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能给你什么-老大的幸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大的地位

    既然提到了家,那么,我们还是回到郭明义的家吧,因为人世间,家最温暖。

    除了本书的开篇,我们离开郭明义的家庭已经很久了。虽然我竭尽所能,把郭明义的工作与社会生活,尽量客观与多侧面地展示给大家。但是,我觉得,这还不是完整的郭明义,我们有必要再回到郭明义的家中,从他复员时起,回顾一下他经过部队锤炼之后的家庭生活。

    在此,我特别感谢郭明义的母亲叶景兰和在鞍山市某看守所当民警的老弟弟郭明春。是他们视我为郭家人,如数家珍地唠着他们家的事儿,才使郭明义这个“玻璃人”更加透明,透明得如同晶莹的水晶。

    老郭家,个个白肠白肚,家里家外,没有能瞒住的事儿,所有的事儿,都公开透明。

    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有绰号,包括老妈也不例外。互相间叫着绰号,格外地开心,每个人的绰号,也都有不同的来历。老妈的绰号叫老叶同志,虽然老妈是家长,可家里不时兴家长制,既然人人平等,自然要叫同志了。大嫂孙秀英呢,绰号叫红人,家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她,老妈今天缺棵白菜,明天少个萝卜,后天想吃鱼了,别人眼里看不到的,大嫂早就看到了,晚上就给送过来。所以,老叶同志特别喜欢大嫂,因为心细的大嫂总能发现老妈最需要什么。当然,既然叫她红人,得需要广泛的认可,谁都喜欢,才是红人,有一个人不同意,就不能成为红人,大家庭里的孩子们都围着大妈、舅妈转,孩子们需要什么,她准知道,花钱不多,却能让孩子们高兴好几天。

    老二郭明月的媳妇高娟,高个子,长得白白胖胖,挺漂亮的,老叶同志的日常生活,归她照顾,那是除女儿之外的另一个贴心小棉袄。不幸的是,她英年早逝了。当然,她也有绰号,本着亡者为大的原则,本文不提。

    老三郭明春媳妇的绰号叫三领导,因为她爱管事儿,也爱张罗事儿,所以,给她安个领导的头衔,领导很好听,可前边儿加个三,就很有戏谑的味道了。

    家里头,老大正,老二软,姐姐又不爱说话,老小郭明春不在家,气氛总有些闷。这些绰号,都是爱闹的郭明春想出来的,有了调皮鬼老三回家调动气氛,家里就显得特热闹,特有人情味儿。

    可是,老三郭明春却没给也不敢给大哥郭明义起绰号。

    外边,别人给郭明义起了许多绰号,可在家里,除了叫大哥,叫老大就等于叫绰号了。家里人都尊重大哥,都维护大哥的尊严。

    老大就是老大,称呼的本身,就是地位。

    在郭家,长兄如父。

    郭明义在家里老大的位置,是父亲给确立的。传统观念特浓的父亲,很早就给郭明义树立着老大的地位,父亲说,羊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你哥就是你们的榜样,你们都要听你哥的,错了,也得听。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压力,郭明义养成了一种习惯,尽量把事情做周全,不犯错误,给弟弟妹妹们做真正的榜样。也正是父亲的约束,郭家的一切都那么有规矩。比如,大年三十放鞭炮,别人家都响彻云霄了,郭家还毫无动静,弟弟妹妹手再痒,也不敢私自放几个零星的鞭炮,只等父亲回家过年。谁敢犯规,大哥真敢动手,弟弟妹妹挨了熊,却没法向父母告状,因为父母总是给大哥撑腰,给老大增长领导才干。

    那时,父亲是个工作狂,大年三十常和工友们一块儿加班,回家就特别晚。即使再晚,全家人也要等,等父亲回到家,老大才带着弟弟妹妹隆重地放起了鞭炮,一边快乐地过年,一边欢迎父亲回家。

    刚刚复员时,郭明义在家里获得了一份特殊的待遇,父母把工资都交给他,让他打理全家的生活,负责给全家人做饭。毕竟在部队里当过炊事员,尤其是人口多的大锅菜,他做得更拿手。加上奶奶,还有常到家里做客的亲戚,全家十来口人呢,吃饭的人快赶上一个班了,给家里做饭,也不轻巧。每一天,他都是津津有味地做,不觉得做家务活儿有多累。

