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我不是大清正史-两个版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到现在为止,明朝派往辽东的经略一只手数不过来,除了张鹤鸣运气好点以外,基本全没好下场。

    但诸位别急,后面排队的还有好几位。

    下面上场的这位兄台也不是凡人,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死心眼儿。

    他就是王在晋。

    你要光看王在晋的名字还以为他是山西老西儿。老王其实是苏州人,长的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的,一副书生模样。

    阎崇年先生对老王有个“四无”评价:“无远略、无胆识、无兵略、无智慧”,比三无产品还多一无。

    其实关于王在晋这个人,到今天仍然是有争议的,有人说他是纸上谈兵,有人说他是深谋远虑,但不管是骂他的还是夸他的,都是基于一个故事。

    故事有一个,版本有俩。

    第一版本:

    老王到了山海关,非常的敬业。自己在家里捣鼓了好几天,捣鼓出一个新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在山海关外修座新城作为山海关的屏障。

    这个计划上报给皇上,可皇上由于文化有限看不太懂,找来老师孙承宗咨询。老孙看完之后也有点拿不定主意,就表示要亲自去现场看看情况再做决定。

    孙承宗到了山海关,考察了一番之后和王在晋谈了一次话。

    孙承宗(以下简称孙):“你的新城建成之后,是不是要把旧城的四万人马拉过来守城?”

    王在晋(以下简称王):“不是,是另外招四万人。”

    孙:“那就是说方圆八里地就有八万人驻守。是吗?”

    王:“没错。”

    孙怒了:“屁大点地方你就弄八万人!你把新城修在旧城前面,那旧城前面的陷马坑、地雷,你打算让自己人趟吗?”

    王:……。。。。

    孙:“新城到旧城这么近,如果新城守的住,要旧城干吗?”

    王:……。。。。

    孙:“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败军撤到旧城城下,你是开门让他们进来呢?还是看着他们死绝?”

    王:“当然不能开门,我打算让他们从三道关进来,并且我在山上修了三座军寨,收容败退的士兵。”

    孙:“还没开打你就想着收容败兵,这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王:……。。。

    孙:“现在不想着恢复辽东,只想躲在关内图一时安逸。京城还有安宁吗!?”

    王在晋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老孙秉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和王在晋辩论了七昼夜。老王充分发挥死心眼儿的特点,任你说的扁桃体肿大,我就是不同意改变计划。

    孙承宗一怒之下奏了王在晋一本,老王被免职,老孙代替他出任辽东经略,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结局。

    此版本流传最广,凡是要骂王在晋的,必然引用。

    第二版本

    老王到了山海关,非常的敬业。自己在家里捣鼓了好几天,捣鼓出一个新计划。

    ……。。

    孙:“你的新城建成之后,是打算让旧城的人马来守新城吗?”

    王:“是的,旧城一共六万人,分兵一部分来守新城。”

    孙:“方圆八里两座城池,而旧城的陷马坑、地雷就在旧城前面三里,如果新城的士兵溃败,一不小心不是要趟了我们自己的机关?而且,新城的士兵败下来,你是开关让他们进来呢,还是看他们死绝?”

    王:“我已经在山上修了三座山寨,如果新城的士兵撤退,可以凭寨而守,并且从三道关也可撤进城中。”

    孙:“那为什么不直接守旧城,何必要建新城呢?”

    王苦笑:“实话给你说了吧!现在我手下的士兵贪生怕死,打仗不卖力,逃跑最擅长。一旦溃散,就是组织督战队都挡不住。更严重的是如果兵败,恐怕连督战队都跟着一起跑了。旧城前的地雷、绊马坑,即是防敌人也是防逃兵,比督战队好使多了。包括山上那几座寨子,都是忽悠人的,我修两座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军心,其实新城就是绝地,我就是要让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承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老孙秉着死不认账,强词夺理的宗旨和王在晋辩论七昼夜。老王充分发挥坚持真理的特点,任你说的扁桃体又一次肿大,我就是不同意改变计划。

    孙承宗一怒之下奏了王在晋一本。老王被免职,老孙代替他出任辽东经略,邪恶战胜正义,大悲剧结局。

    此版本乾隆朝之前流传最广,凡是要骂袁崇焕的,必然引用。

    这说着孙承宗和王在晋,怎么又扯出袁崇焕了?原因有点复杂,后面再说。

    咱们先说说,到底哪个版本更接近事实?

    当然,毕竟老孙和老王谈话的时候我不在现场,你要我一口就给你个确切答案那不现实。

    但是,不在现场不代表我们不能分析。

    我们先说两个版本出现的时间。

    第一个版本是出自《明史 孙承宗传》。大家注意,《明史》是清朝人编的,从顺治二年设明史馆开始,到乾隆四年才全部完成,历时九十四年。

    第二个版本出自《三朝辽事实录》。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当事人之一王在晋。并且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孙承宗还活着,这段谈话的内容就是截取自老孙给皇上上的奏章。《明史》的编订也参考了这本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编著《四库全书》时,《三朝辽事实录》被定为禁书。

    然后我们再看人物。

    大家都知道,清朝史官笔下有个最爱的人物,那就是袁崇焕。老袁在明史里被捧成宇宙无敌超级大英雄。孙承宗恰好是袁崇焕的恩师。

    学生都是超人了,老师怎么也得混个钢铁侠啥的干干,所以老孙沾了光,也成了挽狂澜于即到的中流砥柱。王在晋和老孙不对付,那就对不起了,清朝史官一顿狂踩。踩了几百年,终于踩成了个废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相信各位都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