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长安一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鹏终展翅

    失去爱妻的李白心情更加惆怅,他决定要到北方游历,他首先来到太原。太原是当时的北方重镇,唐朝先祖兴起时就是以此为根据地,形势极为险要,后被定为北都。当时,李白的从兄李舒是太原的主簿,他热情地款待了李白。同时,李白又遇到了在洛阳时的旧识谯郡元参军。

    在这一段时期,李白常出入官府,每每受到了官场人士的礼遇。有一日,李白与李舒、元参军等人应邀前往参加一次盛大的官宴,与会人士都是达官显要。在正式宴饮之前,主人还安排了一次精兵的演练。

    李白在这支精兵的队阵中发现一位士兵,气宇轩昂与众不同,带着一股不驯的傲气,似乎以身处于这种表演的行列为耻。这种神态似乎与李白的秉性产生了一种应和,于是在演练完毕后,李白不惜以贵宾之尊,亲自去与这位士兵交结。这人便是郭子仪,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日后威震天下的汾阳王。

    此时郭子仪尚未发迹,仅是侍卫部队中的一员小卒,由于性情急躁,且不拘小节,所以常得罪长官,屡受刑责。李白见了郭子仪后,从他不凡的气宇中看出他是将帅之才,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必成大器,只是目前困顿此处,志向不得伸展。于是李白对郭子仪产生了英雄相惜之谊,郭子仪若有错失,李白总是替他向上司求情,免其责罚。不仅如此,李白还多次央请上司多多擢拔郭子仪。

    虽然李白结交照顾郭子仪纯粹出于一股惺惺相惜的真挚心意,并不冀求将来能从他身上获得什么回报。但是郭子仪深感李白的知遇之恩,视李白为知己、恩人,时时刻刻都存有报恩之心。也就是因为这一段善缘,使李白日后逃过了杀身之祸。

    自从蓝仙离世以后,李白总是难以畅怀,与朋友相携游玩时也时常面露悲伤。为了排遣李白心中的抑郁,元参军时常尽地主之谊领着李白游山玩水,并介绍了一位刘姓的女子给李白。

    这位刘姓女子乃是一落泊贵族家里的小姐,曾祖是朝中的高官,传至父亲时因罪被除去官籍,再加以兄弟挥霍成性,所以家道已经败落,但她仍不失为一位出身良好的女子。

    李白认识了这位刘姓小姐后,经常相偕出游,互诉苦闷,以稍解胸中郁闷。但李白对蓝仙仍是不能忘怀,因此他与这位刘小姐仅止于兄妹之情。当他辞别太原的友人前往齐鲁后,这段感情也就终结了。

    李白此次前往山东,是因为他听说“当世第一剑”裴旻任职于北平府,于是前去拜访。裴旻以剑术闻名,他是李白最为崇拜的剑客,李白专程前往山东也是为了想与他切磋剑术。

    齐鲁临海,与外界交往频繁,而且域中多名山大川,所以高人隐士特别多。李白本身在这方面的根基也不差,但此时的他已深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他一到山东就到各处打听此中高手的居所,亲自拜会,并时时向他们求教请益。在亲去拜访裴旻之前,李白写了封信向这位“当世第一剑”殷切致意,恳切地表示愿意投于门下,这封信函文笔优美,笔法遒劲,裴旻甚是喜爱。李白当时的诗名已颇为响亮,裴旻当然乐于与他交往,能有这么一位名诗人拜在自己的门下,裴旻自己也甚感荣耀。

    李白这次来齐鲁之地还有另一个原因,他最崇拜的鲁仲连便是齐地人,所以他以能踏上这位英雄人物家乡的土地为荣。来到了鲁仲连的故里,他自然要去凭吊一番。但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不复当年的景致了。虽然如此,李白仍以诗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敬意: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别鲁颂》

    李白除了才气颇高之外,还喜爱云游,不管到什么地方,他必定先把这块土地踏遍,看过这地的山水景物。这种雅好使他观察事物颇为洞彻,这对他文学的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东鲁周边名山和古迹都被李白游遍了,而且他随时在游赏中将所看、所闻、所感写成诗篇。李白到了山东后,一直住在任城,他在汶阳购置土地,为自己造了一间精巧的雅筑。

    他自幼便喜欢饮酒,到了任城后,闲来无事,便又在当地临河兴建了一座酒楼,每天和同好宴饮其上,赋诗作对,饮酒作乐。这座酒楼后来成了当地的名胜,文人墨客,凡是到了任城,都会前往凭吊。

    李白在任城住了几年,这期间他除了以诗酒会友和游山玩水外,还常常上徂徕山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韩准、孔巢父、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

