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国传奇-寻找车师——吐鲁番盆地的远古喧嚣(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匈奴使持单于信,每到一国,该国必笑脸相迎,周心招待,送往迎来,端吃送喝,更不敢阻留使者。汉使则不然,他们必须付钱才能吃饭,不买马不能有乘骑。这可让堂堂大汉朝感到奇耻大辱,因此决心震慑一番。于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三年(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2年),连续两次派遣大舅子李广利率领属国骑兵及郡国恶少数万人,远征大宛,杀其国王,夺其宝马,大获全胜。其所至小国,没有不郊迎几十里,衣食款待的。李广利凯旋路上,各小国闻听大宛城破,都忍痛派自己的儿子跟随汉朝军队,回见天子,以自己儿子为人质,希望与汉朝和平相处。此次远征大宛给汉朝挣足了面子。史称“既诛大宛,威震外国”。

    不仅如此,模仿当年冒顿单于写信给汉文帝,汉武帝此时也下诏给匈奴单于,扬言要与匈奴算总账,复高帝平城之恨,报吕后逆书之仇。匈奴此时也多少感到些畏惧,忙回书以儿子自居,要像伺奉老丈人一样侍奉汉天子。

    大宛之征,不仅宣扬了汉朝的国威,而且间接教训了西域以及匈奴,也增加了汉朝打仗的勇气与信心。但是,仍然要看到不管是破姑师,还是征大宛,都没有直接与匈奴交手,匈奴在一定程度上示弱于汉朝也不代表不堪一击,匈奴依然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想方设法遏制匈奴的扩张,或者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建立防御匈奴的根据地成为当务之急。楼兰和姑师因此再次进入了汉朝视线之中。

    楼兰在南部,距离匈奴较远,且匈奴与楼兰接触必须经过阳关、玉门关,因此汉朝对楼兰并不在意。车师则不同。车师位居天山北部,距离匈奴较近,而且匈奴进入车师毫无阻挡,中间没有汉朝的据点,因此,要扼制匈奴向西扩张,防止其控制丝路,就必须占领车师。双方都认识到了车师的特殊性,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却持续了将近四十年,可怜车师前国无缘无故却成了一片焦土,到东汉时,人口已经减少到三分之一。

    1.一争车师:轻敌的教训

    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开始第一次与匈奴争夺车师。此次车师之争汉朝还是很重视的,预期分两步走,首先出击匈奴后方主力,分散其救援车师的能力,然后派另一路出击车师。贰师将军李广利、因杅将军公孙敖、强弩都尉路博德、骑都尉李陵先后奉命伏击匈奴后方,以期达到牵制匈奴的目的。汉军人员配备倒是非常优秀,不料结果却令人失望。李广利因为轻敌,先胜后败;公孙敖、路博德竟然根本没见到匈奴的影子就无功而返;李陵倒是挺勇猛,亲提五千步兵,深践戎马之地,足历匈奴王庭,与单于连战十几天,杀得倒不少,但毕竟兵少敌多,战败自不必多言。汉军牵制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

    另一路是由匈奴降汉的开陵侯介和王统率,就近率领楼兰国兵攻打车师。由于前一路的失利,因此当介和王攻打车师时,匈奴右贤王马上率领数万骑兵驰援。由于匈奴大兵压境,再加上李广利等人的失利,介和王稍与匈奴遭遇,便知难而退了。车师仍在匈奴之手。

    2. 二争车师:联合的胜利

    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朝发起了二争车师战役。同上次的作战方针类似,争夺车师仍分两步走。一方面派三路大军攻打匈奴以牵制其入援车师,另一方面就近利用归附之国兵攻打车师。战争开始之前,汉朝先遣在长安为质的西域危须、尉犁、楼兰等六国子弟回国,以示信任。武帝同时派出三路大军共十三万步骑兵征伐匈奴,分别为贰师将军率七万步兵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二万兵发西河;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兵出酒泉。前两路负责出击牵制匈奴,后一路的主要任务是阻截匈奴救援部队。

    果不其然,重合侯所率大军至天山时遭遇匈奴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其部队人员也不少,据称有二万余骑兵。不过,匈奴见汉军兵强马壮,没有出战就引兵回去了,所以重合侯此次并没有什么收获,不过这不代表重合侯是废柴一块。匈奴偃渠大将可能就是去救援车师的,但是碍于重合侯阻挡,匈奴决定放弃车师。开陵侯所率的六国兵因此顺利拿下车师。可能汉朝并没有想到如此顺利就拿下了车师,按计划,如果开陵侯拿不下车师,重合侯马通需要南下增援,以攻取车师,因此重合侯虽此役无获,但作用不小,这也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负责攻打车师的主帅和上次一样是开陵侯介和王,率领的仍旧是楼兰等六国联军,这些军队都是由从长安归国的质子率领。数万军队围攻车师,不辱使命,活捉了车师王。

