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心墙: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但愿长醉不复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T第一次喝酒是在他六岁那年的春节,不知道家里哪个亲戚从城里带来了些葡萄酒,那时候的葡萄酒很甜(估计是劣质的那种),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个啥新鲜玩意,只知道是酒,能喝。为了尝新鲜,长辈决定让家里所有人都来尝一尝,包括六岁的T。

    刚接触到这东西的时候,虽然有酒精的刺激,但对T而言,更多是甜味的诱惑。他一饮而尽,感觉到喉咙和胃部略微有一点灼烧感,不过很快就感觉身体有些飘飘然,就像刚刚睡醒的感觉,很舒服。不过由于是小孩子,家里人不允许T继续喝。可是T已经被这种神奇的饮料吸引,当饭局结束的时候,T偷偷跑到家里藏酒的地方,把剩下的一瓶葡萄酒全喝光了。最后的结果是,T醉倒在他们家的酒柜子前面。这是T的第一次醉酒经历。

    那次经历对于T来说是很特别的,他喝着喝着,感觉越来越兴奋,直到醉倒后完全没有了知觉。这可把他父母吓得够呛,怎么喊都喊不醒他,只得把他送往医院。好在刚送到医院,T就恢复了知觉,还纳闷自己怎么喝酒以后还有瞬间移动到医院的功能。毕竟年龄还小,而且又有了醉酒经历,所以父母对T下了禁酒令,告诫他在成年之前都不许再喝酒,除非过年过节,在父母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小喝几杯。他也是个听话的孩子,在读初中以前一直遵循父母的禁酒令,只偶尔在家人团聚的时候陪着喝几杯,有好几次都勾起了他喝酒的欲望,但也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那个时候,他觉得酒真是太神奇了,不仅能够让人产生奇妙的感觉,还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

    T的第二次醉酒经历发生在初中毕业的聚会上。那次聚会是他们同学自发组织的,没有老师的参与,所以大家都放得很开。有些好事的同学坚持要男生都喝啤酒,说喝饮料那是女人的行为,有些不会喝酒的男同学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而会喝酒的T,虽然心里想着父母的禁酒令,但在这种场合也不得不从众一回,毕竟还有女同学在,被她们看不起的话,今后自己怎么抬得起头来?那就少喝一点吧,反正自己这酒量,少喝一点家里人也看不出来。哪知道一喝上酒之后就停不下来了,大家相互之间一轮一轮劝酒、喝酒,几轮互动下来,T至少四瓶啤酒下肚了。那些不太能喝的同学,有的面红脖子粗,有的已经去厕所吐了几次了,眼看着是不能再喝了,而T同学却镇定自若,让同学刮目相看。很多男同学都来恭维他:哥们,不错,看好你哦。好多女同学也向他投来了佩服的目光。这让T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这是他在学习上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成就感。

    为了把大家对他的崇拜推向高潮,T同学开始向剩余的男同学发起挑战,他的目标是让所有男同学都去厕所吐一次,于是提起啤酒瓶向他们进攻。他似乎颇有些劝酒的才能,什么“感情深,一口吞”之类的,他张口就来。对于有些比较顽固的,他采取压迫式的策略,比如“为了你将来漂亮的女朋友,来干一杯”,这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讲,可以说是必杀技。而对于那些不太能喝的,T也很豪爽,一句“我干了,你随意!”受到这样挑衅的男同学,即便再不能喝,也得拼了命灌下去至少半杯。

    就这样,当班上的男同学该躺的都躺得差不多的时候,T同学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波小高潮,好多女同学为他鼓掌,他仿佛受到了英雄般的膜拜。在如潮水般而至的掌声中,T终于也撑不住,一下子倒在了桌上。

    当家中知道他违背禁酒令还喝醉了的时候,父亲勃然大怒,不由分说一顿暴打。其实在这种场合喝酒情有可原,在中国这种喝酒的场合上,大家都是有经验的,哪怕你说自己有胃溃疡、肠穿孔,恐怕也不得不喝上几杯。这让T感到非常委屈,而他的年纪又正是比较叛逆的时候,所以受到父亲如此对待后,T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心里却决定抗争到底,把父亲的禁酒令彻底抛到九霄云外。

    到了高中,T一个人去县城读书,相对就自由多了。这个时候他开始向各类酒精制品发起挑战,啤酒、红酒、白酒、国外的烈酒他都频频尝试。在喝酒的过程中,还交了一帮以吃喝玩乐为核心的朋友,他们定期聚会,每周末都到县城的小吃摊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畅谈美女,畅谈理想,畅谈人生,T觉得这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美酒,兄弟,虽然缺少了心上人的陪伴,但谁说遗憾不是一种美呢?