    徂徕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山上有紫源池,山下有白鹤湾,一溪流水,澄澈蜿蜒如带,山间时时弥漫着雾气,真有如人间仙境一般。李白与韩准、孔巢父等人常聚在徂徕山下的竹溪,并在此结社。由于一伙人对仙道、诗文、酒乐都有雅好,所以经常轻摇羽扇,谈玄论道,人手一杯美酒,酣歌醉舞,酒过数巡后诗兴大发,便争相吟对,挥笔赋诗。这种悠闲风雅的生活令当时的人们羡慕不已,而他们的诗赋也都很出色,广受赞许,所以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李白曾有诗作述及他们的交情与当时的生活: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雪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李白初到任城之时,仍十分怀念许蓝仙,所以心情一直无法开朗,常在知交友人前一再提起她、悼念她。他的友人除了一再地慰恤他外,还在一次盛宴中介绍了一位孟姓女子给他,这位孟姓的姑娘出身鲁地的名门,从小就熟读诗书,对李白的诗名颇为仰慕,如今亲睹李白,见他一副洒脱倜傥的模样,而且谈吐间又有着异于常人的豪迈和超拔,不免芳心暗许。而李白经历了长期的抑郁,也亟待一位听他倾诉的人来相伴,所以在友人的撮合下,李白便和这位孟姓小姐结了婚。

    婚后,李白的生活倒也还算美满,也暂时结束了漂泊云游的岁月,重享他失去了多时的天伦之乐。他们共同生养了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有妻女和徂徕山上志同道合的逸友们,李白在任城一待便是数年,在这期间,他的足迹一点也没踏出齐鲁一步。可是李白虽然暂时生活在这一种甜蜜安逸中,日日饮酒赋诗,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仍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而此时的唐王朝隆盛之世已过,国势已开始走下坡路,当年盛气凌霄、英明有为的唐玄宗已渐入暮年,他似乎十分满意大唐在自己手中所达到的盛况,于是开始耽溺于酒色,常数日不朝,将政事交与亲信,不再有励精图治之心。而此时朝中的权臣大多为奸佞之人,所以朝政被搞得乌烟瘴气,已露颓败之迹象。

    李白目睹朝廷中奸佞妄为,致使冤狱连连,民生涂炭,他潜在的那股行侠好义的性格经长期的掩抑又复苏了,他抱着一股悲天悯人、替天行道的侠义锐气,决定要前去进谒当时的奸佞之首——李林甫。

    李白此次前去谒见李林甫并非像往常般投刺求见,而是完全的一副侠客做派。他手持着一块长形的木板,上面写着:“海上钓鳌客李白”,径直前往相国府,叫相国府中的童仆将木板转呈给李林甫。

    那位童仆将木板携往府中,呈给李林甫。李林甫见了颇感诧异,想不出来者究竟是个什么人,便向前来通报的童仆询问。

    “他身着青衫,腰间佩一长剑,看似一个侠客浪人。”童仆答道。

    这更令李林甫感到奇怪,心中暗忖着:“一介布衣要谒见相爷竟然这样装扮,这人也未免太狂妄了!”但出于好奇,李林甫还是决定接见这位“海上钓鳌客”,于是吩咐下去:“把他身上的宝剑缴下,带他上来。”

    李白于是交出身上的宝剑,被带进了相府。李白虽然常进出官府,但他从未见过像这般华丽的府第,屋中雕梁画栋,煞是壮观。

    李白见了李林甫,仅施了个拱手礼。

    “你就是海上钓鳌客——李白?”李林甫打量着李白问道。

    “在下正是李白。”

    “坐。”李林甫要李白坐在下手的一把椅子上,李白也就不客气地坐下了。

    “先生!你临沧海钓巨鳌,是以什么东西作钓线和钓钩呢?”李林甫带着调侃的口吻问道。

    李林甫是相爷之尊,而李白只不过是一位江湖中的游侠剑客,且还带着浓重的寒酸气。于是,李林甫便以一种轻蔑而好奇的态度面对眼前这个“钓鳌客”。

    “我临沧海钓巨鳌,是以海中的风浪来逸扬我的情趣,以朗朗乾坤来纵展我的宏志,而以天空中七彩的虹霓为我垂钓的丝线,以天上皎洁的弦月作为钓钩。”李白不假思索,朗声回答。

    李林甫对面前这位神情自负、态度从容、口齿伶俐的游士甚觉惊讶,过了半晌方又问道:“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那又是以什么东西为饵来垂钓呢?”

