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生命之基,健康是事业之本,健康是幸福之源。健康不能代替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创造人生辉煌、享受生活乐趣,就必须珍惜健康。
健康是现代生活中人人关注的头等大事。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健康,珍惜健康。
(1)健康是生命之基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失去了健康,会生趣索然,效率锐减。能够有健全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在这两者之间,又保持完美的平衡,这是一种天大的福分。
健康的生命会大放异彩,而疾病与死亡却会使人生陷入可怕的阴霾。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不少有作为、有知识、有天才的青年男女,为不良的健康状况所牵绊,以至终身不能酬其壮志,不禁让人扼腕叹息。而天下最大的失望也莫过于此:自己虽有凌云壮志却没有充分的力量去实现;自己虽有不息的斗志,却没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后盾,只能在病痛与对死亡的恐惧中忍受煎熬。
一些人之所以饱尝壮志未酬的痛苦,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良,而使生命之泉干枯。一个专注于工作、应酬,不懂休息、娱乐的人往往会在耗尽精力之后,使事业日趋衰落,因为他缺乏各种不同的精神刺激和生命的养料。调整劳逸关系,无论对于劳心者或劳力者,都是十分有益的。“单调”是生命的摧残者,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不会整日整夜地埋头蛮干,而是懂得劳逸结合。
一个生活丰富的人往往懂得健康之道,把维护健康看做是生命的崇高责任。
试想,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又怎么会得到生命的报酬呢?只有充沛的生命力,才可以抵抗各种疾病,渡过各种难关,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将生命演绎成辉煌。健康的身心是生命质量的可靠保障,一个有一分天才的强壮者的成就,远远超过一个有十分天才的体弱者。
身心健康,不但使个人受惠,它还会像池塘涟漪一样荡漾出去,超越个人,惠及社会;超越时空,惠及未来。
(2)健康是事业之本
很多胸怀大志者,为了事业成功而活着,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奋发图强。在同等条件下,谁的身体好,谁的精力旺盛,付之于学习、工作的时间就多、效率就高,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成绩就大。特别是工作量大、需要付出巨大劳动的事业,更需要好身体,健康是事业之本。很多有志者没有完成自己要完成的事业就离开了人间,这是人生一大可悲,一大遗憾!过去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健康是事业发展的本钱。当你要完成一项事业时,一定要倍加爱护自己的身体。正如俗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又制约着人际关系。特别是信心和勇气两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常常是思想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也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经受得起各种挑战和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拼命赚钱,然后再用钱去换健康和生命。可这种交易是不平等的,生命和健康可以换很多钱,而用钱买健康和生命却是有限的。
本固枝荣,根深叶茂。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健康的支撑。
(3)健康是家庭幸福之源
没有健康,家庭必然缺少笑容和热情,也不可能有幸福温馨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如果身体失去健康,就没好情绪,脸上也不会有笑容。如果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夫妻双方再缺乏理解,必然会影响感情,导致矛盾激化。
夫妻之间很重要的还有性生活,可调节心身平衡。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有协调的性生活。当一方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态,久而久之,矛盾不断激化。有些人发生婚外情,与配偶不能满足其性要求有重要关系。
夫妻之间还需要思想交流。当一方思维活跃正想侃侃而谈时,看到另一方因疾病而痛苦的样子,哪里还有兴趣谈话和交流呢。当一方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听到另一方痛苦的呻吟,灵感顿时也会烟消云散。
夫妻相互给予、相互帮助、彼此相爱才能幸福。如果一方患病,即使得到对方的关怀和照顾,感到自己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单方的辛苦和负担之上的,不是相互给予的共同幸福,不能算真正的幸福。尤其是夫妻一方长期卧床不起,将给另一方带来精神、经济和生活的压力。
夫妻健康才能天长地久地彼此相爱、互相照顾,特别老年夫妻更需相依为伴。中年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关爱子女,老年人健康才能享受子孝孙绕的天伦之乐,又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身心健康,不但使个人受惠,它还会像池塘涟漪一样荡漾出去,超越个人,惠及社会;超越时空,惠及未来。
2健康,人类永恒的追求
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白丁,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有片刻的懈怠。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寿命已经不断延长,人们仍然在追求更长的寿命,更健康的身体。
追求健康也许是人类惟一没有时间与疆界藩篱的共同理想,对于为所欲为而又无往不胜的人类来说,惟一无法征服和打败的,大概也就是健康了。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里,人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物技术的空前发展使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然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又把更多的风险带入健康等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少得可怜的75年,且后20年还要在糟糕的健康状况下苟延残喘。而医学上已经得到确定的事实却是:健康人类的寿命至少可以达到100岁。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尽管我们拥有先进的药物、手术和医学技术,现正一位45岁的男子预期可以活到74岁,这只比1920年时预期的72岁多两年多。在健康的道路上,人类义无反顾将会走得更远。
