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许多躯体疾病患者及躯体化障碍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特别是以疼痛为主诉的躯体疾病患者中,有人发现近三分之二的病人伴有抑郁症状,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这类患者在服用抗抑郁剂后不仅能改善抑郁症状,而且也能减轻或缓解疼痛。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除存在抑郁症状外,也常存在躯体症状,由此表明,躯体疾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抑郁症状往往在躯体疾病之后出现,而且抑郁症状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抑郁症状一般是可逆的。有学者认为患有躯体疾病时可出现脑缺氧、脑血流量不足、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蓄积,导致大脑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包括抑郁症状在内的各种精神症状。另外,躯体疾病本身对病人就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悲观,严重者还会出现持久性的抑郁心境。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特别是心身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开始注意到,包括抑郁在内的负性情绪是导致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如焦虑抑郁情绪与癌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抑郁是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可以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可使躯体症状进一步加重,也可使患者对慢性疾病的心理调节功能减弱。临床还发现患有抑郁症的人会伴发出现许多躯体症状,如患者常感到疲劳、无精打采,还常主诉有各种疼痛,如头痛、四肢酸痛、胸痛、腹痛、神经痛、颈项痛、耳痛等。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体重减轻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喉部阻塞感、心跳气喘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四肢麻木感、耳鸣、视力减低、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还会出现痛经、月经不规则、闭经、性欲减退、阳痿等。
抑郁症与躯体疾病会同病吗?二者同病该如何治疗?
有些抑郁症患者在重性抑郁发作时还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神经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常常由于同病的抑郁症而使得治疗更加困难。抑郁症易使患者的躯体症状更为严重,使患者更难适应所患疾病,降低对治疗的依从性,出现更明显的功能损害以及更高的病死率。
疲乏、厌食、失眠和体重减轻可以是抑郁症状,也可以由躯体疾病引起,因此需要仔细区别。倘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当仔细注意抑郁症的认知和情感症状,包括广泛性兴趣丧失、无望、哭泣、有罪感、无价值感和自杀意念。除非可以肯定疲乏、厌食、失眠和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是由躯体疾病引起,否则应归因于重性抑郁症。此外,也应考虑药物引起抑郁症的可能,有些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可以引起抑郁发作,例如,用于治疗肝炎和某些癌症的γ-干扰素可以引起抑郁症。
抑郁症与躯体疾病同病的治疗较单纯的抑郁症或躯体疾病更为复杂。心理治疗可以用于治疗与躯体疾病同病的抑郁症。特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适宜用于治疗躯体疾病与抑郁症同病的患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其他抗抑郁药可以显著改善躯体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报告指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治疗有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如舍曲林用于心肌梗死后有抑郁情绪的患者,氟西汀或其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心脏传导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好,而且安全、有效。不过有些患者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原来有直立性低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果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因低血压有可能引起跌倒,跌倒又有引起骨折的危险。三环类抗抑郁药不宜用于心脏病患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也用于治疗有抑郁症的脑卒中、糖尿病和帕金森病等病患者。有报告指出,去甲替林对有重性或轻性抑郁症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优于氟西汀和安慰剂。
用抗抑郁药治疗与躯体疾病同病的抑郁症需要特别仔细,一方面是因为躯体疾病会影响抗抑郁药的效用,如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分别影响抗抑郁药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是因为抗抑郁药可能与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抑郁症与躯体疾病同病的患者,医生和家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容易引起抑郁症的躯体疾病有哪些?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并提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很多人因家庭矛盾、工作压力等原因,心境苦闷,从而引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失眠、焦虑、头痛、胃部不适等。这种心理行为躯体化的疾病,医学上称之为“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专家们指出,一方面,情绪障碍能引发躯体疾病;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伴发情绪障碍。调查显示,在综合性医院因躯体疾病而住院的病人中,伴发情绪障碍的患者达22%~33%。
研究发现,下列疾病容易引发抑郁症:
1神经系统疾病
(1)癫痫:高达20%的颞叶癫痫者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郁症;62%的难治性、复杂的部分抽搐患者有抑郁症病史;38%的难治性、复杂的部分抽搐患者有重度抑郁症。
(2)脑卒中(脑部出血或缺血性疾病):在急性脑卒中发作后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50%,也就是说,每两位处于急性期脑卒中的患者中就有一位发生抑郁症。门诊所见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30%,常在门诊治疗的患者较住院患者病情轻,抑郁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脑卒中后一年,有56%男性患者和36%女性患者发生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出现肢体和其他部位残疾可能有关。
(3)多发性硬化症:产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多13倍。
(4)亨廷顿病、帕金森病:近一半患者出现轻、中度抑郁症。
2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病可引发抑郁症。有45%的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抑郁症。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也显著增高。
抑郁症患者的心肌梗死病死率要高于普通人群,自杀率也增高。
3恶性肿瘤
20%~45%的癌症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严重抑郁症。其中胰腺肿瘤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0%;口咽部肿瘤为22%~40%;乳腺肿瘤为13%~32%;结肠肿瘤为13%~25%;妇科肿瘤为23%;淋巴瘤为17%;胃部肿瘤为11%。
4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等患者常有抑郁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等都可引发抑郁症。
5妇产科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兼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妇女妊娠、产后都可出现抑郁症:50%~70%产妇可出现轻度抑郁情绪,产后发生抑郁症的占产妇的10%~15%。产妇患抑郁症的风险比非产妇高3倍。
6代谢疾病
糖尿病、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等可引发抑郁症。
7血液病
白血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引发抑郁症。
8营养物质缺乏
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引发抑郁症。
有报道表明,脑、躯体病住院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2%~33%,老年脑、躯体病住院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36%。
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关联?
