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尾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拈花一笑

    禅宗里有个着名的典故,说一次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拈起一朵花,却不说话。大家都不知其意,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佛法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一笑”的由来。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至高境界。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曾经有一天,为医院拍专题片的导演潘引来,在饭桌上朗诵巴金先生的这首散文诗。他声情并茂,泪盈眼眶,他告诉我,运城市中心医院是他至今见过的最人性化的医院,柴瑞霁是他见过的少有的院长。

    “我动用了自己全部的技术来做这件事,因为我在拍摄中,一次次被院长感动。”他说。

    那一刻,我回想大半年的采访,觉得院长就像巴金先生笔下的飞蛾。

    我曾经问院长:“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院长轻轻地说:“放下。”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这是我想追求的境界。”

    “荣誉,成绩,赞扬,名声,都会成为生命之累。”那一刻,院长站在门诊部楼顶,目光掠过皑皑盐湖,凝望暮霭下的中条山。昔日的关公家庙、关公祖茔,如今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千年的宁静已被打破,让人敬畏的神秘感消失殆尽。世事永远被喧闹主宰,被功利驱使,被一切的物质所左右。深深的跪拜里,有几人是为曾经的忠、义、仁、勇所感动?缭绕的香烟里,有多少是对千古武圣的虔诚敬畏?一年又一年的祭祀里,万千朝拜者祈福、祈财、祈寿、祈官、祈命运、祈前程、祈所有看得见抓得住的物质享受,有无在追求“东方之神”的义薄云天气贯长虹的精神?

    夕阳下的凤凰城沐浴着一层金色,繁荣,和谐,歌舞升平。

    楼顶上的院长柴瑞霁沐浴着一层金色,沉静,笃定,淡然从容。

    你是谁?你是社会赋予的符号,儿子,丈夫,学生,老师,校长,院长,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建设功臣,等等,“小我”而已。那么,你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他一次次问自己。

    无意中读到他一组文字,准确地说是:诗,与往日读到的他的中医药学论文大相径庭,灵动的文字,脱俗的思维,奇异的感受,让我叹为观止,继而深思。

    他曾经采撷回一束芍药,静静地看,体味,感悟。随即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连续五天。题目叫《子夜观花》。

    2009年4月23日子夜

    柔和的灯光下,凝神觉察夜幕下采撷的一束花。

    含苞待放的花束中,有一朵刚刚绽放。

    花瓣卷曲外伸,根部白中兼粉,梢部粉中有白,粉白之间调和得如此自然,循序以往的思维习惯,仍然继续花色的反复察观,突然有一种新的发现,原本的粉白花色之间,没有了明显的色泽界限,而且变幻得朦胧不堪。

    刹那间,我竟然失去以往的颜色概念。

    许久,空旷的脑海里浮出一丝从未有过的体验。

    所谓的界限,多是人为的非自然界定,这种界定更多的让人失去人原本的觉察。

    4月24日凌晨1点

    面对花的呈现,究竟是花瓣重要?

    花蕊重要?

    叶子算不算重要?

    谁能分得清楚?

    分清楚的时候,那还是花吗?

    4月25日晨起

    花瓣外展状地耷拉下滑,花边微微地向上向内包卷,花蕊上布满了金黄色的花粉,不时地在曲卷的花瓣中点洒。

    此时的花瓣绚丽不再,却盛载着花粉不间断地布散。

    花瓣的光彩从主角的位置自然隐退,渐渐地成为花蕊的陪衬。

    这种自然地淡出,成全了生命的另一种绚丽。

    人生难道不是如此吗?

    4月26日凌晨1点10分

    花瓣凋谢已很明显,金黄色的花蕊如同旭日,渐渐升至花的顶端。

    蕊穗成熟而有序地舒展,表达了生命的永续呈现。

    一切都那样自然,一切都那样开放。

    觉察之中我有所顿悟,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天地的沟通,人与生命的对话,欠缺的就是如此的开放与自然。

    4月27日零时

    花的形体不再柔软,花的颜色不再妖艳,花朵已经凋零得显而易见。

    然而,花粉却在成熟中不断迷漫,好像要把自己全部融入整个自然。

    视觉中的画面无法定格,等待着生命的新周期再次呈现。

    人会这样吗?

    当与生命呈现周期告别的时候,也会成熟地融入和谐的自然。

    我的觉察再次地朦胧,花已经成为自然的花和花的自然,人也将融入自然的人和人的自然。

    “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够唤醒人类(无论多么短暂)去正视他们自己最深处的本体——也就是他们的本质——之中的美丽。”

    “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觉察,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这本质就是在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的本质是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

    这是一位叫艾克哈特·托尔的德国人说的,他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2005年在美国出版后,与他的名着《当下的力量》一书风靡全球。他提供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人类意识的觉醒,而是人类整体意识的提升与转化。

    物质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我们对它的需要超过前者。而前者已是大同,后者能有几人?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得失心、执着心。”这是禅宗里有关放下的阐述。院长的“放下”怎样归属?