    有时,老弟弟老妹妹为一块猪皮争起来了,老大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让出去,去平息弟弟妹妹之间的纠纷。爱吃肉的大哥,总能忍住自己的馋虫,一口也不吃,看着全家人热火朝天地品尝他的劳动成果。

    可是,到了月底,和母亲结账时,一个月的伙食费超了许多,原因是老大下手太狠,每次炖豆角,多切进去半斤肥肉,那菜炖得,怎能不香。老叶同志一狠心,剥夺了老大掌控全家的财权。

    当然,母亲夺权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老大没有省下钱,更主要的是,老大不遵守时间,下班不回家,经常加班加点干工作,有时还要到深夜。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手机,家里和他联系不上,不知道他啥时能回来。弟弟妹妹们正在长身体,放学回家,饿得嗷嗷叫,揭开锅,是凉的,饭菜都没影儿呢。拿着家里的钱,成了全家回来最晚的人,常常晚得菜市场关门了,想吃菜都买不成,全家人饭吃得晚不说,常常没有菜,将就着吃。

    在这个民主的家庭里,“不称职”的老大,还是被罢免了,把职权还给了老叶同志,直至老大和孙秀英结婚,也没把这个权力移交出去。

    父亲去世后,老大就是家里的风向标。家里的大事小情,总是让老大做主。

    每逢父亲的忌日,老大就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下一代的孩子们,一起去父亲的坟祭祀扫墓。

    每逢年节或母亲的生日家庭大聚会时,怎么把聚会过出味道,弟弟妹妹总是习惯性地让老大拿出主意,让老三去实施。有一次,老大拿出一个主意,家里过一个拥抱的节日,晚辈们见到奶奶姥姥,都要热情地拥抱一下,并且把这个礼节作为“家法”,延续下去。

    这个最薄的礼物,却让老叶同志感动了许多年。

    老妹妹郭素娟说,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因为钱产生过冲突,如果有争执,也是因为推让。

    十年前,老弟弟向老妹妹借了1000块钱,弟弟还钱,妹妹不要,说是给老弟弟的。相持不下,需要老大一锤定音,老大偏向了弟弟,钱并不重要,老弟弟还的不是钱,是道理,老妹妹不收就是不讲理了。

    在这个大家庭里,从老到少,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把大家庭当成一个大集体。办公室设在了老叶同志的家里,领导当然是老叶同志了。老叶同志的退休金呢,是这个大家庭合作银行的大股东,也是互助基金,可以随时随地支取存入。没人因为谁支取得多了,存入得少了,和谁去斤斤计较。

    当然,他们有时也会把大家庭带到工作中去。

    受哥哥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妹妹郭素娟也时常投身公益事业。有一段日子,她经常往返于铁西,到那里扶贫济困,兼做义工。因为那里有三名癌症患者,让疾病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折磨得不成样子了,看得她们直掉泪。第一次见面,她和身边同事当即确定了三人为帮扶对象。

    有了三个病人揪着心,又有上级工作大检查追在身后,而且一个仓库只有她一名保管员,一些重达一二百斤的大件物品,还要一个个往架子上搬。那段日子,郭素娟忙得有一点顾头顾不了脚了,影响了自己管理仓库的物品重新调整和摆放。

    郭明义得知老妹妹遇到了难题,和老二老三一起挤出晚上和休息时间,整整在仓库里忙碌了一个星期,按照新式仓库管理方式,把所有物品重新摆放好。老妹妹惊讶极了,从来没做过仓库管理的大哥,怎么就知道什么物品摆放在什么位置最为恰当呢?

    其实,妹妹并不知道,仓库物品的摆放,也在体现着知识的力量。

    大哥对整个齐大山铁矿了如指掌,当然也知道支撑着矿山机械的那些零部件的功能与用途,哪些是易损件儿,哪些是常用件儿,按用途与功能,设计摆放位置,既能管理清晰,又能提升效率。

    老妹妹惊讶大哥还懂得仓库管理,追问着大哥,谁教你的?

