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能给你什么-引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0年8月1日,对于我们的主人公郭明义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他不会想到,这一天,他的那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会深深地吸引住一个不分昼夜操劳国事的人,让这个人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着他的事迹,为他感动,为他奋笔疾书。

    那一天,郭明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和平常一样,伴随着黎明的一抹光亮,早早地来到鞍钢齐大山铁矿的采场。所不同的是,复员军人郭明义在迎接这一天第一缕阳光的时候,给每一名工友都敬上了一个特别标准的军礼。

    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

    那一天是星期日,本该是郭明义休息的日子,可是,这位忙惯了的采场公路管理员依旧惦记着作业区里的公路,早早地进入工作岗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一天,一位操劳国事的人同样没有属于自己的星期日,处理完繁忙的国家大事,阅读成了他难得的休憩方式。当新华社一篇介绍郭明义事迹的文章跃入他的眼帘时,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读罢这篇长篇通讯,他提起笔来,写下如下的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个人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毫无疑问,像许多年前的雷锋一样,郭明义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名字变成了一个爱的符号,一个奉献的标志。

    半个世纪的时间悄悄地流逝过去,我们沿着郭明义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壮年的足迹寻找下去,就会发现:郭明义的奉献是超乎寻常的奉献,郭明义的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大爱。所有认识郭明义的人,了解郭明义的人,对他的赞许是众口一词,没有杂音。在他的身旁,我们处处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

    一个人把人做得如此纯粹,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不解与猜疑实属正常,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没有毛病呢?可是,在郭明义身上挑毛病,如同在透明的玻璃上找瑕疵一样艰难。我也曾对此产生过疑问,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曾三次深度采访和体验生活。为了找出郭明义身上的缺点,我在齐大山镇一家小饭店吃午餐时,与店主和店员聊得火热,除了郭明义身上数不胜数的优点,还想聊出来他还有啥毛病。没想到,我竟然遭到了店主的白眼,刚才还是春风扑面,马上就变得怒气冲天了,指责我,哪儿有夸人还夸缺点的。再说下去,就有可能被人家轰出小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郭明义的议论越来越多,我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近,他在我头脑里的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疑问这块坚冰逐渐被他炙热的阳光给融化了。

    因此,我愿与读者同行,回顾郭明义的人生历程,走进郭明义的内心世界,与读者共同解读郭明义。

    如果把郭明义比喻成一部书,他就是一部深奥的书,厚重的书,复杂的书,却也是一部简单的书。

    说他深奥,是因为他所有的付出都超乎寻常,达到极致,让常人难以理解,难以相信;说他厚重,他的精神品质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对理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说他复杂,许多事情,他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甚至是一意孤行,像谜,让人猜解不透;说他简单,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干脆简洁,如一汪清水,透彻到底。

    自从2010年8月,我随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联合调研采访团采访郭明义之后,一直在啃郭明义这部难懂的天书。有时,他的简单如同围棋的棋子,一黑一白,一目了然;有时,他就像充满玄机的棋局,深邃,深刻,深沉而又深远。半年多来,随着采访与体验生活愈加深入,我与他的心灵越贴越近了,这部天书,我也是越啃越有滋味。

    奇怪的是,我离他越近,对他的理解却越模糊,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无法立刻给读者答案,只能像一位辛勤的淘金匠,把郭明义沉淀在生活深处的点滴闪光点聚集起来,多侧面地展示出去,与大家共同分享郭明义,理解郭明义,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郭明义。

    钢,从粗砾的矿石到国家建设的脊梁,需要化为齑粉,烈火焚烧,千锤百炼,才可跨越长江,编织“鸟巢”,成为支撑未来的栋梁。

    人,从咿呀学语到成为民族之英俊,亦需历经风吹雨打,承受反复淬火,方能百炼成钢,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种。

    郭明义之所以成为如今的郭明义,是大东北这块热土,是部队这所大学校,是鞍钢这座大熔炉,是时代的洪流,把他打造成了时代的楷模。

    当你来到鞍钢,走进矿山,看到变形金刚一般威武庞大的电铲、电动轮将整座山峰吃掉的时候;当你来到选矿厂,看到硕大的池子,翻江倒海滚动着矿浆,将历经遴选的铁矿粉源源送出的时候;当你看到耸立的高炉将铁粉焚化成红流,滚滚流淌下去的时候;当你走进宽阔的轧钢生产线,看到厚厚的钢板化成薄如纸片的卷板时,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博大,什么叫壮观,什么是钢铁的意志,什么是钢铁的性格。

    鞍钢,这座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不仅为共和国奉献钢铁,还奉献出一代又一代和钢铁一样坚强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著名劳动模范就多达70余人。

