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理想的诱惑与困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炳银评《中国高考报告》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教育的地位和影响是一个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问题。教育总是间接直接地同一个国家民族的荣辱联系在一起。但是,兴办教育,办好教育,却是一个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是他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为重要的活动。但是,接受教育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既可能充满了欢乐,也可能伴随着烦恼和痛苦的过程。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何建明新创作出版的有关教育、有关高考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出版)刚一面世,就在社会上、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中国高考报告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目前还在实行的高考升学制度问题。因为高考已经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今后的就业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问题,所以围绕高考所展开的许多合理不合理的竞争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何建明在他的报告文学中,最充分地向我们报告了这种竞争的激烈、无情、悲壮、痛苦、无奈等情形,使人惊诧和沉思。为了能够考上大学,多少考生的身体、精神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能够摆脱自己无法忍受的高考压力,有的考生竟然以死相抗;有人竟然向逼迫自己投入高考竞争的父母举起了屠刀;为了子女能够进入大学,多少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投入大量心血,把几万、几十万得来不易的金钱投入其中;还有人因为陪伴、照顾孩子读书,连自己的婚姻也搭了进去,经历了许多身心痛苦的磨难。因为高考竞争激烈局面的存在,和许多考生父母不同的是,也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看到了市场,看到了获取钱财的渠道。于是,就有了这样那样的高考辅导,就有了五花八门的高考辅导材料,就有了各类形式的私办学校,就有了各种骗局出现,等等。一个本应是宁静、纯洁的求学环境,如今却充斥着世俗之气、金钱诱惑、腐败弥漫等叫人厌恶但又无奈的现象。《中国高考报告》围绕高考活动所反映的许多社会现象,是令人吃惊并值得深思的。这里所报告的不仅仅是一个高考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现实的生活选择方式。人们在这样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还会无动于衷吗?

    在高考制度暂时还不能够放弃的时候,人们应当怎样面对高考、面对上学、面对自己前途的选择,何建明把这样的问题提到了人们的面前,并用他的作品一再地论证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急迫性和困难性。要缓解目前的高考竞争,除了继续兴办高等教育之外,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们应当在各类职业和社会环境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必人人都来通过高考这座已经非常拥挤的桥。人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进取是一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一切合理实际的选择,都是符合科学规则的选择。更何况,何建明在作品中已经透露出持有高等文凭却同样有可能面临失业危险的信息。人们如果忽略了这样的信息,那么,在大家都享有了高等教育的资格以后,可能遇到的竞争会比今天的高考竞争还要激烈残酷得多。虽然这是另一个层次上的竞争,但带给人们的考验和压力将是更加严峻和沉重的。

    人们应当理智地认识到,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职业,需要各种各样层次的人。人们最终是改变不了社会对自己的选择的。这种社会选择是严酷无情的,人们尽管无奈,却只能服从。唯有那些在不同领域不断创新奋斗,并获取了很大成果的人,才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社会的地位也从来是优惠于成功者的。在人们解放观念的时候,也许就是高考造成的竞争、压力、痛苦冰释的时候,《中国高考报告》在报告着高考大战硝烟火光的同时,也在为人们指出通向自然平和与成功天地的方向。

    在自己的作品中,何建明对于改变人们的习惯观念进行了不少的陈述。但是,何建明作品中在历数如今的高考应考方式存在的不少弊端、给考生带来许多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于应试教育模式的批评和对于素质教育方式的呼唤。作者结合一个个鲜活的对象,对中国现实的教育方式和考试现状进行了深入认真的梳理和评判,其中许多见解对国家的教育部门、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很有参考价值。

    可以说,《中国高考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古今的高考状况所做的文学调查和系统报告,是在高视点上和超脱状态下对于现实中国高等考试的文学审视与批评。其间贯注了作者浓重的忧患感情,很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责任感和对于学生、考生家长们的人文关怀。

    (发表于《中国财经报》2000年8月8日第4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