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国传奇-从郡到国——奏响高昌王国的号角(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后来柔然的兴起,阻断了高昌与西凉的交通,但二者却一直保持着君臣关系,不能不说是李嵩治高昌有方,高昌信服、归顺西凉的表现。中原的晋宋朝廷也经常封李嵩父子为高昌侯、都督高昌等封号、官职。不过李歆远不如其父,在复杂的政治交往中不能游刃有余,最终被沮渠氏北凉所灭。

    至于更具体的情况,我们已无法得知。公元421年,李恂被沮渠蒙逊所杀,西凉灭亡。接替西凉统治高昌的便是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沮渠氏北凉。当年沮渠蒙逊反对后凉吕光,推段业为主,建立段氏北凉。又于天玺二年(公元401年)杀段业于张掖建立沮渠氏北凉。这个匈奴人也算是一代枭雄了。

    6. 逐渐走向独立的高昌郡

    沮渠北凉应在公元421年,即剿灭西凉李恂之前,便拥有了高昌,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有玄始九年(公元420年)的随葬衣物疏。其实,这当是可以理解的,公元420年7月,西凉主兵败酒泉被杀,之后另立敦煌的李恂其实只据有敦煌一城。西凉的其他郡县大都望风归附沮渠北凉,以求自保。因此,在高昌得知酒泉被克,西凉纷纷倒戈,沮渠北凉的势力逐渐强大的情况下,奉北凉正朔,归附北凉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高昌归附北凉的当年,沮渠蒙逊任命了自己的一个心腹——隗仁为高昌太守。隗仁为高昌土著,隗姓在高昌也是一个大姓,因此隗仁为高昌贵族,而且颇有气节,深得沮渠蒙逊的信任。想当初,玄始四年(公元415年),北凉与西秦大战于湟水,太守沮渠汉平投降西秦,隗仁当时任郡司马与西秦血战到底,终因势单力薄被西秦活捉。由于隗仁气节高尚,西秦并没有取他性命,而且西秦从不虐俘,每天三茶六饭,好吃好喝地养了隗仁五年。后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又把他放回了北凉。

    回到北凉后,沮渠蒙逊握住隗仁的手,声泪俱下地说:“爱卿呀,你就是我的苏武呀!”解释一下,苏武是汉代的使臣,被匈奴扣留,在茫茫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十几年的羊,而向往汉朝、归心汉朝的志节丝毫未变。沮渠蒙逊把隗仁比作苏武,就是为了赞扬隗仁的高昌气节,以及感动于隗仁对自己的忠心。因此,沮渠蒙逊一直把隗仁当成是自己的心腹之人。任命隗仁为高昌太守,不亚于封子弟到高昌镇守。隗仁是高昌人,此番封赏,也算衣锦还乡了。

    隗仁身为高昌贵族,颇有行政头脑,为政恩威并用,治事井井有条。但可有一点,就是小毛病不少,特别是这位爷不爱江山,不爱美女,单是爱那“孔方兄”。由于过分爱财,遭到了高昌人的普遍批评。对隗仁的不满自然牵连了人们对沮渠北凉的怨恨。公元435年,高昌人一怒之下把隗仁赶出了高昌,阚爽自立为太守。面对着翻江倒海似的民愤,宗主国沮渠北凉也没有了脾气,任高昌自己折腾,于阚爽自立之时,悄悄地撤出了高昌。

    长期以来,貌似只有后凉吕光派遣子弟镇守高昌,其他胡汉政权均是任命高昌本地贵族为太守。其实,这是自身命运尚不可知的河西割据政权的基本态度。他们一个个对高昌的重要性都心知肚明,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镇守得住高昌,甚至连扩大地盘的野心都不曾有。在身处政权纷立的背景下,河西各占据高昌的政权,也许会在创业主那里还能找到一点奋发图强的感觉,可怜的承业主在混乱之中能独自保全已属相当不错,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花在孤悬西域的高昌身上。于是任命一个可靠的、高昌当地的贵族负责管理高昌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既能达到镇守高昌的目的,又能使高昌臣服自己。

    在各个宗主政权倾向于选择当地的贵族治理高昌的背景下,高昌的本土势力得到了飞跃似的发展,高昌的贵族势力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本土贵族处理事情的时候,与宗主政权的想法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过得很纯粹,高昌是他们的生活家园,他们不称霸、不输出、不侵略,处理所有接来送往的事情中只需记住一条原则,那就是——高昌利益。因此,这些高昌本土太守多是一些实用主义者,只要无损于高昌的利益,奉谁为婆婆无关紧要,只要不牵扯高昌,外面打成一锅粥也不会使高昌有所行动。因此,长期的实用主义的治理策略,使得高昌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对内统治不断加强,对外排斥越来越严重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促使了高昌往独立的道路上阔步走去。