有专家言之凿凿地表示“追求健康”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一大趋势。就像美国的趋势观察家所发现的,从前的美国梦是追求享乐富足,最新的美国梦则是一种追求健康的狂热。今日的美国梦不再只满足于更好的生活,而是更健康更长久的生活。
幸福与自由,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的追求。为了保障幸福与快乐,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歇过,并且必将永恒地延续下去。
3做21世纪的健康人
21世纪的阳光已照耀在人类的头上。人类进入了追求“健、寿、智、乐、美、德”俱全的大健康时代,每一个人只有作自己健康的主宰,将健康之神掌握在自己之手,才能真正进入“大健康”的最佳人生境界。
社会进步更新了人们生活方式,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健康的观念,做21世纪的健康人,已成为现代人类的必然选择。
(1)新世纪的“大健康”
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
21世纪是“健康世纪”,“富而思寿”,“富而思健”,新世纪的“大健康”的观念涵盖着健、寿、智、乐、美、德六字“人生最佳境界”。“健”即新医学模式要求的躯体、心理、人际与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和完善状态;这是生命质量的完整体现,它包括生存质量,贡献质量和发展质量。要求每个人能生龙活虎,愉悦欢畅,人际和谐,与大自然合拍。“寿”即长寿与增寿。
长寿即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天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寿命则为延长寿命。“寿”要以“健“为基础,没有“健”的“寿”是没有意义的。“智”即活得有智慧,越活越聪明,“智”的深层含义是指创造力,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创造力应该越“老”越高。
“乐”即活得靓丽、潇洒,是生活美满的后追求的扮靓。“学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天性“将得到充分发挥。
“德”即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和为。“德”助长了健康,有道德的人能够健康,又能长寿,而保持健康也是一种美德。
(2)健康把握在手中
良好的健康状态是温暖我们的明媚阳光,疾病与死亡是永远笼罩于我们心头的阴霾。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的身心,不幸的是,有很多人英年早逝,或者身体很弱,在伤残与疾病中挣扎。有此人在需要治疗的时候,没有去寻求医疗建议或者接受治疗;有的就算要求治疗,却没有得到所需的帮助;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很多疾病、损伤和身体不适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我们的文化与教育中,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教我们如何保持健康。我们的父母或许传授给我们一些经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晚年却要忍受越来越多的疼痛,除此之外,中小学、大学和媒体从未教过我们如何保持健康。致使大多数人的健康意识淡漠,以为自己的健康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银行账户。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时,通常已是病势汹涌无法收拾了。
更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健康交付于他人手中,过分地迷信保健药物和专家医师,而不去采取行动改善自己的健康。近年来,健康信息中心、康乐中心、天然食品店和健美中心大量涌现,网上也源源不断的发布着大量健康信息与健康忠告,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被纷乱的医学信息所迷惑,分辨不出可靠的信息和事实的真相,真正主宰自己的健康。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者与消费者,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用科学的医疗保健知识武装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生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幸福。
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上,你要主宰你自己的健康命运,而不要把一切都交给“专家”。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健康。因为身心健康是属于每个人的,它并不因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个人习惯、生存环境或任何个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同。它只需要你承诺去做。
追求大健康,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每个人要更新观念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锻炼保健方法,过分沉溺于保健药物,往往会适得其反。
4人生,应以健康为中心
追求健康,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活原则,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包含在现代大健康观念提出的德、智、健、寿、乐、美六字境界中。儒家讲修身虽然主要指正心或修德,但与健康长寿是有内在联系的。
这句名言还深藏着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方法论上是贯通的。一个治理不好自己和家庭的人也难治理好国家。儒家认为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应以人人修身为始,只有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具有健康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并懂得和掌握和谐道理的人,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老祖宗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引自《道德经》)就是说你为天下(人民)珍惜健康,天下(人民)才能托付给你。反之,一个不珍爱健康的人,怎么能承担大事!中国古代思想家、出色的政治家大多是修性养生保健大家。儒家和道家这两句话都是健康第一的一种表述,说明“要做大事,健康第一”。
