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大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大哥的相识毫无传奇色彩。

    说起来已是前年的事了。我在大哥主持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认识了他。好朋友阿金介绍说:“这是大哥。”看同行们称大哥一口一声“大哥”,甚是热络,我也就开口叫“大哥”。

    那时的大哥,是市里一个颇有实权的一局之长。依他的年纪,那头衔是颇让人嫉羡的。大哥手持大哥大,不停地接外面打进来的电话,很多时候,在行车中运筹指挥。大哥太忙,我们没有太多的交流,只是印象中觉得大哥这人敦厚豪爽,喝酒的时候,一点也经不起劝,朋友们举杯一敬一碰,他找不到借口推辞,便仰脖喝下,而喝酒总易上脸,所以往往没喝几口满面通红。奇怪的是,他喝了酒思维特别敏捷,从没有因喝酒而影响过工作。后来才明白,那喝的是“山兰酒”,黎族人常喝的米酒,大哥是黎族人,对这种酒天生有量。

    匆匆的一面过去,转眼就是几个月。大哥再次来到海口,临走前阿金请大家吃饭,打电话让我也去。见了面,与大哥握握手,便坐下来聊天。大哥这次似乎轻闲了一些,大哥大也不开机,所以言语之中便多了幽默和诙谐。大哥这个黎家子弟,从通什山村小道上路,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多年已过,面容上仍是黎家人的淳厚和质朴,只是他那高阔的额头和锐亮的目光才显出他不同一般的睿智与气度。他很随和地问寒嘘暖,好像就是牵着我手长大的大哥,我不由在心里涌动亲情,真心实意地称他“大哥”,再没有随大流的意思。

    谈及在海南的生活和奋斗,我无意中叹了口气,说出了自己无钱出书的苦恼。有朋友捧爱我的散文,动员我出本散文集,以证明自己的散文“成就”,只是出书需要一笔费用(后来才明白钱是朋友赚去了)。我尚不懂出版规则,也没有积蓄,但“出书”的提议对我太有诱惑力,所以发愁。大哥觉得奇怪,人人都在谈挣钱,想发财,我却在谈什么出书,而且是不会赚钱还要自己掏钱的书。我笑说,从小就喜欢读书,以为能写出书来就很了不起,一心一意要成为作家。现在,时代早已不把作家当成一回事了,但出书作为少时的一个愿望,我还是想把它变成一个现实。我的语气很平淡,我也没有丝毫的求助意思,大哥却听得激动,说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有理想有梦想,作为一个女孩子能有这样的理想太可贵了,当即表示出书经费问题由他解决。我心里有些不以为然,以为他只是一时意气,作为官场人物,表态夸口是一种习惯。再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呢。

    大哥回去了,三天以后,大哥托一个朋友送来了他所承诺的出书款,并附了一封信。大哥似乎早已看穿了我的戒备心理,他在信中说大哥家境并不太好,没什么积蓄,这笔钱是几个月前嫂子无意中中了大彩得的,这是意外之财,现在让它用在急用之处。大哥写道,“既然你认我这个大哥,你有困难我做大哥的就有责任帮你。不求别的,只求你出名成气的时候,记住还有一个黎族大哥的支持,不要忘记海南还有一百多万的黎族同胞。希望你能以你职业的便利多写黎族的发展、变化,写黎族人民如何赶上时代的步伐。”热泪无遮无挡地涌流下来,抚信的手在激动地颤抖。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而我感受到的又岂止大哥的真情,更有大哥的胸怀!我一遍一遍不停地读信,肩上心上是沉甸甸的,这信里、钱里,是大哥的殷殷厚望,是黎家兄弟的善良和真情,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对抚育他长大的山村百姓的火热的心,是一个政府官员对我所热爱的文学事业的支持!

    题为《没有爱情》的书稿很快地付印了。让人欣慰的是,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我也因此受到媒体的关注,成为海岛上一颗文学新星。我在忙碌之中,总想起大哥的这笔钱,心里不知如何才能不辜负大哥的期待。而大哥,竟是几个月没有机会见面,待到再见到他时,他已荣升了。那是他荣升以后第一次来海口,朋友们要表示祝贺,请他吃饭。大哥还是那样,朋友们举杯一劝,他就找不到推却的言辞,只得仰脖一喝,几杯下去,人就兴奋得侃侃而谈了。但大哥说话,却是一点也不含糊。大哥说,今天在这喝酒,是祝我升了官。但大哥还要当大官的,当了大官也不为别的,好为人民多办事儿。今天我们大家是兄弟姐妹,以后,我希望不管我是当了大官还是落了魄,我们还一样的是兄弟姐妹。这个大哥,不管他高官厚禄到几品,都脱不了那份纯朴和厚道了。

