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成功双翼-好学不倦,知识让人更有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踏入大学校门,每个莘莘学子都已有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学习历程。如果再加上学前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十八年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仿佛已经是一个朝夕相伴、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了,一切从未知到已知,不都是学习的过程吗?出生时我们混沌柔弱,正是通过学习,使得十八岁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具备了某些技能,并形成了一定的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与态度。进入大学,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自强自立于未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是你也许会发现,连同许多其他的新问题一起涌现到你面前的,还有学习方面的困惑:“学什么?”“怎么学?”以前的某些经验似乎已经不足以帮助你从容应对眼前的新的挑战了,我们似乎应该反观一下“学习”本身,探寻一下“什么是学习的科学规律”、“什么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凭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依照理论则可以成为循航标前进的船,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指出:静止地学习信息,在以往的年代也许是合适的,但如果我们要使当代文化得以生存下去,就必须使个体能够顺应变化,因为变化是我们当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也就是说,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无法使我们适应当前的处境。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来说,采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始终是必需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学习的内容因学科各异而丰富多彩,各学科也有其特殊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但任何学科都有着普遍相似的基本的心理过程,这就使心理学家研究“学习”本身的性质,机制等成为可能。研究者们通过他们各具特色的实验设计、思考角度,对学习的某些种类、某些现象做出了不尽一致的解释,形成多种“学习理论”。每种理论虽都有其不足和未及之处,但亦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价值,它们都以不同的着重点从科学的立场,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学习。

    一只饿猫被关在迷箱里,迷箱外放着一盘食物,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比如,一根绳子一端拴着门闩,另一端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乱冲乱撞,或咬或爬,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无意中碰到踏板,门开了,猫逃到箱外,吃到了食物。再把猫放回迷箱,它仍会经过冲撞咬抓的过程,但所需时间可能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箱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后,猫一进迷箱即按动踏板,逃出箱外,获得食物。这只猫经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最终学会了“踏板—开门—吃食”的联结。

    猩猩基加被关在一个大笼子里,它跳起来也探不着笼顶上挂着的香蕉。笼子里还放着几只箱子。基加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取不到香蕉,它蹲在那里,望着香蕉,若有所思的样子。突然,它意识到,箱子不是随便放在那里的,它觉察到了箱子和高处香蕉之间的关系,它跃起来,搬了一个箱子放在香蕉下面,自己站上去,可还是不够高。基加无奈,只得坐在箱子上休息。突然,基加跳起来,搬起坐箱叠在另一只箱子上,迅速爬上去拿到了香蕉。三天后,实验者稍稍改变了实验情境,基加竟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基加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突然领悟——即“顿悟”。

    欧基米德接受皇命,要他检测皇冠的含金量,他百思不得其解,连洗澡时仍在动脑筋,当他跨入浴缸时,看着满满的浴缸里溢出的水,突然,他想到了进入的物体的体积与溢出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八九个月大的幼儿看见一只小木球,试着拿过来把它放在嘴里,因为在他有限的经验中,“吸吮”是他探索、解释外界事物的既有模式,他用它来理解新的事物。而一旦他认识到,小球是一个可以被抛起来的东西,他就会顺应这个新功能,下次碰到小球时,他就会试图扔它,而不是把它放进嘴里。也就是当新材料不能为现有知识经验所同化时,旧的观念结构被改造和扩充,并形成新的观念结构以顺应环境,学习便发生了。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物理通讯系统,人的学习过程就和一个电子装置的工作方式一样,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和复现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好比电视接收机的天线,接收信息;注意负责信息的筛选;受到注意的信息被辨认形成知觉经验的过程,乃是模式识别(编码)的过程;记忆的作用和磁带、磁盘一样,用于贮存信息,而已经储存起来的信息,常常会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或本身的消退而引起提取的困难,即遗忘。

    把儿童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片子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奖励。乙组儿童看的片子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用力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种不好的行为,打了那个大孩子一顿。看完录像片后,实验者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领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即榜样的作用能使儿童很快学会攻击行为。接下来,实验者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打玩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一旦条件许可,他们也会像甲组儿童一样把学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不难看出,人类能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加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尊重。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潜能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境界。当学习者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认识到这是自己的学习时,就能够积极地、负责任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依据,而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就能开始自己的有意义的学习,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也能得到促进。

    通过以上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出现的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复杂的,有认知的、情感的、运动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心理机制也是多样的,有渐进的“试误”、突然的“顿悟”,有通过“同化”与“顺化”与环境保持的动态平衡,还有信息的加工过程或是人的潜能的最终实现。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也是多种的,有学习情境的因素,有学习材料性质类型的因素,也有学习者自身的因素,等等。

    在心理学上,尚无一种理论可以满意地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但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来关注不同类型的学习,并从中得到一些科学的导引。

