许多人也对我说,那些孩子(试管婴儿)不会正常发育的。”

    时间辗转来到2008年,这个时候,全球已有三百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但是这些人的正常发育、生活和繁育后代情况以及体外受精技术是否安全有效,仍然受到了大众的质疑,爱德华兹也再一次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拒之门外。

    爱德华兹的遭遇让很多人感到不平,曾经和爱德华兹一起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科学家马丁·约翰逊说:“爱德华兹是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上世纪60年代的发现带来突破,改善全球百万计民众的生活,他拿诺贝尔奖绝对是众望所归,我奇怪这一奖励怎么每次都与他无缘?”

    此时的爱德华兹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因为身体原因,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早点休息,爱德华兹却执着地说:“我现在还年轻,我应该继续奋斗。”

    此后的日子里,爱德华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最终,在他八十五岁高龄的2010年,他战胜了众多提名候选人。在经历了长达三十二年的怀疑之后,爱德华兹终于得到了一个早就该得到的公道,证明了自我,也证明了试管受精这项技术的安全和有效。

    “把怀疑交给时间,我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得知获奖结果,爱德华兹的妻子意味深长地说:“其实,我还得感谢诺贝尔奖这些年来的拒绝,是它给了我丈夫坚持下去的理由,你看,他虽然还卧病在床,但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站起来工作了!”

    诺沃肖洛夫:与猛虎共舞

    他出生于俄罗斯下塔吉尔的一个工人之家,叔叔是一名大学老师。受叔叔的影响,从小,他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中学时,他迷上了物理,每个周末都泡在图书馆里,并且经常会拿一些题目去和同学们交流,久而久之,同学们都避而远之,不再愿意和他说话。有一次,圣诞节,班上几个物理成绩好的同学相约一起去看圣诞晚会,他突然抱着一叠本子走过来说:“嗨,伙伴们,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吧,这可比去参加无趣的圣诞晚会有意义多了。”一个同学走过来,忍无可忍地推了他一把说:“滚远点儿,让你和你的物理见鬼去吧。”

    望着四处飞散的作业本,他伤心地哭了。回到家,正好叔叔也过来了。他便失落地问:“同学们都不愿意与我交流,看不起我,我还能学好物理吗?”叔叔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说起利比里亚总统艾伦·约翰逊·瑟利夫的故事。小时候,瑟利夫的性格像个男孩,伙伴们都认为她很另类,不愿意与她玩耍,瑟利夫就找大人玩,大人们都喜欢这个好强的孩子,并且教给她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瑟利夫学会了如何与强者共处,直至她成为国家领导人。叔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如果你立志成为王者,你就要与王者一起,何必再去在意那些稚燕呢?”

    那一晚,他在电视上正好看到诺贝尔奖的颁奖晚会,他失眠了,想起这些年同学对自己的冷淡,又想起叔叔的话,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你想像一头猛虎一样称雄于森林,你就要与猛虎一起战斗,而不要与稚燕为伍,只有与最强大的人共处,才能成就最强大的自我。”

    从那以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再和同龄伙伴交流,他把目光投向了学校里的老师。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他主攻石墨烯材料研究,并发表了相当多高质量的论文。

    他的成就引起了很多科研机构的注意,不少单位向他伸出了诱人的橄榄枝,但都被他委婉拒绝了,他说:“我得找一个强者为邻。”

    后来,他决定到荷兰奈梅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并与之一起合作研究,很多人不解,质疑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独自研究,何必还去选择一个比你更强大的人为伍呢?难道你不怕他遮盖了你的光辉吗?他却笑着说:“叔叔从小就告诉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我注定要成为一头猛虎,所以我要选择与猛虎共居。”

    他就是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经过多年研究,2004年,他们成功制成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自那时起,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消息传来,曼彻斯特大学校长南希·罗斯韦尔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我一直为他们能否和平共处感到担心,今天看来,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事实证明,一山也能存二虎。”

