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去中国美术馆看画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友人说,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当代100家精品扇面画展,很值得一看。

    扇子是便于携带展示的艺术品,历来为文人玩赏书画艺术乃至标榜风雅必备之物,尤其是小小的扇面画,乘兴挥洒,不假之作,纯任自然,很见功力。画家的心力、才情,局内人一眼就可看出。许多大画家也喜爱扇面画创作,这次画展,就有关山月等大家的扇面精品。虽然随着现代制冷技术的提高,扇子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扇面画作为一个特殊画种,仍为画家们所钟爱。举办这次展览,也是对扇面画的检阅与光大。

    终于经不住蛊惑,忙里偷闲,欣然前往中国美术馆。

    第一次去美术馆,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是我第一次来北京,遇上了规模宏大的名家名画展,朋友邀我去参观,就好像今天邀人去顺峰之类的酒店吃饭一样隆重。对美术馆的感觉,我至今不忘:庄严肃穆,真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我站在大家们的作品前屏声静气,一心想从画中汲取到一点营养。

    现在,来京工作一年了,惭愧的是竟然没有去美术馆看过一次画展。也许骨子里认为美术馆太高雅太神圣,不是我今日忙碌如陀螺者所能领受的地方吧,虽有过许多次想法与冲动,但终未成行。

    一日几个朋友要聚会,为照顾我尚分不清东南西北,便约在美术馆门口碰头。我不知路程远近,早早出发,提前到达了美术馆。美术馆宽大的铁门关闭着,只在一侧开了个小门,给人一种很森严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进入的感觉。我在门外徘徊,左顾右盼地等候着朋友们。当时正有一个什么画展,广告牌高高地立在大门右侧,牌子下面是售票处,售票窗口极小,大概也就容一个人伸手递钱取票吧。见有稀稀落落的游客买票入馆,我心有所动,想花上四元钱登一次大雅之堂。可看看时间,再看看广告牌上并无多少煽动力的宣传词,还是打消了念头。这时,一个小伙子背着个大包走来,逢人就兜售京剧脸谱画册。所谓的京剧脸谱画,就是一些类似于火柴盒上的贴纸,上面印有京剧人物脸谱图,贴在一本厚厚的册子上。小伙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本册子囊括了中国京剧所有的人物脸谱,有艺术性,也有观赏性,更有收藏价值。随便翻翻,果然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京剧人物脸谱。但如此“大而全”的“艺术”,却只卖10元钱,又不免让人生疑。

    我还是要了一本画册,往旁边的地摊走去。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一个色泽鲜艳的工艺品地摊前围了不少的行人。摊主是两个穿着很文化味的年轻人,正在耐心地向顾客讲解这种工艺品的制作原理和工艺流程。工艺品是一些手链、项链类的饰品,但串在线上的坠物,却与一般的坠物不一样,看上去像塑胶,上面的图案色彩艳丽,随意而别致,确实能让人感到它与众不同的灵性。摊主说,这些东西全是手工制作,流程复杂,故价格相对来说不便宜,但他们也并不能赚多少钱,主要是探探路子,看是否有市场前景。之所以选择美术馆门前来摆摊,是因为觉得能在美术馆停留的人,应该都有些艺术修养,总会有人看到这工艺美术潜在的价值,期望从中获得商机与某种启示。年轻人踌躇满志,可驻足摊前的人在把玩一番饰品后,都叹息一声“太贵”而一走了之了。

    尽管这样,我当时还是从心里感叹,美术馆就是美术馆,连地摊主都充满了艺术细胞。

    尔后很久,都没有涉足过美术馆。

    下午的太阳很烈,美术馆门前的道路正在改造,漫天灰尘,加上上午大雨造成的泥浆,整个感觉是又闷又脏,心境已比出发时黯淡了几分。及至购了票,从小小的侧门进到了馆前的广场,才有所好转。

    广场上有一尊巨制钢雕,由吴冠中先生创意,主题是人类基因科学。类似的钢雕艺术,前一阵新闻里大肆炒过,现在这么近距离地感觉,还真得叹服,它线条清晰流畅,造型明快大方。美术馆就是美术馆。

    不料一踏上美术馆的台阶,这美好的感觉又遭到了破坏。

    台基一侧,摆着一个简易的货摊,出售着可乐、矿泉水之类的饮品。这当然是为了方便游人,但这样的场景和“中国美术馆”的名牌怎么想都不协调。而进了大厅后,左右两边,一边一个小商品柜台更加重了这种感觉。我们像是进了一个很不景气的小商品市场。

    扇面画展在二楼。我们拾级而上,没走几步,即被一种像油漆又比油漆味更浓的气味刺激得泪眼婆娑。正在纳闷,眼前又出现了一条木板横幅,不知是未完工还是被拆卸的广告牌,呈现出草率的迹象。这太不可理喻了,楼道里竟会有广告牌长长地、落寞地躺放着。

    楼梯很高,可以感觉到美术馆气派的、高阔的空间。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它的建筑,绝不会流于小气或促狭。

    上到二楼,不曾想迎面又是两个小小的货柜,夹在楼梯口左右,售卖一些毛笔、宣纸、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在神圣的艺术宫殿里,商业气息扑鼻而来,席卷了来朝拜艺术的人们美妙而精细的感觉。

