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子梭罗
幸福等于金钱吗
很多人认为,拥有大量的金钱就是人生的幸福。其实,金钱只是我们获取幸福的物质条件,金钱并不能与幸福划上等号。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拥有大量的财富就是人生的幸福。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对待金钱时所持有的心态。当我们对待金钱有一个好心态时,幸福很快就会找上自己。
在哈佛,学生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可以自由自在地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在富翁的眼里,幸福的程度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在那位流浪汉的眼中,能够晒晒太阳享受阳光的温暖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同的人群拥有不同的幸福观,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幸福其实与金钱的多少无关。
在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个年轻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女同胞关切地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为什么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哈佛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钱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但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成等比增加。
一位曾叱咤商场的亿万富翁说:“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但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想当年,年轻富翁历经了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磨砺后,终于冲入亿万富翁的行列。当他拥有了足够的金钱,过上了富翁的生活后,却开始与周围一个又一个他“喜欢”的女人周旋厮混,一发不可收,每日身陷其中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深更半夜回到家时,他的爱妻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他,并且怀着他五个月的孩子,再没有回来。
“钱太多了以后,无形中就会让人、特别是男人迷失自我的!”爱妻弃他而去后,他将全部的罪责归咎于金钱,“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但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后来,这位亿万富翁在“商战”中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最后全军覆没。
其实,这位富翁的财富多到一定程度后便忘乎所以,过上了远离常人的生活,这实际上与金钱本身无关。金钱没错,错的是人,人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摧毁财富。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大家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发财之后,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了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用乱针将他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亲生兄弟都非常讨厌他,更是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了其他地方,他的兄弟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由于为金钱操劳过度,洛克菲勒的身体变得糟糕到了极点。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状况,他只能活到50多岁,同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
这时,离死不远的洛克菲勒才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他逐渐认识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在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在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洛克菲勒在后半生中不再做钱财的奴隶,他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日子过得很快乐。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的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而其他的产业都在他生前就被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对待金钱,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我们赚钱是为了能够活着,但是我们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有些人谈到的富有,单纯指的就是拥有钱财。实际上,金钱本身并不能代表幸福,因为,金钱只是幸福的间接承载品。而幸福感并不是从物质中直接获得的。物质只是媒介,是人内心需求获得满足的中间品,而我们的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
金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金钱。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过得幸福一点,为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能够快乐,为了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生活得更有价值,也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必须领悟到,财富是无所不在的。金钱、土地、股票、债券是财富,水、空气、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爱与帮助也是财富。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均为财富,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恩惠,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一个富有的人。
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
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的。要想让幸福多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你心中的欲望。
贪婪是一碗剧毒,谁喝了都会无药可救,所以在生活中,适时地控制自己的贪念才能够生活得幸福,而一个贪婪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知足”是什么。他们不停地追求,为的只是得到,而不是享受。由于他们忽略了享受生活,就算他们得到的再多,也不会明白幸福是什么。如果欲望太多,就会一事无成,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就会失去更多,只有放下贪婪,心中才能安静,身心也会释然。
很久以前,有一对捡破烂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门,拉着一辆平板车到处捡废铜烂铁,直到太阳落山以后才回家。一回到家里,就在院子里放一盆热水,搬一个凳子,把双脚泡在盆中,然后拉弦唱歌,到了晚上时分他们便回屋睡觉。日子过得很是舒心、自在。
一位很有钱的富人住在他们对面,他每天都得打算盘,算算哪家的租金该收了,哪家欠多少账。他看到对面的夫妻如此的轻松快乐就感到非常奇怪——他们没什么钱,有什么可快乐的。于是就问他的仆人:“为什么我这么富有却不快乐,而对面那对穷夫妻却过得如此快乐呢?”仆人问:“你想要他们发愁吗?”富人回答:“我觉得他们不会发愁。”仆人又说:“只要给我一贯钱,送到他家,我保证他们明天不会开心地唱歌。”富人说:“给他钱他会更开心,怎么说不会再唱歌了呢?”仆人说:“到时您就看吧。”于是,富人就把钱交给仆人,仆人再把钱送到穷夫妻手里。
有了钱以后,这对夫妻就开始烦恼,晚上竟然睡不着了:把钱放在家里,门不严实;藏在墙壁里,墙用手一扒就开;放在枕头下又怕丢掉……二人一晚上都为钱的事情发愁,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整夜就这样反复折腾,没法安心睡觉。妻子问道:“现在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发愁呢?”