    1948年2月19日,伴随着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鞍山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可鞍钢已经在战乱中千疮百孔。老英雄孟泰组织工友,没日没夜地收集废旧材料,开展“献交器材”运动,车拉人抬毛驴驮,把器材送进“孟泰仓库”,在荒芜的土地上,把老高炉重新矗立,炼出了新鞍钢的第一炉铁水;走在时间前边的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六七倍,大轧辊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领导倡导“全国支援鞍钢”,“为鞍钢就是为全中国”,许多热血青年把去鞍钢当成抗战时期的去延安,为新中国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杰,五百罗汉聚鞍山,建设百废待兴的鞍钢。曾经解放过东北的四野师团职干部不恋官位,不恋城市,转业到鞍钢,宁可当车间主任,做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奠基石。还有那些来自全国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千军万马,齐聚鞍钢,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挺起脊梁。

    1958年8月,报名参加鞍钢建设当推土机手的雷锋也是其中一员。雷锋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车,从遥远的湖南奔赴鞍山,身高不够,即使站着开推土机,也要把建设祖国的热情释放出去。

    在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在这个容纳五湖四海的地方,宽容与奉献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这一习惯延续下去,持续了一个甲子,仍绵延不息。所以,新时期的鞍钢,出现郭明义,已不足为奇。

    至于郭明义的事迹,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做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15年,起早贪晚,不休节假日,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在鞍钢工作28年,总收入29万元,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累计捐款14万元,除保证自己最低生活标准之外,基本上倾其所有;20年来,累计义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几乎是个人献血的极限。虽说这些都是简单的数据,可每一桩每一件每一点每一滴都充满着温暖、温情与温馨,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虽然这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事儿,可这些小事累积起来,却是既平凡又非凡。说平凡,是因为这些事情谁都能做得到;说非凡,谁能把这些事做得这么执著?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侠,有人说他义,有人说他神经不正常,也有人说他一根筋。有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热泪盈眶;有人为他振奋,认定这是一种民族美德发扬光大;有人坚定不移地跟随着他,形成了爱的浩荡大军;也有人对他不理解,向他质疑;还有人不相信这是真的,认为一个人奉献了这么多,还是人吗?

    面对着蜂拥而来的记者,郭明义最怕的事情就是被拔高了,被神化了,他自己说,真的那样,就不是我了。

    在与我多次的交流中,郭明义一再强调,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做的也是普通的事儿,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真实地把我写下来就行了,别往我脸上贴金。

    是啊,长期以来,在脱离现实、高不可攀“高大全”典型的熏陶下,构成了人们世俗与理想、鄙陋与崇高、平庸与伟大、学习与反感的交织。一方面,我们在翘首期盼着道德与理想的光芒;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典型产生着不可名状的逆反心理。

    我们在迷惑惘然之中,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苦苦地寻找着生命的价值,却如灯下黑一般,忽视了身边的郭明义们。

    典型更需要有人性的价值。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写郭明义呢,说说吧,他不顾一切地做好事,到底图的是啥?我一时语塞,因为我真的没有发现,郭明义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目的性,除了注重做这些事情的过程,没有功利色彩,做过了一切也就结束了,如同吃饭一样简单与习惯。同样的问题,也有人直截了当地问郭明义,你这样做,图的是啥?他很朴素地回答,见到穷人,我就落泪;见到困难的人,我就心酸。不帮他们,我就寝食不安,如果非让我说出图啥,我图的就是贫困的孩子有学上,图的是身边的工友不再有困难,图的是挽救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

    郭明义太实在了,他始终以底层百姓的心态对待一切,从来不给自己的行动戴高帽,找理性的高度。

    我心底突然涌上一种困惑,有人说时代变了,雷锋走远了。当执著地践行雷锋精神的郭明义站在我们面前时,有人居然产生出一种陌生感。也难怪,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扭曲,利益取代了许多人的价值取向,衡量人的尺码从道德不自觉地转向了功利。有这一叶障目,我们当然就看不见郭明义,读不懂郭明义。如果我们移开“利”这枚挡在眼前的“树叶”,就不会再鼠目寸光,会訇然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更斑斓的色彩。

    我曾看到过一份国外的资料,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是日本和北欧一些国家。论人均收入、个人财富和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富裕、保障体系最完备、人们的生活最不应该有忧虑的国家。那些选择告别痛苦去亲吻上帝的人,他们的财产都比郭明义多,生活条件都比郭明义好,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么不幸,而我们的郭明义只需简简单单的温饱,却如此的快乐与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不等于财富,也不与财富相伴共生。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生价值的体现,心灵的健康才是幸福之源。

    郭明义是个生产幸福与快乐的人,他把给予看成生命中最幸福的事儿,就像太阳,从不向别人索取温暖。

    我不想为郭明义辩解,也不想为他唱颂歌,只想踏踏实实地,从点点滴滴入手,讲述他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与他一起成长,一起成熟,一起让清纯的风吹进人们的心灵,吹散所有的阴霾,把一个透明的郭明义献给读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