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鲁迅。

    《狂人日记》由小序和13节日记组成,具体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他语无伦次,诚惶诚恐,周围人对疯人常有的围观、讨论,小孩子铁青的脸色,狗龇牙咧嘴叫几声以及街上女人骂自己的孩子的话“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等生活中常有的事,都会激起他内心的恐惧,又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的人吃人的故事,把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等等,都真实地展示出一个狂人多疑多虑的思维特点,体现出作家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但作家这里写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狂人,而是以象征主义手法通过狂人这一个活生生的形象,达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目的。狂人说的每一句都是疯话,但狂人说的话里都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精神,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揭示其“吃人的本质”,进行了犀利的批判。《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1921年8月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收录了诗人1918—1921年的诗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新诗集。《女神》对于封建主义的猛烈冲击,对改造旧中国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美好理想的巨大热情,都反映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特征,集中地体现了“五四”精神的本质。《凤凰涅槃》抒写了凤凰“集香木以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诗人旧我和旧中国的毁灭与新中国和诗人新我的诞生。《晨安》、《炉中煤》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正如作者所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上述诗篇即是对她的“恋歌”和“颂词”。《天狗》、《我是个偶像崇拜者》表现了张扬个性、摆脱束缚的自由精神。另有一些篇什则表现了对于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咏歌。《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征,诗体形式多样,尤以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最具特色。想象大胆奇特,气度宏伟壮阔,为中国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发展开创了一代新风。

    《沉沦》

    《沉沦》为郁达夫早期小说代表作。1921年写于日本,收入以此篇命名的小说集《沉沦》里。

    作品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他生活在异邦,由于祖国的贫弱,处处受到冷遇和屈辱,渴望得到友谊爱情而不可得,失望,苦闷,产生性变态,又为了发泄性苦闷,做了些荒唐事……主人公不甘沉沦而又无力自拔,自悔自恨而终至投海自杀,临死前怀着眷恋和激愤的复杂心情,面向祖国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以大胆率真的描写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统治毒害的罪恶社会,表达了对祖国早日富强的期望和对封建道德的叛逆,引起过强烈反响。但由于它带有颓废色彩,评价上历来毁誉交并。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的自我暴露,率真、热情又带有忧郁的感伤情调,体现着郁达夫早期的创作特点,也代表着创造社部分成员的思想倾向。

    《呐喊》

    《呐喊》为鲁迅192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入小说14篇,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作者自述,题名“呐喊”是为了“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部小说集清楚地显示了作者在沉寂10年后重新焕发的革命热情与斗争精神。作者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里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是《呐喊》与后来的《彷徨》的一个重要区别。其中的《狂人日记》是真正体现了五四革命精神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巧妙的构思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是全书的总纲。小说集最突出的主题是描写被沉重的宗法思想和封建伦理吞噬了的农民和乡镇贫民。《药》里的华老栓夫妻非但不理解革命者,还以夏瑜的血为儿子治痨病。《阿Q正传》里的阿Q至死也未能挣脱封建文化的精神奴役。《风波》里的七斤一家、《故乡》里的闰土、《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无一不具有“辛苦麻木”的性格特点。鲁迅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启发农民觉悟、深入思想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孔乙己》、《白光》则集中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而《头发的故事》、《端午节》又揭示出另一类曾经有理想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消沉与愤懑。这个主题在后来发表的小说集《彷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呐喊》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彷徨》

    《彷徨》为鲁迅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是继《呐喊》之后又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题名“彷徨”反映了作者在五四浪潮之后的精神苦闷和思想探索,笼罩着沉重而令人窒息的时代氛围。第一篇《祝福》和最后一篇《离婚》同样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在酒楼上》、《伤逝》、《孤独者》等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更典型地显示了作者这一时期新的思想特点和感情取向。吕纬甫、涓生、魏连殳都是封建文化的叛逆者,但在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长期斗争中,他们或消沉颓废,或绝望地反抗,或被迫放弃自己的爱情。鲁迅对他们自身的弱点有所批评,但更怀着无比的愤怒抨击那个扼杀他们的社会文化。《肥皂》、《高老夫子》中的四铭、高尔础属于另一类知识分子,作者无情地揭露了他们封建卫道士的虚伪面目。《彷徨》的艺术技巧更为圆熟,显示了鲁迅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呐喊》一样,在思想和艺术的诸多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啼笑因缘》