丈夫说:“这些钱,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放在家里怕丢了,我满脑子都在想该怎么用这些钱。”第二天早上他带钱出门,转了一天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又把钱带回家,垂头丧气的很无奈。做小生意不甘心,做大生意钱又不够。他对妻子说:“这些钱说少也不少,说多又不够做大生意,实在是太让人费神了!”
晚上,富人在对面,果然没听到拉弦唱歌,于是就到他家去问怎么回事。这对夫妻说:“我觉得还是把钱还给你好了。我宁愿每天一大早出去捡破烂,也比有这些钱轻松愉快!”此时富人恍然大悟,原来,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同样也是负担。
那么,到底怎么活才是快乐的呢?放下不必要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能这样简单地过,自然就能轻松愉快。
活着,最重要的是快乐,而快乐不是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哪怕你得到的再多,倘若不能放下心中的贪婪,不能拥有一份安详的心境,那么你将永远也无法得到快乐。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会患得患失,把利益看得很重。而不被贪婪所诱惑的人是没有负担的,没人与他结怨,他也没有心机去和别人计较。与世无争,一切自当安静,这种日子最轻松,这样的人生最快乐。
很多哈佛学生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家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选拔一批探险队员,很多人都纷纷前来报名。经过极为严格的体能测试后,有十五名雪山爱好者合格。探险队长杰克逊说:“最后一项是心灵测试。”
杰克逊让他们依次进入办公室。杰克逊问第一个人:“现在假如在你面前的是珠穆朗玛峰,可是在你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个队员,这意味他将比你先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会怎么办?”第一个人回答道:“我会加快速度超过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去的人。”杰克逊不说话。接着进来的十三个人,答案都和第一个人一样。最后一个年轻人进来了,他说:“就让他做第一吧,我做第二。我只要能把我的双脚踏上雪山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杰克逊兴奋地说:“祝贺你,你是我们这一次惟一录取的新队员。”其他的人非常不解地看着杰克逊,杰克逊说道:“雪山顶上的空气十分稀薄,脚下是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自然陷阱。如果你想超过前面的人,那么势必会加快速度,这样你肯定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
杰克逊又一脸悲伤地说:“其实很多雪山探险员并不是体力不够或者是技术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内心那一点点的欲望所以才永远留在了雪山。在雪山只有那些不计较名利得失的人才会登上雪山,并最终安全回来。”
何尝不是呢?那些满腹功名利禄的人怎么能够登上命运的顶峰呢?贪欲是他们背在心灵里的沉重包袱,是悄悄潜伏在他们命运脚下的深深陷阱。他们不是被沉重的贪欲压倒,就是陷入贪欲的陷阱里永远不能自拔。而那些不计名利的人,他们胸怀阳光,心荡清风。他们没有心灵的包袱,人生的峰巅迟早会捧起他们的双脚让他们成为生命的高峰。
丢掉贪欲,丢掉我们命运的包袱,只有这样,我们命运的步履才会轻盈,我们才能抵达人生的顶点。
总之,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的。要想让幸福多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你心中的欲望。
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
不管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似乎也已超越世俗纷争,轻易不与人争斗。和他们相处,是一种乐趣。就这样,一颗平常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们赢得生活的制胜法宝。
平常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不管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似乎也已超越世俗纷争,轻易不与人争斗。他们生活态度积极,有幽默感。与之相处,是一种乐趣,一颗平常心是他们赢得生活的制胜法宝。
在哈佛,学生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美国阔太太去巴黎旅游。她在巴黎市中心的花园里看见一个老头在专心致志地浇花剪草。他是那样的内行,那样勤恳操劳,他那一丝不苟的姿态,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上等的园丁。这个阔太太有一座私人花园,她心想这个老头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园丁。在美国恐怕出很高的价钱也很难找到,今天既然碰到了,为什么不聘请他为自己服务呢?