    郭明义说,现代企业管理中,仓储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再说了,当年孟泰管理仓库的方式,至今还能实用,同样一件事儿,学习后,处理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就能更科学。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妹妹感慨万千,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么多年,大哥的知识没白学,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

    谈到读书,弟弟妹妹也特别钦佩大哥。对于一般人来说,工作到手,学习到头,起码许多人不想把学习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基层工作,总以为咱就是干活的人,用不着动脑。

    可是,郭明义始终把学习当成一辈子的事儿。

    十几年前,郭明义的家和现在迥然不同。因为常有人到他们那个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小家里去参观,他不得不把家弄得特别整洁,因为他不想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留给大家。那时候,学习学得入迷的郭明义,一家三口人都埋在了书里,全家人都沉浸在学习的状态,满屋子都是书籍、资料和报纸,满墙上都贴着英语单词与语法。小小的屋子,被书挤得迈不开步子。

    无论对弟弟还是妹妹,郭明义督促最多的只有两个字: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老弟弟郭明春考上了师范,他从每个月40块钱的工资中挤出5块钱,接济给弟弟,还把自己舍不得用的计算器送了弟弟。妹妹郭素娟都参加工作了,他还批评她不爱读书。

    大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只要有一口气儿,就不能松懈。

    受郭明义的影响,妻子孙秀英也特别爱学习,医院准备进一批精密仪器,派她到上海进修学习操作技术,那些仪器价值3000多万元,没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很难有资格被派出去学习的。家庭里浓郁的学习环境,让女儿郭瑞雪受益匪浅,尽管没人督促她如何学习,可父母就是她的榜样,她的成绩始终出类拔萃,考上了比考上大学还难的辽宁省重点中学鞍山一中,高考的成绩高达593分,报考北师大都没问题。是郭明义喜欢六朝古都,愿意让女儿接受南北方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才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

    另外,还有一个小秘密,郭明义始终没敢向外人说,可身边的人都很清楚,那就是他手里没钱,送孩子念师范,能减免许多学杂费,他可以省下更多的钱,去接济更多的人。好在女儿通情达理,不觉得志愿报低了。

    是金子,在哪儿都是闪光的。

    即使如今,年逾知天命的郭明义,学习仍然是他的主题。即使在百忙之中,2011年2月,我又一次与他生活在一起的那几天,又看到了他新的研究成果,按照新型理念,设计完成了采场公路规划设计图,并悬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无论白天多忙,夜里,他是无书不入眠。

    他说,凡事都要坚持,坚持一半是豆腐脑,不是豆腐。

    ·孝心难尽

    父亲活着的时候,特偏爱老大,说老大像自己,把一腔热血都给了矿山和别人。

    父亲郭洪俊,这位矿山老英雄,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新中国成立后,风华正茂的父亲,品尝着做企业主人的愉悦,凿岩放炮,干起活儿来不要命。

    “文革”的后期,父亲曾一度升任为齐大山铁矿的革委会副主任,因此,上级分他两套住房,他只要了一套,挑的还是小的。父亲从来没上过学,基本上是文盲,可晚年的时候,却喜欢看报,虽然磕磕绊绊读得很费力,可他愿意关心国家大事。到去世之前,他已经会写100多个汉字了。

    做了一辈子矿工的父亲,喜欢在矿上没命地干活,哪怕当了革委会的领导,也没忘了工人本色。常年的劳累加上恶劣的矿山粉尘环境,父亲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四十几岁的时候,得上了矿山职业病——矽肺病,到了晚年,越来越重,最后发展到了不可逆的三期矽肺病,还加带着肺结核。

    父亲的肺里箍满了铁石面子,大部分肺叶失去了呼吸能力,只剩下不多的肺叶维持着呼吸,常常一口气要吸上好几口,晚上睡觉也常常被憋醒。长期患病,父亲已经骨瘦如柴了,需要大量的消炎药维持,有一点伤风感冒就有可能一下子过去,所以,身边不能离开人。

    因为父亲有病,母亲总往医院跑,奶奶年龄大了,没人照顾,只好去了叔叔家。

    照顾父亲重任多半落在了母亲和弟弟身上,为此,弟弟没少埋怨哥哥,工作和公益事业再重要,能比得上父亲重要吗?

    每逢这时,父亲总是帮老大开脱,我这个老慢性病,哪有个完啊,你哥不是我一个人的,有你们照顾就够了。我是工伤,全部费用都有人管,拖累不着你们,你们应该向你哥学习,常常想着别人过得好不好。

    即使临终,父亲放不下的还是老大,特意嘱咐孩子们,你大哥不容易啊,你们要多理解大哥,只要他快乐,你们就要支持!