    这次争夺车师,由于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取得了胜利,然而并没有熄灭车师战火。

    3.三争车师:大汉亲家的哀求

    二争车师之后,车师臣属汉朝。但是汉朝并没有意识要在车师做长期的经营。因此,拿下车师后并没有在当地驻军,这下可便宜了匈奴。匈奴见汉朝攻下车师后作甩手掌柜,便派遣四千名骑兵到车师屯田。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车师就这样又拱手送还了匈奴。此时的汉朝竟然并不知道自己已丢失了车师,直到乌孙王上书求救才了解情况,情报工作不是一般的差劲。乌孙为什么要向汉朝上书求救呢?

    原来,当年贰师将军远征大宛凯旋之时,乌孙王昆弥遗重金聘汉公主,以求友好。汉朝也同意和亲,于是双方结下互帮互助的不成文盟约。昭、宣之际,汉朝出兵攻打乌桓,威震匈奴,匈奴恐惧,遂遣使到乌孙,欲取乌孙王昆弥的妻子即汉公主为质,以威胁汉朝,乌孙当然不肯,匈奴于是大肆攻掠乌孙。负责攻掠乌孙的便是匈奴与车师的联军。

    昭帝末年,乌孙解忧公主上书向娘家求救,由于当时是汉朝在西域政策的回缩时期,因此汉朝并没有出兵,直到宣帝即位,乌孙王昆弥再次上书:“我国连年受到匈奴的侵略,经济受掠,国土沦丧。昆弥我愿出全国一半的兵力,马五万匹,拼死与匈奴决斗,希望皇上出兵,救救我的妻子!”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终于挺直了脊梁,派出五路大军进攻匈奴。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率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领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领三万余骑,出五原。总共十余万骑兵,出塞各二千余里,希望能重挫匈奴。与前几次类似,不仅有汉军出击,西域附国也需要出兵策应。汉宣帝派遣曾同苏武一起被匈奴扣留十余年的常惠“持节护乌孙兵”,乌孙王昆弥亲自率领五万余骑从西方进攻匈奴。

    匈奴听说汉朝五路大军来攻,赶紧携家带口,赶着牛羊,远远地逃遁,所以此次虽劳师动众,却依旧少有收获。不过西路乌孙大军却情况不同。西路军直趋匈奴右谷蠡王庭,擒获匈奴单于部分家眷,及各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多人,得牛、马、驴、驼五万余匹,羊六十万头,如此多的战利品全部归了乌孙。

    此次出击匈奴,汉军劳师远征,虽然收获不多,但也重重地挫伤了匈奴的气焰,特别是乌孙的西路军对匈奴打击很大。匈奴为报此役之仇,整军出击乌孙。可惜天公不作美,进攻之日,弥天大雨,人民畜产冻死,没有打仗,伤之就已很严重,四方之邻趁机落井下石,丁零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三国共杀死匈奴兵万余人,马数万匹,牛羊更是不可胜数。再加上饿死的、冻死的,百姓还剩十分之三,畜产还剩十分之五,匈奴从此大为削弱。相应的,中国北方边境安稳了一些,外部压力减轻了许多。因此表面上虽然收获甚小,但从战略上看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另外,此次出兵匈奴的另一个收获是匈奴派驻车师屯田的骑兵受惊退走,车师再次被汉朝控制。因为此役起于匈奴、车师共击乌孙。车师之所以和匈奴狼狈为奸,主要是匈奴屯田骑兵四千余人驻在车师,车师不敢不从。此役之后,车师王知道惹了大祸,赶紧负荆请罪,重新投入大汉怀抱。

    4.四争车师:初步经营的尝试

    匈奴利用西域远离中原,屡次在汉朝拿下车师后又重新控制该地,只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免于这样重复的拉锯,于是在三争车师后,汉朝决定在车师屯田,备守车师。

    在三争车师之后,匈奴的屯田卒惊走,车师自然不敢和汉朝对抗,于是再次与汉朝交通。匈奴听说车师与汉交好,大怒,意图召车师王太子军宿为质,以此威迫车师。军宿不仅是车师王的太子,还是焉耆王的外孙,身为贵胄,军宿当然不愿作为人质在匈奴受苦,于是干脆一走了之,跑到他外公家去了。车师王于是另立乌贵为太子,可能是出于“道义”,匈奴没有再提要太子做人质的要求。已经逼走人家一位太子了,不能太过分了吧。

    乌贵也许是出于感激,感激匈奴逼走了前任太子;感激匈奴没有要求自己做人质押在匈奴,也许匈奴在乌贵身上下了不少工夫,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总之,乌贵是亲匈奴的。所以乌贵当上车师王后,立马与匈奴结为婚姻,再次阻断汉与乌孙的交通。