有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当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同时发生的时候,临床医生往往倾向于仅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多数患者的抑郁症被漏诊,即使被识别亦较少得到恰当充分的治疗。有些躯体症状(如心痛和心悸)可能是一些抑郁症的显著特征,对此可造成误诊。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患缺血性心脏病和(或)高血压病的几率明显增加,反之亦然。冠心病病人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从18%~60%不等。冠心病患者因心肌供血障碍,常引起全身及脑部供血不足,并出现疲乏无力、胸部疼痛,甚至意识障碍;同时,因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不少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出现无法控制的死亡恐惧感,这些情况都可引发抑郁症。另外,焦虑、担心也是常有的症状;还有患者常为一点小事发火,称为易激惹,也可与抑郁症合并出现。在心肌梗死愈合期,除常出现抑郁症状外,还会出现失眠、乏力衰弱等症状,感觉过敏和疑病等症状也常是冠心病与抑郁症合并出现的症状。
而抑郁症也可能成为冠心病的诱因,在众多冠心病的患病因素中,心理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一个人在出现心理障碍,尤其长期出现抑郁情绪又得不到解决时,会使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过度兴奋,出现血管收缩、心肌负担加重等情况;同时,免疫系统也受损,抵抗力低下,整体功能下降。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影响人的身体情况,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原因。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防治各种心理障碍,克服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因为一个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发愁、发怒的人,比起开朗乐观的人更易患冠心病。
老李今年60多岁,10年前查出得了冠心病,1年前发生心肌梗死。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同时冠心病引发的痛苦也很严重,这些情况导致老李连续几个月情绪都很低落,整天愁眉苦脸,饭吃不香,觉睡不好,经常坐在那一动不动,像个木头人,身体迅速消瘦,体质下降,冠心病的躯体症状更严重了。以前的爱好也都没有了兴趣,甚至想到过自杀。
经过心理医生诊断,他得了抑郁症。经过1个多月的抗抑郁药治疗,他的情绪明显好转,脸上也有了笑容,不但饮食、睡眠好转,连冠心病的躯体症状也缓解了,家人松了一口气。
像老李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少见。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而应积极治疗抑郁情绪,这样不但能改善患者的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有关联吗?
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容易在生命后期出现抑郁症,直接的证据有:①血管性痴呆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发病率。②脑卒中可以导致抑郁症。据调查,在脑卒中后的第1年有20%~50%的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病损位于左半球,额顶叶更易发生抑郁症,不过这种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③没有抑郁的脑血管患者经常出现情绪不稳。④抑郁症患者静息性卒中发病率高,特别是在没有遗传易患素质或明显精神病促发因子的情况下,抑郁症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脑血管的易损性。⑤无明显卒中的晚发抑郁症患者白质和深部灰质有微小变化,通过MRI(核磁共振)发现这种病变存在于额叶和基底节。众所周知,影响皮质下的疾病和抑郁症的高发病率有关。前皮质下结构的血管损害是晚发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供应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的末端动脉受到损害,会中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通路,从而引起或易患抑郁症。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相关,其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的,抑郁症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形成一个复杂构相的螺旋式因果链,即累进性或聚集的脑损害,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症状,痴呆和脑血管疾病等因素均可相互引起其他或另一个因素的发生。
王大爷突发脑血栓住院了,虽然经过抢救没有生命危险了,但留下了后遗症——偏瘫。他一贯行动灵活,现在却连穿衣、行走都很困难,需要有人帮助,他逐渐变得脾气暴躁,情绪低落,吃饭没胃口,经常天不亮就醒了,再也睡不着,想着以后就要这样生活下去,还不如死了好。家人觉得王大爷和以前开朗乐观的性格大不相同,就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诊断是脑血栓引发了抑郁症。经过治疗,他又重新振奋精神,情绪也变好了,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久,他的偏瘫症状也有了一定的缓解。
目前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有病发愁是正常的。”结果往往忽视了患者的情绪状态而铸成大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有些患者因抑郁症的困扰而自杀,使家属追悔莫及。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关联?
目前,疼痛正影响着全世界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绪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22%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有过疼痛,疼痛能降低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在临床上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疼痛。
临床发现至少有50%的慢性疼痛障碍患者同时存在多项具有诊断意义的抑郁症症状。目前对抑郁症和慢性疼痛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假设:①“先因假设”:认为抑郁先于疼痛发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抑郁症状便主要以躯体疼痛形式表现存在。②“后果假设”:认为抑郁是慢性疼痛的结果,持续的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抑郁症状。③“瘢痕假设”:认为疼痛发作会给患者的情绪留下创伤,使得患者易于发生抑郁。④“认知中介假设”:认为慢性疼痛与抑郁的相互关系是受某些心理因素的调节,如不良的应对方式等认知因素会影响两者的转化或共存。⑤“独立假设”:认为疼痛与抑郁是具有共同病理生理机制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现象,互相不为因果关系。
在临床有一部分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抑郁情绪,而另有一部分抑郁患者主要以各种慢性疼痛为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因疼痛症状突出而四处求医,长年累月地进行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甚至造成心理负担,或受其他继发因素的影响,出现抑郁、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导致疼痛—抑郁—失眠三者的恶性循环。
国外有学者发现,前往疼痛中心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中,最后确诊为抑郁症者占87%,其中83%的患者经用抗抑郁药治疗后疼痛缓解。另有报道,慢性疼痛患者中约83%的人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国内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中,最后确诊为抑郁症者占45%~49%。这些患者常因躯体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到综合性医院诊治,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些身体的疼痛有可能是由精神疾患引起的。
研究发现,抑郁症伴发的各种疼痛中以头痛最多,占94%,其次是腰背痛占62.5%,四肢或关节痛占56%,胃痛占6.3%,胸痛占6.3%。另外,中年女性抑郁症患者中躯体的疼痛症状较为常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