    从那个时候开始,T每天不喝点酒,就觉得心里发慌,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一般,喝了酒之后,他才觉得心里踏实一点。

    就这样,T一直混到了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由于T长得一表人才,口才也还不错,性格开朗,待人接物也不错,毕业后没几年,就通过别人介绍,娶了老婆过日子了。

    开始老婆对T是相当满意。他乘着当地房地产行业的东风,靠着自己的胆量,拉了一帮人就开始搞这行,没过几年,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出入也有小车代步。他本人除了每天喜欢喝点酒之外,并无其他不良嗜好。他当年读书时一起喝酒的那帮朋友,大多也留在了老家,一群人循着读书时候的生活,仍然是每周聚会喝酒。而当其他人要去搓麻将或者去KTV唱歌的时候,T都说自己要回去陪老婆,惹得那群兄弟嘲笑他是“妻管严”。

    每当T醉酒归家的时候,他老婆都仔细地照顾他,给他端茶倒水,帮他醒酒,对他喝酒的事情并没太在意,最多提醒他一两句“以后少喝点”。T自诩自己的酒量是罕逢对手,虽然天天都喝,但醉酒的时候并不多见,一般一个月就醉个一两回。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T醉酒的频率越来越高。后来他几乎每次和朋友聚会后,都是让人给扶回来的。这让妻子有点不满,谁也不愿意和一个醉鬼生活在一起。

    T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以前他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处事的方式经常受到周围人的赞赏,也是家族里面很多小辈学习的榜样。但不知道是由于酒精的作用还是年龄的问题,T变得越来越容易激动,几句话说得不对,就开始翻脸,不是骂人就是砸东西。对待自己的老婆也不像以前那样充满爱意,而是动不动就给脸色,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换过好几套了。

    在一次例行醉酒中,T先生踉踉跄跄地回到了自己家里,可是这回老婆并没有端来热水为自己洗脸洗脚,而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玩手机。老婆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冷漠,眼前的这一幕,让T先生的酒醒了一大半。

    T先生怒不可遏地抓起手机就向老婆砸了过去,可能是因为还未完全清醒的缘故,T先生的准头有些不好,手机砸在墙上,摔得粉碎。

    “你发什么酒疯,每天就知道喝喝喝,总有一天你得醉死在酒桌上!”他老婆被吓了一大跳,开始用骂声还击。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最多也就争吵几句。但现在变得性情急躁的T先生都懒得动嘴去吵架,直接过去扇了老婆几个耳光。

    T先生的老婆也不是好惹的,当下二人就厮打起来。不过这不同于普通夫妻打架,普通夫妻之间即便发生点争执扭打,男人一般都不会下重手,当然个别沦为禽兽的除外。而T先生现在的状态用禽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刚才扇的几个耳光,马上就在他老婆的脸上显出了几个指痕。这样扭打下去,他老婆眼见就不是对手了,只得大呼:

    “救命啊,救命,要出人命啦!”