    其实,父亲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

    老三郭明春说,老爸是过来人,知道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容易让人误解,也听过许多老大傻的风言风语,更知道大哥的性格宁折不弯,他是担心自己走后,我们和大哥在观念上发生冲突,影响家庭的和睦。

    提到“和睦”这两个字,在郭家能得到最圆满的解释,现如今,有谁还听过,一个大家庭里,留有互助金这种事儿?平时没事儿,儿女们经常把钱往老妈的存钱罐里储,谁家有啥大事儿,又从老妈那里往外拿。虽然老妈的互助金不是很多,就像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样,总量是平衡的。

    当然,这一点,郭明义在家里就算不上老大了,他把钱都给了别人,当然没有多少钱填补家里的互助金,好在大嫂会用“小恩小惠”去弥补,总让老叶同志感到满意。

    郭明春说,家庭好了,社会细胞就健康了,社会才能和谐美满。

    别看郭明义平时照顾父亲不是很多,但老大就是老大,最后的时刻,父亲得到的还是老大的孝心。

    1999年春节临近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父亲郭洪俊的身体似乎好了一些,不想留在医院,张罗着回家过年呢。平时,难得抽出时间,替母亲多照顾父亲,那几天,郭明义终于偷得空闲,陪在父亲的身边。

    腊月二十九凌晨两点钟,父亲突然喘了起来,喘得特别厉害,眼看着就要不行了。过了一会儿,却突然好了,好得像没病一样。母亲毕竟有些医学知识,意识到可能是回光返照,忙问,还有啥要求?

    父亲说,我这辈子,吃也吃了,喝也喝了,也做成过几件大事儿,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出息了,我没啥牵挂的,就是觉得心热,想吃桃罐头。

    听到父亲最后的要求,郭明义像弹簧一般跑出去,到街上给父亲买罐头。

    凌晨两点,街上一片漆黑,没有一家店铺开门,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夜半三更,却格外地艰难。郭明义沿着街巷一家又一家地敲门,想买到罐头,可是街上的店面,冷冰冰地板着脸,百叫无声,即使是唤出了打更的,没有店铺里的钥匙,照样拿不出罐头来。

    好在郭明义有人缘,有人帮他找到了一家店铺,敲开了门,买到了罐头。跑回父亲病床前时,滴水成冰的冬天,郭明义却是满脸的汗。回忆起老大买罐头的情景时,叶景兰老人感慨万分地说,真是难为我大儿子了。

    清晨,吃过老大买的罐头,父亲带着对亲人的留恋,毫无遗憾地走了,享年65岁。

    ·“不近人情”的情

    尽管郭明义帮助了很多人,也温暖了很多人,可他毕竟是一个人,他不是太阳,也不是神,他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把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关注困难的群体上面了,必然少了和亲人的聚会,所以,有人指责他“不近人情”。

    每每谈及自己的亲人和家人,郭明义自己也感到愧疚,他没给亲人们带来什么,反而经常劝亲人和自己一道去奉献。是啊,当丈夫的都希望把妻子打扮得美丽漂亮,当父亲的都愿意对女儿千娇百爱,当儿子的都乞求父母健康长寿,当兄长的都盼望弟弟妹妹家庭富足幸福。可是,这些,他都没有做到,他的心思总放在那些不如他的家庭。

    这一点,二弟郭明月曾批评过哥哥,天下那么大,你照顾得过来吗?

    郭明义不是不惦记自己的父母,逢年过节,都会让媳妇给老母亲买这买那,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妈去个电话。二弟和母亲住在一块儿,盼的不是哥哥送来的礼物,而是希望哥哥回家,一块儿在母亲的膝下,陪着母亲唠家常。

    母亲经常劝郭明月,你哥承担着很多很多的社会责任,妈很好,身体也硬朗,有老姐妹陪着,很开心,让你哥多做点有益的事情。

    15年了,每逢春节,郭明义从没准时出席家里的年夜饭,都是到别人那里送爱心去了,给在工作岗位上的工友们送饺子,到贫困的人家送去过年的温暖,等忙完这一切,回来就很晚了。一开始,他没手机,家人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后来有手机了,催也没用。为此,两个弟弟没少和他急,但他就是不改。

