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伟大工程的壮丽诗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蒲海清评《国家行动》

    自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以来的十余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峡工程进展十分迅速稳健。今年三峡工程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性阶段,年内将实现首次下闸蓄水、永久性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这预示着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可待的几年内就会成功屹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中国人做了近百年的“三峡梦”已成为现实。三峡工程进展得如此顺利,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成败,这便是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问题。作为主事三峡工程工作的领导管理者之一,我可以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至此,我们的三峡移民工作,不仅进展十分顺利,而且已经完成了最艰巨的一、二期共64万人的移民任务,其中外迁14余万人,库区就地安置50余万人。根据一项跟踪多年的调查结果:搬迁后的移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开始走上致富之路。

    百万三峡移民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只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移民全过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三峡工程最关键的是移民问题。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移民的壮丽诗篇,但像三峡工程这样一次性工程移民就达100多万,这是史无前例的。而我们就这样承担起来了,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百万移民,它牵涉的面,牵涉的人,牵涉的深层次问题,是非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全部认识和理解的,即使我们这些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常常也会遇到那些具体的、复杂的和完全预想不到的问题。百姓离别热土家园的那种感情,浩浩荡荡进行搬迁的军事化行动,一家一户到了迁入地后居安食饱就业上学等巨细之事,哪一个环节都关系到移民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目标!

    三峡工程的伟大,首先是由百万移民工作而拉开战幕的。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可以说,它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一项将永远被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件。而在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正在进行时,我们欣喜地阅读到了由作家何建明同志历经数月“三下三峡”而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行动》这部全景式记录三峡移民的优秀作品,它的出版和发表,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及时。记载任何历史,只有那些直接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我们知道,《国家行动》已经在三峡库区和广大移民中间产生了热烈而广泛的影响,并受到好评。这说明作品达到了它应有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欣赏性。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读到的第一部成功反映三峡移民工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它的成功点有几个方面:

    站在历史的高度,展示百万三峡移民工作的壮丽画卷。《国家行动》中有一个“至高决策”的篇章,特别记录了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等几代中国领导人,在三峡工程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伟大胸怀和英明决策。一曲“百年梦想”,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透过当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第一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这一概念,到国破山河碎的旧中国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们只能枉有一腔“三峡情”。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站在千里长江流域的亿万人民利益之上和为了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的高度,一曲“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气壮山河,从此“三峡梦”开启了中国人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的铿锵步履。然而三峡工程毕竟太伟大,资金投入太大,工程技术太复杂,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因而实施起来也异常困难,尤其是在我们国力尚不具备的时候,上与不上始终是决策者们犹豫再三的事,毛泽东带着一腔激情想在三峡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结果仍然带着未了的遗憾把“三峡梦”留给了后人。但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时代几十年中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及三峡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工程所进行的实际上从未间断的基础工作,以及在决策上所进行的每一次尖锐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有时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有时带着盲目的“战争恐惧症”,可它毕竟对我们后来正式实施三峡工程起到了巨大而不可缺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的功劳,是使中国人民能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勇于挑战那些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气壮山河的事,而且正是他运用马列主义辩证思维,使长江三峡工程在技术层面上的民主化决策进入前所未有的轨道,这一点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有人曾经认为,三峡工程的论证走了几十年可能是一种“工程浪费”“时间浪费”,其实不然。无论我们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还是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政治角度看,都会发现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在毛泽东时代没能使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力尚不具备。三峡工程能够在邓小平时代全面开始启动,正是应了邓小平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像三峡工程这样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又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没有足够的国力,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没有稳定可靠的社会基础,那只能是一种梦想。“看准了的事就不要犹豫。”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对三峡工程问题所作的决策,这也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上的体现。像三峡工程这样中国人想了百年的大事,说好说坏的都有,争论一百年也不奇怪,但既然它利大于弊,那么就应当果断决策。然而这是决策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更重要,那就是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和增强国力。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和完成这种世界水利史上的超大型工程时,三峡工程才能真正上马,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三峡工程问题上的一贯思想,带领我们胜利地实现了工程上马,并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三峡工程特别是百万移民工程中,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我们破解“世界级难题”最根本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国家行动》在这方面的记述是准确和精彩的,读后让人感到有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百万移民工程的伟大和艰巨。作品以主要篇幅记述了广大移民苦恋自己的“热土家园”,到为国家舍小家、“走出峡江”、“万人大迁徙”、“建设新家园”的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节和场景。他们中有家住中堡岛(现三峡大坝坝址)的“百万移民第一人”、95岁老人王作秀为三峡工程“三次搬迁”;有多情“峡江女”靠捡奇石筑垒一座百万移民期待三峡工程建设成功的“中国心”故事;有“人民公仆”、十六大代表、移民干部冉绍之三个月磨破十双鞋耐心说服移民搬迁的事迹;也有开始怀疑移民“吃亏”,寻死寻活不愿走,到最后主动申请报名外迁并动员亲戚好友同行到他乡落户致富的典型。《国家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表现那些优秀移民和移民干部时,情真意切,浓墨重彩;在反映问题时不回避不偏激,而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变化,写出了百万三峡移民“难在何处”,并且生动客观且真实地回答了“难在情上”“难在理上”“难在预料不到的事上”“最难最难的是国家”。我们因此认为,《国家行动》是一部真实客观和生动形象地反映三峡移民工程的优秀文学力作,它用史诗性和文学性的语言,为我们全面记录三峡移民工程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的文本。

    《国家行动》的成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始终抓住了三峡百万移民的“国家行动”性,这使得作品气势恢宏,精彩纷呈,情节起伏跌宕,事件惊心动魄,人物栩栩如生,为广大移民和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及读者们所喜爱。据我所知,这是作者满怀激情,不辞辛劳,三下三峡,深入移民工作一线,在同广大移民干部和移民们长时间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的创作灵感与收获的结果。作家何建明的成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生活实践,是屹立于我们这块祖国热土上的常青树,而文学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绿叶茂枝。《国家行动》成为反映百万三峡移民伟大工程的优秀作品,同样进一步说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涌流的源泉必然汇成奔腾的大江。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能像何建明同志那样,深入到三峡工程中来,为这一伟大工程写出更多更好的如《国家行动》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人民和历史都期待伟大的工程能够产生同等的伟大而壮丽的诗篇。

    (2007年1月2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