    《啼笑因缘》为张恨水1929年发表的一部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新闻报》副刊《快活林》连载后,引起轰动,是张恨水早期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了旅居北平的江南大学生樊家树与天桥唱鼓书的姑娘沈凤喜之间的恋爱悲剧。另外两条副线则是大家闺秀何丽娜对樊家树的热烈追求和江湖侠女关秀姑对樊的真挚感情与帮助。处在三个身份教养都极不相同的年轻姑娘之中,樊家树独对沦落风尘的沈凤喜一往情深,即使沈凤喜成为军阀刘将军的爱妾,他仍不改初衷。凤喜贪图荣华,安于刘府生活,后因刘将军怀疑她有外遇,被摧残折磨致疯,赶出刘府。关秀姑为了报答樊家树“分金续命”之恩,乔装混入刘府,杀死刘将军后,和父亲飘然而去。到最后,剩下樊家树面对深情的何丽娜,手里握着关秀姑留下的一枝鲜花,惆怅不已。小说熔言情、侠义小说于一炉,兼收章回小说的传奇性与现代小说诸种技法,在迎合市民读者层阅读心理的同时,强调事件的社会意义,具有鸳鸯蝴蝶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特征。小说尽管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但故事本身寓含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达到的认识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家》

    《家》是巴金的著名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931年4月发表在上海《时报》上。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发生在高家这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故事。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已经十分腐朽,在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帷幕后,整个家族统治阶层内部相互倾轧,卑鄙龌龊。为了维护吃人的礼教和家族权威,许多美丽而善良的青年女性被这个大家庭吞噬了。作品通过鸣凤、梅表姐、瑞珏等人的悲惨命运,控诉了这个封建家庭的罪恶。小说主人公觉慧代表觉醒了的青年一代,他接受新文化的洗礼,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出出悲剧,认识到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只能毁灭自己并导致更多不幸,因此坚决奋起抗争,最后冲出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牢笼。《家》和后来的《春》、《秋》共同构成“激流三部曲”,《家》中的许多人物性格在后面两部小说中有进一步发展。作者贯串在作品中的炽热情感极富吸引力,这使《家》成为几代青年反封建的重要启蒙书,至今为广大青年所喜爱。

    《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3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颇有才干也很想有所作为的民族资本家,他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是贯串全书的主线。小说以生动的情节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现实都不允许吴荪甫所代表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振兴民族工业。他联合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在内外交困中焦头烂额,他所收买并企图加以改造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脱不下的“湿布衫”,赵伯韬操纵的金融市场使他作为权宜之计而钻进去,然而丝厂和公债投机一败涂地。加上政治局势的动荡、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这一切使吴荪甫只能在疯狂的放纵中宣告自己的彻底失败。小说体制宏大,结构谨严,围绕吴荪甫成功地塑造了上海十里洋场的众多形象,语言简洁细腻,显示了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的特点。《子夜》奠定了长篇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

