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心中的倩影-买豆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黎明即起,我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街头去买豆腐。

    湿润、清冷的晨风飘送着豆制品厂散发出的浓郁的豆香味,吸进鼻腔,感到分外惬意。不大工夫,一辆辆满放着豆腐盘的推车便在大街小巷中出现了。应着售货员的曼声吆唤,人们端着盆、碗,从各个角落杂沓地攒来。

    我一般都是在靠近十字街口的一处摊床上买豆腐的。由于我是常购不辍的顾客,两位卖豆腐的姑娘已能准确地判断出我哪些天没在市内,并能根据我购买的块数,测定我家是否来了客人。

    一次,卖豆腐的姑娘问我:“你们天天吃豆腐,不感到腻味吗?”我笑着回答:“豆腐是美味佳肴。过去说,什么客什么样待,庄稼院客豆腐菜。现在,可发生了大的变化,豆腐已经跨进了富贵之家。‘青菜、豆腐保平安’啊!”一番话,引逗得人们发出一阵会心的微笑。

    我的这番话,可是言之有据的。科学分析表明,大豆中含有40%的蛋白质和20%的脂肪,大大超过了瘦肉、鸡蛋、牛奶中这两种养分的含量;此外,还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为人体所必需,也容易吸收的营养素,对人们的肌肉、脏腑、神经、血液、内分泌等都大有裨益。这一点早为古人所认识。成书于宋代的《延年秘录》中说,久服大豆食品,可以“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人家从营养学角度考虑,与豆腐结了缘分;更多的人对豆腐垂青,则是从经济、实惠、方便着眼,特别是城市中的一些双职工。数九隆冬,寒风凛冽,喝上一碗热气蒸腾的豆腐汤,立刻觉得暖意盈怀。若是时间迫促,来不及动烟火,舀上一勺儿碎葱、炸酱,将豆腐搅拌来吃,也照样可以大快朵颐。

    豆腐最易吸收其他滋味,同肉、蛋炖在一起便有肉、蛋味,同鱼一块烹调便里外溢满了鱼香。如果煎豆腐汤放些嫩绿的菠菜,那就色、香、味俱全,邀得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芳名。

    我们莫要小瞧这道“庄稼菜”,据说,光是传统的烹制方法就在千种以上。相传豆腐的祖师爷——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在的八公山的豆腐,以用料讲究、研磨匀细、味美鲜嫩闻名于世。也有人认为,桐城豆腐最称上乘,有词为证:“桐城好,豆腐十分娇。把足酱油姜汁拌,煎些虾米火锅熬,人喝两三瓢。”

    清代宫廷中专门设有豆腐房。康熙大帝南巡时,特赐巡抚宋荦“豆腐宴”以示宠,足见豆腐在清宫廷中之地位。道光年间,山东按察使梁章钜曾在济南大明湖畔的荔枝馆吃过一味豆腐,尔后终生称道,以至“每每触思此味,则馋涎辄不可耐”。

    据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记载:

    蒋戟门观察招饮,珍馐罗列。忽问余:“曾吃我手制豆腐乎?”曰:“未也。”公即着犊鼻裤亲赴厨下,良久擎出,果一切盘飧尽废。

    因而,这位名闻遐迩的美食家断言:“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也是这位袁公,为了向别人求教一种“雪霞羹”豆腐的做法,主人故意逗他:“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汝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即授汝。”这位大诗人真地行了三鞠躬礼,遂得其秘。毛俟园曾吟诗记载其事:

    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调。

    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三折腰。

    当然也有例外,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就终生不吃豆腐。但那并非由于滋味不鲜,而是老夫子迂腐所致——他发现豆腐做出后,重量超过大豆、水分、配料重量的总和,“格致”再三,不得其解。

    豆腐,早已活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古语称豆腐为“黎祁”,陆游就有“洗釜煮黎祁”的诗句。古籍《坚瓠集》载,豆腐有“十德”,如无处无之,为“广德”;一钱可买,为“俭德”;食乳有补,为“厚德”;水土不服,食之而愈,为“和德”……近代小说家兼戏剧家徐卓呆,曾为一位好友题写纪念册,其词云:“为人之道,须如豆腐,方正洁白,可荤可素。”还有一位贫士拟过这样一副诗联:“大烹豆腐茄瓜菜,高会山妻儿女孙”,以表现其清苦生活和天伦乐趣。

    特别是那首流传很广的《咏豆腐》七律: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处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描形拟态,惟妙惟肖,说它是一副道地的“春灯谜”,亦无不可。

    至于豆腐同广大群众的关系,那就更是十分密切了,可说是达到了生根发芽、水乳交融的程度。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以致许多俚言俗语都用它来作为对照物。形容某人嘴硬心软,叫“刀子嘴,豆腐心”;说明哪个人个头小,叫“三块豆腐高”;比况两方面实力不等,相差悬殊,叫作“雷公打豆腐”。其他像“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武大郎卖豆腐——人熊货软”,等等,举不胜举。连地方戏曲里还有《双推磨》这样一桩“豆腐姻缘”哩。

    豆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在鱼、肉、蛋之下。市民主要副食,夏、秋两季是青菜,冬、春便是豆腐。看来,这道家常便菜确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为此,我便成了豆腐摊旁的常客。

    当然,在我来说,买豆腐还有更大的收获。每天同市民一道排队,使相互间的感情贴近了,共同语言增多了,从而,可以获得许多在其他场合难以获得的舆情和信息,及时听到各个阶层群众的不同反映。其中,既有对领导机关善政的揄扬,也不乏对某些工作失误的批评,包括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个别干部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于治安秩序不良的忧虑,都是很好的月旦评、群言录。在买豆腐的行列中,常有机关、学校、工厂的一些熟人过来唠嗑儿,趁便谈了心、办了事。

    有时,唠着唠着,竟忘记了家里等着豆腐下锅,直到远远地看见扎着围裙的妻子正在楼头焦急地张望,才紧忙道声“再见”,端着豆腐盆抬腿走开。

    (198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