    新时代的男人要对自己的学习潜能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水平处于什么“地位”时,才能更多地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并学习更好的理论知识。

    2用闲暇时间换来宝贵的知识

    一个人愈能储蓄就愈易致富。同样,一个人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蓄一分知识,就多丰富一分生命。

    用闲暇的时间换来宝贵的知识,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为充实、更丰满,可以使你更能应对人生。

    有些天分颇高的男人,一生只做些平凡的事。他们的天分虽高,却没有受过充分的训练、培植。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他们熙来攘往,所看到的只是月底的领薪水以及领到薪水以后的几天中的快乐时间,结果他们的一生总是微不足道。

    人们只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天赋才能以从事事业,而不能尽其教育与训练全部的天赋才能,所以他们在事业上一定要受很大的亏累。本来足以领导人的人,因为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与训练就不得不为他人领导了。

    学习即是力量。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时间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就足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一分上进。

    许多志在成功者的早期,年薪很低,工作却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自修自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薪水并不是大事,而追求知识、要求学习则是真正的大事。

    有一个青年,他常有机会坐火车、轮船旅行远方。每次在舟车中,他总是随身带些读物,如袖珍书本、函授学校中的讲义,他总是利用了那易为一般人所浪费的零星的时间来求自己的进步。结果,他对于各门学问都有相当的认识,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及其他各种重要的学问都了解很多,研究很深。

    许多男人在空闲的时间虚掷光阴,闲暇时间不做或者只做些有损无益、比不做更坏的事。

    这些人和上述的那个青年相比,岂不愧死!

    孜孜以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的“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只要能够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工休时间,怎样消磨他的浪漫的秋日黄昏,那么就可预言出那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总得不到多大的成绩,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金钱,尽数挥霍,不稍储蓄!但是你没看见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利用了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了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教育吗?

    教育的实质之高,对于人生历程的重要性,无过于今日。生活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具有充分的学识,受充分的教育训练以作为你的甲胄。

    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在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其实事情是要渐渐成就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渐渐地推广我们知识的地平线。

    将一段一节的闲暇时间,换来种种宝贵的知识——知识是可以给予我们能力,使我们得以上述——这种机会难道你能不知轻重地把它抛弃吗?一般男人不愿多读书多思考,不想在报纸、杂志、书籍之中尽量获取各种宝贵知识,真是最可怜最可惜的!他们不明白,他们所抛弃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可以成为无价之宝,是可以使生命成为无穷的。

    无论平时怎样忙碌,但总有很多的光阴是虚度或浪费掉的,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能善于利用,则一定能生出大益处来的。

    许多男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是决无读书阅报的时间了,然而假使她们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彻底的系统化,则一定能得到不少的空闲时间。“秩序”、“系统”

    最能节省时间。所以男人做事,必须力求秩序化、系统化,以求在日常生活之中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用之于“自我改进”与生命扩大的必需——读书。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十分钟,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所谓“好的东西”,即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者其他种种。

    大多数男人都肯在自己所喜欢的事上留出相当的时间来。假使你真有求知之饥渴、自修之热望,你总会挤出时间来的。“苦无志耳,何患无时?”不过,学习时要集中精力,凡是分散学习精力的举止言行,都要废止,一小时聚精会神地学习抵得上一天心不在焉地学习。

    3善于运筹读书时间

    时间是人的第一资源,谁善于运筹时间进行学习,谁就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阶梯。

    钟表之国瑞士的温特图尔钟表博物馆的古钟上刻有名言,“如果你跟得上时间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

    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充分利用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爱迪生在79岁生日时,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老人,因为他常常一天干两天的工作。浪费时间对自己无异于慢性自杀,对别人无异于图财害命。

    没有一种不幸可以与失去时间相比,男人应该在珍惜时间上建立功勋,抓住偷光阴的贼,切不可当浪费时间的凶手。

    那么,怎样来运筹自己的读书时间呢?

    (1)加强时间管理,力戒放任

    对时间要加以管理,不能任其自流。要学会理财,也要学会理时。这就需要制订用时计划,编制时间预算。要拿出时间用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表,通过安排时间来赢得时间。

    (2)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力戒疲沓

    学习效果,主要不靠加大时间量,而靠提高时间利用率,在用时上以质胜量。空话和瞎忙是效率的大敌。爱因斯坦坚决反对空话,他的著名公式是: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有些科学家是以“闲谈莫过五分钟”为座右铭的。

    (3)善于化零为整,聚合时间

    巧用时间的边角料,积累点滴时间来学习知识,这是用时的聚合原则。财富就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中。有人说“20小时是银的,4小时是金的”。20小时指的是工作、睡眠各8小时,再加吃饭、文娱、社交4小时。剩下的4小时则是用时挖潜弹性很大的主攻阵地。