    是啊,人生就好比探险,在这条路上,选择和谁一起很重要,与弱者同行,不是进入岔道,就是原地踏步,只有与智者同行,与强者共舞,才能顺利且最快捷地到达终点。

    爱是人生旅途上最温暖的奇迹

    她是一个无腿妇女,却先后带大了一百三十个孩子。

    她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却在十二岁那年,翻捡煤渣时,被疾驰而来的火车碾碎了双腿,家人背着她跑了很多家医院,希望她能恢复正常。

    但所有医院的结论都一样,要么保命,要么保腿。最终,她还是做了高位截肢。本来贫寒的家庭因为她的意外而越发捉襟见肘。她却仍然坚持,她烘棉花、绩麻、纺纱,做着这些坐着才能做的活儿贴补家用。后来,村委会决定把她送到福利院。

    说实话,那时她是自卑的。第一天被抬进福利院时,她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说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她是个多余人。那一刻,她伤心极了,她甚至想到了自杀。“轧成这个样子,人还年轻,这辈子怎么是个完。”她对自己这么说。老院长却找到她说:“父母给你生命,你能够存活下来这是你的大幸,生命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

    她记住了这话。因为无法装假肢,她开始练习撑着小板凳一步一步挪动学走路。为了避免闲言碎语,她只好选择在夜间训练。摔倒,爬起,又摔倒,再爬起,无数个夜晚过去后,她终于学会了走路。

    所有的人都惊住了,为她的执着,也为她的勇气。

    那时,她已经在照顾着七八个孩子。每天早上一起来,她就忙开了,给孩子们擦身子,穿衣服,喂饭。寒冬的时候,她用稻草秆绑在凳腿上来到河边洗衣服、床单,一洗就是两三个小时。每天晚上她还得给孩子们磨米粉,那是孩子们第二天的粮食。

    于是,她有了一个“抱鸡婆”的绰号。为了省钱,她随一个姓唐的医生学医,十年里,她试草药无数。于是,她又有了一个绰号:草药师傅。她的名字叫许月华。如今,她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人都说她傻,三十七年来,经她亲手编织的毛衣至少有一千件,足足可以装满一卡车。那场晚会上,她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搀扶,自己费力地坐上赠送的轮椅。主持人哭着说,这个细节是许妈妈坚强的象征。

    在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晚会现场,金鹰艺术节最具人气演员奖获得者孙海英激动地说:“我尤其要感谢支持着我整个精神一部分的一位女士,湖南湘潭岳塘区许月华。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我在这里向她致敬!看了她的事迹以后,我发誓对我的工作我要更加认真地去完成。”

    她没想到,自己的影响这么大,不仅感染了她的儿女们,还感动着千千万万她所不认识的人。人们说,这是福利院史上的奇迹,她却说,这是爱的奇迹!

    凡生命之苦尽予收容

    我是在街道上遇到他的,他正拿着一个麻布袋,利索地从垃圾箱里寻着他所需要的东西。老实说,他的名字我早从报纸上听说过,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决定一路尾随。

    两个小时后,他走进了废品站,从废品站出来,又转身走进了一条小巷子,进了一所民居。

    房子不大,顶多二十个平方,里面却摆满了铁床铺,五个孩子正在厨房里紧张地忙碌着,见他回来,大家都兴奋地喊郑爸爸,他微笑着和每个孩子拥抱,然后换了件干净的衣服出来。

    见我进来,他先是惊讶了一下,然后说,你是不是有孤儿要送来?他又自嘲地笑,来我这儿的陌生人,一般都是来送孩子的。我跟着笑,和他攀谈起来,他说,他准备出去一趟,去接一个好朋友。是你女朋友?我问。他点点头,其实都谈妥了,她也愿意过来,只是我觉得还是跟她说清楚,我孩子多,我怕她跟着我受委屈。当然我也知道,也许没有女人愿意跟着我受这个罪,但我从来都没后悔过,我从不觉得那些孩子是负担,我应该保护他们。说到最后,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有孩子马上端来水和药物,他又擦了擦布鞋,然后快步走了。

    看得出,他对这次约会充满了期望,我只好在心底默默祝福他。出来时,远远地,我就听见几个邻居正在小声议论着。一个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一大把年纪了,为了这些孩子连自己的幸福都肯放弃。一个说,是啊,这些年,别人介绍的对象起码有十来个了吧,有好几个都愿意过来,可他呢,非得强调,接受他,就得接受那些孩子,你想,哪个女人愿意受这个罪。一说,就把人家吓跑了。唉,也只有他,才会那么执着,那么付出……

