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历史中探寻人性的光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评尤凤伟的中短篇小说吴义勤

    在当代文坛,尤凤伟绝对是最为勤奋的作家之一,年届七旬仍笔耕不辍,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小说的关注点也一直紧随时代的发展而移动,与时俱进。这背后,是作家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是为时代正名、为历史反思的担当之心激发出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旺盛的创作力。与此相对应的是他小说创作的关注点一直聚焦于“历史”和“时代”这两个关键词上,反思历史、呈现时代是他小说永恒的追求,这一主题不仅贯穿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亦有鲜明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凤伟创作了一批艺术水准颇高的中篇小说,如《山地》《生命通道》《石门夜话》《石门呓语》《五月乡战》《生存》等等,这些小说在叙述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借助于“历史空间”来重述一个个光辉或苦难的故事,通过重返“历史”来再现故事、重塑人性,在历史的阴影中探寻人性的光芒。这一叙事特点不仅为他避开了许多敏感的现实暗礁,也为能够真正再现人物提供了可能。

    如发表于1996年《当代》第1期的中篇小说《生存》。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村庄在艰难的战争形势和经济困境下,如何顽强求生的故事。在小说中,宏大的抗战只是故事的“背景”和介入故事发展的一个分支力量,而不是要正面强攻的主战场,小说的人物主角也不是冲锋陷阵的持枪英雄,而是在炮火覆盖之下危如累卵的平民百姓,在他们身上,显现了人性更为复杂的一面。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舞台,围绕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对于村长赵武和他的众多村民而言,生存的问题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环境下如何不被炮火吞噬丢失性命。原本石沟村已经凭借地处偏僻的天然屏障避开了炮火和日军的侵扰,但两个俘虏的到来让形势骤然变得紧张,随时有激化矛盾、引来日军的危险。另一方面,吃饭问题已经严重危及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小孩子已经被饿得“睡了过去”。对于两个俘虏而言,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不管是翻译官周若飞还是日军军需官小山万太郎,成了俘虏意味着已经被死神所捕获,所以自始至终,他们都面临着如何生存(活下去)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小山万太郎的态度有一个多次转变的过程,从开始的绝食拒不投降到吃煎饼,再到临刑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同赵武做交易,生存是推动他转变态度的根本动力。尽管从结局上看,村民们的求生之路以失败告终,但不同个体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不同抉择令人深思和感慨。小说成功地借助抗战这一“道具”重新审视了个体精神的复杂性。

    发表于1992年《时代文学》第6期的中篇小说《石门夜话》对这一叙事策略有更为极致的体现。土匪横行的时代显然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这时代究竟是何年何月并不重要,因为这不过是小说故事借以栖息的一个空间而已。对小说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在土匪与女人这刚柔两极之间接通情爱的通道,如何让隔着血海深仇的男人女人卸下现实的枷锁拥抱在一起,在看似不可能中实现可能。在这一个过程中使叙述得以抵达对岸的渡船便是“夜话”。小说紧紧围绕“话”字做文章,将话语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匪首二爷的耐心、故事、对话语游刃有余的把控、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洞悉,让他最终俘获了女人。石门夜话,不是废话,是一层层深入心灵的情话。在这篇小说中,尤凤伟对于女性情感心理的把握极其细腻精准,女人心理防线的一步步后退直至“缴械”的过程都呈现得细密真实。作者成功地在浩大的历史中捕捉到男女之间被遮蔽的情感密码,在大历史中探寻出人性的光芒。

    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尤凤伟也在密切注视时代的细微变化,对于社会潮流和风气的变动有敏感准确的把握和表现。发表于2014年《小说月报》(原创版)第6期的短篇小说《金山寺》是一篇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官场小说、反腐小说。它以洞悉官场各类潜规则的全知视角呈现了官场的隐秘生态,同时将官员这一群体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和命运轨迹前的百变心态刻绘出来。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宋宝琦、“僧人”、李为,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作者对当前官员群体深入了解和把握之后的成功塑造。

    尤凤伟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直面性,既对现实生活有文学化的回应,又能在广阔的历史和现实中关注人性的幽微,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能同时将这些不同意义和价值的内容纳入创作之中颇为不易,体现了一个作家难能可贵的责任和担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