    “将以天下为非作歹、不义不仁的人为饵。”李白提高声调,缓慢而清晰地回答。

    李白这种涵盖天地、气吞万物的豪情和义正词严的答语不禁使这位当时的奸佞权相为之一震,他无言以对,只能目瞪口呆地愣在那儿,恍惚间,手中的茶杯竟然不慎掉落,摔得满地碎片。

    立于一旁的侍卫看到这情景也不禁悚然而惊。厅中出现了好一阵子令人难耐的沉闷,而后才有一位仆役上来将地上的茶杯碎片清理干净。李白似乎早已料到李林甫会有这般的惊悸反应,他仍是一脸的悠然。待一切都恢复了原状,他便更进一步地向李林甫陈述目前社会的腐败和不平,以及他自己的政治抱负,且在话中一再地暗示李林甫,今日民生的疾苦是在位者应负起的责任,如果不赶紧设法改善,却仍一味地钻营私利,则将不为天下的正义之士所容。

    李白陈述完,便起身向李林甫请辞,李林甫这时似乎回过神来,连忙起身,以先生之礼来送别李白。

    李林甫并没有因为李白的一片忠诚而稍作改善,权势与财富蒙蔽了他的良知,他在朝仍一味地嫉贤妒能,排除异己,使民生更陷入水深火热中。

    李白在任城住了五六年后,又兴起了云游之心,决定南下吴越游历,而这次吴越之游很特殊,因为他是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女同行的。

    在会稽,李白认识了道士吴筠。吴筠从小便阅遍经籍,工于诗文,曾作《游仙诗》阐述自己的思想,作《览古诗》凭吊古圣先贤,又作有《高士咏》,歌颂古今高士。但他几次考取功名都未能及第,最后入嵩山做了道士,此后南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交游。虽然未能进士及第,但他的诗文非常有名,连皇帝都知晓,唐玄宗曾遣使召他入京,在大同殿接见。

    有一次,玄宗召他入宫向他问道,吴筠说:“天下之间能够深晓,通达于道的,只有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而其余的著述不过是在浪费纸墨罢了!”

    又有一次,玄宗问他神仙炼丹的事情,他则回答说:“这是一般市井百姓和野居的人才关注的事,身为一国之君岂能费心于这方面?”吴筠的耿直性情并没有为自己招来祸患,唐玄宗为此更加器重他。

    李白在会稽结识吴筠的时候,吴筠正隐于天台山,李白仰慕他的诗名和道名,遂前往拜访,并且结为好友。李白虽以诗文闻名天下,但他看了吴筠那高绝悠渺的诗作后,拜服不已。吴筠也对李白的仙姿奇才十分的赞赏。李白与吴筠两人性情相投,所好相合,所以他们经常在一起说玄论道,清谈老庄,交情也就益见坚深。

    这一年,吴筠又被唐玄宗召见,他到了长安后,对于李白这位虽是新交但友情深厚的朋友极为挂念,也深知好友的志向,于是在玄宗面前力荐李白。另外,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在皇帝面前对李白颇为称道。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异母的妹妹,由于自幼雅好仙道,所以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号持盈法师。唐朝女道士不同于后世的女尼,她们不必苦守清戒,而当时的王侯大户的女眷常以出家为一种既时髦而又体面的事。李白早先曾经与玉真公主有过交往。

    由于吴筠和玉真公主的联荐,玄宗遂下诏征李白进京。

    李白这一生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的奢望,但他一直企求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他早年曾写了不少表白心志的诗文,投刺于显要,但一直都未能如愿。这次蒙诏入京,对于饱经挫折而几将退缩的李白而言,不啻为一剂兴奋剂。

    李白接到了诏书后,立即置备酒宴,欢饮了一番,这位年逾四十的诗人,在那一刻又歌又舞,雀跃不已。他认为这次蒙诏入京,必可一偿夙愿,他怀揣着被自己一遍遍美饰了的梦想,想着光明的未来,不觉感叹自己这只蛰伏已久的大鹏终于振翅翱翔了。在临行前,李白再次借助诗歌的方式一抒心中的喜悦之情: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别内赴征三首》

    李白就这般满怀欣喜地辞别妻子儿女,前往长安。

    诗人的幻想

    李白由于急着要到长安,兼程赶路,所以比晋见日期还要早了几天到达。长安城随着唐王朝的强盛而逐渐成了国际都市,是中国早期都市规划作得最好的城市。由于它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人口十分密集,但它的街道与房屋等建设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所以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这里不仅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云集,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当日繁华可见一斑。李白到了长安后可真是大开眼界,在他眼中,这个繁华的城市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更可贺的是,他可以在这里一展抱负了。

    李白首先找了一家旅店投宿,平日闲来无事便出入大小酒楼。在长安有许多酒店是由西域来此定居的胡人所经营,这些胡人经营的酒店大都以西域特有的点心、瓜果招待客人,但是更吸引人的是酒店中总会有一位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胡姬在酒炉后调酒招待客人。

    李白自小生于西域胡地,对此情此景再熟悉不过,所以他在胡人酒店除了感觉亲切外,还有着丝丝的童年意趣可以寻觅。

    李白常和酒店内的胡人并坐畅谈,兴起时便大杯大杯地喝酒,大口大口地吃肉,酒酣耳热后又歌又舞。他这般的行止非常引人注目,而最叫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李白看似很大的酒量,这使他在短短时间内便结交了许多长安的豪杰之士,并赢得了酒肆胡姬的青睐。