    同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次汉朝出兵的目标不是匈奴,而直接指向车师。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朝派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攻车师。此次出击不用大老远从中原运输粮草,而是将一些罪犯迁徙到渠犁屯田种粮,到了秋天粮食收获后,郑吉、司马熹征发西域诸附属国兵一万余人,再加上屯田士卒一千五百余人共同出击车师,很快攻下了车师交河城。城虽破,却没有捉到车师王。此时粮草已尽,毕竟屯田所得有限,于是郑吉等撤出交河城,再次回到渠犁屯田,等来年秋收毕,再次进攻车师。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秋收完毕之后,郑吉再次出兵,惧于上次汉军的攻势,车师王闻风丧胆,听说汉军又要来攻,马上北上匈奴求救。匈奴不肯出兵,车师王只好空手而回,与国中贵人苏犹商议对策。想来想去,只有投降才能有出路,但是如何能让汉军知道不是诈降?苏犹教王先取匈奴的边国小蒲类,以此向汉朝献城投降,随后又击破尾随汉军后至的金附国,终于让郑吉接受了自己的投降。

    虽然匈奴没有应车师王要求解救车师,但是却不允许车师投降。当得知车师投降汉朝后,匈奴立即发兵攻打车师。此时敌我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车师既已降汉,当匈奴大军来到时,汉军自然挺身而出。郑吉、司马熹领军车师北待匈奴,匈奴见汉军严阵以待,没敢继续向前,转而退回。匈奴兵退回后,郑吉、司马熹留了二十几个人在车师,便转回渠犁屯田去了。

    汉军离开了车师后,车师王坐卧难安,唯恐匈奴哪天不速而来,那时就怕性命难保,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车师王单枪匹马轻骑投奔乌孙去了。郑吉担心车师王耍什么把戏,那到手的鸭子——车师也就飞了。于是,立马赶到车师,把车师王的妻儿老小迎到渠犁以防万一。车师王投奔到了乌孙,乌孙当然不敢忤逆汉朝,赶紧上书朝廷以防出现误会,希望留下车师王,理由是匈奴如若攻击车师,车师王可遣兵,乌孙可从西边进攻匈奴,以解车师之急。汉朝以为合理,便答应了乌孙的要求。

    但是车师国不能没有国王呀,于是汉朝就召了原车师太子、焉耆外孙军宿来主持国事,立为车师王。

    这边郑吉处理完了西域事务,要把这一阶段情况当面向朝廷汇报一下。郑吉才走到酒泉,朝廷诏书就到了,让他回去继续屯田渠犁。另外,在车师也开始屯田,种田积谷,以安镇西域,防备匈奴。郑吉于是从酒泉又折回渠犁。他断定车师王不再有什么不良企图后,便派人把车师王的妻儿老小护送到长安。汉廷恩遇车师王家属,每次朝会四方属国,都会显示对他们的尊宠。之后汉廷又派遣吏卒300人屯田车师。

    5.五争车师:如坐针毡后的放弃

    四争车师后,汉朝得到了车师,虽也有意保有车师,在车师屯田,但终没有下决心经营车师,只派遣田卒300人屯驻,这支小队伍如何能抵挡得了匈奴大军?五争车师不可避免。

    匈奴曾在二争车师之后,在车师屯田,深知屯田的好处,当得知汉朝有屯田卒在车师时,匈奴单于、大臣都认为,车师土地肥美,又与匈奴接近,如果汉朝得了车师,肯定会增加屯田卒,积累田谷后,一定会对匈奴不利,所以一定要把车师夺回来。于是单于派遣骑兵袭击了车师屯卒。郑吉得知后,把渠犁1 500多名的屯田卒尽数拉到了车师。匈奴见汉军增多,也加大袭击力度。那1 500多人如何抵挡得了匈奴,只能退守城中。

    匈奴大将走到车师城下对郑吉说:“不要再在车师屯田了,我们单于必得此地,识相的就走吧!”围车师城数日,随后解围而去。后来时不时地派数千骑兵来围车师。郑吉苦于匈奴围城,反复考虑车师的形势后,深感车师兵力不足,遂向朝廷上书:“车师远离渠犁有一千多里,中间又有河山阻隔,北面靠近匈奴,在渠犁的汉兵远不足以救车师,所以恳请朝廷多增屯车师之田卒。”郑吉的上书在朝廷中引起热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车师远离中原,道远则费用多,可以罢了车师的屯田。随后朝廷派遣长罗侯常惠率领张掖、酒泉骑兵出车师北一千多里,在车师旁向匈奴耀武扬威了一番。匈奴见汉军声势浩大,便解围而去。郑吉见匈奴人退去才从城中出来,回到渠犁继续屯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