于是她问那个老头,愿不愿意到美国去做她的园丁。她可以给他高于法国三倍的工资,还可以解决他的旅费和住宿。为了说服那个老头,她又把美国大大地吹嘘了一通,仿佛那里遍地是黄金,人人到了那里都可以发财。
“夫人,”那个老头静静地听完美国阔太太的话,非常礼貌地说道,“谢谢你的好意。但真是不巧,我现在还有一个职务在身,不能离开巴黎。”
“你统统辞掉吧!我会给你补偿的。你还有什么兼职?还是从事什么副业?送牛奶还是养鸡?”
“都不是,”老头微笑着说,“我希望人们在下次选举中不投我的票,我就好来接受您的美差。”
“什么?投票。你们法国人连选园丁都还要投票?”
“不是的,夫人。我的名字叫安里,我这个园丁现在还兼任着法国总统。”
堂堂的一国总统竟然在花园里勤恳地工作,并且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对待骄傲的阔太太。这是安里的谦虚,亦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坦然。其实,生活充满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以平常心处之。当你拥有了平常心时,你就会觉得天天都是快乐的日子。
亨利·基辛格是犹太人的后裔,他于1923年出生在德国菲尔市。1938年随父母移居美国。到了美国,亨利·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不好办。亨利·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凑合着当了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
然而,母亲葆拉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她仍能像往常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她总是对亨利·基辛格说:“孩子,这些不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都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这一点对亨利·基辛格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面对大多数失败和成功时都能保持从容。
智慧的母亲教会了儿子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基辛格做到了,所以他骄傲地走进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并且成为伟大的外交家。
赫伯特·胡弗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曾经有人向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度成为美国人批评的中心人物,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你,对你的言行举止嗤之以鼻。但是现在你是美国政界的元老,两大政党的人都对你十分尊敬,当你广受大家争议时,你有没有感到生气,进而扰乱你的目标?”赫伯特·胡弗总统非常从容地回答道:“每个人一生都需运用自己的头脑。当我决定从政时,我已仔细思考过从政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清楚地知道我将遇到最尖锐的批评,所以,当我碰到尖刻的批评时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早已预料会有这种事,因此,我能够平静地面对批评。”
平和的心态,是能够经得起顺境与逆境的考验,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在意;成功了,叮咛自己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失败了,告诫自己,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哪儿跌倒了,提醒自己就从哪儿爬起。心无大喜,亦无大悲;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心静如水。
当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时,便能以正确的心态坦然地面对批评。如果你心中已做好准备,当批评到来时,你便能泰然处之,而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容易生气的人经常给自己惹来不少烦恼,使自己苦闷不堪。而平和的心态,能够让我们冷静地面对现实,成熟地思考,有利于我们事半功倍。
有一位农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窑洞,顿顿吃的是玉米、土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盛面的柜子。可他整天无忧无虑,早上唱着山歌去干活儿,太阳落山又唱着山歌走回家。别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有什么好高兴的?
他说:“我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已经无比快乐了!”
这位农民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不为自己的贫困而苦恼,这也许就是他感到快乐的原因。其实,很多人所拥有的远远地超过了这位农民,可是,他们却很难注意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关注与渴望一些自己还不曾到手的东西。其结果可想而知,带给自己的只能是无尽的烦恼。
名利如浮云,千万别为其所累
一个人如果无法看破名利,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锁牢牢地束缚了人的本真,抑制了人对理想的追求。一个人只有视名利如浮云,不为其所累,才能够活得轻松而快乐。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意思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如果无法看破名利,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锁牢牢地束缚了人的本真,抑制了人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成就感的诱惑始终存在,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
在哈佛,学生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王国,国王刚刚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经常犯边滋扰。于是国王召开会议,决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进而安定边疆。
很快,国王就颁布诏书,民间若有肯为国出力者,皆有重赏。不出十天,有三个年轻人应召而来。高个子的叫若木,善骑术;矮个子的叫宾蒂,善射术;中等个的叫云祥,善于谋略。国王万分惊喜,立马派他们带领大军开赴边疆了。
日子不多,边疆的喜讯不断传来,三个年轻人屡建奇功。一个月以后,边疆得到了安宁,四夷全都臣服。得胜之师回到都城,国王要给将士论功行赏。
国王对三个年轻人说:“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若木说:“我要做大将军,为陛下镇守边关!”