    李白的豪气和文武双全使他在长安名声大噪,以致日日都有慕名拜访的人。有客来访,不外又是吃喝、畅谈一番。

    一日,李白酣醉刚过,正躺在旅店内歇息时,店小二来报:“李爷!外边有客人来访。”

    李白正在醒酒,不想再外出寻醉,便吩咐小二:“把外边的访客请进来,我在房里见他。”

    小二出去后,他便坐起整了一下衣服,喝了口水。

    过了半晌,店小二领着一位身着绯绿长衫的老者,头戴扁平方帽,李白定眼打量着眼前这位老者,年纪大概七八十岁的样子。李白见他整个面目泛着一股逼人的锐气,举止言行又是雍容适度,神态非凡,一时间李白竟被他慑住了。

    “这位兄台请坐,请问尊姓大名?”李白招呼客人坐下,又替他斟了一杯茶。

    “以天为姓,以地为名,天圆地方,我未闻有姓有名者。”那位访客徐徐答道。

    他这般地回答,可真让李白大感意外。

    “兄台今日来访,不知有何指教?”

    “今日来,一为久仰风采,特来亲睹;再者李白诗名满天下,故来赏奇文。”访客说道。

    “兄台过奖了,我只不过是个游侠酒客之流罢了,今日蒙您专程来访,实不敢当!”李白心想,此公居然不像平日那些访者只是前来借资或邀饮,而想欣赏自己的诗文,想必不是寻常人。李白来到长安后,成日里在一起的就是一些胡人、酒伴,从未遇上一位能和他吟和诗赋的人,今日这位访者既指明要看他的诗文,想必或是此道中人,于是李白欣然答应。

    “兄台既不嫌弃,那我就献丑了,还请不吝指教!”李白说着,并呈上了一首新近的诗作。

    这位访客看了以后,望着气宇轩昂、深具才性的李白,口中轻吟着诗作中的两句,对李白赞赏有加。李白拱手答谢,而脸上洋溢着得遇知己的喜悦之情。

    李白见与来客如此投契,便想呼唤小二置备酒菜,但在找银两时,竟一时摸寻不见。这时访客伸手到腰间,将一只精巧的金龟解下来,对李白说:“今日有幸能与先生相见,终生难忘,特取金龟沽酒与您共饮。”于是唤店小二进来,令他将金龟拿去,布上上好酒菜。

    酒菜齐备后,两人尽情豪饮,互相阐述在文学上的心得与见解,李白也向对方谈起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等,由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所以相谈得非常投契。

    这场欢饮从中午一直进行到半夜,直到二人皆酩酊大醉,那位访客方起身告辞。在临行前,访客和李白相约日后在皇城域内的紫极宫相见。

    李白平日无事,便常在长安城内闲逛,他常站在通向皇宫的城门前,遐想着充满瑰丽色彩的未来,想着有朝一日他也将身着朝服,进出于金銮殿,然后在皇帝面前陈述治政要道。

    紫极宫就在皇宫旁,是朝廷要臣议事谋政的场所。李白揣测这位访客必定是身列紫极宫的朝廷要人,看那人一副峥嵘的容貌,八成是一位达官显要。

    第二日,李白到了紫极宫,但在宫外便被侍卫给拦住了。李白把昨日与那位访客的邀约告诉了守卫,而且把访客的身材、面貌的特征也连带描述了一遍。

    “你说的莫不是秘书外监贺知章贺大人吧?”守卫回复道。

    李白对贺知章的文采倾慕已久,从不曾想过能亲眼得见这样的前辈高人,一听守卫提到“贺知章”三字,一时竟无法尽信,于是催促道:“快请帮我通报一下吧。”

    侍卫答应着便走进了宫内。

    不多时,一位身着朝冠朝服的人从宫中走了出来,李白定睛一看,可不就是昨日与他欢饮的那位老者嘛!忙低头揖礼。

    “李兄!让你久候了,快请入内。”贺知章还礼后带着李白朝宫内便走,李白在贺知章的引导下步入了紫极宫。进入宫内,贺知章以贵宾之礼来款待李白,且将他介绍给在宫内的同朝官员认识,并当众称呼李白为“谪仙人”。李白的豪名和诗才早就传遍京师,几乎每一位朝官都久闻其名了,今日能一睹庐山真面目,人人都觉得李白果真不是浪得虚名。

    贺知章比李白大了几十岁,早年间就已经名声在外,如今已是拥有“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一大堆头衔的知名学者。贺知章尤其喜欢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常赋诗为文,成就了许多佳作。他的草书和隶书更是闻名遐迩,常有一些人拿着笔砚跟随在他身后,遇到他兴致来的时候,马上就请他当场挥毫,他也从不拒绝,而所写虽只寥寥数字,但人们都把它当做珍宝。

