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瑞霁
院长明白,自从入党那天起,自己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组织。那么组织现在需要他做出牺牲时,他为什么会有满腹的委屈?
医院里议论纷纷,有说他想当官,拿全院员工的利益做交易;有说他拍胸脯充大头,盖新院不要政府拿钱,而大家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有人说要建广场,先还我们5000万,那不是你政府的钱,等等。
有朋友劝他:“俗话说官不盖衙,僧不修庙,当院长建新院本身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好了是大家的功劳,坏了得你柴瑞霁一人扛,还要落埋怨,何苦呢?”“你是院长,为什么要去想市长想的事?”
还有人说,柴瑞霁马上要调到省卫生厅当副厅长。当一位好心的朋友把这话送进院长耳朵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制造谣言的人太有心计了,甚至是特别狠毒的一招。他在告诉大家,这个关键时刻,院长要调走,什么意思?是领导质疑柴瑞霁的执政能力,还是欣赏他大刀阔斧全方位改革的魄力?或者,调走了息事宁人?无疑,这样的传言对他极为不利,甚至会瓦解已经逐渐形成的凝聚力。
他想起当初,突然一天早晨张贴在医院墙壁上的几十份小字报,那时他坐在院长的位置上才刚刚十天。“柴瑞霁是个野心家,利欲熏心,在卫校捞了几十万,买了个院长。尽快从医院滚出去!”如此小儿科的“下马威”和“欢迎词”也没有让他趴下,更没有影响他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思路往前走,而是成为他几年来激励自己的动力。但这一次绝非那样简单,也许,自己真的要栽倒在执着和一意孤行上?是自己错了吗?那么,群众看病难是不是现实?解决群众看病难是不是该做的事?如果该做,为什么不被人们理解?为什么如此艰难?为什么被裹进无尽的非议之中?
没有地方去解释,没有人去听你解释,甚至连个抱怨的对象都找不到。再说,解释了抱怨了就能让事情有转机吗?
组织有的是办法。组织是那么清楚这个柴瑞霁是最大的阻碍,打通了这道阻碍,就一通百通了。也就是说,柴瑞霁通了就会自己想办法去做班子和员工的思想工作,他应该有这个能力。
第一次谈话来了,市委书记黄有泉亲自出马。院长看到在座的还有唐大雄、李天祥、王赋、张建合。
“我整理了14条意见,希望领导能让我把话说完,处分也好,撤职也罢,我可以连公职一并辞去。”这是令在座的领导们没有想到的开场白。如果没有耐心听完他的话,说他是要挟领导也不为过。
一条,两条……院长越说越激动,沉重的语调,几分悲凉,几分无奈,最后竟然声泪俱下。平日他最讨厌抽烟,此刻却从身边的副市长王赋的烟盒里摸出一支,接着,又一支。屋子里烟雾腾腾,没有人打断他的话,也没有人阻止他发了狠地抽烟。说到第七条时,黄书记打断了他:“你有困难为啥不早说?”
院长说:“我不能把困难上交领导,那你们会说,要你这院长干啥?”
“只知道你是个好医生,好院长,人品好,工作努力,今天竟令我刮目相看,不知道你为了医院心里藏着这么多委屈。现在就当着我们几位倒苦水,憋在心里会憋出毛病的,市委还指靠你盖新医院呢。”
第二次谈话。
第三次谈话。
只黄书记和副书记唐大雄两人,参加的领导少了,话题却越来越深入,语气越来越恳切,气氛越来越融洽。
院长还是不表态,最初他多么希望以自己的抵抗来改变领导们的决定,但他又是那么清楚,这抵抗越来越软弱,这希望越来越渺茫。而且,他自己越来越觉得当初的理由如今似乎不再那么充分。深夜里他辗转反侧,悄悄问自己,我坚持的就一定是对的吗?那么领导们为了什么?
接着,黄书记不在屋子里说了,他亲自领着院长东南西北地跑,不辞辛苦地选地方。百勤公园,十里长街,周家坡,最后,指着河东东街新区以南的地方,说:“这里怎么样?”
院长心动了一下。
又一次和黄书记站在那块地方时,黄书记说:“想好了吗?这地方多好,北邻河东街,南靠盐湖大道,交通便利,视野开阔,给你四百亩,比原来大将近一倍,你想怎么盖就怎么盖,你要还不满意我就没辙了。”
那一刻,院长的眼眶又湿润了。他点了点头,同意了,同意得心服口服。他明明知道,同意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要面对,要化解,要解决随之而来的一连串反应:员工们会不会理解?班子会不会分歧?新的矛盾会不会出现?社会上的误会会不会加剧等等。就像把他架在火鏊上烤,不熟也要脱几层皮。可他别无选择。
后来,南风广场举行奠基仪式时,除了市委四套班子成员,医院的领导班子也被邀请参加。医院为全运城市民做出了牺牲,组织是知道的。老百姓知道吗?
428亩,土地置换后,互不找差价。
在几年后电视台的一期大访谈节目中,院长说:
“坦率地讲,那些天我简直度日如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那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次选择。”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时任市委书记的黄有泉同志亲自约我谈话,并与市政府领导三次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对运城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促使我把医院新院建设放在城市建设这一大框架下来思考。这是我原来所想不到的,对我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我是经历了一个由坚决不同意到思想发生转变、到最后完全同意的渐变过程。”
“现在看来,当初的用地置换对我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对整个城市建设来说更是漂亮的一笔。对我们来说,用地置换与其说是一次历练和考验,不如说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境界提升的过程,胸怀宽阔的过程与发展格局变大的过程。”
是的,没有这场变故,就没有今天的大医院。而这场变故带来的效果是:新院的建设周期延长了,但给了院长重新设计的机会,使人性化、现代化、数字化的一座绿色大医院在他手中变为现实。而且,还解决了员工住房这个大难题。
“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变化的未必都是坏事,辩证地看问题,就容易想明白道理。现在我其实特别感激那些曾经给我使绊子的人,当然,也许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上天想历练我,一次次考验我罢了。”院长说。
如今,夜幕下的南风广场霓虹灯闪烁,音乐喷泉的水柱此起彼伏地舞蹈,休闲的老人,嬉戏的孩子,跳舞的年轻人,大屏幕下看电视的民工,一派祥和景象。院长驱车路过时会不由自主放慢车速,心里充满温馨与宁静。舍弃“小家”顾全“大家”,值了!他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运城,我们每一个单位都是城市建设的一员。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热爱自己的城市,关注城市的建设,每个单位都能把本单位的建设融入整个城市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我们的城市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相信电视机前很多人,都会被院长这番话感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