    这下惊动了邻居,好在T先生回来的时候大门并未上锁,不然真出人命也不一定。

    这事之后,老婆就回了娘家。T先生一觉之后,酒醒大半,才发现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悔恨不已。当下就决定去娘家把老婆请回来。

    T先生来到丈母娘家门口,还没等说话,他老婆的几个兄弟就冲出来拳脚相加,揍得T先生鼻青脸肿。T先生自知理亏,并未还手。几个兄弟打累了,也就消了气。

    最后T先生赔礼道歉,又是下跪,又是哭鼻子抹眼泪,强烈要求老婆原谅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胆敢再打老婆,就任凭几位兄弟处理。念在是初次犯错,老婆跟他回了家。原本以为T先生这次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但那只是在没喝酒的时候,一旦喝了酒,T先生就不是人,仍然保持着发脾气、砸东西和打老婆的传统。最厉害的时候,就算他没有喝酒,却仍然处于半人半兽之间的不清醒状态。

    在多次上演喝酒,打老婆,到丈母娘家用苦肉计、苦情戏把老婆接回来,继续喝酒……的戏码之后,他老婆算是想通了,只要不戒酒,T先生的一切行动和承诺都是空头支票。戒酒成了T先生的唯一选择。

    可让T先生戒酒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如果让他在外面混着,就是神仙也拦不住。他老婆和家里几个兄弟一商量,决定限制T先生的人身自由,吃喝穿用上要啥给啥,就是想喝酒,没门。

    起初两天T先生在房间里面度日如年,大声嚷嚷着要酒喝,可是空旷的房间里啥都没有,T先生在房间里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任何东西,恨不得挖地三尺。他老婆看着他这样也挺难受的,有好几次都心软,想给他点酒喝,但都被她兄弟劝阻了:“你现在给他酒喝,那就功亏一篑了。再坚持几天,他就能把酒给戒了!”

    不过还没能坚持几天,仅到第三天的时候,T先生突然在房间里面大喊大叫,表情极为狰狞,好像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对着墙壁大声喊:“不要过来,不要过来。”还挥舞着自己的双拳,在空气中打来打去。

    发现这情况后,大家马上进去看他,以为是把T先生给憋疯了。不过还没等大家详细询问情况,T先生的意识就有点不太清楚了,开始他的话大家还能分辨,后来就只剩下了一些嘟哝,四肢也有一些抖动。不管家里人怎么呼喊,他都没有任何反应,只能赶紧送医院抢救,也算是运气好,T先生没有告别这个世界。

    医生对T先生的家人说:“这是喝酒成瘾的人,在突然戒酒后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叫震颤谵妄,死亡率很高,以后千万别试着自己去戒酒,这是个专业活,还得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这回之后,家人对T先生戒酒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多的是好言相劝。劝说实在不行的时候,一喝了酒,他家里人就直接把他送进医院。于是T先生就成了医院的常客。

    第一次见T先生的时候,他和普通人没有任何不同,你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个病人。因为他的语言、逻辑都很清晰。由于他以前做生意,所以口才比普通人还好,如果不是了解他的病情,很可能会被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只有在求你办事情的时候,他才表现得有些反复无常。

    “能帮我带瓶酒不?”T先生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说。

    “不行,你一喝酒就犯病,我们这里也不允许,不然我的工作都会弄丢!”

    “我就喝一点,不会发病的。这样,我给你钱,一百块钱的辛苦费!”T先生开始贿赂工作人员。

    “我这是为你好,肯定不行的!”

    “你这人怎么这么不识抬举?老子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想喝多少喝多少,像你这样的人,老子想打就打。”见软的不行,T先生开始用硬的了。

    不过好在这是医院,软硬不吃,对待冲动想打人的病人,精神病院已经有了一套非常系统而流畅的标准操作规程。

    但由于T先生在社会上朋友众多,他很多朋友都想方设法地给他弄点酒进来。有的时候是把酒装在矿泉水瓶子里蒙混进来,有的时候是装在自己的杯子里。不过T先生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一沾酒就发病的状态,跟喝多少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

    在不知道多少次被送进医院之后,我问他:“以后还喝酒不?”