    再往前走,我便看见四个孩子,手里提着一袋废品,匆匆走着。我又忍不住回到了他的住处。我说,你们爸爸病得重吗?一个孩子低下头说,是的,很重,有时候还吐血。我的心一紧,我说,那他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呢?我看了看房间,里面贴满了明星和各种励志格言,要不是在报纸上看过他的新闻,丝毫想不出,这里竟然是个流浪儿之家。孩子们都低着头,沉默良久,一个孩子说,我们也劝过他,但他说,只是小毛病,吃点药就没事了。大概多久了?我继续问。孩子们平静地说,都两年了。

    我们都知道他是牵挂我们,怕住院后,就没有人来照顾我们。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已经懂得照顾自己。所以,你们每天都捡废品,赚点钱,希望能让他早点去医院。孩子们点点头,一个孩子摊开长满厚茧的双手说,其实,这两年来,我们什么都做过,卖过报纸,做过砖工,也进过工厂。我们都知道郑爸爸是个好人,所以,大家都希望他能一生平安。

    我不禁为这些孩子深深动容。临走时,我掏出一些钱放在桌子,任凭好说歹说,孩子们都不肯收,他们说,从小,郑爸爸就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我只好说,就当是借吧,等你们长大了,还得还。孩子们送我出门,一个孩子说,叔叔,你也是个好人,你还会来看我们吗?当然要来。我说,下次我给你们带点书来,这样,你们的业余生活就会丰富一点。

    再次见到他,是在三个月后,他的三轮车上载着个孩子。真是个苦命的孩子。他说,没了父亲,母亲又离家出走了,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街头流浪,我就把他接回来了,可是我能帮的就这么多,他的人生路还得靠他自己去走。

    我叹了口气。男人又说,我也知道这种收养是不合法的,所以每次把孩子带回家后,我都想方设法去寻找他们的亲人,送他们回去,只有无家可归的才留在身边。所以,这些年,你宁肯自己单身,为的就是这些孩子吗?是的。我答应过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让一个流浪的孩子在街头露宿。哪怕,哪怕,我一辈子光棍。道别的时候,我忍不住深情地和男人拥抱,为他,也为那些孩子。后来,便听到了他病逝的消息。他叫郑承镇,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北坦社区的居民。二十三年间他收养了四百多名流浪儿童,被人尊称为“流浪儿之父”。

    凡生命之苦尽予收容,这是他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知道,这句话是我所听过的世上最动情的语言。

    你一生能影响几个人

    大学毕业那年,看着班上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如意的工作,我心里也急了起来。拿着厚厚的一叠简历,我和一个室友一起来到了深圳,辗转于各大招聘会,却每次都是乘兴而至,败兴而归。一周下来,钱花了不少,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没找到,应聘官不是嫌我们专业不好,就是说没有工作经验。

    只好郁郁不乐地回到学校。父亲也打来电话说,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就回来吧,家里暂时还是能养活你的。

    在学校里待了两个月后,仍然是一无所获,只好回到老家。我的父母都是老实的普通职工,不认识多少人,所以,也无法给我实质性的帮助。一切,还得靠我自己。

    在家休整一周后,我决定继续开始找工作。

    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我做了几份翔实的简历,又把自己发表的一些习作附在后面,有一个周末,去白石公园玩,正好遇上一场大型招聘会,其中有一个公司的职位,是我非常喜欢的,我立即打通父亲的电话,让他帮我把简历送过来。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等父亲到来的时候,应聘的那个人盯着父亲看了几眼,然后问:“你是王师傅吧?”父亲也诧异地点点头。接着,对方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其他人,拉着父亲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

    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埋怨起来:“有熟人怎么也不告诉我啊,这样找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但父亲仍是摇摇头说:“我真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认识我的,你想想,我这辈子都没出过远门,又怎么会认识什么厦门老板呢。”

