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中国故事讲述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帅泽鹏谈何建明印象

    在当代中国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家中,何建明先生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位重量级的作家,他是创作量最丰的一个,也是获奖作品最多的一个。有人甚至说,何建明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式人物。

    近些年,因为工作性质和个人爱好的原因,记者本人对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所涉猎,且有作品在全国获奖。平时就曾多次读过何建明先生的报告文学作品,常常受益匪浅,因而对何建明也早有仰慕之情。

    初夏的五月,记者有幸在省城长沙毛泽东文学院参加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时,见到了这位如雷贯耳的大作家。聆听他的讲课,零距离与他交谈,印象极为深刻,感触良多……

    一米八以上的个子,一条泛旧了的浅蓝色牛仔裤,一件前些年流行过的灰色夹克衫,一副无框眼镜,一头乌黑大背发,虽穿着有点随意,却也得体,算得上相貌堂堂。他的脸庞总是挂着浅浅的迷人微笑,眉宇间则透出一股文人雅士的气息。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健谈,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晰,思维逻辑也极强,而且肢体语言恰到好处,极具鼓动性和煽动性……

    何建明是江苏省苏州人,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性,闲不下来。他年仅6岁的时候就和大人一起下田干活,挣工分,十四五岁就成了村里的插秧能手,读高中的时候竟然挣了2000多个工分。他还当过纤夫呢,20岁那年参军入伍,担任过新闻专干,从事过报社记者行当。后转业到中央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之后又担任过文学杂志《新生界》《中国作家》主编。

    如今,他的头衔已有一大堆: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粒粒珍珠,熠熠生辉,特别是近10年来,他认为拿得出手的、读者也觉得写得不错、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长篇作品就有400多万字。其代表作有《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部长与国家》《国家行动》《一个人的国家记忆》《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奠基者》《国家》等。据了解,他手头上正在着手写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重庆大轰炸》。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棱角分明,苍健有力,充满正能量,让人感觉厚重却充满希望。纵观他的作品,从企业转型之痛到小渔村的改革开放之路,从“非典”到汶川地震,从航天工程到利比亚撤侨……何建明讲述的中国故事发人深省,亦振奋人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形象,这是我写作的使命之一。”

    何建明的文学创作也是辛苦的,他因为有8小时内的公务在身,所以他创作的时间往往在每天下班之后和节假日里,疯狂地写。为了写《落泪是金》这部作品,他下到全国40多所大学,采访了300多人。为了还原真实的红岩故事,找到那种黑暗中盼望黎明的感觉,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来写到早上七点,然后直接去上班。他说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更近一步。

    当然,他的勤奋和实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他是三届“鲁迅文学奖”、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和五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获得者,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呢,他用汗水的结晶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何主席,你是得奖专业户啊!”当记者赞许的话语刚说出口,何主席就连忙谦逊地回道:“岂敢岂敢,过奖了。”

    何建明对于文学创作的观点有着鲜明的个性,他说,进行文学创作第一是题材,第二是新意,第三是技巧,第四是真实的情感。并认为写作与创作是两回事,作家不能是写作,而应是创作。写作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可以模仿的;创作是具有创新活动的写作思维,创新是创作的生命所在。同时,一个作家必须具备五种素质,即政治家素质、思想家素质、社会学家素质、普通人素质、作家素质。

    何建明对报告文学情有独钟,说起报告文学便滔滔不绝。他说报告文学是一种能动地吸收了新闻和文学的特长而形成自己独有个性和表达及影响力的文学。中国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方只要有好事或者坏事,最快、最充分、最有力地表达出来的作品,一定是报告文学。即使社会发展非常快,快到什么东西都不用去动手、用眼,假如所有的电停了,手机、摄像机不能用了,但唯一留下来记录好那种特殊情形的,肯定还是报告文学作品。因此,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报告文学依然有它生存的土壤和活力的春天。

    何建明特地告诉记者,他在当兵的时候就曾经在常德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且对常德的人和山水比较熟悉,也很有感情,说下次有时间一定回常德看看。这时,他的眼里充满了怀念,他的脸上流露出兴奋,记者已分明感受到,何建明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啊。

    (2015年5月2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