    “不喝了,这玩意是穿肠毒药,害人不浅。以后别跟哥提酒,谁要是提酒,谁就不是我兄弟,别怪我翻脸!”说这话的时候,他态度诚恳,就差来个歃血为盟了。

    不过一旦出院,自己那帮喝酒的朋友一叫他,他马上就跑出去喝酒。当然,只要一喝酒,后面同样是还是骂人、砸东西这套。他老婆都对他失去信心了。

    严重的酒精成瘾,其实跟毒品成瘾一样,很难戒掉。T先生一直在戒酒的道路上徘徊,多次的反复沾染让他的家人已经对他失去了耐心,便把他送到更便宜的医院去治疗。说是治疗,其实只是找个好归宿罢了。

    【科普时间】瘾

    喝酒能让人发酒疯,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其实喝成精神病的也不少,只是很少有人认为这是精神疾病。酒精这类容易成瘾的物质属于精神活性物质。精神活性物质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各类毒品,比如海洛因、冰毒等;其他的还包括烟、酒、咖啡、茶叶等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东西;还有就是感冒药,因为很多感冒药中都含有麻黄碱,这是制造冰毒的重要原料,因此也有人吃感冒药上瘾。国外对感冒药的管制比较严格,而在我们国家,只要去药店基本上都可以买到。

    精神活性物质最大的危害在于能够让人成瘾,这比其本身的毒性作用危害更甚。一旦成瘾,就会造成依赖,会让人想尽办法弄到,在禁毒题材的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直观的感受。且停用后,会有戒断反应,最严重的戒断反应可造成死亡。

    至于人用了这类物质后为什么会成瘾,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些物质能够直接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会让人有欣快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别人表扬你,或者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是一样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给小鼠的大脑奖赏系统连上电极片,只要小鼠用脚踩下开关,就能让电流刺激这个系统。结果小鼠一尝到甜头,就不停地踩开关,然后一直这么下去,不吃不喝(因为吃喝产生的快感比这个刺激产生的快感要小得多),直到死亡。

    一旦成瘾,也不是无药可治。成瘾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对于躯体依赖,根据成瘾的物质不同,都有对应的药物。比如对于毒品,可以采取替代治疗,即用与毒品有类似作用,但成瘾性和毒性较小的药物来替代毒品,目前常用的有美沙酮。在戒毒所治疗时,这种药品几乎可以免费使用。而对于酒精,也可以使用戒酒硫来进行脱瘾治疗。

    行为疗法对脱瘾,特别是心理上的依赖有很好的疗效。比如常用的厌恶疗法,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临床上常让酒精成瘾的患者,服用催吐的药物,让患者在喝酒和呕吐之间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再次郑重提醒,脱瘾是个技术活。无论是毒品、酒精还是烟草之类的成瘾物质,停用后都可能出现戒断反应。严重的戒断反应可以导致死亡,而且死亡率还不低。所以万不可让你的家人或朋友自己随便脱瘾,一定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或者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所以沾啥也别沾毒,哪怕是酒也少喝,不然人们也不会说酒是穿肠毒药了。

    【拓展阅读】人为什么会抽烟、喝酒?

    关于成瘾性物质毒品、酒精和烟草的危害,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了解不少。如果说古时候的人不小心对这类东西成瘾了,那是出于无知,但作为接受过基本知识普及的现代人还继续乐此不疲,似乎就有点犯二了。

    先说那些因为遗传基因成瘾的人,对他们我们就不过于苛责了,他们的基因决定了他们对于这类物质易于上瘾,我们也就只好原谅他们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了。

    个人的人格是成瘾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容易成瘾的人内心都比较敏感,多少都有点小自卑,而对现实的期望又很高,因此一旦遭遇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时候,就容易寻求这类物质的帮助。有多少男孩子第一次抽烟喝酒,并不是因为内心喜欢,仅仅是觉得这些东西让自己看起来很牛,很拉风的?记得我有一同学,读书的时候为了吸引心上人的注意,开始了抽烟这种“行为艺术”。结果换来心上人的一句:“我最讨厌抽烟的人了!”可惜那个时候我那同学已经抽上瘾了。

    最让人觉得郁闷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因素,令人有一种不骂不快的冲动。很多人不得不沾染成瘾类物质,都是源于社交压力。别人都在尝试这些东西,你一个人玩特立独行,以后怎么和别人混一个圈子?没办法,为了和自己身边的人保持一致,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直到后来自己也成为一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无酒不成宴”一说,很多事情都要在酒桌上才好处理。很多病人在医院把酒瘾戒得差不多了,可就是逃不过这可怕的酒文化,无奈一次又一次地被送进医院,直到家人对他彻底失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