    应该说,无论在部队还是在齐大山铁矿,郭明义的成长环境比较单纯,甚至有一点儿封闭,除了底层的工友还是底层的工友,这使他很容易地长期地保持住了一颗单纯的心。妹妹郭素娟说,有时甚至觉得,哥哥“有点天真”,一起看电视剧时,看到好车和豪宅,她就感叹一句,也会引来大哥的批评。

    可是,不能因此给郭明义下定义,对家人他是“无情无义”或者是“少情寡义”。他对“义”有自己的概念,母亲有自己的退休金,弟弟妹妹都是工薪阶层,活得比自己还好,和贫困人家相比,简直是天堂了,还需要他照顾吗?

    郭明义不抽烟、不喝酒,但是会玩麻将,会斗地主。一家人聚会,他偶尔也会上阵,有事要先走,他就让给媳妇孙秀英,同时不忘叮嘱一句,多输点。

    一家人聚会,缺席的往往是老大,好在妻子孙秀英会打圆场,才让老大在家里总有面子。

    孙秀英是个慢性子,不管事大事小,总能做得最妥帖。她总是说,遇事儿别着急,慢一点,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再表态。

    老三郭明春最佩服大嫂了,用他的话来说,大嫂特别会为人办事,天生就是当大嫂的样子,就是给她一座金山,她也不会多看一眼,那种淡定,一般人做不到,我哥能有今天,军功章里有我大嫂的一半呢。

    是啊,从嫁到郭家,丈夫是全家的主心骨,孙秀英则是家里的黏合剂。老大有时候脸酸,好和弟弟妹妹翻脸,批评人家不留一点余地,总是用他的奉献标准要求别人。每一次,都是孙秀英从中撮合,才使一家的快乐保持始终。

    喜欢和老大理论的是老三郭明春,不管怎么说,哥儿几个中,两个人都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喜欢为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争论,经常在一些理念上PK一番。老三机智,老大执拗,老三虽然赞成老大的观点,却想赢在嘴上,绕过几个圈,就给老大绕了进去。

    每逢这时,老大把黑脸一撂。老三立刻闭嘴了,斗嘴归斗嘴,他还是怕大哥。

    郭明义实在,不会开玩笑,把玩笑也当成真的。

    每一次争论,老三郭明春都很开心,因为他越来越走近大哥的内心,越来越懂得大哥,越来越钦佩大哥了。他在和大哥的争论中,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那就是大哥的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大哥树为榜样之后,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喜欢和大哥抬杠的小弟郭明春,听人家这么一宣传,琢磨出俺哥还真是不简单,做一件好事不难,这几十年都来劲——难!

    我从三弟郭明春的谈话中,理出了一条脉络。

    郭明义努力地让自己趋于完美,无论在家里、在朋友间、在社会中、在工作岗位上,都在营造两个健康,一个是心灵,另一个是身体。每一天,他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整个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中去,让自己的想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一个符合实际的价值取向,再让这个朴实的价值取向落地、生根、发芽,长成繁茂的参天大树,形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之长久不衰。

    正是有这种理念支撑,所以,逆境时,郭明义能独善其身,顺境时,他能兼济他人。

    同时,这也是我长达半年来对郭明义的思考,亦是我替郭明义无法回答出的“做这么多事情究竟图啥”的回答。

    ·全家总动员

    诚然,郭明义自己都承认,对家里关照太少。大家庭里的成员,大多是工薪阶层,不需要他管,论家庭的经济条件,老弟弟、老妹妹比他强,对老妈的贡献,比他还多。母亲的日常起居,有二弟照管着,也用不着他操心。大家小家的琐事,妻子早就给他办妥帖了,不需要他做什么。

    这个大家庭里数他最省心,没有人牵扯他的精力,大事小情都有具体的分工,都按规矩走,除非有重大决策,让他拿主意,别的事情,都不需要他,让他集中精力干事业。

    是啊,郭明义喜欢做有意义的事情,喜欢把力量用在一个点上,就像锥子,做啥事儿,都要做透了,做到底,无论家里家外,他都如此。

    四个小家庭中,二弟郭明月条件差一些。早些年,郭明月在鞍山轧钢厂工作,是个铆工,擅长电焊,还会看图纸。可是,企业效益差,破产了,他和妻子高娟都成了下岗工人,靠四处打工为生。