    贺知章早就风闻李白傲岸、豪放,诗风飘逸,当听说李白已应诏入京后,便前去拜访,看了李白的诗文后钦服不已,第二日上朝便极力在唐玄宗面前赞叹李白的才气,使李白在皇上心目中已有了很特殊的印象。

    数日后,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觐见皇上是李白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觐见之日李白因为情绪高昂,脸上更泛着一种飞扬、飘逸的神采。

    李白步出旅店,来到朱雀大道,大道的尽头便是金銮殿。李白踏上了朱雀大道,一步一步地走近矗立在大道尽头的朱雀门,一旦进入这扇金碧辉煌的大门,就是另一个世界了,那是他一心向往、追求的世界。想到这,李白不禁加快了脚步。

    走进朱雀门后,连云而起的壮丽宫殿便呈现在李白眼前。他走上殿阶,一步步拾级而上,骤然间,每爬一级,金銮殿内的景物便更多地呈现在他眼前,直到最后,整个建筑都矗立在他的面前。

    殿内一片肃穆,玄宗高高在上地坐在殿内极高处的龙座上,而文武群臣则分列两旁。李白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步入殿内。

    玄宗远远地看见李白进来,立时被他身上的一股轩昂气势和出尘脱俗的逸采震慑,一时间竟然忘掉了君王之尊,亲自步下龙座来迎接他。

    李白行了跪拜礼后,玄宗便与他讨论国事。而当时国家最大、最繁冗的问题就是边蕃。由于李白曾身处边地,所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陈述着对边蕃问题的见解,玄宗在一旁边听边点头称道。

    随后,皇上要他草拟一篇《答边蕃书》,李白当即洋洋洒洒地挥就了数千言,而且文情并茂,鞭辟入里,玄宗看了深为嘉许,将李白视为奇才。高兴之余,玄宗赐坐七宝床,并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中,玄宗亲手为李白夹菜调羹。李白连忙拜谢,玄宗对他说:“你只不过是一个百姓,但你的名声远扬,连在京城的朕都风闻了,如果不是平日蓄道养义,又怎能如此呢?”

    “小民平日桀骜不驯,君上不弃下民狂妄而予赞许,实不胜感激!”

    李白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觐见,二人言谈甚欢,玄宗当面授予他供奉翰林之职,专当密令。

    唐玄宗本身也是一位饶富才情与学养的风流才子,他能文能武,又工于书法,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越是有才之人,越是爱才,玄宗对有才能的人都能够善加提拔利用,像李白这种俊杰,他当然是倍加赏悦。但玄宗此时年事已高,不再全心力求政绩,似乎只求现实的逸乐,所以授李白翰林之职,只不过是想借李白的才学来助长宫中行乐之盛,其功用不外是用来点缀一下这繁华升平的景象罢了。

    玄宗晚年耽于逸乐,常常偕着宠妃杨玉环在宫殿中设宴作乐,自从李白受诏入京后,他便常在欢宴歌舞的场合,宣李白入宫当场赋诗,而后再找人配乐、配舞。李白一生中最得意,也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在兴庆池的沉香亭中赋《清平调三首》咏杨贵妃。

    时值阳春三月,皇宫中新种的牡丹花开得正盛,这园中的牡丹有红、白、紫、浅红四种花色,四种不同颜色的花朵一齐在花园中竞相开放,真是艳丽夺目、美不胜收。玄宗看了十分欣喜,就令人将一部分的花株移种到兴庆池东一座新建的沉香亭前,从此,沉香亭边更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

    一日,玄宗与贵妃相偕往沉香亭赏花作乐。当晚月光柔和,夜色甚美,宫中司乐李龟年手持檀板,带领着十几个能歌善舞的歌姬舞姬,跟着玄宗和杨贵妃的轿辇前往沉香亭歌舞助兴。一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兴庆池,准备就绪后,正要开始奏乐吟唱时,玄宗突然开口道:“今夜月色皎好,又有贵妃伴朕赏悦名花,如何能用陈词旧调呢!”

    “皇上的意思,是要填新词、谱新曲以咏今晚难得的佳景?”李龟年问道。

    “是该谱个新曲来唱唱。”玄宗端起酒杯,啜了口酒说,“李司乐,你速去宣李白进宫。”

    当时的李白正在酒楼中与众酒友们喝酒,而且已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看他已醉成这样,若要即刻带他进宫,如果闹出什么不合体统的事使龙颜大怒,那该如何了得。可是玄宗正等在那里,若不速速赶回去,恐怕也会惹祸上身。于是李龟年就叫人拿了些冷水替李白擦了擦脸,便火速地带他入宫了。