    我突然想,巴黎的卢浮宫是不是也是如此布局,是不是也有如此风景?进了扇面精品画展厅,琳琅满目的扇面画方让人想起这儿确实是中国美术馆。展厅面积很大,在炽白的灯光下,更显得宽敞明亮。扇面画虽然构图相近,内容却是丰富多彩,人物、花草、山水……真是异彩纷呈。看画展的人不算多,但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倒显得还有几分人气。我在备感享受的同时,又有了美中不足的遗憾:画作均用绳子悬挂在墙面上,与扇面相比,当嫌粗糙;展位前,也是用尼龙线之类的东西作了栏杆,将人们隔阻在线外。我原以为,美术馆是艺术的殿堂,它每一个细节都应是艺术的,尽美尽精的,都能让人得到一种视觉上、心理上的享受。

    不知是刚才受了那股怪味的刺激,还是失望情绪在内心扩散的影响,我竟然呵欠连连,倦意一阵浓于一阵。好不容易挨到看完画展,便匆忙下楼。

    楼下大厅里间,有一个展厅的大门正开着,展厅门上悬挂着“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画展”的字样,远远望去,一幅幅巨幅画作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过去。刚进展厅,就被一个女同志拦住了。她很严肃地说,现在是布展时间,不许参观。要看明天来,明天开展。并说他们的领导就要到了,看到有游客,她会挨批评的。我们说,我们就看一眼吧,来一趟也不容易。她说那也不行。就这样我们被“撵”了出来。

    当时我很想掏出记者证来,很多时候记者证是很灵的。但想想忍住了。悻然之余,不免奇怪,其实,即使今天所有的参观者都进了这个布展厅,于明天的展览又有什么损失呢?这些人既不会妨碍布展,也不会因为今天不能看而明天又赶来,万一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建议,或参观完后愉快宣传一番,岂不是一件妙事?

    进不了这个展厅,就看看别的正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吧。于是我们拐到了东边的大厅。

    这里正在展出一位旅美画家的作品。展厅没有空调,却有一扇小门朝外面的广场开着,对着一片空旷的草地,风习习吹来,倒也少了几许闷热。只是那扇小门中间,横着一根竹杆,大约是告示人们不可由此进入展厅吧,有些儿煞了风景。看画家的名字,仿佛一个女士,看画风,也应是一个爱追梦的女人,可看完了,才知道作者是一位男性。画是很特别的,所以感觉也很奇特,又加上感觉上的错位,当下想在留言簿上写上一句什么话语。可在纸上画了几次,也不见有字,原来用来签名的油笔已干了。工作人员见状,也只笑笑,说“作者等一会儿就来”,等了几分钟,也不见来人,满腔的热忱也就干落了。

    出了这个展厅,已有些兴味索然。穿过拥挤着几个柜台的小商店,又去看一个老书法家的作品展。这个书法家的名字,当是有着昔日的皇家气派的,作品也有相当功力,偶尔的兰花画,更散发出一种老式文人的清高、淡泊之芳香,令人忍不住想驻足细细观摩品味。无奈室内闷热难熬,停留不了几分钟,便香汗淋漓,只得逃也似的跑出来。

    回头有些流连地瞄了几眼,心里有些不解:中国最具权威的艺术展厅里,这么大热天却是连空调都不开!是艺术太高雅可以起到“心静自然凉”的作用还是经济条件太差开不起空调?

    中国的艺术,从受众范畴来说,无疑仍然是属于阳春白雪的东西,只为少数人所瞻顾、所接受。尽管这些年画家腰缠万贯者已比比皆是,并不意味着民众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提高。当然,如果说艺术因为太高雅而不能走进百姓家,但这是有失偏颇的,如今,四元钱的门票,能在这么一座美术馆里转悠半天,接受中国顶级的艺术熏陶,谁又能说它不值?可再高的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下又能坚持多久?据说现在美术馆的商业效益还是很可观的,还在年初,展位就已预订一空,在书画界,也总是以能在美术馆里举办个人作品展为荣,那些尚未成就者也很乐意自己花钱来展厅露面,以确定自己在画界的地位。让人不明白的是,这种荣耀与夏天的空调是否有关联?

    这样议论着,我们已没有了再逛看的雅兴。再次穿过拥挤的小商店,我们走出了大厅,来到了美术馆前面的广场,外面尽管热,但感觉要好多了。

    中国美术馆没能给我“美术”的概念与印象,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办公室,急忙上网,搜索了“中国美术馆”的有关介绍:

    中国美术馆是一座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美术馆是建国十周年时的十大建筑之一,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设有展厅13个。有宽阔的活动场地和先进的展览设施,建筑宏伟,是国内6所著名高雅艺术殿堂之一。

    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举办过历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等全国性的重要美展、影展、书法展。还多次举办外国美展,并多次赴国外举办馆藏及其他美术作品展览,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加强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荟萃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珍品,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珍品丰盈的宝库。

    虽然我知道我这次参观的只是中国美术馆之一隅,但回味着“高雅”“先进”“宝库”之类的字眼,仍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