宾蒂说:“我要做尚书,替陛下分担国事!”
云祥却说:“我一不当官,二不领兵,三不要钱。我只希望陛下能赐我一群牛羊和一块牧场!”
国王很惊诧,不过还是一一满足了三个年轻人的要求。
过了若干年,云祥正在牧场上吹着笛子、欢快地牧羊的时候,消息传来,若木和宾蒂因为权势熏天,遭到了皇帝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狱了。
名利终究是人生的枷锁,很多人受尽其累却不知悔悟。天生生性淡泊,即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要求做什么封疆大吏,只想重新回到过去快乐无拘的生活,吹笛牧羊,自由自在,不受名缰利锁的羁绊,更不用绞尽脑汁地谋划和算计,何乐而不为?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是一位优秀的将军,而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但是因为赵括有一个很有名的父亲,而且从小就熟悉读兵法,又是以聪明著称。所以当他长大以后,就被人们称为下一个赵奢,未来的将军。而赵括自己也是飘飘然认为自己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军。
恰好,长平之战打响,秦国的将军白启面对赵国名将廉颇,一直无可奈何。秦国进攻,打不下来会损失很大,可是廉颇太厉害,秦国只好另想办法。
什么办法?让廉颇当不成赵国在长平的统帅,换个不会打仗的人来当。
这个人就是赵括,很多赵国人都认为赵括打仗一定行。但是赵国的敌人秦国却知道,一个只知道在书房里看书的人是指挥不好军队的。所以他们很放心。
秦国就散布流言说廉颇打算投降秦国,长平守不住了,要赶快换一个人来,换谁?赵括!这个人从小就机灵,打仗很厉害,秦国人都很害怕他。
赵国大王一听,那就赶快换吧。就这样,没有上过一天战场的赵括,因为背负着一身的光环,就这么上了战场。
结果不用多说,赵国惨败,赵括战死,四十万军队被活埋。
赵括为什么会死?他是为声名而死的。试想赵括如果不是很出名,代替廉颇的人怎么也轮不到他,秦国人也想不到他,那赵括就会很安全。
可是,赵括名声太响,连秦国都知道,结果一个原本不会打仗的人,经过大家这么一吹捧,不但人人相信赵括能打仗,赵括自己也认为自己一定战无不胜。所以,他死了。
一个人一生中追求的东西有很多,名利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倘若因为这一小部分而影响了整个人生,那实在是得不偿失。名利如浮云,千万别为其所累。太看重了,太计较了,表面上看是与世俗合拍的,事实上,是脱离人的本性的。因为我们的心灵每天都要为此备受煎熬。不去计较这些东西,看淡名利,自己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会突然觉得天地宽了,世间的事物变美了,心情舒畅了。舍弃名利,反而使自己精神更饱满,思想更开阔。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心追求名利的人,生活得悲伤难过;而淡泊名利的人,生活得轻松快乐。
少看自己没有的,多看自己拥有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看看自己拥有的。闲暇时,也不妨拿出笔和纸,写下让你感激的人或事,写下你对自己的爱和对工作的热爱。敞开心灵,让所有美好的事情充满你的心灵,让坏的事情离去,你就会得到一个平静的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完全是因为他们只看自己没有的,却从来不看自己拥有的。
从前有一个国王,金银遍地,美女如云,权力通天。尽管如此,他每天还是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于是他决定派一位大臣周游全国寻找一个快乐的人,探究人生快乐的秘诀。
有一天,这位大臣经过一个贫穷的村庄时,听到了远处传来阵阵快乐的歌声。随声而去,是一位农夫在一边耕作一边唱歌,大臣走上前去问道:“你就这几亩薄地,一头老眼昏花的耕牛,两间漏雨破落的茅草房,为什么还这么快乐呢?”