    虽然,在最后的面试中被淘汰了,但我执着地认为,父亲一定有不少熟悉的人,他肯定能帮我的。这样想,我对自己的前途立刻充满了信心。

    果不出我所料。在面试一家国企的时候,负责招聘的老总盯着我简历上的一张全家照看,然后有些兴奋地说:“你父亲是在电机厂工作的吧?”我点点头说:“您认识我父亲?”老总感慨地说:“怎么会不认识呢?要不是你父亲,我妻子也许就不在这个人世了,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想不到在这里能遇到他儿子。”老总又说:“请你转告你的父亲,这个周末,我将带着我的家人上门拜谢他。”

    回到家后,我立刻美滋滋地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却不想,父亲仍是摇头说:“我真不认识这样的有钱人。”我有些恼火地说:“爸,你还装什么啊,人家都说要上门拜访了。”

    周末,老总带着妻子和十岁的孩子如期而至。在漫长的交谈中,我才了解事情的真相。原来,善良的父亲一直都喜欢乐于助人,只要是周末,公园里,街道上,火车站,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影子。发生冰冻灾害的那年,父亲更是倾其所有,带着母亲每天都去高速公路上给人送饭,送棉被。他还把家里开了十多床,专门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住。老总的妻子便是其中一个。后来老总的妻子病了,很严重,要不是父亲及时送医院,就有性命危险。

    老总出来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虎父无犬子。有这么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的父亲,我相信你也非常出色。”

    最终,我顺利成了老总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工作中,我勤勤恳恳,在业余时间,我尽量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到处受人尊重的父亲一样。

    曾经有一名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每两个陌生人之间,就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那么,朋友们,你打算用你的爱心,你的责任心去影响几个人呢?一个个影响着下去,也许,你就能让这个世界更花团锦簇,和睦相亲。

    这里没有战争,只有爱

    在离云南一山之隔的的缅甸果敢地区,生活着一户普通的人家,丈夫是中国人,妻子是缅甸人,夫妻俩在边境上开了家诊所。他们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叫登,今年十三岁,读初一。

    登本来是和父母商量好的,等事情忙完了,就去长城看一看,那一直是登从小的梦想。可是让登没有想到的是,战争来了。

    本来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人们开始纷纷逃亡,登和父母也准备收拾一下,去中国躲难。但当他们拎着大包小包出来时,才发现通往边境的路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政府军。

    只好原路返回。枪炮声响起来的时候,登经常会跑到后面的山上,向下凝望,也许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一直都无法理解,好好的为什么要打仗呢。他常常问妈妈:“什么时候,我们能去长城?”

    有一天,登去采药的时候,突然前面一列政府军冲了出来,接着后面又站出一队游击队,几乎是没有言语,便抬枪对射,登本能地趴在地上。大约十分钟后,满地只剩下呻吟声。

    登没有感到害怕,他迅速地检查了一下伤者,有四个人还活着,登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拖到了一起,然后通知了父亲。

    在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父亲把四个病人背到了山上的一个茅屋里。但紧接着问题来了,如何能保证这些刚才还拼个你死我活的战士们在醒来后,不再相互残杀。父亲决定,三个人轮流看管。

    轮到登值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伤员们的身体都十分滚烫。登从小饱读医术,他知道要治疗发热症,最好的药材便是黄芩,但战火四起,想要去诊所拿药,基本不可能,登突然想起,父亲曾到后山顶上多次采集这种药材。

    登决定冒险一试。带着绳索和背篓,登出发了。在山顶下的一个向阳的山坡上,登一眼就望见了大片的黄芩,登把绳索套在一棵大树上,他准备从这里下去,突然他听见父亲在大声喊他:“不能下去,危险。”可是已经太迟了,他已经下去一丈了,等他想向上攀登时,才发现,悬壁太滑,他根本使不着力,正在挣扎间,父亲赶了过来,但是父亲并没有拉他,而是从另一头攀下来,然后把登背在了自己身上,两个人顺利滑下。父亲告诉登,那根破烂的绳索根本承不起他的重量,要是晚来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遍地是荆棘,虽然采回了黄芩,但登还是弄伤了手臂。