    大哥是个很风趣和重感情的人。有一次,大哥从俄罗斯考察回来,在海口停留,正好是周六,阿金提议去唱卡拉OK,为大哥洗尘。大哥疲倦的面容顿时容光焕发。我不知缘因,阿金便告知:黎族是个善歌唱的民族,大哥唱歌的水平,不得了!他唱《迟来的爱》,几次将朋友们的眼泪给唱了出来。但这一次大哥唱的是《千里明月寄相思》,还加了独自,是献给大嫂的,阵阵掌声中,大哥专情、投入,对歌中情感的把握足以让一些专业的歌星们黯然失色。一曲下来,更有人拿大哥开心,说若不是身居官位,大哥恐怕会发展成一个歌坛巨星,成为众女生心目中的一个情圣。大哥哈哈一笑,连连摆手,绝不会的,绝不会的,大哥怎会是那种人。大哥的紧张神态令我们彻底放弃了要“诋毁”他的念头。

    这时候的大哥完全是开心阿O,而工作起来,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不知是谦虚还是深知“人怕出名”的道理,大哥总是拒绝宣传个人业绩。那次,北京一家颇负盛名的新闻单位来了一名记者,要采访大哥。大哥极力推辞无效,只得做了安排,让记者跟着他下乡转了三天。然后大哥说:“你要写,就写我们这里的现状如何,改革的成果怎样,给政府做宣传,吸引些投资者来。个人没什么说的,我坐在这个位置上,是群众把我推上来的,我没什么可荣耀的,只是人民的一公仆而已,公仆,就得为民众办实事。”那位记者,终于被大哥的公仆精神和大局意识所感动,采访大哥的文章成了政府形象向外推出的生动“广告”。

    这便是大哥的为政之道。我们这些朋友深谙大哥这点,也就无可奈何。有时我们想借去大哥那里采风的机会宣传一下大哥,大哥便是严颜厉色地阻拦。我们便激他,“你是树大招风么。”并戏说我们要乘凉。大哥便不再严厉,只给我们说乌龟和兔子赛跑的事,意思是懒惰的人才想到乘凉之事,其实凡事都是靠自己。我们便都哑默了,只希望大哥的官真能越做越大。当然,我们相信,依大哥为官不贪和一心为民的品性和胸怀,大哥的官肯定会越做越大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几个朋友去到大哥家小坐了一会儿,见到了被朋友们亲热地唤作“嫂子”的大嫂。大嫂是那种典型的黎家妇女,善良而淳朴,勤劳而贤惠。大哥三十几岁能有今天的政绩和地位,与大嫂肯定是分不开的。但是大哥的家,却是令我大吃一惊,非常的简朴,甚至落后,我想着大哥大嫂毫不犹豫地资助我的事,心里一阵发热。他们完全可以用那笔钱添置一些家具,把家布置得有一些现代官员之家气息的!大哥看出了我的心思,嗔怪着说:“看看,你又要提钱的事对不?我不是富裕之人,但你也不要把那件事老放在心上。对于朋友,只要能帮上忙的,我都会帮,何况你是我家小妹。”大嫂说:“你大哥的座右铭是‘一人吃要疯,多人吃那青’,你千万不要将他的帮忙当成一种负担。”“一人吃要疯,多人吃那青”的意思是我家乡所说的“一人吃了烂牙床,众人吃了满口香”的意思,这是大哥母亲临终前拉着大哥(那时大哥才17岁)的手说的一句话,很普通,却是大哥母亲一生做人的原则。大哥记事起,家境与那些山里人一样,贫穷清寒,但母亲只要有什么就会分给大家享用,并以这个原则教育她的子女们。多年以来,大哥未曾忘记,随着地位的逐渐提高,反倒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并努力用行动去实施。这,也许就是大哥深受百姓欢迎和始终对黎族乡亲寄予了希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哥见我情绪有些放松,便一再叮嘱:你只管去搞好你的工作,完成你的写作计划吧!

    告别大哥,我就全力投入了书的出版后期工作。

    书出来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的书得到了冰心先生亲笔题写的书名,后来在读者中也有着良好的反响。我打开第一本样书,在扉页上认认真真地写上“敬赠大哥”,给大哥邮了去。“知恩不言谢”,我将感恩之情深藏于心,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笔去讴歌世上的真情、善良和美的事物,去写黎家山村的新面貌……

    很久很久没见到大哥了,只有大嫂和阿金他们不时地透露一些大哥的信息,说大哥这一向不停地在飞,为了政府的一些项目资金的落实,在北京、海口、香港甚至欧洲间奔忙。大哥飞来飞去,经验更是日渐丰富,风度也定是与日俱增了吧?等到再见大哥的时候,大哥的笑容是否会隐去黎家人的朴实而多了几分官员的气势?大哥的举止是否会隐去黎家人的豪爽而多了几分官员的虚荣?

    大哥,你好吗……

    补记:

    23年过去了,大哥果然官越做越大。因为我早已远离海岛,近年来,我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联系仅靠微信或电话,但兄妹的感情却一直有增无减。大哥依然是那些话,要勤勉务实、谦虚谨慎,要对得起黎民百姓、对得起天地良心。而我,用心创作,尽己所能地向社会传递真、善、美、爱的力量,以践行大哥的谆谆告诫……尽管如此,我时常深感歉疚,因为我还没有真正为黎族文化做出实事。当年的承诺像五指山一样压在心头。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重返海岛,我愿意现在所有的作为是为了将来叙写黎族美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