    李白被人连扶带拉地进了宫,酒意已渐消,而李龟年也已在途中告诉他此次皇上宣他进宫的主要目的。

    一伙人把李白扶到了沉香亭,李白在一把椅子上坐定,头上顶着皎洁的月色,池中盛开的牡丹飘来阵阵花香,不远处还传来阵阵丝竹浅乐。李白醉眼微张,朦胧中瞧见对面斜坐在椅子上的杨贵妃真好似出水的芙蓉一般,娇艳异常,顿时诗兴大发,提笔挥就了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词写出美人与花相映的艳丽,这种情景,应只有仙境才可见到。词中又赞赏美人的天成娇贵,只有汉宫美人赵飞燕差可比拟。美人固然喜欢赏名花,名花也要美人来赏才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最后,李白提到美人与名花的主人——唐玄宗,想到名花飘零、美人迟暮时,不禁倚上阑干兴起无限愁意。

    李白写毕,将笔往桌上一搁,整个身子仰躺在椅子上。李龟年把写好的词呈给玄宗,玄宗一边品评,一边持着酒杯浅吟。一番赏鉴过后,玄宗赞叹再三,立刻令乐师为李龟年伴奏,李龟年在悠扬的乐声伴奏下,娓娓唱了起来。

    明月、鲜花、美酒、美词,再配以李龟年深沉幽婉的嗓音,沉香亭沉浸在一片诗乐的祥和中。玄宗一时兴致大起,亲自吹笛为李龟年伴奏,配合得恰到好处。杨贵妃则手持着玻璃宝杯,一边浅啜着凉州的葡萄美酒,一边聆听着这动人的新曲。待曲毕,贵妃便缓缓起身,向玄宗再三地拜谢。玄宗不禁开怀大笑。自此以后,玄宗对李白更是礼遇有加,每当有什么宴饮活动,必会宣李白入宫,要他填作新词以娱乐,而李白总是不负所托,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时值清秋,一日,玄宗偕众妃子在沉香亭赏月,所有的人都静静地欣赏着秋夜的美景。玄宗沉浸在这夜色里,若有所思,不一会儿,又派人去寻李白,请他尽速入宫以填词助兴。

    这一晚,李白也正在宁王府里饮酒赏月,宫中使者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又跟之前一样,醉得不省人事,使者只好连拖带拉地将李白“请”进宫。

    李白到了沉香亭后仍是大醉不醒,于是玄宗亲自走到他的座椅旁想唤醒他,但李白已是烂醉如泥,哪能轻易唤得醒,玄宗于是令高力士取来冰水,轻敷他的面部。不一会儿,李白酒意稍退,见自己身在宫内,而玄宗竟然就站在自己的面前,忙慌乱地起立拜见。

    “陛下!恕小臣无礼!小臣醉成这样,实在太不像话!”

    “好!那就罚你作十首古诗或律诗。”玄宗知道李白才高自负,于是故意要考验他。

    “多谢陛下开恩!”狂傲的李白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李白见皇上没赐他坐,而他又有着醉意,实在站不稳,遂开口要求道:“臣有个小小的请求,刚刚在宁王府中,宁王赐酒,现在仍稍有醉意,望陛下能赐我一个座位,使我能稍缓惶恐的心理,以便施展所长,为陛下助兴。”

    玄宗听了,笑着应允了李白,遂令两名太监左右搀扶着他坐下。侍臣们将笔墨纸张都备好后,杨贵妃则立在桌旁,亲为李白捧砚濡笔。李白展手将笺纸铺平,稍事沉思后便奋笔疾书,十篇诗文顷刻就完成了,而且律度、对仗无不完美。玄宗一瞧,真是倾服不已,立即派赏。

    李白除了有杰出的文才外,他的能言善辩、反应灵敏也深为玄宗所欣赏。李白便因自己的辩才替大唐王朝争了一口气,使玄宗龙颜大悦。

    玄宗时,突厥国势渐强,常常无故进犯,而且来势汹汹。所幸当时唐朝仍算壮大,突厥还有点顾忌,所以偶尔还遣人向唐朝进贡。有一日,突厥派了一位使者入京朝拜,并向玄宗呈递国书。玄宗打开了那递上的国书一看,密密麻麻的净是像蝌蚪般的怪异文字,甚是纳闷,于是问道:“这蝌蚪般的突厥文有谁认得呀?上来翻译一下。”一时,朝廷的文武百官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陛下,让微臣试试看。”在一片寂静后,朝官中终于有人出声了,玄宗转头一看,原来是李白,不禁大悦,于是高声说道:“我朝竟也有人懂得这蝌蚪文!来!将突厥国书念出来。”

    于是李白从朝列中站出,走向龙座,从玄宗手上接过突厥国书,在突厥使者与众朝臣面前朗朗地读出,并且以突厥语作复。那位突厥使者见此情景,不禁瞠目结舌,即刻拜辞而去。

    原来突厥虽派使来朝,但他们自忖大唐王朝无人能识他们的文字,所以在书中多有不逊之言,使者见李白不但识突厥文,而且还能朗朗上口,甚是讶异,既愧且羞之余,慌忙退去,此后他们对唐朝更加恭逊了。

