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青山-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武

    张莹的报告文学作品结集出版。这是好事,可喜可贺!他请我为他的书作序。这也是很好的愿望,理应支持。本人因身体关系,已有两年多不曾为文。但张莹的请求不好拒绝,勉力而为之吧!

    我和张莹是忘年交,相识有卅余载。张莹文学创作起步时,曾找我这个“张老师”求教,交流小说创作。后来他加入了宁夏作家协会,成为文学队伍中的一员。其时我在宁夏文联分管作协工作,张莹以会员身份参加作协活动,见面机会多起来。那时他在宁夏青年报社,编采一肩挑,工作单位和家都在新市区,进城不便,但参加会议和活动很准时,是个懂规矩的年轻人。宁夏回族自治区30周年大庆,宁夏作协组织了一次报告文学采写活动,邀请作家分赴各条战线,采访先进单位和模范人员。张莹参加,分担其中一个选题。他采访到位,写得认真,给编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作协将作家们采写的报告文学编印成书,题名《黄土地的绿太阳》,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张莹收在集子里的《青春的纪念碑》,即是那次采写的成果。这篇作品后来获了奖。此后他的报告文学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频频见于区内外报刊杂志,创作成果越来越丰厚。

    张莹的本职是新闻工作,业余搞文学创作。但他兼顾得很好。一手新闻,一手文学,左右开弓,成绩斐然。特别是报告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抒写手法。收在集子里的30多篇作品,是他这些年报告文学的精选,沉甸甸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既是改革开放年代的历史见证,也是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艺术标准衡量,报告文学的现实性、时效性、新闻性、信息性和文学性,张莹的作品应有尽有,无一不备。他以新闻记者的敏锐目光,捕捉题材,关注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关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社会变革,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他的笔报告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现场感。行话说,报告文学是“用脚走出来的”,需要深入采访,充分积累素材。张莹发挥新闻工作的优长,采访工作扎实,原始材料丰富,因此写出来的作品颇具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眼球,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新声,听到百姓的呼声。此外,张莹在采写报告文学时还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写法,使不少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勤奋是张莹的另一个特点。先前当记者做编辑,后来是青年报的副总编辑、总编辑,再后来是宁夏日报的部门负责人,担负着繁重的本职工作,又有事实上的家务之累和生活重担。但他从容应对,善于利用业余零碎时间,刻苦努力,或深入基层采访,或深夜伏案灯下。意志与勤奋,达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有待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书中所收作品,个别篇章显现出那种“要约写作”的痕迹。这是当下报告文学的通病,受社会风气之影响,可以理解。但作为精神食粮的作家,应努力克服。希望张莹在今后的创作中寻求新的突破,更上层楼,写出关乎民生的好作品。

    2012年12月16日

    (作者系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