    (4)缩小时间计算单位,见缝插针

    达尔文从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时间。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主张:一分钟决定战局。童第周也说,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前苏联历史学家雷巴柯夫说,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的人,时间多59倍。学习应该争分夺秒,寸阴寸金。

    (5)最佳时间最佳利用,按质用能

    每个人的最佳时间有所不同,因为生物钟有个体差异。生物钟是内在的节律性的生命活动。

    生物钟不同,最佳用脑时间也不同。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猫头鹰型(夜型),夜晚精神好;百灵鸟型(昼型),白天劲头足;混合型,兼有二者特点。

    最佳用脑时间要最佳利用,这是按质用能原则。不同质的时间能源,相应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精力最好的时间从事最费脑的学习,集中攻坚。用较长时间从事耗时较多的学习活动,一气呵成,以免中断后重新进入角色影响效率。编制学习时间预算表的时候,要将各项学习任务拉出清单,区分轻重缓急、必须做的和可做可不做的;根据程序优化原则,优先将最佳时间用于关键性的学习项目。

    只要你合理运筹自己的读书时间,你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知,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

    4在实践中不断地自主学习

    很多男人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以为天下的智慧都收录在书中。

    智慧远不止这些,要想真正得智慧,还必须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有一个男人一直以为自己喜欢读书,从书本中获得了足够应付生活的知识,但是有一天,当他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矿工闲聊时,才发现自己无知得像个傻瓜。

    那些工人说,井下的小白鼠是不能随便杀死的。他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有什么用呢?

    他们告诉他,如果矿井出现塌方事件,只要身边有小白鼠,那么就有活的希望,因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么地方可以跑出去。

    谁能想到小白鼠会在生命危难的时候给人希望,但是这些普通的工人们都知道,他们从实践中学来的东西要比书本上的丰富得多。在书本上这个男人只知道上螺丝时应该顺时针,卸螺丝时应该逆时针,但没有哪一本书告诉过他,井下的小白鼠会带我们逃出塌方的地方。从那时起,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就像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所说,“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他们显然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轻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鱼贯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时间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那些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用了十几年甚至长达二十年时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他们依然可能失败,因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书本上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在这里,我们主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从学校里出来后,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步伐掌握原来尚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

    学习是每天的任务,惟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要一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你,而你要“赶”不仅很辛苦,而且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至于你想赶超也几乎不可能。

    一个善于坚持不懈学习的男人,即使底子较差,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对于国家来说也如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国家;国家的希望也在于国民能不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素质。

    既然是学习,就有课本,就有课堂,也有老师,老师还会布置作业,一定阶段后,还要参加考试。在学校里学习是这样,自主学习也是这样,只不过具体内容完全需要自己合理安排。

    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书籍,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如果你将来想做企业老板,就要把经营管理和财务作为主要课程;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专业技术主管,不仅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适应社会、适应竞争的能力,因为这是“公共课”,而且是最关键的。

    我们的课堂在哪里?“课堂”就是社会,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同事、下级还是领导,都是你的老师。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完成作业?怎样参加考试?只有“学”过之后,才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效能,最简单的“作业”方式就是把你所学的东西,无论是总结的经验还是掌握的技术,完完整整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说:我们的“充电”是取得效果的。

    自主地学习,关键在于“自主”,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动自发的精神,你才能时时想到学习,处处找到自己学习的课堂。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男人就应该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并在学习中创新。只有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才能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立足于时代。

    5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让你获得智慧,但要最大限度地从书中获益,你必须是一个思考者,用一无是处的知识来填充大脑,无异于一个劲把家具和摆设塞满我们的房子,直到我们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是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有同样的发现的。”

    英国学者培根曾经把三种不同的哲学家,形象地比喻为蜘蛛、蚂蚁和蜜蜂。他把盲目地堆积材料的求知识的方式称作蚂蚁方式;把主观地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则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和田野里的花朵中采集材料,并用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通过蜜蜂的消化、酿造,“蜜成花不见”,蜂蜜要比一般鲜花的甜汁甜美和精粹得多。一部科学史表明,科学之花既要扎根在实践的土壤里,更要用思考的汗水来辛勤浇灌;没有大脑的思考作用,也就没有自然科学的建立。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为心智肌肉的才有用。”另外,思考也有助于把学过的知识加以鉴别,去伪存真。牛顿说过:“我要把如同海滩沙粒之多的真理,一个一个地加以思索。

    ”由于善于思考,牛顿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定律;哥白尼否定了托勒密的学说……可以说“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你想在成功的征途中,科学地运筹时间吗?那就必须在勤学的同时,给思考留下一定的时间!

    给思考留下一定的时间,除了有趣之外,它还能帮你看到他人的无辜,使你变得更有耐心。你将成为一个更放松、更富哲理的人,因为你将开始感受到别人观点中的逻辑性。

    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要勤于读书,更要勤于思考。新时代的男人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