    以前,玄宗总是在宴饮、游乐时才想到李白,并召他入宫填词作诗以助兴,但自从这件事后,玄宗每遇到政事待决时,也会要李白提出建议,而且颇加尊重。这使得李白大为兴奋,因为他当初来京城时,就是抱着“游说万乘”的理想,他曾数度向皇上进言,但都未见采纳,心中实在失望不已。没想到就因为自己从小在西域所学到的胡文、胡语,而使得皇上对自己格外器重,李白心中的喜悦真是无以名状。

    传说李白在长安时,有一次喝醉了酒,唐玄宗诏他入宫写诗,他醉得当场吐了,唐玄宗就掏出龙巾来帮他擦拭。因而还传下了“龙巾拭吐”的美谈。

    恃才傲物的狂士

    李白的多才博得玄宗的青睐,而使他终于可以一偿夙愿,施展自己的经世济民大志!但李白一向狂傲的言行,却使得他遭受到不幸,尤其是得罪了玄宗和杨贵妃眼前的红人高力士,使他那充满光明远景的政治生涯就此被葬送掉了。

    公元74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李白奉诏入宫起草诏书。那天正值农历大寒,屋外风雪交加,寒冷异常,大殿内也冷得刺骨,连刚蘸饱墨的笔都被冻结而难以书写。玄宗见状,命令宫中嫔妃十数人,围侍着李白,各人手中持着毛笔不停地呵气,使笔尖不至被冰冻。

    草拟完诏书后,玄宗为慰赏李白的辛劳,特地摆了一桌酒宴,并设歌舞助兴。皇上专诚为自己摆设筵席,这令李白倍感荣幸。今天他还是主客,由于兴致高,所以李白饮得格外地开怀。席中,皇上待他有如兄弟般,两人相谈甚欢,待宴会结束,皇上又邀他往内殿叙谈。

    当时玄宗与李白都已有点醉意,于是在众内监与宫人搀扶下,一群人便转往内殿去了。

    到了内殿,几个人便又围坐一桌,由于刚才大家酒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所以玄宗便吩咐高力士准备茶点,君臣之间随意地品品茶、吃些点心,聊聊天,倒也颇为快意。

    此时虽正值隆冬,但大伙儿刚才在宴席上都已酒酣耳热,再加以内殿四壁的夹层都有炉火散发出热气,所以竟觉得有点热了。而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是脚上的靴子,由于刚从湿冷的外边进到这暖和的内殿,靴内感觉湿漉漉的,这时玄宗由于喝了不少酒的关系,再加以和在座的众臣们聊得开心,高兴之余,竟然不顾及九五之尊的身份,把脚上的靴袜一并脱掉,换上了内殿中穿着的便鞋。玄宗愉快地对身旁的李白说:“李学士,你也将靴袜脱掉,换上干爽的便鞋吧。”

    李白早已无法忍受自己的双脚被紧紧地包在那又湿又冷的靴子中,但顾及臣子身份也只好忍耐。玄宗提议让他脱掉靴袜,正合他意。正当他想伸手去脱靴子时,心中突然兴起了一个好玩的念头,他骤然把脸转向侍立于他身后的权监高力士,满脸醉意地说:“高内监……我实在……弯不下腰去!麻……麻烦你帮我脱……脱一下靴子。”说完,便毫不客气地把双腿向前直伸。

    高力士可是朝廷中红得发紫的人物,他深得玄宗与贵妃的宠信,四方的奏议都必须先经他核阅,然后再行上呈。当时的文臣武将莫不竞相逢迎,与之结纳,所以他常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而李白当时只不过是个翰林供奉而已,他岂会看在眼里?高力士听了李白的要求,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李白脱鞋纳履可是皇上的旨意,他偏头看看玄宗,见玄宗带着一脸笑意,而李白则借酒装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高力士在玄宗面前又不好发作,只好无可奈何地走到李白面前,单膝下跪替李白脱靴。这位在当时唐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人,竟然被一个小小的翰林供奉这般当众羞辱,这令高力士怀恨在心,他处心积虑地要找机会报复李白。

    一天,冬雪初晴,杨贵妃领着一些宫人在后院的梅园中散心。长久闷窒在宫中,今天才得以到户外透透气,杨贵妃心中很是愉快,于是就顺口唱起那日在沉香亭中李白特为她而作的《清平调》。那悠扬婉转的歌声很是动人,随身的奴婢也都顺口唱和,顿时整个园中都充满了《清平调》的歌声。

    这时高力士亦随侍在贵妃身旁,他见了这般情景,心中痛恨不已,便对贵妃说:“前日李白在沉香亭中作《清平调》,在词中叙及娘娘的地方颇多,老奴以为娘娘定会恨他入骨,绝不再提这首曲子呢,没想到您竟然唱得这么开心,这实在是大出老奴意料!”