    两天后,昏迷不醒的伤员终于清醒过来,正像登所预料的一样,看着眼前站着的敌方士兵,几乎是不加犹豫地扑了上去。但当绑满纱布的登出现时,所有人都静下来。一个士兵说:“是你救了我们?”登点点头,然后示意双方坐下。登一字一字地说:“这是我的家,这里没有战争,只有爱。”

    让登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再也没有争吵,没有硝烟,大家都聊着自己的家庭和理想,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但此刻,他们都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四个大兵在登家里住了一周,离开的时候,登并没有去送。走在下山的路上,所有的人都看到前面用蜡烛摆了大大的家字,再遥望山头,登正在奋力地摇手。

    那一刻,所有的人眼睛都湿了,他们忽然觉得这个夏天不再漫长,因为在那片闪烁的烛光里,他们看到了爱,看到了最温暖的家。

    让每一个灵魂都能仰视天堂

    1921年,普而菲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偏僻小区,二十岁,参军,二十三岁时因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一人炸毁德军十辆坦克,获荣誉勋章一枚。二战结束后,普而菲退役,成为了一名商人。

    1995年,因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普而菲搬到了莱切斯特,居住在一片破旧的小区里。

    从2005年开始,因城市发展,普而菲居住的这片居民区将被改造成一个三十层的商业大厦,由于政府给出的补偿金特高,从年底开始,就不断有居民陆陆续续搬走,但普而菲一直不肯搬走,他的理由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他都习惯这里的一草一木了,不想搬走。

    开发商詹姆斯几乎天天都找上门,但磨破了嘴,普而菲就是不愿意搬,不久后,普而菲的父母先后去世,按照他们的遗愿,普而菲把他们的骨灰葬在门前的小山头上,这样,普而菲每天都能仰视自己父母的灵魂。

    因为普而菲的拒绝,他成了这里最后一名钉子户,工程被迫一推再推,2006年8月,詹姆斯决定再次提高搬迁的报价,这样原价20万美元的商价,被抬到80万美元,但普而菲依然不为所动。

    僵持之下,有人便向詹姆斯提出强制拆迁。提议立即遭到了詹姆斯的拒绝,他说:“尊重比利益更为重要。”

    最后,詹姆斯只好修改了图纸,普而菲的房子这边被设计成了一个停车场,就立在中央,成了一块独特的风景。

    2008年5月,普而菲在参加一次老年人运动会时,意外地从高空坠下,从此再也无法站起来,因为普而菲拒绝进敬老院,本来就无子的他一下陷入了生活绝境。

    詹姆斯知道后,立即找到商业大楼的总经理格林,双方决定,由商业大楼派专人负责普而菲的饮食起居。

    有人不解,问詹姆斯,普而菲一直不肯搬迁,现在他成残疾了,才去讨好他,您不担心这么做,会遭到别人的质疑吗?詹姆斯说,我现在只想到的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关怀。

    从此后,詹姆斯便经常出入普而菲的家里,每天晚上,他都会用轮椅推着普而菲去公园散步,后来,詹姆斯干脆认普而菲做义父。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后,普而菲因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遵照他的遗愿,詹姆斯把他的骨灰和父母葬在一起,墓碑上清晰写着义子詹姆斯的名字。每一周,詹姆斯都会过来,清扫墓地和房间。

    2010年8月,詹姆斯在一次意外中死去,遵照他事先留下的遗嘱,家人把他的骨灰葬在普而菲的旁边。

    而格林也得到了普而菲的房子和墓地。但格林并没有将旧房子拆除,而是把这里改建成了一个广场,房子和墓地依然保存着,并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灵魂广场”。

    “灵魂广场”和普而菲与詹姆斯的故事经电视台曝光后,吸引了众多市民过来参观,经格林同意,英国一家人权组织在墓地旁竖了一块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字:让每一个灵魂都能仰视天堂。

    爱是人生中最伟大的奇迹

    1941年,副连长季米特里奉命参加在伊斯特腊的对德反击战,但由于战略失策,加上敌人太过强大,季米特里所在的装甲部队遭到了重创,他也被敌人的流弹击中胸部。从装甲车摔下来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战友们都被吓到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的时候,他挣扎着站起来,说:“只是擦破了皮,没事。”