个人在法律、道德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对成才、成功、事业、金钱、财富、权力、地位、名誉、智慧、美丽、博学、享乐等追求和奋斗都是天经地义、允许存在的。用一句话来表达,即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由此可见,成才、成功、事业、金钱、财富、权力、地位、名誉……都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外延和扩展。
21世纪人类期待值最高的是基因研究的突破,而基因研究的初始和动力,来自于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未来基因研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健康长寿。电脑网络科技和生命科学是21世纪两大特征,但电脑网络科技只是扩展了人作用于外界的能力,而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将在改变人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上产生突破。因此,是否可以说,展望21世纪“科学未来,以健康为中心”。
21世纪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世纪。是追求生命质量的世纪。为此,21世纪的我们就应当以健康为中心。
5知识是健康的关键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因此医学专家再三告诫人类: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知识都空前膨胀和完备起来,人类对世界的掌控能力也空前提高。然而当我们回归自身时,我们却发现在了解自己,改善自身方面常常束手无策。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然而,我们掌握的健康知识与其它任何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相比又是何等得贫乏。
生活中,我们常见无数饱学之士,专注于职务、工作、学习却连最起码的保健知识都没有,不懂得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一旦病魔缠身,终身不能酬其壮志,只能让人空叹息。身体的损耗往往预示着事业的早衰早落。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保健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寿命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
健康知识是指关于维护健康、预防和消除疾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营养学的知识,健身养生的知识;医疗保健系统等监测健康的手段的认识和了解;疾病和损伤的预防和简单处理;以及对身心健康术的一定掌握。总之,健康知识是基于个人健康的所有必要的有益信息。
它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个人的全面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而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需要你成为保健专家和医学博士。
储备足够的健康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动态,用掌握的健康知识来评估自己的健康,定期参加锻炼,饮食均衡,起居定时,劳逸结合;定期接受身体检查,排除健康隐患,你就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命、高品质的生活。
必要的养生保健知识,应该为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一个追求人生成功与幸福的人士高度重视和掌握。这是为了你自己!
6积极的心态成就健康
积极的心态具有神奇的力量,可推动你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健康养生,同样不能忽视积极心态的作用。因为,心态消极的人,病魔最容易乘虚而入。
“我每天过得越来越好。”有些人每天在醒来和就寝前都要重复这样的话好多次,对他们来说,这句话并不是华而不实的表达,而是说明健康来自积极的心态。心态愉悦健康是最重要的养生秘诀。
一个人心存消极的思想,这是一件危险的事。在现实的生活中到处都有人因为他们内心的挫折、仇恨、恐惧或罪恶感,而给自己的健康造成伤害。因此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是,首先要摆脱所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必须洁净自己的心灵,为了身体的健康首先驱除心中的消极念头。
愤恨不满的情绪常常会引发疾病,如果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屡屡失意,他从心里就会向身体发出生病的暗示,借此来逃避现实。
运用积极的心态,多使用积极的表述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语言文字是有影响力的,如果经常运用积极的话语来描述你的健康状况,便可能激发对你身体的积极力量,而你的思想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影响你内在的各种器官的健康。
曾任美国精神治疗协会会长的卡特博士在谈到一个人所持的肯定态度对健康的影响时,甚至反对人们使用像“我今天不会生病”这样的说法。他认为那只是半积极的态度,应该改为“我今天觉得比昨天好”,这才是积极的表述,因而是一种引导健康的想法。卡特博士说“肯定的态度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些事实得自生物学、化学、医学等。正确的运用肯定的态度将有助你改善健康,延长你的寿命,使你精力充沛,备感幸福,从而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并且还能为你保持一件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心里的平静。
为了保持健康的意识,应从良好的生理健康,而不应从病态或不健全的角度进行思考。无论你的思想集中在哪个方面,他都能使这方面的事实成真。为了使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培养和保持健全的意识,使你的内心远离消极思想和消极影响因素,必须创造和保持平衡的生活。
工作之后娱乐,思想活动之后从事体力活动,严肃之后保持幽默。如果能持之以恒,比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快乐的心情。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就能得到健全的思想和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体魄之后,我们才能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追求健康与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每天早晚抽出一段时间来,微笑着反复对自己说:“我的身体越来越棒!”