    《雷雨》

    《雷雨》为曹禺创作的第一部话剧,1934年在《文学季刊》发表后,引起轰动。作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和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中,讲述了两个家庭30年来错综复杂的血缘、爱情、阶级的纠葛与冲突。资本家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对丈夫的专制、冷酷十分不满,她渴望自由和爱情,三年前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周萍逐渐厌弃这种关系,与侍女四凤发生恋情。繁漪为了留住周萍的心,下令辞退四凤,当四凤的母亲来周家领女儿时,与周朴园相遇。原来,四凤母亲即是30年前与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又被周家逼走的侍女侍萍。这两个儿子一个是在周朴园的煤矿上带领工人斗争的鲁大海,一个即是周萍。当周萍和四凤得知他们是同母兄妹后,双双自杀。繁漪生子周冲也不幸触电身亡。悲惨的结局正暴露了周家这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全剧情节曲折紧张,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丰满而鲜明,他们各自迥异的经历和命运至今对读者和观众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以湘西村镇生活为题材的著名中篇小说。作品主要写茶峒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都爱上了老船头的外孙女翠翠,两个人商议各自献上自己的歌声,由翠翠选择。天保感到自己没有希望,毅然驾船下滩,中途遇难。傩送十分哀伤,也出走他乡。老船头难以忍受这沉重打击,在一个风雨之夜,溘然逝去,留下翠翠一人。好心的船总要接翠翠到城里去住,但翠翠决心在河边守候外公的坟,等待傩送归来。小说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在近代文化与自然文化冲突中的态度,作家热情地歌颂了这个闭塞、落后,更多地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环境与生活在这里的那些淳厚、古朴、真挚的人们。小说语言流畅优美,技巧稔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的重要收获。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风》上连载。

    小说描写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他拉上租来的洋车后,最大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凭着年轻力壮和吃苦耐劳,他用三年买上了车。可刚拉上不久,就连人带车被乱兵抢走,所幸他冒险逃回,还拉回三匹骆驼。祥子卖了骆驼又去拉车攒钱,第二次又被侦探把钱敲走。虎妞对他的那摆脱不掉的爱情和婚姻更给他带来磨难。虎妞是车厂老板的女儿,泼辣、粗鲁、厉害、老而且丑,虽然她对祥子的爱也出于追求幸福的愿望,但祥子并不爱她,而更爱小福子。后来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能卖掉那辆用他的积蓄买来的车为她办丧事。祥子个人奋斗中的三起三落,使他觉得那买车的微薄愿望只“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最后,当小福子因被卖到“白房子”(妓院)而自缢,上进好强的祥子终因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而自甘堕落。祥子的悲剧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

    小说围绕祥子的经历展示了北京生活的广阔画面,不少描写点染出鲜明的风俗画、世态画,是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最优秀的长篇之一。

    《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为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43年。

    小说描写太行山区根据地一对青年恋爱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在新的民主政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主,却受到落后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和恶霸金旺、兴旺兄弟的恶意破坏,但这一切都无法压制小二黑和小芹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愿。当二诸葛为小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做童养媳时,小二黑不认账,对父亲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小芹也不承认母亲三仙姑为她定下的婚事,把彩礼扔了一地。最后区政府教育了二诸葛和三仙姑,惩治了恶霸金旺、兴旺,使小二黑和小芹得以幸福地结合。作品热情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对塑造得十分生动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给予了善意的讽刺。小说体现了翻身农民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在开创作家民族化、大众化风格上有重要意义。

    《白毛女》

    《白毛女》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1945年5月第一次在延安公演。

    在飘着雪花的年关之夜,贫农杨白劳带着两斤白面、二尺红头绳和一张门神躲债回家,希望与相依为命的女儿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却被地主黄世仁逼着将喜儿顶债。当他被迫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之后,悔恨交加,服卤自尽。喜儿到黄家后,遭黄世仁奸污,但她为了报仇,没有重蹈父亲的老路,而是逃入深山,在非人的条件下顽强地活了下来。由于缺少阳光和盐,头发全白了;又因偷取庙中的供果,被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喜儿终于得到解放。歌剧通过喜儿传奇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在演出过程的不断修改中,喜儿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她代表千千万万贫苦农民倾诉了自己的苦难,喷发出积郁心头的对地主仇恨的火焰,大声唱道:“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喜儿是一个带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复仇女神,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彩。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在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艺术感召力。

    《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写于1945年10月。1946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1946年11月太岳新华书店出版。

    诗歌在土地革命波澜壮阔的背景下,描写了贫苦青年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故事。“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诗篇用精彩的诗句塑造了两位主人公的优美形象,并把他们在恋爱婚姻中的悲欢离合与革命的曲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作品歌颂了农民的翻身胜利,也歌颂了王贵和李香香纯真的爱情,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和整个阶级、时代的密切关系,是陕北农民革命的一首壮丽的史诗。