    二、王国的前夜:追求自立的高昌人

    阚爽政权是第一个以高昌为活动范围的独立的割据政权。创业主为高昌贵族阚爽。阚爽也曾尝试着建立一个独立王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高昌虽然经过了汉代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总体上的实力还是相对弱小,而且在十六国各政权狼烟四起的环境下,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在夹缝中才能自保的时代里,独立王国是何等的脆弱,也注定了他只能是昙花一现。

    1.一次大胆的自立

    公元435年,阚爽应高昌人民的拥戴,自立为高昌太守。虽说隗仁有贪酷之弊,但毕竟是北凉任命的太守。高昌人此时胆敢自废隗仁立阚爽,想必是出现了一些变数。果然,公元433年,励精图治的沮渠北凉创业主沮渠蒙逊去世。不成器的儿子沮渠牧犍即位。关于沮渠父子的差别我们通过当时的人的描述便可知晓。

    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尚书李顺到北凉考察,大致是做一个“国际形势”的评估,以便于制定具体的战略。他在回来的报告中说到:“沮渠蒙逊治理河西已有三十多年,由于经营有方,百姓爱戴、臣下服从。北凉在沮渠蒙逊的治理下定是万无一失,如果我们北魏想在沮渠蒙逊时向北凉兴师,当一败涂地。可惜,虎父膝下尽是犬子,全是庸才,其中以三子沮渠牧犍为代表。现在看来,继承沮渠蒙逊的最可能的就是这位。等到沮渠牧犍即位,那时我们出兵北凉,应该有如摧枯拉朽,一举拿下。”

    事情的情况果然如尚书李顺所说,沮渠牧犍是个庸才,不折不扣的庸才。北凉便是在他的手里被灭掉的。北魏使者只一面就能看出沮渠牧犍的才智,何况长期处于北凉统治下的高昌民众?也许认准了沮渠牧犍不能成事,所以在沮渠蒙逊去世不到两年后,他们就推翻了北凉任命的隗仁,阚爽自立为主。

    奇怪的是,虽然高昌人阚爽自立为太守,宗主国北凉却没有出兵平叛。而此时距离北凉灭亡还有五年之久。这与北凉主沮渠牧犍有关,其实还与当时的局势有关。当时有两股势力在牵制着北凉,即有统一北方之势的拓跋北魏和雄踞漠北、觊觎中国的柔然。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两方势力彼此相始相终。

    阚爽自立为太守的消息一经传到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便派遣使者、“散骑常侍”王恩生出使高昌。出使的目的大概是勘查情况并对新生的阚爽政权予以肯定及建立外交关系。北魏是一个具有雄心远志的政权,为了扩大统治、巩固政权,主动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自己的衣服也不穿了,自己的话也不许说了,连自己的姓都要改了,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可以看出为了能建立绝世伟业,北魏是拼了命了。当然北魏的目标不仅仅是中原,对于西域这片神奇而具有诱惑的土地,自然是早已纳入目标范围。而自古以来就知道,进入西域,必须先占领高昌;退一步讲,要使丝绸之路畅通,还是要占据高昌。北魏很早就有了这种意识,所以当年沮渠蒙逊入贡北魏,接受册封时,北魏封蒙逊为“七郡凉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七郡有遥远的西海郡,竟然没有靠近北凉的高昌郡。可见,北魏对高昌的预谋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可以说,阚爽自立也许就和北魏的私下交通有关系,不然北魏怎么会在阚爽自立的第一时间就派遣使者出使高昌了呢?

    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五月,王恩生出使高昌,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王恩生被柔然逮到了。这便又牵扯到了另一股势力——柔然。在这一时期柔然在漠北强大了起来,以抄掠北魏,骚扰西域而闻名。连北魏都让他三分,其他政权可想而知。王恩生也是倒霉催的,谁能想到柔然会插这一杠子事?二月份,柔然还在向北魏又是送礼,又是纳贡,怎么此时又变卦了呢?还别说,柔然这次变卦还是认真的,逮了王恩生的第二年便宣布与北魏断交。

    难以想象,这次柔然是玩真的,是什么让柔然如此敏感呢?高昌,也只有高昌。柔然在北方强大以后,基本上是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抄掠北魏,一方面威胁河西、西域诸国。各国都算服了这位“柔爷”了。高昌离柔然特近,自然是柔然羁縻的对象。所以当阚爽自立为太守而摆脱北凉的控制时,柔然自然是欢迎的。因为柔然此时可以直接与高昌对话,而不再需要通过北凉。也许是惧于柔然的恫吓,虽然高昌人反叛,北凉并不敢出兵重新夺回。后面的王恩生被抓,证明北凉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连北魏染指高昌,柔然都会挺身而出,更何况你小小的北凉呢?还是知趣点儿,主动撤离的好。柔然之所以会对北魏这么绝情,和这个民族的习性有关。柔然平时抄掠成性,是个占惯了便宜的主儿,只允许他在别人家里点火,哪能受得了别人在自己家后院点灯呀!偷别人偷习惯了,猛一下被别人暗算了,还不得气个半死,于是管他谁是谁,抓了他的使者,和他断交。