    “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顿悟”除了一生的修炼和刹那间的灵感,更多的是上天赐予的禀赋。外在的“放下”会有来自社会的动力,帮你放下,不放都由不得你。比如职位变动,比如公职退休,比如门前冷落车马稀等等。而内心的“放下”没有人帮你,只能靠自己。再看大千世界,内心放不下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人才不适应或者,痛苦?

    我相信院长“放下”的真正含义。知天命之年的柴瑞霁在经历过做大事的风风雨雨后,最知道自己的晚年需要什么,该做什么。父亲的教诲,医者的使命与责任,都不会因此而淡化。继续做一名好医生,继续讲学使更多的好医生成长、成熟,仍然是他不改的初衷。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运城市卫生局“关于成立运城市柴瑞霁名中医工作室”的文件批复送到了院长案头,“发掘整理柴浩然、柴瑞霁名老中医医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并汇编出版;培养柴浩然、柴瑞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使其临证精华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惠及百姓”,将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内容。还有,关于对《伤寒论》的最新理解,把自己多年的思考与研究付诸文字,用于教学;还有,做义工、讲学。可以断定,柴瑞霁这次的“转身”将是回归原本——医者。但人们可曾知道,此医者已非彼医者?2011年3月19日,柴瑞霁收徒仪式在中心医院小会议室举行。从北京赶来的科技部贾谦教授,运城市卫生局局长周迎、副局长田康立以及柴氏三兄弟和柴瑞霁夫人王丽娜,共同见证了这一特殊时刻。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柴瑞霁不但要带科班学生,而且用师承教育的方式收一名族外的徒弟宁云峰,人们在祝贺之时会肃然起敬。院长的讲话热情洋溢而不失真诚:“我为什么会选择今年带徒呢?一是新院已经建成运行了一年多,情况良好;二是在中医学术研究上,我觉得在通过这样一次经历后,有很多的开悟;三是我感觉自己心灵的修炼和觉察力的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如果说十二年是生命的一个轮回,我已经做好了在下一个轮回上的重点转移,我想应该叫回归中医、觉察中医、传承中医,成为我心理历史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我今年开始带徒的真正意思。”

    贾谦教授的一番讲话振奋人心:“我们国家、我们党、我们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医在保卫13亿人健康所起着的重要作用。所以呢,就在目前也开始意识到而且开始发文,卫生部52号文件就说了,师徒传承,出师后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等等。我们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在中医政策方面是越来越放宽了。所以我们相信十年、八年以后甚至快一点,三年、五年以后我们师徒传承很可能成为我们国家中医传承的一个主要形式……”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只是这山水看在眼里已是另有内涵在内了。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人生境界的一段阐述,我颇喜欢。说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亏大家,这词与境竟是如此地贴切,令人回味无穷。

    那天我与黄波一起去拍照,院长伫立于父亲坟前,沉默不语,他是否又在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

    他曾经说:“人其实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没有患者多年的信任,我无法成为出色的医生;如果没有组织的信任,我没有做院长的实践机会;如果没有那些挫折与磨难,我的生命不会如此丰富。我追求生命的价值,而非健康和寿命。”他的神情真挚,语气恳切,目光清澈如水,眉宇间洋溢着常人少有的超然淡定。我想起新院工程主体结构竣工时他的一段讲话:

    “感恩,是我们长期以来建立的一种情结和心态,此时此刻,我们只有用感恩表达我们的心愿:

    感恩党和政府对我们事业的一贯支持!

    感恩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我们提供这一历史机遇!

    感恩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关心!

    感恩所有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的辛勤劳动!

    感恩全院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一切!”

    我庆幸自己有缘将这一切诉诸文字。

    我感恩上天给了我书写这段历史的机缘。

    本文即将截稿时,我伫立在中心医院杏林广场新竖立的铜雕前,心绪难平。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的“凤泽人间”四个大字,褐色的凤凰头造型和她所涵盖的意义,让我顿觉所有的文字苍白无力。用柴瑞霁院长写在背后的文字做结束,再恰当不过。

    凤凰首铜雕辞铭

    运城市中心医院新院,于己卯年筹备,至己丑年落成,历时十年。虽经曲折磨砺,然决策应天时,选址得地利,兴建尽人和。聚条山之灵秀,汲卤海之福润。使命在肩,矢志不移,终成此巧构宏建,泽披一方,惠及百姓。

    立凤凰首铜雕于杏林广场,寓意有三:一为运城市古有凤凰城之名,新院地处市区至高之处,位居凤凰之首;二为寄望新院成为引领河东及秦、豫周边医界凤凰之首;三为凤凰乃祥瑞长生之鸟,浴火重生,生命顽强。医院为救死扶伤之地,以凤凰之首祈愿民众福寿绵绵。

    心怀此志,亲历此举,适逢凤凰首铜雕铸成,征辞于余,感慨兴起,以诗赋怀。

    凤凰城里凤凰首,志创杏林第一流。

    且将初衷系民瘼,甘酬夙梦展宏猷。

    人生大任关天意,医道无私为世谋。

    有凤来仪祥瑞降,黎民从此得方舟。

    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柴瑞霁谨撰

    公元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这将是历史的见证。

    2010年12月29日第一稿

    2011年3月22日第二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