    诗篇从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通篇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形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所形容和比喻的又多取于人民自己的劳动生活和对于自然美的领略,新鲜丰美,精彩贴切。全诗节奏流畅明快,自然和谐,语言朴素而又富于形象美、音乐美,使诗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老舍创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小说描写了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城内小羊圈胡同发生的故事。住在这条胡同里的“四世同堂”的祁家,是小说的中心。父亲祁天佑是一个本分商人,在日寇占领北平后,逐渐觉悟。他的三个儿子则走上不同道路。老大瑞宣从最初的苦闷和惶惑中挣脱出来,先在英国使馆工作,后来又与抗日力量建立联系,参加了反日斗争。老二瑞丰经不起生活的磨难,沦为汉奸,老三则较早离家出走,直接参加了抗日斗争。围绕祁家的悲欢离合,作品还描写了“大赤包”、钱默吟、小崔等人在敌伪统治下的不同遭遇和生活道路。小说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普通人民群众,揭露了日寇在北平所犯下的兽行和汉奸卖身求荣的无耻嘴脸。小说对北平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的描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对参加正面斗争的人物形象如老三瑞全、钱默吟等,刻画得不够成功,这和老舍本人抗战期间始终在国统区生活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小说被搬上电视屏幕,获得巨大成功。

    《围城》

    《围城》为钱钟书19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从欧洲“游学”归来的方鸿渐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段生活经历,辛辣地讽刺了所谓教育界的种种丑相,并有力地鞭挞了混迹其中的所谓“知识分子”。

    《围城》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虽略具真实,但人物却全是虚构的。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某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大获成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丁玲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为解放区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小说以土改工作队进驻暖水屯后“统制果树园”和分地为基本线索,多层次地描写了笼罩着骚动、兴奋气氛的暖水屯贫苦农民与地主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地主钱文贵是反土改的核心人物,他让儿子参军捞一块军属招牌,伙同白娘娘搞迷信蛊惑人心,调唆地主李子俊蠢动,尤其是逼迫侄女黑妮勾引农会主任程仁,构成小说的重要情节。强烈要求翻身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种种弱点的贫苦农民张裕民、程仁,在工作组帮助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带领广大农民经过反复斗争,终于斗倒钱文贵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取得土改的初步胜利。小说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成就,对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农民的精神负累与解放要求之间的冲突,工作组成员在气质、个性、认识水平诸方面的差异,都刻画得生动逼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语言细腻,心理描写颇具特色,是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写于1948年,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小说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展示了解放区“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土地改革运动。上部写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的进攻,下部写与另一种类型的地主杜善人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农村政权变质、改造二流子、改革旧婚姻、肃清特务、分果实、参军支前等广泛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土改运动的全貌,歌颂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飞奔的革命精神。

    作品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一批新型农民形象。赵玉林与土匪斗争时英勇牺牲,郭全海新婚不满一月即带头参军,在分配土改胜利果实时他们都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就艺术形象的塑造来看,赶大车的老孙头塑造得最成功,也最生动。他世故圆滑,私心重,好夸口,嘴硬胆小,幽默风趣中带点江湖气味,但内心深处有翻身的热望和明确的是非,当看到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积极投入了斗争。作家满腔热情地写出了老孙头可爱又可笑的复杂性格。

    作品以土改斗争发展为主线,把一个个人物编织在故事线上。有些场面如“分马”,写得层次分明,有声有色。作品采用东北农民的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

    《红旗谱》

    《红旗谱》为梁斌的优秀长篇小说、代表作。1957年出版。

    小说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和地主冯家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朱老巩、严老祥大闹柳树林,赤膊上阵,结果失败,朱老忠、严志和继承了父辈的斗争精神,但直到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反割头税斗争以后,才显示出斗争的风采和反抗的力量。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朱二贵生正逢时,从共产党那里接受了马列主义,走上了崭新的斗争道路。作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和不同的生活斗争道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性过程,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朱老忠是作品中塑造得最有光彩的形象。他的口头语是“出水才看两腿泥”,并且有勇有谋,既坚且韧,慷慨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找到党后,又在革命理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叱咤风云,撼天动地,表现出中国传统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转化,他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巨大历史容量的艺术典型。

