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马凯的“诗言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心声集》

    早听业内人士介绍,现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马凯同志是一位填词作赋的行家,同时又是位作品颇丰的诗人。有幸,他的第三部诗作——《心声集》到了我作家出版社出版,这让我有可能成为马凯新作的第一批读者。

    古人曰:诗者,言志乎。诗言志是中国诗人和中国诗章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茂盛不衰的源泉。由于种种原因,现今在人们的心目中政治家的内心世界总是非常神秘,他们给人感觉“深藏不露”,难见喜怒哀乐的真实表情。其实不然,政治家和高级领导者也是人,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他们经历的事要比普通人更加起伏跌宕,故而其感情世界也比一般人复杂、多重及更加出彩。

    马凯便是。

    “大地抖,腥风虐;川改道,山崩裂。泥流石瀑从天泻,广厦顿失烟灰灭。千镇万村呼无应,断桥残路飞难越。疮痍满目家何处?唯听废墟声声咽。父老乡亲你在哪?十三亿人心滴血。”这是马凯同志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时随温家宝总理在地震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时所作的组诗《抗震十首》中的第一组诗作,一句“父老乡亲你在哪,十三亿人心滴血”,一位心系百姓的高级领导人爱民如子的形象顿时跃然在我们面前。“请挺住,别远走;祖国在,坚相守。”“笛声回荡向谁鸣,生命至尊民为贵。”“多难兴邦缘何在,临危万众共一心”……这样的诗句折射的是一位在抗震现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那种临危不惧、与民同生共死的气壮山河之形象。“面对死,怎做人;灾难后,悟可深?失去方觉生宝贵,幸存当会懂知恩。虚名浮利原无谓,博爱亲情乃至珍。应信平凡出伟大,从来烈火铸真金。来时去也何牵累,奉献无私自在身。”这是诗人在经历大震劫难和参与指挥抗震救灾之后的一首“人生感悟”诗篇,读后令人诸多感慨!

    人是要真实的,不管他是帝皇臣吏还是黎民百姓,不管是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英雄,还是穿针引线的一介妇道人家,都有其真实的一面,尤其是政治家和领袖人物,如果将真实的一面呈现给他的人民,那么他的人民一定会宽容和爱戴他。

    “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这话是马凯说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兼诗人理当成为“真正的人”。而做一个“真正的人”无论对谁都不太容易,尤其是对一名负有国家责任的高级领导者而言。真正的人需要有感情,需要有原则,需要有行动,需要有属于自己性格的喜怒哀乐的真实表情,这些都是考验一位政治家胸襟与品质的外在与内在的基本要素,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我们的人民其实非常期待自己的领导者能够成为这样的“真正的人”。

    马凯同志在介绍自己的“抗震十首”创作过程时有这样一段话:“四川汶川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随温家宝总理在震后几小时就飞抵现场,以后又五次赴灾区。在那些惊天动地、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里,我为灾区人民遭受的不可言状的创伤而流泪,为我们伟大人民不屈不挠、大仁大爱的民族精神而震撼,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自豪。我真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那时,白天,奔波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晚上,在火车上参加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会后,组织工作人员起草会议纪要和向中央报告的文件等;后半夜,从工作人员起草文件到由我初审这之间空闲的几小时,便成为我构思、草拟诗稿的时间。最后几经修改,草就了《组诗·抗震十首》,我愿用诗去见证这场伟大的斗争,讴歌我们伟大的人民。”

    读这样一段话时,我的泪水顿时噙在眼眶中……这就是诗人!这就是让人民受到感动的一位有着高级领导者身份的诗人!我知道马凯的诗篇很多都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

    “气候乱,南国寒;冰封地,雪漫天。皑皑一片都不见,唯有冰凌挂满山。电塔八千接踵落,车流百里滞行艰。禾苗亿亩多僵死,灯火万家已黯然。父老乡亲心切切,中南海里夜难眠……”这是诗人《抗雪十首》组诗中的篇章。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经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作为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马凯,当时按照中央的要求,负责联合30多个部门组成了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日夜吃住在办公室,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工作压力和繁忙程度,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一边在指挥千军万马应急关联到数亿人生命的抢险救灾大战,一边在别人起草文件、等待和部署一场场新的战斗之间的片刻间隙,他作为诗人因心系受灾人民的安危和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祖国的伟大而感动得不能入眠,浮想联翩,奋笔抒怀,这情景令人动容。

    诗言志,人民政治家的诗语来自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赤诚。马凯的诗作中洋溢和激荡着这样的高亢与磅礴气概。

    《心声集》一书中,收集了马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作的《满江红·漫漫复兴路三首》,便是这样的精彩言志。这里选其中的一首《腾飞》供读者们欣赏:

    大地回春,天解冻,江河蓄势。洪流涌,樊篱冲破,千帆争驶。绝处逢生更旧法,审时适变开新制。再启程、直上九重霄,凭天翅。

    百年耻,从此逝;成真梦,于今始。铸民康国富,和谐新世。未敢忘圆三步曲,更难永续千秋史。全敕有、别样路通天,旌旗赤。

    马凯作为集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于一身的诗人,他的诗作中的那种大气、那种高仰、那种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品赋质也被行内人士所赞誉。政治家自有政治家的抒情方式和情感高度,这一点,在马凯的作品中有十分明显的彰显。20多年前,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马凯就深情地填写过一首《沁园春》:“才断天梁,又殒巨星,犹在梦中。见嫦娥舒袖,泪盈寰宇;吴刚棒酒,情满苍穹。马恩起身,列斯炙手,周引朱接上九重。携杨柳,众导师相聚,共论大同……”26年后,正值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马凯难抑内心对革命伟人的缅怀之情,又填写了三首《蝶恋花》:“九曲大江奔未了,日斑何损光辉照。”“功过是非争未了,人民自是情难老。”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革命领袖的那种成熟冷静、公正执着的追随意志。2001年,作者在彼得堡参观著名的冬宫,写了七言长律《冬宫感怀》,在赞赏这座伟大建筑的辉煌和讴歌十月革命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盖世功勋后,笔锋一转,进入了诗人自己的政治深思:“昔时风范今安在?一夜分崩荡不存。元气自伤风瑟瑟,雄姿再展路沉沉。凭栏犹记兴衰史,国固中坚道至尊。”此作体现了作者驾驭格律诗的功力,令同行们数度赞誉,更让国人读到了自己国家的一位高级领导人的那份对民族前途的崇高使命感。

    我知道,现实生活中的马凯同志,无论作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还是著名的经济学者,尤其是作为诗人,他一向谦和,常把自己称为“只不过是中华诗词的一个业余爱好者,或者说是一个诗词‘票友’”,是“一只脚在门外,一只脚正在向门里迈,还没有落地”。其实,马凯在诗词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都有非常高端和独立的艺术主张,并且被行内人士和专家们肯定。比如对于古体诗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他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既然要作格律诗,就要符合基本格律,不讲格律,就不是格律诗,但在这个前提下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在‘音韵’上,有主张严守‘平水韵’的,也有主张用‘新声韵’的。我赞成中华诗词学会主张的‘知古倡今’。‘平水韵’至今已七八百年了,七八百年来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话已成主流。如果一味固守‘平水韵’,有些诗词用‘平水韵’读朗朗上口,但用普通话读会很拗口,中华诗词就会失去众多读者。随着语音变化倡导‘新声韵’有其必然性,但又必须‘知古’。如果不懂得‘平水韵’,就不能很好地欣赏中华古典诗词之美。”在“平仄格式”问题上,诗人主张“求正容变”,并指出:“所谓‘求正’,就是要尽可能严格地按照包括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创作诗词。”他强调:“因为这些是前人经过千锤百炼,充分发挥了汉字的特有功能而提炼出的,是一个‘黄金’格律,不能把美好的东西丢掉。但也应‘容变’,即在基本守律的前提下允许有‘变格’。”总之,诗人认为,“在音韵上要‘知古倡今’,在格式上要‘求正容变’”,只有这样与时俱进,“中华诗词必须也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世人的情感和生活”。

    诗人的这些主张,对中华诗词的创作与发展有着十分宝贵的启示意义。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马凯《心声集》中那些关于他与友人和家人之间以及他个人的内心独白所流露的感情,异常欣赏和偏爱,因为这使我们有机会直接地体味到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诗化了的感情可以体察出一个“真正的人”的品质……

    一首《至友》言及:“少小相识在校园,轻舟学海奋当先。心中大道同求索,脚底崎岖共苦甘。淡若泉流堪致远,意由神会岂须言。事逢难处凭谁问,又是彻谈到日悬。”足见与朋友交情交心的真切。

    一首《花甲祝福赠夫人》:“举酒相凝视,未言心已知。依依琴共瑟,结发梦觉迟。”写出了一对恩爱夫妻的那种令人羡慕和陶醉的心心相印。

    一首《听小女胎音》:“怀子初闻喜半疑,忽传耳麦响雷激。缘何心鼓催飞马,道是爷孙欲见急。”这样的诗情诗意,怎不叫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看着一位充满柔情的父亲小心翼翼地贴在爱女的身上聆听孙儿的胎音,那番喜悦的场景是何等生动与出彩!

    透露一个小秘密:在共和国的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大办公室里,我看到仅有的两个像框竟然全都放在醒目的窗台边——那是诗人最喜爱的小外孙的照片。娃儿可爱极了,我相信这张照片是诗人劳顿时最解乏的精神“良剂”,由此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是“真正的人”,一定是出诗的人,一定是人民喜欢的领导人,因为他有感情!

    《心声集》中有很多诗人的“心声”,那些心声十分可贵和真切——

    比如关于《淡泊人生》:“显贵浮云去,虚名逐浪沉。淡泊心守静,抱璞我归真。”

    比如关于《气节赞》:“梅碾香犹在,丹磨赤自存。石焚洁似雪,玉碎质还真。”

    比如关于《学诗》:“水淡能收月,毫柔也纵龙。真情流笔下,大气溢胸中。”

    比如关于《学书》:“谋篇在胸,蓄势贯笔。点化裕如,提按惬意。折转酣畅,往收俊逸。大小错落,长短交替。粗细适宜,疏密得体。虚实相生,黑白互济。断连呼应,首尾一气。法而不拘,功到自器。”

    这是诗人做人、行事的心声与道学。而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正直的众生做人、行事的“格律”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