    此次战役后,季米特里所在的部队退到莫斯科休整,他像交代后事般地跟兄弟们叮嘱了半天,然后只身提着手枪向敌占区走去,他的两个女儿还在敌占区的老家里,随时都可能受到德军的侵犯,为此,他只能日夜兼程赶回去。尽管,从莫斯科到老家只有四十多公里,但一路上为了躲避德军,他走了整整一天。

    回到老家,正好遇上两名德军冲进家门,季米特里从窗口爬进去,击毙了正准备性侵犯的德军战士,扶起了蜷缩在墙角里的两个女儿,他微笑着说:“不要怕,孩子们,我回来了。”两个女儿这才清醒过来,抱着他哭成了泪人。

    此后的一天时间里,季米特里带着两个女儿,穿越德军的重重封锁线。在这期间,季米特里受了两次伤,至少干掉了十名德军战士。一路上,他依然谈笑风生地跟女儿讲各地的趣闻,只是女儿们都没发现父亲一天比一天衰弱,到达莫斯科的时候,他需要两个女儿的搀扶才能行走。但女儿们都只是认为父亲太累了,

    需要休息。

    季米特里把女儿送到母亲家门口,说:“孩子们,你们进去吧,托你们的口给奶奶问声好,就说他的儿子,没有丢她的脸。”

    女儿们惊讶地问:“都到门口了,也不差这会儿啊。”季米特里笑了,他抱了抱女儿,转身步履蹒跚地走了。

    三个小时后,就传来了季米特里牺牲的消息,随行的还有一名记者,他在战场上抢拍到季米特里去偷袭敌军地堡的英姿,不过谁也没有想到,那居然成了他最后的遗照。当尸体运到家里时,大家才发现,除了现在的十多处伤口外,在他的心脏还有一处致命伤,弹片穿越了他的心脏,在他的背后留下了一个干枯了的血洞。

    所有的人都感到很惊讶,一个洞穿了心脏的人居然不可思议地多活了两天,而且还击毙了十多名德军,没有人知道原因,唯一的解释是弹片太小,没有损伤心脏的神经。显然,这都不足以服众。从年迈的九十岁的季米特里母亲嘴里,大家还知道一个消息,在季米特里参军的那一天,老人吻着他的额头说:“要死,也要光荣地死在战场上。”

    后来,这幅照片一直收藏在莫斯科的二战纪念馆里。前来参观的德国老兵,都会为这个可敬而伟大的苏联“敌人”行标准的军礼。再后来,一个德军二战忏悔组织在这幅照片外又悬挂了一个标题:奇迹,旁加一行批注:是什么能让穿破了心脏的军人多活两天,这种奇迹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一间房子产生一部法律

    今年六十岁的德克菲是非洲塞舌尔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居民,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都很懂事,也孝顺,这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只是最近她感到越来越揪心,因为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塞舌尔共和国的地价和房价也是越来越高。

    德克菲有两套房子,大儿子结婚那年,有一套房被征收了,换来的征地款还能够在城市里买套婚房,可是第二套房被征收时,随着房价的飙升,征房款只够付首付了,这让德克菲很揪心,为了能让二儿子有新房,德克菲几乎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负债累累。

    德克菲觉得,是房地产商害得她生活越来越苦,如果这几套房不被征收,如果不是炒作使房价猛涨,他们都能稳定而安逸地生活着。可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被逼得家破人亡。于是,德克菲便把房地产商告上了法庭,要求降低房价,使居民有所居,生活有所依。

    在法院的调解下,房地产商补偿了购房所需要的余款,但是德克菲并没有闲着,在塞舌尔共和国,像她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德克菲的遭遇也是他们的遭遇,但大多数人采取的是逆来顺受的态度。

    德克菲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来回奔走,终于组织了二十户居民,去和当地政府谈判。谈判的场景,很快成了各种媒体电视的热点新闻,德克菲希望政府能限制房价的飙升,当地政府则认为,房价的推动是经济增长和居民购房刚性需要直接拉动的,是正常而合理的。谈判最终失败,这让德克菲意识到,仅靠当地政府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接下来,德克菲和她的伙伴们便到中央政府请愿,在长达三十页的请愿书里,德克菲指出地方政府的无作为是房价飙升的始作俑者,她们希望能有一套法律来规范混乱的房地产市场。