农夫笑着说:“我很快乐,有一次,我曾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懊恼沮丧,可是当我看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后,我幸庆自己还有一双完好无损的脚,从此我变得快乐了起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不少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不会正确地比较。比上肯定不足,比下肯定有余。你不要和比尔·盖茨比钱,比尔·盖茨每天赚200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这还是前几年的数字。现在,比尔·盖茨因为钱太多而发愁,没有办法,只好开办了一个基金会,辞掉了微软的日常工作,整天在世界各地东奔西走,专门从事花钱的工作。假如地上有1000美元,比尔·盖茨是不能去捡的,因为,比尔·盖茨一秒钟可以赚250美元,而弯下腰捡钱需要四五秒钟的时间,倘若他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你也不要和布什比权,布什是“世界警察署署长”,他可以在48小时以内发动一场可以打赢的世界战争,他可以把别国的总统捉到自己的国家里审判,你就是权力再大能比得过他吗?如果你是乌龟,就不要和兔子比赛跑,你应该修身养性,和它比长寿,看谁长生不老,寿比南山。要是比也可以,到水里比游泳,看谁游得快!
黄美廉出生时因为一些意外而患上了脑性麻痹,在六岁之前,全身的运动神经和语言神经受到伤害,面部畸形,口水还常常不停地向外流,而且也失去了发声讲话的能力,在别人看来她就像个奇丑无比的怪物。但是,黄美廉并没有被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小学二年级时,在老师马怡江的启发下,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了当一位画家的志向。中学毕业后,黄美廉分别进入了洛杉矶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修读艺术,身体的残疾丝毫没有打败她的信心,反而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在付出比常人多很多倍的努力之后,黄美廉最终获得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而她的画展也轰动了世界。
有一次演讲会上,一个中学生问她:“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难道从来都没有过怨恨吗?”
在场的很多人都责怪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么不敬的问题,担心黄美廉难堪和受不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不能说话的黄美廉嫣然一笑,十分自然地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我会画画,我会写稿!四、我有一只可爱的猫!五、上帝这么爱我!六、还有……”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黄美廉做的很好,她没有陷于人生的苦难里而不能自拔,她没有像别人一样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不幸去和别人作比较。相反,她非常乐观地看到了自己拥有的东西,采取了向下比较的态度,从而收获了一个完满的人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看看自己拥有的。闲暇时,也不妨拿出笔和纸,写下让你感激的人或事,写下你对自己的爱和对工作的热爱。敞开心灵,让所有美好的事情充满你的心灵,让坏的事情离去,你就会得到一个平静的心境。
放弃过去,想想现在,会使你更有力量、更快乐,并给别人也带来快乐。多和朋友接触,你会很开心,就不会有意识地去苛求自己,把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要珍惜自己拥有的,要懂得回报。只有在回报中,你才能体味出人生的真谛,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现在,你很健康,有床睡觉,有吃有喝,这都是快乐。
美好的东西如果刻意去追求,它总是与你擦肩而过。但如果你怀有一颗平常心,学会珍惜,那么幸福就会常伴你左右。
金钱非万能,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你要获得金钱,驾驭金钱,让金钱帮助你生活得更舒适,成为你生活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目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应该做金钱的主人,不要为了金钱而牺牲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
都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是,很多人却常常被名利这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渐渐沦为金钱的奴隶。穷者与富者之间,都不乏其人。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财富。但在金钱面前,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不但要靠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去创造财富、获取财富,而且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也要张弛有度,万万不可走火入魔。
