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中,何建明可能是创作量最丰的一个,也是获奖最多的一个:从《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永远的红树林》《大国的亮点》《野性的黑潮》《科学大师的名利场》《精彩吴仁宝》等,到报告文学集《东方神话》《缉私大王》《神秘的禁区》《大陆风》等,再加上六卷本《何建明文集》、五卷本《何建明获奖作品集》,这洋洋洒洒的20余部长篇报告文学,先后11次荣获全国大奖。如果把何建明作品的内容按时间编织起来,足以汇成一部气势恢宏的时代交响曲。
何建明报告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抓住最重要的社会领域、最敏感的生活现象、最弱势的社会群体和最为公众注目的人物事件,详尽地采访,深入地挖掘,或热情赞颂,或冷静叙写,或重笔揭示,借此干预社会,匡扶正义,守护公众利益,从中发散出的激情、热情、同情和责任感、道义感,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品性。
“中国教育三部曲”(《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系统地聚焦公众关心的教育问题,通过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困境与心理世界、高考生的痛楚与无奈、“异类”孩子对爱的渴望等,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度思考。《部长与国家》讲述“独臂将军”余秋里在国家能源危机时刻出任石油部部长,统率五万大军成功开发大庆油田的传奇故事,着力阐释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读之热力四射。《根本利益》既揭露了法警队长解林合之流践踏人权的卑劣行径,更写出以纪检干部梁雨润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民为本、为民除害的浩然正气,作家与主人公之间的“人格沟通”,为作品平添偌多人性的深度和现实的力度。《根本利益》的姐妹篇《为了弱者的尊严》讲述梁雨润自担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以来,为身处弱势的平民百姓努力争取生存权、致富权、知情权、财产权的事迹,执着呼唤爱与同情的回归、和谐社会的建构。《共和国告急》通过一连串悲惨揪心的矿难事故和中国矿产资源正受到严重损害的事实,谴责了金钱诱惑下漠视人类生命的诸多恶性开采事件,以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思想、矿主的自私贪婪和采矿工人的贫困愚昧,体现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切同情。为写此书,何建明多次涉足野蛮之域冒险采访,与那些携带真刀真枪的“山寨王”和“金把头”周旋,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向着真实和真相逼近。该书与索尔仁尼琴纪实性、社会性极强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异曲同工,彰显深沉凝重的现实主义精神。
《国家行动》记录世纪之交三峡百万移民的曲折历程,描述普通百姓如何在经历了被动与主动、痛苦与欢欣、计较与宽容后,终以崇高的献身精神名垂青史。此类“主旋律”作品,稍有不慎即易流于枯燥空洞一途。对素材取舍、行文布局的出色把握,使得何建明如同八臂哪吒,千头万绪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多而不乱: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历史、现实与未来,国家对三峡工程的最高决策,移民干部的艰辛工作,辞乡远迁的百万移民的情感起伏,尽得展现。一面是热土难离故园难弃,一面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观念的冲突、利益的矛盾、人事的纠结,大迁徙中的离合聚散、悲喜歌哭,莫不激溅起巨大波澜;一幕幕感人图景,如浮雕般历历在目。尤其是移民作别家园时,那说不完的叮咛、松不开的拥抱、擦不干的泪水,种种的悲伤与决绝,作家皆以挽歌式笔调一一道来,令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底层民众,正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希望。
对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的发动,对于其间可能经历的波折动荡,普通读者难知其详。何建明新作《破天荒》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现场感”的巨大优势,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佐证,力图复现远逝的图像,破译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之谜,原本黯淡的历史因之回黄转绿,趋于鲜活。作品以中国对外开放第一重要事件——让“多国部队”到中国领海开采石油——为主线,通过历史视角与当下立场的对比,揭秘30年前中央高层的决策历程、中国各阶层不同观念不同意识的碰撞,记录了对外开放决策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自《破天荒》始,何建明雄图再展,用一系列作品陆续揭橥改革开放历史深处的种种发现与声音。该类新作无疑更为值得期待,诸如,新近与《破天荒》同时推出的《台州农民革命风暴》,以丰赡的史料证实第一次分田到户并非发生在安徽小岗村,而是始于浙江台州的皂树村。两书不仅构成改革开放历史的两块重要拼图,亦构成对中共党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补充与纠正,由此引发的震撼与冲击不言而喻,而作家的探索意识、求真勇气和拓荒精神也尽在其中。
何建明的作品注重通过时代和社会反映人物命运,通过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和社会问题,以大题材、大主题的把握和全景式、史诗性的书写见长,往往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交汇穿插中升华思想、画龙点睛,显得既思辨又感性,既现实又理想,既高屋建瓴又精雕细刻,既有冰山般的冷静,又具火焰般的激情。其文本亦各生发出不同面目:《根本利益》像一首思绪飞扬、亦悲亦壮的叙事诗;《落泪是金》像一篇真挚炽烈、跌宕昂扬的抒情散文;《为了弱者的尊严》则无异于一段痛苦与欢乐交融的戏剧独白;《部长与国家》采用时空交错的跳跃形式,在有限的篇幅里展开广阔的历史背景,置人物于惊涛骇浪之中,以强烈的对比效果衬托出余秋里将军的豪迈气概与忠诚品格……对人物行为方式、生命状态、心理气质的深刻体验与精细表现,营构出凝重的艺术氛围和美学张力。综观何建明的作品,声光色流动,点线面均匀,叙事细腻,议论风发,抒情优美,人物丰腴,有“报告”亦有“文学”,有新闻亦有艺术,堪称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生动和谐的自足体。
