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在铜鼓踏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哎呀嘞—铜鼓石上咯铜鼓美哎,片片竹林连成海,天柱峰顶山水秀,翠绿绵绵映心扉,九龙湖,大塅水,太阳岭,大沩山,铜鼓客家人人情长,到处都是好客人,定江河畔花常开,盘山公路好风光,客家姑娘情似水,哥在他乡念着妹。九龙湖,大塅水,太阳岭,大沩山,铜鼓客家人人情长,农家包圆款四方。”一曲铜鼓山歌,即刻让人感受铜鼓山水的秀美、铜鼓人民的淳朴智慧与多情好客……

    铜鼓,依湘傍鄂,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而得名。相传当年许旌阳追斩蛟龙路过此地,石中有声,疑之为怪,挥剑劈之,不料一声巨响,巨石劈成两半,现身的并不是孽龙,而是从中飞出一对金鸡,这就是典故“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出处。而今的铜鼓石上面刻着“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字迹苍劲秀丽,周边还有许多包括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在内的名人题词石刻。铜鼓在宋代属分宁县管辖,明代隶属宁州府。清朝嘉庆六年将宁州改为义宁州,正式设县已是民国年间的事了。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古有“吴楚咽喉,三省通衢”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铜鼓,山水文化与古村文化,耕读文化与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映成趣。这里是一个山歌洋溢的地方。想要了解铜鼓,就要先了解它的歌,要了解铜鼓的歌,就要先了解生活在铜鼓的客家人。

    早在唐宋时期,“本地人”就来铜鼓定居了。宋神宗时,苏东坡从黄州到筠州看望他的弟弟子由,路经铜鼓带溪,曾在胡安鼎家留宿。临别赠诗“我闻此间胡居士,陆浑家风今再觏”。而陆浑就是位于今河南嵩县东北的中原区域。胡家迁自陆浑,是不言而喻的了。其后世孙清乾隆举人胡乙灯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楚辞新注求确》十二卷,《雾海随笔》至今收藏在北京图书馆。此外,三都镇西向村也发现了北宋进士罗公墓,他的族系后代遍布铜鼓,形成了“本地人”。晚于“本地人”来铜鼓定居的则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的迁徙历程,是一曲充满着悲壮的山歌,一波三折。史料记载,东晋时期,五胡之乱,中原许多人因不堪战乱而大举南迁至广东、海南等地。明代嘉靖年间因避倭寇之乱,又从沿海地带迁至江西。康熙年间出现的“三藩叛乱”,又使得福建、广东、赣南的一批客家人因避战乱迁入铜鼓。

    晚于本地人入迁的客家人,只能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常用山歌来抒情写意,由此铜鼓山歌得以逐渐兴盛。客家山歌以其原始古朴的风貌,展现了一种粗犷豪爽的“野味”,成为赣中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形式多样的铜鼓客家山歌,映射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反映困苦生活的劳作之歌,如“要崖(我)唱歌唱唔(不)成,有穿成苦瓜棚;结头打成千百只,油污刮得三斤零”;有反映爱情的缠绵之声,如“细妹送崖过山塘,塘里一对好鸳鸯;鸳鸯若唔成双对,前世烧了断头香”;有表达自己愉悦心情的喜悦之曲,如“崖老汉生来爱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新人新事编歌唱,唱满九埂十八坡,唱得老汉乐呵呵”……我曾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一边拾柴一边悠闲惬意地唱着山歌,高亢动听,风趣淳朴。我禁不住上前询问歌名,他告诉我是随性而为,没有歌名。生活在这里的人唱歌大都是这样,即兴而作,张口能歌。我曾经以为即兴唱山歌这样的情景只有在《刘三姐》电影中才会有,原来铜鼓也有这样的山歌。淳朴美妙的山歌,传递着铜鼓客家人勤劳朴实、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智慧铸就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脍炙人口的歌谣,至今仍在铜鼓传唱,“铜鼓石桥十五里,濯水源头一万家。两只盐船河下走,一日不到冒盐吃。屋盖琉璃瓦,梁雕福字花。千根柱头落地,万盏明灯高挂。一里三渡口,两岸上千烟。一排铺子三十里,五里三庵一道院。东有东湖,西有西湖,中间有个仰天湖……”