    小说采用“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小说更细一些”的写法,语言通俗、精练、自然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红旗谱》的第二部《播火记》,描写了高蠡暴动的壮阔图景,196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表现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面貌,1983年出版。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为曲波的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

    小说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一场特殊的战斗。描写的是:东北解放区为了巩固后方、保护土改、支援前线,组织了一支36人的解放军小分队,在林海雪原中与数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残匪周旋作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全歼匪徒的故事。作品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等几次战斗为主线,表现了侦察战士非凡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显示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像杨子荣的孤胆、栾超家的灵敏、刘勋苍的骁勇、孙达得的善行,还有少剑波的多智等,都体现着高度理想主义精神。而奇异的自然环境和惊险曲折的情节也都使作品充满传奇色彩。但作品又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人物虽神奇并不荒诞,情节虽曲折并不离奇,既富于实感,又引人入胜,注意保持和运用民族风格,如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多变等,都使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杨沫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

    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阶段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在20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她曾经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而离家出走,反抗包办婚姻,也在爱情生活里走上过迷途,与利欲熏心的余永泽生活在一起。在这一切都破灭时,她遇到了共产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道路。作品通过描写她与余永泽从同居到决裂的过程,从她与共产党员卢嘉川及其他革命青年的交往以及狱中的生死考验等,真实地描绘出她苦闷、幼稚、狂热、觉醒的种种精神状态,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她成长中曲折复杂的过程,使这个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小说还以广阔的视野描写了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面貌和命运。这其中既有在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给了她很大指导和帮助的卢嘉川、林红、江华等“党的使者”的形象,也有在严酷考验面前投降叛变的戴愉,不顾民族命运、一心追求个人名利的余永泽,追求个人享乐而堕落为资产阶级玩物的白莉苹,还有更多的在时代召唤下日益觉醒和奋起的许宁、王晓燕父女等。这些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

    小说规模庞大,结构完整。广阔的生活,众多的人物,都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过程贯穿起来,线索单纯而明晰,是新中国成立后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创业史》

    《创业史》为柳青的长篇小说。1959年发表。

    小说通过对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的真实描写和对各种典型人物的精心塑造,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图景。第一章中富裕中农郭世富新房上梁的鞭炮声,吸引了所有庄稼人的目光,而土改时的老党员、有能力的郭振山召开的活跃借贷会却以难堪的失败而散场,富裕中农们不愿再借出粮食帮助困难户度春荒。就在这严峻的时刻,梁生宝和他的互助组作为一种新的势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从郭县买回稻种,要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一增产措施比郭世富新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他组织人们进山割竹,帮助困难户度过春荒的举动也在庄稼人心里掀起波澜。作品通过与“三大能人”——富裕中农郭世富、反动富农姚士杰、党内自发势力代表人物郭振山的种种矛盾斗争,写出了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也通过梁家草棚院里梁三老汉与梁生宝的父子冲突,表现了新旧两种不同创业道路的斗争。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土改后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它正在朝什么方向发展变化。作品中的梁生宝、梁三老汉及“三大能人”等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

    小说以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风习色调相结合,构成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当代文学中描写农村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

    《红岩》

    《红岩》为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1961年出版。

    小说是以国民党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革命者的斗争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主要描写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在白公馆、渣滓洞牢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塑造了许云峰、江雪琴、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许云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职业革命家,他一出场就果断处理沙坪书店事件,在新生茶园突遇叛徒、特务,主动将他们引向自己,掩护市委书记安全转移。在与世隔绝的黑暗单人牢房里,他赤手空拳挖洞,打开了一条通往新生的巷道,却把这条生命之路留给了战友。江雪琴有着纯洁的党性,在去华蓥山的途中,看到丈夫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她震惊、悲愤、痛不欲生,又以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化悲痛为力量。特别是牺牲前,她像往常一样,从容镇定,梳理好头发,换上蓝旗袍,实践了她自己所说的“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反面人物徐鹏飞也是一个很鲜明突出的形象。