    二弟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虽然学费不算高,可打工的收入让郭明月供儿子上学,着实有些困难。郭明义把这件事儿揽了过去,孩子上学的费用,不用别人操心,他全包了。他说,别人家的孩子我都能管,自己家的孩子,我更要管了。他还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了,才能够去帮助别人。

    对于侄儿,郭明义确实是一锥子扎到底,直到孩子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对侄儿的帮助才算结束。

    但,郭明义对二弟家最大的帮助是拯救弟媳高娟,尽管结果让人心痛,但,整个过程却充满着温情。

    那是在2007年,有一段时间,二弟媳高娟不爱吃东西,总是打嗝。妻子孙秀英在医院工作,见过许多病例,觉得二弟媳的病拖不得,必须到医院做检查。于是,就带着高娟去了医院,做了胃镜,还从胃里取下一块组织,做活性检查。

    结果出来了,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胃癌,并且是晚期。医生说,治疗也没有用了,准备后事吧,一两个月的事儿。

    这可是晴天霹雳,一个像空气一样透明的家里,用什么办法瞒住高娟的病情?用什么抢救高娟的命?一家人没有了主意。

    拿主意的,还得是郭明义。

    那天晚上,召开了家庭会议,郑重得像在单位,郭明义拿出了三条原则,面对现实,积极治疗,正确引导。又确定了三个方案,全家总动员,不让二弟家拿一分钱,所有医疗费由三家承担,第一笔医疗费用老大拿大头,出6000元,老妹和老弟各出2000元,1万块钱都存在老妈互助金里,由老妈负责支配。老弟郭明春负责联系省城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实施手术。妻子孙秀英负责医疗陪护,保证得到最及时的治疗。

    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陪护着高娟,一块奔赴省城。

    这么兴师动众,高娟已经意识到,自己患上的是绝症,尽管一路上不断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大家都说,没什么,手术之后,就会好了。

    然而,省城的治疗,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能够马上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医生经过会诊,认为病变位置在胃与胰腺的交会点上,无法实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

    不能手术,就面临着回家治疗,高娟的精神立刻崩溃了。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着,总算让她鼓起了勇气。

    回家治疗的那段日子,大嫂承担起了高娟的家庭医生,按照医生留下的治疗方案,她自己买药,自己给弟妹做化疗。然后,还要承担化疗过后毒副作用的调理及呕吐反应的调理,想方设法提升弟妹身体里的免疫能力。

    一个疗程过后,高娟的病情缓解了一大块,饮食也恢复到了正常。

    郭明义见缝插针地过来看弟妹,劝解她,世界上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有挺不过来的人,乐观向上,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提到全家人对他们的帮助,老二郭明月至今还泪水涟涟,他想都没有想到,自从媳妇患病,到去世后的葬礼,全是大哥和老弟弟在奔忙,竟然没让他花一分钱。至于最终谁花了多少钱,他弄不清楚,兄弟姐妹也不清楚,最后谁也没计算过,哪家花了多少钱,遇到花钱的时候,都抢着花。

    郭明月只清楚一点,大哥老弟还有妹妹,心疼他这个下了岗的人,不让他承受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打击。

    就这样,家庭治疗持续了半年,高娟的身体状态保持得很好,不像个病人的样子,体重一点也没减,还是胖胖的,上秤一量,依然是一百五六十斤。甚至,高娟的继母看过后,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个患了癌症的人。

    高娟的继母,是婆婆叶景兰给介绍的。二儿媳的母亲去世后,父亲郁郁寡欢,为了让父亲有个幸福的晚年,高娟求婆婆给她的父亲找个伴儿,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有人关照着父亲,她走了也心安。

    热心肠的婆婆,很快促成了这桩婚事,继母对父亲也特别好,她特别感谢婆婆,是婆婆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

    然而,癌细胞这个挥之不去的魔影,重新侵蚀高娟的肌体,并且疯狂地增长着,化疗的药物已经抵挡不住病魔了。高娟病情忽然加重了,重新住进鞍山的医院。瘦弱的孙秀英没日没夜地陪护在医院,背着一百五六十斤的二弟媳,经常楼上楼下跑,检查身体,做各种化验,看得别人直心疼。别人想替她背,她还不让,因为长期护理高娟,她知道怎么背,才不至于让弟妹难受和疼痛。

