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在袁州测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又到了仲春时节。本想去踏青,却临时改变主意,跑去看谯楼了。

    袁州谯楼是一幢卷拱式高台建筑,楼内置铜壶一座,有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等。谯楼历经数个朝代,几经兴废,保存至今,是现存世界上最早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古天文台。目前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古天文台已为数不多,有的虽然更为有名但建造时间上却都比袁州谯楼要晚,如意大利卡塞尔古天文台、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印度德里古天文台,就是国内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河南登封观星台也要比它晚数百年。

    如果说历史遗存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的话,袁州谯楼大概是宜春市民最为眷恋的文化标志了。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1年的城市,已经历了两千两百多年的风雨。据史载,汉高祖六年,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于此筑城,置宜春县,管辖袁河流域,属豫章郡。公元944年刺史刘仁瞻建造谯楼,属袁州府署的一部分,规模宏大。南宋嘉定十二年,知州滕强恕“稍新谯楼”并置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明嘉靖二十二年谯楼毁于火,知府范钦、同知张泽、同判林日昭,重修主楼。明万历年间,对谯楼又进行了加修,不仅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代的旧貌,还增添了新的内容。明万历袁州知府郑淳典加修谯楼,复访精于阴阳者,料理更漏复得分明。同知李瀚又铸造铜璇玑于观天台,恢复和发展了宋代天文台功能。此后,清康熙六年知府李春芳、乾隆二十年知府陈廷枚、同治七年知府骆敏候等主政者都对谯楼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清末,袁州谯楼逐渐衰败,缘于19世纪钟表的改进和普及,使古老的漏壶等计时工具相形见绌。再则连年不断的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无力来保护维修这座古老的谯楼,遂致袁州谯楼日渐破败,台上各种仪器装备都一一失散。直至前几年,谯楼再次得到了很好的修复,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信息,恢复了铜壶滴漏、钟、鼓、影表、浑象,在广场上布置地动仪、黄道经纬仪、日晷、星晷、人体日晷、按古代四象设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天文装饰,2006年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袁州谯楼成为宜春老城区的一大主题景区。

    这座谯楼默默地守望了宜春千年,然而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宜春,居然还有座楼守护了宜春两千余年,与建城时间仅仅相差了数百年而已,这便是宜春台。史料记载,宜春台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刘成被封为宜春侯的时候。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登临把酒,把宜春台誉为“名山异境”、“佳丽之地”,吟长歌,抒豪情。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分宜人欧阳绍祁为宜春台撰写的那副长联了,上联是: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化,尚睹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谏书、赞皇治谱。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沧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下联为:拓园旁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云谷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两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灯。这副长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宜春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右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就成长在这里。虽然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建树平平常常,但做人的风骨现今仍被人称颂。当时,凭他与李德裕的相熟,而且有过一段师生之情以求显达非常容易,那时李德裕亦是对卢肇赏识器重,相府之门许多人难以求进,而卢肇不仅可以随时而入,且入内后还可解袍宽衣随便落座。卢肇来到李德裕的家里,就像以前李德裕遭贬为袁州刺史的时候一样,可无拘无束求教于先生家中。然而,卢肇自考取进士之后,却是疏于与李德裕接触,他宁可闲居山野为民,也不肯求助于恩师提携为官。后人评价赞叹说:“卢肇及第后,绝不干以私。”他曾与李德裕有如此渊源,甚至还是李德裕的门生,但却不参与李德裕与牛僧孺的党派之争。唐代自玄宗之后,朋党斗争从未间断,而卢肇生活时代的牛李党争,则是唐代历史上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朋党之争。势不两立的两党巨头李德裕和牛僧孺,对卢肇都十分器重,欲为己之所用,可卢肇不愿沾惹党争之是非,情愿到地方为民做一些实事,所以他贵为江西的第一位状元,却一直未能得到朝廷大用。

    袁州人天性淳朴,对读书人也一直都是厚看一眼,至今都有“状元洲”和“黄颇路”。当时的袁州,有一位举人黄颇与卢肇齐名,于会昌二年相邀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成应元在长亭设宴只看好富家子弟,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出身的卢肇视而不见。卢肇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绕亭前行等候。感触颇深的卢肇事后还写了一首《别宜春赴举》诗:“秋天草木正萧疏,西望秦关别旧居。筵上芳樽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辞乡且伴衔芦雁,入海终为戴角鱼。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他立志此次会试一定要青云直上。高中后归省袁州时,刺史成应元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并选定端午佳节之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那日卢肇观看河中龙舟竞赛时,禁不住触景生情,现场赋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画挠翻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噉,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衣锦还乡时的那种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宜春人对这位状元郎也颇为偏爱,将卢肇当年在江心读书的一个小洲取名为状元洲,因江面宽阔,地势激降,历史上极少被洪水淹没,像一只随水沉浮的鸭子,故有人又把状元洲称为“鸭婆洲”。

    提到鸭婆洲就让人想起了宜春的松花皮蛋,宜春的松花皮蛋蛋白绵嫩而细腻,蛋黄凝而不流,聚而不固,蛋体富有弹性,松花清晰,回味悠长,与夏布和脱胎漆器一起被列为“袁州三件宝”。

    袁州与佛教有缘,禅宗文化底蕴深厚,承载了禅宗发展史上的众多风云际会。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继承沩山灵祐衣钵,师徒共创沩仰宗,以“三生说”和“九十七圆相”为传法接引特色,别开禅宗一派。仰山栖隐寺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由慧寂禅师创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寺额“栖隐寺”三字为唐宣宗亲笔题赐。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而改成了所谓“十方选贤住持院”,也就是不管属于哪种派系,只要是有名的高僧大德,就可以被请来住持该寺院,这在门派观念很重的封建时代,应当说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在宋代,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宗的行伟禅师等著名高僧,都曾住持过太平兴国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山兴起了包括木盆寺在内的许多“卫星”寺庙。开山祖师慧寂禅师的思想和遗迹,在整个宜春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如此,被明太祖赐为“天下第一禅林”的慈化寺也在袁州。流行至今的诸多口语、成语和词句,多次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禅的因缘形成或联系于袁州。

    袁州山水秀美,因一位隐居于此的读书人而得名。这位读书人就是东汉章和年间的袁京。袁京是当朝司徒袁安之子,从袁安起,累世位列三公,名人辈出,著名的袁绍、袁术等皆为袁京后人,为京城名门望族。袁京厌倦了京城豪华的生活和权谋倾轧,毅然辞别父母,抛下妻小,南下云游。一日行至袁州,看见大小两山林木葱茏,鸟雀啾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徐徐东去,四野清幽静谧。袁京一见此景便说,此乃吾所栖也。于是刈茅结庐,荷锄躬耕。桑麻之余,读书求索,抚琴引鹤。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大小两山称为“大小袁山”,大袁山又叫“袁山”。千百年来,大小袁山成为袁州人不羡浮华,清贫励志的象征。

    登临谯楼,满眼是春,移步皆景,来到这个蕴涵着特有人文气息的遗存前体会远古清幽,更多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历久弥坚、浩气长存的人文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