    小说主要围绕着狱中斗争展开,同时穿插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斗争。三条线索相互联结又都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出了黎明前光明与黑暗的最后决战。整个作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洋溢着磅礴的气势和悲壮的气氛。

    《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为张洁创作的一部反映改革初期我国工业战线改革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围绕中央某重工业部和所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故事情节。副部长郑子云和厂长陈咏明代表的改革派努力探索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科学化,应该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以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为代表的保守派,思想僵化,玩弄权术,坚持陈腐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小说在较为广阔的画面中和较高的权力层次上,描写了这场改革与反改革的复杂斗争,从中央的部长、副部长到基层的厂长、生产班组长,从重大原则问题到家庭生活的纠葛,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这场席卷中国的改革的极端复杂性、艰巨性。小说坚持现实主义方法,既写出了这场伟大革命的希望,也真实地反映了改革的重重困难,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为近距离反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小说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人生》

    《人生》为路遥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3期。

    小说描写主人公高加林曲折的人生。在离县城19里之遥的高家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向往现代文明,再也不愿像父辈那样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可那极合自己心意又充满希望的民办教师的职位,却被党支部书记的儿子顶掉了。虽然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以及她那执著的爱情抚慰了他焦灼的心灵,多少给了他在土地上生活下去的勇气,但农村的贫瘠闭塞和落后还是使他窒息,一心想着出去工作。由于叔父转业到地方,那些搞不正之风撤掉他民办教师的人,又主动为他走后门,使他一夜之间成了县城的主人,当上了令人羡慕的记者。有了可以施展才智的工作,他积极肯干。但新的境遇也刺激了他更大的欲望。“我联合国都想去!”为了再从县城去大城市,他抛弃了巧珍,和可以带他去南方大城市的高中女同学黄亚萍相爱。结果,走后门的事败露,他不得不与亚萍分手。当他重新回到高家村时,巧珍已经结婚。他在孩子们“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歌声中,紧紧抓着两把黄土,叫着“我的亲人哪……”

    小说在描写高加林的复杂性格时,展现了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使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城乡“交叉地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以及以此交织出的绚丽色彩。《人生》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为李存葆的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2年第6期。

    小说描写一个普通连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前后的动人故事。高干子弟赵蒙生在母亲的安排下,搞“曲线调动”,来到连队任指导员。来自沂蒙山区的连长梁三喜,带着革命老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宽厚待人,还一再推迟探亲假。要打仗了,作为指导员的赵蒙生却神不守舍,急于调出连队,因此受到了“牢骚大王”靳开来等的抵制,也受到了外号“雷神爷”的雷军长的当众批评,这终于唤起了他不甘落后的思想和作为一个将军后代的自尊,他下决心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副连长靳开来赴汤蹈火,英勇牺牲,却由于平时常发牢骚——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不正之风的愤慨——连三等功也没评上。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留下的却是一张“欠账单”。他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带着干粮,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连队,拿出抚恤金和卖猪的钱,替烈士还清了账。

    小说敢于正视和表现军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写出了战争造成的生离死别,讴歌了英雄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精神,风格悲壮。《高山下的花环》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钟鼓楼》

    《钟鼓楼》为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载《当代》1984年5— 6期。

    小说以北京钟鼓楼下一座四合院居住的9户人家为中心,围绕薛家婚宴,描写了30多位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展现了当时北京市民社会的广阔生活画面。作家力图在1982年12月12日这个时问的切点上,挖掘出蕴涵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横向上,把四合院中的修鞋匠、厨师、园林工人、司机、医生、京剧演员、编辑、售货员、家庭妇女等普通市民与整个北京市民社会联系起来;从纵向上,又把他们与整个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形成、演变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冲突、融汇过程。被人称为“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社会生态群落图”。小说结构新颖,没有一条显明的主干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围绕薛家婚宴,一一展现发生在这个四合院中各家各人的无数零碎的、片断的生活事件,造成一种橘瓣剥离式结构。小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