    柔然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决不允许北魏插手进来。为了安定后方,柔然敕连可汗甚至还专门写了封信恐吓西域诸国:“你们小心着点儿,现在的魏国已经江河日下,今不如昔。我柔然天下第一,下次再有魏国使者来通使,奉劝诸位还是不要理会的好。”

    柔然自然是以老大哥自居,但是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高昌,而是自己的利益,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高昌,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来染指,北凉不行,北魏也别想。从后面柔然屡次替高昌大打出手,扶植高昌王也可证明这一点。

    2.一次“闪国”的尝试

    阚爽也真够幸运的,遇到了二傻沮渠牧犍,还交接了贵人北魏大哥,其实最重要的是来了个充老大的柔然爷爷。阚爽自立为太守,脱离了北凉的统治,但是和北凉一样是奉北魏的正朔,使用北魏的年号。后来,北凉渐渐撤走,北魏也很少与高昌交通。此时高昌的势力范围内,只有一个保护神柔然,于是阚爽决定独立建国,建元龙兴。

    具体的建国时间,我们已无法得知,只知道这次建国是一次“闪国”,最长不会超出公元438-440年这个范围吧。也就闪了二三年。“龙兴”这个年号特像开国年号,吐鲁番也出土了不少标有“龙兴”年号的文书,证明确实存在一次建国的尝试。

    好景不长,公元439年,北凉灭于北魏之后,阚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魏灭北凉后,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如果得知高昌弃北魏年号而自建国家,会不会和北凉一个结局?这时候他再不敢想他的柔然爷爷了,毕竟当年高昌仍采用北魏年号,如今北魏新破北凉,会不会乘胜推进?谁敢拿命开玩笑?

    阚爽陷入了深思,左右权衡后最终狠下心来作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取消王国建制,重奉北魏缘禾(延和)年号。事实证明,此举颇得北魏赞同,北魏似乎没有追究高昌的僭越之罪,待之友好如故,高昌可算又躲过了一劫呀!

    俗话说,“阎王好混,小鬼难缠”,令阚爽没有想到的是,没丧命在大国手里,却被一群“亡命之徒”结果了性命。

    3.一群亡命的流亡政权

    怎么会有一批“亡命之徒”呢?这批亡命之徒来自于两股势力:一个是沮渠氏北凉的余孽;一个为李氏西凉的遗孤。永健二年(公元421年),沮渠蒙逊进攻驻守敦煌的西凉国主李恂,兵临城下,李恂来了个闭门不战。万般无奈之下,蒙逊想到了一个损招,调集两万名士兵,这些兵哥哥此番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绕城筑堤,筑堤也不是为了防洪,而是往堤内注水。蒙逊是想用往城中灌水的办法,逼李恂出城迎战。眼看就要灌城,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李恂命壮士潜伏决堤,由于决堤没有成功,李恂战败自杀。敦煌太守宋承开城投降,可怜一城敦煌百姓在沮渠蒙逊进城后,遭到了屠戮的灾难。

    李嵩之孙李宝被押往武威,西凉随之灭亡。西凉虽然灭亡了,但是遗老遗少还在,李宝还活着。当年联合六郡推戴李嵩为西凉国主的唐瑶,因拥戴有功和李嵩结成了儿女亲家。西凉灭亡后,晋昌太守唐契即唐瑶之子首率义军反叛沮渠北凉,不久唐契外甥、西凉遗孤李宝也演了一出“千里寻舅”的壮举。

    一波三折之后,李宝回到了母舅的身边。幸福的时候总是那么的短暂,没过多久,沮渠蒙逊的大军就开到了晋昌郡,晋昌城陷。城陷之后,唐契与其弟唐和领着外甥李宝一同逃奔到了伊吾,臣服于北方的柔然,被柔然封为伊吾王,经营伊吾二十多年,政治还算昌明。这便是西凉遗孤势力,最先挑起祸端的就是他。

    另外一股势力便是北凉残余势力,这股势力不得了,后来还居然创建了流亡政权,在灭了阚爽之后统治着高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公元439年,北凉国主沮渠牧犍投降后,北凉残余势力在河西及西域仍然有很大力量。当年沮渠牧犍在位,其弟沮渠无讳为酒泉太守,沮渠仪德为张掖太守,沮渠安周为乐都太守,沮渠唐儿为敦煌太守。牧犍虽然投降了北魏,可这帮兄弟还在呀。因此魏军分兵进攻乐都、酒泉、张掖,形势逼迫之下,沮渠无讳、沮渠仪德放弃各自的郡县,投靠了敦煌太守沮渠唐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