7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它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文明,使许多人滋长了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个行动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一个习惯可以形成一种性格,而性格将最终形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我们的生命前程。
究竟什么是生活方式呢?
生活方式就是个人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包括习惯、价值观、友谊等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可宝贵的。众所周知,吸烟、酗酒、饮食不良和缺少体力活动,以及孤独、压抑和敌对情绪,会导致和加重心脏病;而适当减肥,降低盐和酒精的摄入量、排除长期的精神压力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健康靠的不是得病时求医问药,而取决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习惯,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最终决定你的生命质量。
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经常锻炼,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维护健康的可靠保障。
现代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滋生出不少隐患。曾经有一个时期,西方医学家发现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怪病”——周末松弛症、周末紧张症。原来,忙碌的西方人最初也不善于休闲健身,认为周末休闲无非是自由自在,为所欲为,于是或呼朋唤友、疯吃疯喝,或通宵达旦、跳舞娱乐……结果,仅在每星期一猝发心脏病的人数,就比其余几天高出几倍。因为周末生活安排不当而带来的多灾多难的周一,曾被医生称之为“黑色星期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健身休闲的领域,使自己的休闲时间的价值大大提高,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现代文明社会注入了无数新鲜的血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收获的将是身心健康的幸福和快乐。
8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健康好心情来源于优美而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健康,必须悉心营造健康优雅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环境包括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地理空间等物质状态。空气、水、土壤等共同营造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的活动改造着环境,环境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活动。
在现代生活中,被污染的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公害,环境危害健康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户外,汽车排放的废气和二手烟会致癌;太阳光和紫外线直接照射会引起皮肤癌和白内障;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生活,会引起人体不适和生病。只要接触室外环境,农村也好,城市也好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环境的侵害。
更让人吃惊的是,就算是走进屋内,关上家门,情况也并没有好转。最近的研究证明,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实际是在家里。微生物、尘埃和尘螨会侵入住宅或大楼的通风系统中,引起头疼、大叶性肺炎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们当然不愿意生活在防毒面具下或躲在消毒罩中,但绝不能消极等待,继续吸入有害气体,这些环境危害因素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及早检查出来、消灭掉,才能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健康。
营造健康的环境更少不了良好的社会生活氛围,因为它将直接影响人你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影响你的健康。我们知道生活在富足、安逸、悠闲和睦的生活环境中,你的身心都会备感愉悦,通常会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中;而那种高度竞争压力或贫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的健康也会日复一日的被吞噬掉。众所周知,心脏病与经济状态、年龄、种族、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和缺乏社会关怀相关。良好的经济状况、人际氛围、社区支持是健康的保护伞,同时其它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种族、文化、职业和社会压力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改善和增进一个人的健康不仅要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物理环境,也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为了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必不可少。
9千万不可忽视心理养生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无论是在健康人、病人中或者在医务人员中,都被忽视了。这长期以来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与提高医疗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营养,而忽视饮食时的心理因素作用。人们注意身体的锻炼,而不重视心理的锻炼。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锻炼。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务人员在病因上,重视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忽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诊断上重视物理诊断而忽视心理诊断;在治疗上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态度,心理学把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称为情绪。情绪虽然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反映客观现实本身,而情绪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态度的体验可以分为两类,即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分为满意与不满意的情绪,或肯定的情绪与否定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比较低级的、与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情感是与高级的、社会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例如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爱国主义情感等。一般说来,可以把情感分为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心理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与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情绪而发挥作用的。
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事物的态度与倾向。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与世界观,反映其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不仅对改造客观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是人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需求。动机是激发人去行动的主观动因,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与动机对人的行为与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理想是与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相联系的一种积极想象。
信念是人从事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对事物确信的看法。信念的动摇与瓦解,可造成人的精神崩溃。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态度与看法,它是人的个性与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信念与世界观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气质、能力与性格等。气质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性情”、“脾气”。
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学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做能力。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人的气质与人的性格对人的健康与疾病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与此相反,物质因素(例如药物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且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学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健康当然包括心理健康。每一位追求健康人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给予精心的呵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