    那段日子,一大家子人守在医院,郭明春承担起了后勤,每天十几口子人的饭,都是老三买给大家吃。

    尽管一大家子人都忙在医院,可再忙也无力回天。医生再三说,已经尽力了,留在医院徒劳无益,让他们把高娟接回家,等待着那一天吧。即便如此,从不言放弃的郭明义,依然坚持着让媳妇天天守在高娟身边,给她输液,能多活一天是一天,能救到啥程度到啥程度,直到最后,血管瘪得针都扎不进去了。

    患病7个月后,高娟最终没有挺过去,撒手人寰,年仅46岁。

    老大就是老大,丧事及葬后的祭奠等所有的费用,大多是由郭明义承担的,连同弟弟妹妹们表示的心意,一并交到母亲的互助金里。兄弟姐妹妯娌们在老大的指挥下,忙里忙外,丧事办得井井有条。

    这不仅仅是为了逝者,更是为了母亲,在悲伤的时刻,让母亲更深地感受着亲情,不让母亲因为悲伤伤及身体。

    二弟一家与母亲相邻而居,日常生活,都是二儿媳照料,三个儿媳中,母亲与二儿媳感情最深。他不想让母亲更伤心,不想让母亲承受更多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母亲在伤心的日子里,不再添上一丁点儿的伤心,而是能在伤心中感到一丝安慰与温暖。

    从二弟媳患病入院,到葬礼结束,高家姊妹5人,姑爷5个,对郭家找不出不周的地方。葬礼上,高娟的父亲虽然感慨女儿命苦,但为女儿短暂的生命中能在郭家度过二十几年,感到了欣慰。

    他说,也就是老郭家,谁家从得病到去世,不花自己家的一分钱?

    ·老郭家的骄傲

    老大出名了,最高兴的还是母亲,老叶同志走在街上都扬眉吐气,她再也听不到你们家老大傻的议论了,换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在邻居面前,母亲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话,有事找我们老郭家。

    可是,出名的老大,却和从前没啥区别。到了渍酸菜的季节了,老大早早地来到母亲家里,挽起了袖子,照样干粗活儿。

    有时,老大没进家门,做好事的消息就传过来了。邻居跑过来,对叶景兰说,老姐姐,别着急,你们家老大一会儿就回来,他看我们家老爷子干活干不动,正在我们家忙活呢。

    每逢这时,母亲就特别高兴,她总是告诫儿子,有了成绩,别骄傲,就像现在这样,好好地保留。

    郭明义安慰着母亲:妈,不会的,你儿子不会变,名气再大,我也是矿工的儿子,见着小孩,我都打招呼,我最怕的事情,就是大伙远离我。

    公益活动多了,见老大的面儿就少了,母子两人的交流,大多都在电话里。老大在电话里告诉母亲,又参加什么活动了。

    每逢这时,母亲就坐在电视机前,在屏幕上找儿子,好像能把儿子从电视里拉下来。

    2011年春节,郭明义是彻底地不能回家吃年夜饭了,因为郭明义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夜幕徐徐降下,位于鞍钢齐大山矿家属住宅区中一栋普通的4层居民楼里,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母亲叶景兰身边,谈笑声中,等待着央视春晚郭明义身影的出现。全家9口在12平方米的房间里显得有些拥挤,但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却让人羡慕不已。

    母亲打趣地说,别看咱这屋子小,这是郭明义他们兄弟几个最喜欢来的地方!

    郭明义的三弟郭明春说,大哥每年在吃团圆饭的时候都要给大家讲上几句,告诉弟弟妹妹,两口子过日子一定要互相体贴、互相关心,不能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家和才能万事兴。

    当春节晚会主持人朱军走到郭明义等几位道德模范跟前,宣布他们将给全国人民拜年时,一家人的目光顿时集中在了那台彩电上,郭明义言语不多,甚至有一点因为激动带来的紧张,可语调却铿锵有力。母亲激动地说,老大虽然没在家吃上年夜饭,但我心里更高兴,这孩子真是有出息!

    女儿郭瑞雪自豪地说,爸爸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爸爸就是我的榜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