直面现实的何建明,有时更像一位诗人。《国家行动》中,诸多诗词歌赋的穿插,使叙事变得灵动旖旎,跌宕多姿。何建明情到浓处,每每以笔作画,诸如大宁河中那幅风调高雅的“月下裸女戏水图”,此类不逊于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随处可见。面对母亲河长江,面对三峡库区这一天然“历史博物馆”,作家情不自禁地将笔触伸向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深处: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里秭归、诗城奉节、鬼城丰都、美丽的神女峰,那一江诗情、遍地浪漫,写来无不意兴遄飞,淋漓尽致。《国色重庆》记叙重庆直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刻画巴渝儿女豁达勤劳的性格特征,一展重庆壮丽的风貌、深厚的底蕴和美色遍地的城市风景线。作家笔下,重庆是文化、景物和情爱的中国,是处处播种神话的传奇之地,艳美与激情、创造与希望在此燃烧成火焰和诗篇;更有巴山夜雨,绝唱千载,巫山神女,爱怨交织,流溢着令人沉迷的诗性格调。
曾几何时,报告文学这种极具锋芒、个性和战斗力的高贵文体,因一度沉迷于送鲜花、抛媚眼、唱赞歌而丧失了主体品格,大有沦为“金钱文学”“拍马文学”之虞。何建明志在重振报告文学雄风,复原该文体在1980年代的固有辉煌。他始终以职业敏感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面对众多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以白纸黑字展示万花筒般纷纭迷乱的图景。悲天悯人、以民为本是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基调,他的作品虽重客观描述,却非冷漠的“零度写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一个有情有义的写作者的襟抱胸怀。天道酬勤,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多次获奖且畅销不衰,以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入洞察和全面把握,产生了强烈而持续的社会反响,形成特有的“何建明现象”,直接参与并推动着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落泪是金》引发了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政府因此出台一系列贫困学子资助政策,作品也被美国有关报纸评为1999年全球十大最有影响的华文作品;《中国高考报告》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揭露矿难内幕的滴血报告《共和国告急》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重视;描绘三峡大移民的《国家行动》、表现科学发展观的《永远的红树林》均受到高层和民众瞩目……在报告文学失却轰动效应的当下,何建明的作品如同划破长空的闪电,不时让人感奋;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人心搅动涟漪。1980年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以干预社会、承担道义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在何建明那里得到良好传承。
何建明能够成为中国作家里唯一的全国劳模,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五大唯一的作家代表,绝非偶然。当下,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虚构类作品日见其少,非虚构类的报告文学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何建明自觉选择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讴歌民生国事,这些年,公务缠身的他为了采访和写作,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辗转于天南海北。何建明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报告文学,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豪情与壮举。究其实,报告文学作家无法像诗人和小说家那样潇洒悠闲,他必须直面现实,披肝沥胆,剖析时弊,揭露阴暗,没有任何躲闪回旋的余地,更无象牙塔与伊甸园聊供逍遥;他需要战士冲锋般的勇气和激情、体力和韧性,需要敏锐的眼光、丰盈的内心、理性的思维和承受一切是非的牺牲精神。“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何建明诸多自曝家丑之作,其意不过在于优化社会、完善人性,却每每招致误解。因了报告文学,看似风光的何建明屡遭官司缠身,他的奶奶也因他被树为“反面形象”而吐血辞世。但何建明一如既往,毫不退缩,不失为敢爱敢恨的热血男儿,慷慨悲歌的性情中人。毋庸讳言,曾经有过的十五载军旅生涯对何建明影响深远,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那种不惧风险、不计利害、铁肩担道义的忠诚,正是军人本色的彰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何建明从不以上帝、圣徒和启蒙者自命,骨子里永葆一种平民意识和世俗情怀,对于笔下那些胼手胝足的草根百姓怀着由衷的爱意。“人民群众喜不喜欢我写的作品,我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为人民和百姓说了话——这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存放着的一把金铸的秤杆!它与我的生命同等重要,它是我的文学生命的全部支撑点。”(《共和国告急》后记:《生命如歌,文学如歌》)如是,何建明披肝沥胆,深思高举,秉持草根立场,关注弱势群体,塑造时代英雄,真实记录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时代闪光点,显示出向上的力量,不衰的激情。从其字里行间,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人文精神澎湃而出,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良知和文学担当的体现。何建明之所以笔耕不辍,乃是源自道义与责任的驱使,源自对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
每一时代、每一社会都有其光明面,亦有其阴暗面,如同日月的盈亏,天气的变易;生活中总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正视阴暗,直面矛盾,我们多么需要以深刻的思考来辨别妍媸,以良知的清风来吹散阴霾,以有力的暴雨来冲刷浊恶。某种意义上,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正是良知的清风,有力的暴雨,是责任和道义的火焰。在当下的语境中,何建明的作品绝非蝉鸣寂谷,它必将以黄钟大吕般的正气之音播撒四方,推动世界的进步,人性的发展。
在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中,像何建明这样秉持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持续写作,且出手迅疾、状态饱满、始终处于井喷状态者实不多见,将速度与力度、质量与数量调配得如此均衡者更是少有。尽管何建明的作品尚存在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等问题,总体上不失为一道忠实记录时代进程的雄丽可观的风景线。明乎此,便可真正理解何建明作品的价值所在。
(发表于《理论与创新》2009年第6期,
原标题为:担当时代有大音——何建明报告文学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