    到了铜鼓,浓浓的客家风情扑面而来。铜鼓客家人的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客人进门茶当先”,这是客家人流传已久的待客习俗,走进任何一家,你都能品尝到独特的客家“干子茶”。当然,你还可以尝到菓子包、米果之类的佳品了。在铜鼓小吃点心里面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包圆和撑酒了。象征团圆的“包圆”,其做法是先将芋子煮烂去皮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红薯粉拌匀,然后再擀成胚团,用手掌压拍成四周薄、中间稍厚的圆形薄皮,再包入事先制好的馅心。馅心分咸甜两种,咸味的有“八宝馅”,由猪肉、冬笋、香菇、鸡肉、火腿、莲子、盐、酱油、味精等为食料,甜味的叫“水晶馅”,由猪油、炒芝麻、白砂糖拌和而成。包上馅心后用手捏成圆形或三角形。上笼蒸熟后的包圆呈玉色,软而不黏,鲜香味美,甜而甘肥,松韧爽口。吃包圆是有讲究的,刚蒸熟的包圆连笼端上桌时,包圆“面孔”凝重而冷峻,表面不冒热气但“心肠”很热。为避免馅里的油烫口而不能大口咬吃。铜鼓包圆大多呈三角形是有来历的,客家人来自中原,辗转闽粤赣等地来到铜鼓,所以包圆一角代表中原,一角代表闽粤,另一角则代表铜鼓本地。包圆三只角以示怀念老家,不忘故土。撑酒则是客家人用土法酿造的糯米酒,它在重阳蒸(酒),冬至放(水)。即:将糯米蒸熟过水,拌入地产酒药进缸酿造,半月后,将缸内酒糟搅拌匀,加入适量温水,一周后,再蒸适量糯米,稍冷后拌入酒药做成糯米饭团,放入原酿的酒缸内再酿,如此反复酿两至三次,滤出酒糟,即成撑酒。这种酒色泽青亮,香气浓郁,味正微甜,酒力醇厚,入口温和,喝了还想喝,直至飘然欲仙……

    浓郁独特的客家风情里,还蕴含着浓重的红色革命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朋友走进铜鼓。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了红色的记忆而更加绚丽。翻开铜鼓的红色历史,你会为这方浸渍着革命英烈鲜血、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魂魄的热土而折服,你会有恨不得一下将这片土地尽收眼底的渴望。

    铜鼓是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指挥部所在地,铜鼓幽居曾是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罗荣桓、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这里染满了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两万多革命烈士的鲜血;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美丽的月形湾,在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站在大沩山麓瞭望,恰似一弯月亮,镶嵌在湘赣两省之间,那一条条被绿色淹没的弯弯曲曲的古老石径,记载着这里的辉煌过去。一代伟人毛泽东“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27年9月,毛泽东从萍乡前往铜鼓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在浏阳与铜鼓交界地不幸落入敌手,路上他巧抛银元借机脱身,于铜鼓月形湾安然脱险,这里也就成为一代伟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福地。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建于三十多年前,不仅珍藏了秋收起义那一段历史,也凝结着铜鼓人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置身其中,人们仿佛走进那段烽火岁月,追寻毛泽东革命军事生涯从这里开始的足迹,感受铜鼓在秋收起义革命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奎光书院原是铜鼓客籍居民兴办的一所学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土木结构,分前后两栋。是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一营营部旧址,也是如今保留革命标语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旧址。这些标语真实地再现了铜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铜鼓县革命历史最好的见证。萧家祠大门朝南,门楣上赫然写着“萧永公祠”,它始建于清光绪初年,结构与奎光书院相同。中间为大厅,两侧各有两间耳房,前栋耳房的门口分别贴上了“战士”“卧室”的字样,两栋衔接处为一天井,天井壁上布满了青苔,天井左右侧为厢房。看着这见证历史时刻的古宅,你仿佛看到毛泽东就在左厢房,挥动着右手,为参加革命的战士分析敌人形势,在布置着秋收起义的作战计划,激昂地吟诵着著名的《西江月·秋收暴动》诗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铜鼓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纪念林园,屹立着一尊毛主席铜像,生动地再现了1927年9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大沙洲检阅部队宣布起义,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景。这次阅兵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带兵打仗的军事生涯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阅兵。毛泽东检阅部队后,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白沙进军,由此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铜鼓县城大沙洲也因此成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进军井冈山,解放全中国的光辉起点。在清晨的阳光下,毛泽东身躯伟岸,眼神坚定地注视着远方。位于排埠的万寿宫,为一代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驰骋空间,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思想萌芽的地方。从此中国的革命迎来了新的转折点,攻打文家市,进军井冈山,通往了日后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铜鼓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曼妙悠悠的定江和金沙江流淌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在城关镇静静地汇流,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宁静、美丽与祥和。

    在这里坐上小竹排顺江而下游历大塅水库,在竹排上欣赏沿江美景的同时,听着竹排人的滩歌,感悟美好生活,实在是一件最惬意的事情了。一路上,滩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唱着愉快,讲着辛劳,期待着安康,歌声和着拍子,在湖光山色中粼粼地闪烁。江边垂钓者手中的渔竿,随着钓者有力的臂膀划出美妙的弧线,泛起一道道浅浅的波纹,慢慢消失在水中。站在竹排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奇峰错落有致,犹如群臣朝觐的景观,人们叫它万笏朝天,十分形象贴切。还有矗立于大塅水库中间的天柱峰,享有“修河第一峰”的美誉。船靠岸,就可以拾级登上天柱峰,一路上鸟语花香,山腰间有一清泉涌出,清澈甘甜。来到峰顶,碧水万顷,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天然氧吧“仙姑栋”,位于三县交界处,铜鼓人没有不知道它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位猎人兄弟在此狩猎时迷失了方向,饥饿难耐,冥冥中得到仙姑指引出山。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仙坛朝拜,这座山也就叫仙姑栋了。仙姑栋翠竹漫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来到这里远眺如涛峰峦,禁不住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近看如画美景,更会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魅力。

    来到铜鼓尽情享受那弥漫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大自然美景,美妙动听的客家山歌和那秀美的山水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铜鼓踏歌,在人们的记忆画板上美丽定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