    德克菲的请愿,引起了塞舌尔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意识到,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来很可能出现国而不国、家无完家的动荡局面。

    塞舌尔政府很快开始商议解决办法,经过一个月的商议,他们决定制定《房地产法》,以期规范混乱的房地产市场。

    但是一部法律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塞舌尔政府找到德克菲,说明了原因,并表示在新法律产生之前,会出台一些条例,包括:征地前,房地产商必须以市场相应的价格补偿拆迁户,禁止地方政府抬高地价,禁止炒作房地产,国家保证居民有所居,但如果个人要买第二套房,必须将第一套房出售,凭出售合同方可再买新房等等。

    包括德克菲在内的大多数塞舌尔居民,对中央政府出台的条例持赞同态度,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表示,将毫不犹豫地执行中央政府的决定,来确保国泰民安。

    最新的情况是,《房地产法》已经起草完毕,进入了议会讨论阶段。

    一间房子就可以让政府制定一部法律,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所有的政府行为,归根究底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很明显,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并不是德克菲有多大号召力,而是塞舌尔认识到了安有所居、活有所依对老百姓乃至对国家的重要性。

    给别人一抹阳光,就是给自己一片财富

    纽约有个年轻的姑娘纳西,一直想轰轰烈烈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她从学校出来后,就利用自己赚下的钱开了家皮鞋店,把店面装修得干净整齐,又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原以为财运会滚滚而来,但结果却是门庭冷落。

    她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鞋子选的都是最时髦的款式,店面也精心装饰了,广告宣传上也花了血本,但为什么就没有预想中的好呢?

    一天下午,纳西关了店铺,来到公园散步,突然间很想大吃一顿。她从公园出来,看到一家餐厅前人头攒动,她好奇地走过去,进了店面后,才发现这个店面很有自己的特色,走进这家店后,就看到一排雕像,伙计说,这叫扫烦礼。来这里吃饭的人,可以预先把公司领导的头像放在这里,既可以吐口水还可以拿扫把打,直到心情舒畅之后才放心地去吃饭。

    这一排雕像竟然吸引着附近数十平方公里的白领消费者,纳西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家餐厅的老板聪明极致,他卖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是开心,试想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既能让自己填饱肚子,更能排解压力,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大受启发的纳西回到家后,开始筹备她的阳光计划。

    此后,路过这里的人,就能看到路边一块巨大的招牌,上书四个字:阳光鞋店。走进店铺,是两块巨大的镜子,通过折射,房间里全是温暖的阳光,再加上地面和墙壁的颜色,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谁都没有想到,这次重组,给纳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用一个顾客的话来说:“不知道为什么,一进这里,我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有那种回家的感觉。”纳西把二楼的小房间改成了休息阁,顾客来这里不仅可以买鞋,还可以喝咖啡,看报纸,聊天。

    一年之后,纳西手上已经有百万资产,她并没有打住,而是先后在其他地方开了多家连锁鞋店,每年都能盈利千万美元。

    现代都市人买东西,不仅是看实惠,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买份快乐,纳西便是从别人饭店准备的一排雕像获得灵感,在自己的小店里融入了快乐的元素,从而使自己财源滚滚,正像她的品牌广告语说的那样:穿上鞋,走出去,一切重新开始。

    所以,给别人一抹阳光的同时,其实也是给自己创造财富的机遇,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摘掉自己多余的花蕾

    一个自认为优秀的年轻人跑去人才市场应聘,结果到处碰壁,郁闷之下,年轻人赌气回到家。父亲说:“要不,你跟我一起刷漆去?”年轻人不愿意,读了那么多书还去刷漆,那寒窗十六年,不是白读了?年轻人郁闷地想:为什么我那么优秀,懂得那么多,却没人想要我呢?

