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寂静的蒙山古银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出上高县城东行三十余里便到了蒙山。许多人在这里,常常会带着一种闲适的目光,眼界所及无非就是那些雄浑的山峦、清澈的山涧、娇艳的山花和纯朴的山民。然而,他们只要在穿越这里的层峦叠嶂时稍稍一回首,拨开历史风尘便会发现,那依偎在蒙山多宝峰下的坑口古道竟然是一个古银矿遗址。走近它,这个湮没的遗址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在给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读出了百转柔肠。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古董,真的!它横跨宋、元、明三个历史朝代,历经兴废流变,赫赫扬扬,一点也不虚妄。

    蒙山银矿又叫银场,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它兴于南宋庆元六年,止于明万历二十三年,鼎盛时期是在南宋和元代。那个时候朝廷管理矿山分为监、场、厂、务四个级别,其中“监”是最高级,现在的蒙山有个小地名叫监里,就是当年朝廷在这里设置银场提举司的所在地。南宋时期,白银在经济活动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宗贸易、巨额支付、政府税收等方面都用白银结算,到了元代,虽然使用纸币,但仍以白银为储备金。蒙山银矿是当时朝廷国库银两的重要来源,在元朝的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上缴岁课达七百锭,合白银三万五千两。从至元十三年到二十九年,蒙山银矿年均产银均在三万两以上。这里有一处矿井的所在地叫“太子壁”,山清水秀,三面环山,据说就是因为曾经有一位皇太子到这里来督办银冶而得名。站在太子壁前,人们也就不难想象蒙山银矿在元朝货币流通和财政收储领域的特殊地位了。当年冶炼之后遗留下来的数十万吨矿渣至今仍在这里堆积如山,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雨,光泽如初。前些年日本有些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专家来到这里考察,对如此规模的银矿惊诧不已。上世纪70年代,远在吉林的农民在当地古河道挖沙时还意外地挖出了标有“蒙山银课”铭文的银锭“元字号”和“天字号”。银锭上面均刻有提调官、催办官、银库官、炉户、银匠等人的名字和当时年号,这对研究元代银矿及税课来说极为难得,在国内属首次发现。

    蒙山银矿常年有两三万青壮劳力,这样多的人力当地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朝廷便从外地直接征调,仅袁州、瑞州、临江三个府调拨到蒙山采矿冶炼的就达三千七百余户。今天的我们因为高铁、高速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这样的距离只在谈笑间,而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交通状况极为落后的八百年前就绝非易事。当年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在战乱饥疫下的悲怆迁徙境况,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体会了。但蒙山有关夜合山的那些充满血泪艰辛的传说却是凄怨悠长,令人唏嘘不已。夜合山两山相向,如刀削般陡峭,中间是一条进出银矿的必经之路,当年朝廷为了防止矿工脱逃,给它披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愚弄恐吓,把守关口的重兵亦十分骁勇强悍。可以想见,当年那些孱弱矿工的抗争呐喊在这座充满了刀光铁血的夜合山前,只能归结于苍凉悲壮的祭奠,归结于无可奈何的寂灭。如今银矿附近的这些村落,还有许多是当年被征调过来的矿工的后裔。

    蒙山银矿矿脉复杂,人们利用天然溶洞进行开采,矿井多数都隐匿在附近的山落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银矿关闭后,由于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和开发,宋元明期间的开采方法和开采遗址得以保存。当年见证了三个王朝兴衰成败的蒙山银矿,如今衰草寒烟,矿区那巨大的柱础和断裂的青石丹墀,在夕阳的掩映下平添了几分苍凉余韵,也给人许多无法破解的疑团。以八百年前的运输条件,这些庞然大物是怎样从产地运到了深山野岭?现在唯一可以让我们看出点轮廓的那所正德书院,整个墙体建筑也已经损毁,斜阳草树中只有依稀可见的书院墙基、石础和门槛。作为一所专门教化银矿子弟的学校,书院分前后三栋,前栋三门;中为礼堂,后为讲书堂,颇有气势。从现今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得知它在培训人才、教化后代的同时,还有可能传授了矿山管理和找矿、采矿、冶炼等方面的科技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德书院极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职工子弟学校。正是由于蒙山银矿当时的特殊地位和正德书院的办学特色,许多名师名流、乡贤耆老纷纷前来掌院讲学,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一代宗师在此讲学后意犹未尽,还为正德书院题写了院名。可以想见,当初这位宗师在写字时是相当投入的。那大抵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偶尔从山间传来的倦鸟声,将书院浸润在一种寂寥的安宁氛围中。“正德书院”这几个字写得相当漂亮,遒媚秀逸,高风俊朗,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凛然之气。

    当明王朝的历史车轮随着银矿资源枯竭艰难地碾至万历年间的时候,多宝峰下扁槽洞旁的那方封禁石刻使它成为过去,蒙山银矿就此沦为遗址,湮没在岁月的更替中沉寂了数百年。然而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遗址就无所谓昨天,也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今天来到这处珍贵的历史遗存面前,仿佛就会听到它的默默述说,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寂静而又久远的蒙山银矿是那样的美丽和神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