一个人倘若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金钱,他便能够自由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多明奎兹就是这样一个人。
1940年,多明奎兹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富豪之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愿再依赖家里。18岁的时候,多明奎兹靠着一份极其微薄的薪水实现了经济独立。在别人眼中,这样的收入比贫民还不如;但多明奎兹觉得,只要自己愿意,不管收入多少,都可以达到经济独立。
多明奎兹多年来每个月就靠500美元生活,并拒绝别人的援助。到1969年他29岁的时候,就经济独立地退休了。他的生活舒适轻松,而且从来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但一年却攒下了6000美元,这是他把积蓄投资在国库债券所得的利息。
不要以为百万富翁才具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一个月500美元或者低于500美元就可以达到经济独立。多明奎兹说:“真正的经济独立无非是量入为出,如果你每个月只挣500元,但能够把开支控制到499元,你就是经济独立了。”
是的,有时候束缚我们的不是金钱而是态度。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金钱时,我们便在不知不觉间成了金钱的主人。即使再少的钱,也足够让我们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从而达到灵魂上的幸福。
在哈佛,学生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张三去挑水,看见一只金苹果飘来,“扑通”一声掉到了井里。张三一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只见金苹果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并且越晃越大。像一座小山,然后小山又变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他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享着清福。可是一瞬间,他眼前和脑海一片模糊。“扑通”一声,张三掉进了深井,不一会儿就淹死了。井里的一条小鱼说:“唉,财迷心窍,有时会枉送性命的呀!”
王二去挑水,也看见一只金苹果飘来,同样掉到了井里。王二心想:“这回我发大财了!”就跳下水去捞金苹果。王二的水性好,不一会儿就把金苹果捞起来了。发了财的王二,建起了豪华宅院,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一家人因为不劳动,丧失了生存的本领。后来,金苹果被花光了,王二一家人沦为乞丐。
李四去挑水,看见金苹果飘来掉进了井里。李四想:“村里的人穷,孩子们没有学堂上学,我如果把苹果捞起来去建学堂,那么孩子们就有可以读书的地方了。”
于是李四唤来村里的人,一起把金苹果捞起,建了一所学堂。村里的孩子有地方读书了,后来这个村出了很多有名望的人。后人为了纪念李四的功德,就在村口为他塑了一尊铜像,手里捧着一只金苹果,受到了当地人世世代代的敬仰。
是什么让张三、王二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对金钱的贪婪将它们推向无底的深渊,是他们在不经意间做了金钱的奴隶。是什么让赵四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呢?是对金钱的从容,是他聪明地做了金钱的主人,才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结果。
金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追求金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别把金钱就等同于幸福,别让自己做了金钱的奴隶。倘若你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迷失自我时,恐怕等待你的只有痛苦与不幸了。
吉姆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在1986年中了760万美元的彩券。当他发横财的时候,其他人正在失业,他则和女友住在一幢有18个房间的豪宅中。在一般人看来,吉姆真是走了大运,有了这么多钱,他一定快乐得不得了。然而事实是,吉姆不仅没有得到快乐,反而陷入了不幸。自从吉姆中了彩券后,他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女儿,而且好多亲朋好友也都离他而去,原因是他没有把这笔钱分给他们。吉姆说:“我现在要什么东西就可以买什么东西,但除此以外,我比其他任何人还要痛苦……我买不到感情和人心。有了这一大笔钱,我反而成了忌妒和仇恨的对象,人们不愿和我接近,我也时刻在担心有人接近我只是为了钱,我累极了……有朋友就是有朋友,没有就是没有,爱是买不到的,爱一定要建立。”
一些人在富起来以后,没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为钱所累。迷茫、彷徨笼罩着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比没有钱的时候活得更痛苦。一家杂志在对经理人生存状态的专题调查中,发现经理人竟有“25种锥心之痛”!哈佛心理学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为钱所困、为钱所累,最终不能自拔。
你要获得金钱,驾驭金钱,让金钱帮助你生活得更舒适,成为你生活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目的。因此,无论在赚钱的过程中,还是赚到钱之后,都应该做金钱的主人,不要为了金钱而牺牲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