    无聊的时候,年轻人干脆帮母亲种起了菜。在菜园的一角,种着很多黄瓜。每天,年轻人都坚持去浇水、施肥、除虫,一些串门的邻居鄙夷地说:“你们家大学生就只会种黄瓜啊?”他的脸红得像柿子一样,但他的心里在喊:“种黄瓜又如何,种黄瓜卖的价钱也会比你们高。”

    在他的悉心照顾下,黄瓜越长越好,不多久,就爬满了瓜架,形成了一个碧绿的棚架,可观可赏,还可纳凉,后来就开满了密密麻麻的花。他心中可高兴了,可是,等瓜长大后,他却呆住了,那些黄瓜长得畸形瘦弱,没几个好看的。年轻人想不通,就去问父亲,父亲说:“下一次花开后,你去摘掉一些花。”年轻人很不解:“每一朵花都是一颗果实,这样摘掉多浪费啊!”但他还是依从父亲的提醒,摘掉了一些太过紧密的花。

    摘花之后,年轻人又赶紧施了一些肥料。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瓜长势喜人,一个个又大又长,拿到市场上很快就卖了个好价钱。

    年轻人问父亲:“为什么摘掉一些花后,黄瓜就能长得又大又好看呢?”父亲笑了:“不摘多余的花,养分就分散了,不利于黄瓜的生长,因为养分就那么一点。”

    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他想,找工作其实就像种黄瓜一样,找准那个点,才能有的放矢啊。从此,他不再迷茫,凭着自己在大学里所积累的营销知识很快在一家贸易公司站稳了脚跟。

    是的,人生如瓜,时间便是养分,短暂的时间里不可能去谋求全面的发展,那就像摘花一样,找准自己熟悉的支点,在最擅长的领域,通过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摔跤摔出来的商机

    2011年1月2日,德国西赛酒厂总裁萧伯特从英国啤酒协会的办公室门口走出来,一脸忧郁,他此行本来是想进一步拓展英国市场,但万万没想到对方以“没品位”这一理由明确拒绝了他。

    萧伯特笑了笑,在蓝仙姑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拒绝不知经历了多少,但每一次发展都越来越大。萧伯特找了个旅馆住下来。第二天上午,他提着一大箱蓝仙姑又走进了英国啤酒协会的办公室,此时里面聚集了很多人,原来他们是为后天的啤酒节来商议的。

    萧伯特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不满,立即有保安过来,推他出去,因为用力过大,萧伯特不慎从台阶上摔了下去,重重地落在了地上。

    萧伯特被紧急送往了医院,索性只是外伤,没有生命之忧。当日下午,护士告诉他,英国啤酒协会的会长就在门口等候。萧伯特有些恼怒,做营销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尴尬的事,住院是小事,但要被媒体知道了,破坏了公司的名誉,那是什么也补偿不了的损失啊。

    突然间,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一张忧郁的脸顿时笑成了花的海洋。他立即拨打了新闻热线,把媒体记者请到病房,再让英国啤酒协会的会长进来。一进来,英国啤酒协会的会长又是道歉又是承诺承担全部的医药费,最后,还邀请萧伯特参加几天后的啤酒节。萧伯特摇头苦笑:“你看我这个样子,想去都去不成,不过,虽然我人去不了,但希望你们能把我的酒带进去,如果顾客喜欢,兴许我们能合作一次。”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聪明的记者立刻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

    萧伯特把这张照片传给了德国西赛酒厂总部,并在下面附带了一句话:“看这些人真是执着,都推我进医院了,还念念不忘蓝仙姑。”他要求就用这张照片,给蓝仙姑做足舆论宣传。

    西赛酒厂副总裁罗歇尔看到萧伯特传来的照片,不禁拍案而起:“这小子,这么绝的主意也能想得出来。”

    于是,萧伯特在医院握手的照片和他的话语,被印成了精美的广告册,席卷了欧美的数个国家,在短短的时间里,蓝仙姑的销售量顿时涨了三成。

    据悉,这幅广告被投放到英国后,虽然改成了“蓝仙姑,挡不住的魅力”,但这丝毫没影响顾客对它的追捧。2011年,蓝仙姑将在英国市场新装上市,目标直指35岁至55岁的女性消费者。看到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萧伯特笑了,笑得很开心,虽然被推得摔了一跤,到现在还痛,但却成功地撬开了英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了,再疼,也幸福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