    “高内监此话从何说起呢?”杨贵妃疑惑地问。

    “娘娘您竟全然不知?我们都知道娘娘您是风华绝代的佳人,但那李白天生狂傲,他认为您并不能称得上绝世佳人,他把您和汉宫中的赵飞燕相比,他是认为您……您……”高力士故意装做开不了口的忸怩不安的样子。

    “他说我如何?你倒是讲啊!”杨贵妃急切地问。

    “娘娘,小的实在难以启齿,如果娘娘您一定要我说,那如有什么冒犯之处,还请娘娘海涵。”

    “你但说无妨!我不会怪你的。”

    “他暗示您是太……太臃肿、肥胖了!”

    当时,大家都说杨贵妃具有雍容华贵之美。而每一朝代,审美的角度都不尽相同,如汉代欣赏楚腰纤细、娇小玲珑的女人,如赵飞燕。这名字取得再恰当不过了,她轻盈的身子,再穿上宽大的水袖衣裳,跳起舞真如燕子般轻盈。到了隋唐,人们的审美观渐渐趋向于华贵。圆润的脸庞,丰盈的身段是美人必备的条件,而杨贵妃即是其中最出众的,她的脸颊真如盛夏中盛开的芙蓉般娇艳,俏丽而端庄。虽说隋唐人欣赏的美是华贵健康的类型,但也有分寸,雍容之美与肥胖终归有别,所以杨贵妃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火冒三丈。这时园中还有人在哼唱着:“……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你们全都给我住口!以后谁也不许再唱这首曲子!”杨贵妃脸孔涨得通红,恨恨地说着。

    而李白本人觉得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还有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便更加将他的豪放不羁、无所顾忌的性格在朝廷中展露无遗。渐渐地,他开始借诗讽喻起宫中的人和事,如他作了一首《乌栖曲》来讽谏玄宗和杨贵妃夜夜笙歌: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浙高奈乐何。

    此外,李白还作诗讽喻杨贵妃得宠后,整个杨家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局面。如《上元夫人》便借助诸多神话人物来暗写杨家为巩固地位以联姻为手段的政治交易: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

    此后杨贵妃就常在玄宗面前数说李白的种种不是,幸好玄宗颇富爱才之心。但据说玄宗曾有三次要派给李白一个官位,都被杨贵妃和高力士给阻拦了,于是李白的才华就这样永远地被埋没了。

    失意的酒徒

    李白自恃才情甚高、器识兼茂,他当初被召进长安,原是抱着大鹏展翅的志向,但他并未获得任何施展大志的机会,即使获得皇上赏识,也不过是被用来作为宴乐取悦的工具罢了。在高力士向玄宗说了针对李白的谗言之后,李白感念君恩,还曾表明自己的志向,希望能够功成而后身退。但他发现针对自己的谗言诽谤越来越多,同时君恩日衰,李白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梦想逐渐破碎了。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

    从这一时期的诗作可以看出,此时的李白既畏惧谗言,又憎恨屡谏谗言的人,同时对玄宗也是怨念和期盼交杂: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曾有后人评价李白的《玉阶怨》,无一“怨”字,却饱含幽怨之意。的确,虽然此诗表面是写宫人望幸,但此时此刻的李白,何来的闲心描摹宫人望幸,不过是借此抒发自己的不幸罢了。他本可由此一帆风顺,做起大官来,却因得罪了高力士,而落得只能借酒浇愁,这位天才的心情是多么苦闷啊!

    奸人屡谏谗言,令李白无法在玄宗面前重获赏识,同时,李白的狂傲不驯也往往不能获得翰林院同僚们的谅解,他们对李白的放荡行径不断地加以指摘和讥讽。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傲气节也使他得罪了朝廷中人,他们几乎集体处处抵制他,这使得李白万分苦闷,而在这陌生的朝廷中,他能向谁倾诉他心中的郁闷不平呢?于是李白只好日日把自己沉溺在酒乐声色中。

    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然的酒徒生活,他作诗时饮酒,得意时饮酒,失意时也饮酒,酒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粮。他的诗中有许多作品是关于酒的,而这些作品往往都很杰出,如这首《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此时的心志真是颓丧到了极点,他放情逸乐,沉迷酒色之中,再也无心去求政治上的发展。而自从杨贵妃对李白表示厌恶后,玄宗也不再宣他入宫,李白也就更放任自流地沉沦了。

    李白张扬、不拘常调的性格和放浪不羁的行为早已令一般人看不顺眼,再加上他目空一切的狂傲,更叫人难以忍受。当他得意受宠的时候,人们不敢有任何不利于他的言行,如今玄宗逐渐疏远他,李白就立刻变成了众矢之的。一向天真无城府的李白,一时间真是无法应付这种局面。他有一种被隔绝,被摒弃,被排挤的感觉,他对现实的一切彻底绝望了。

    经过一段长时间自弃的放纵之后,李白醒悟了。他体悟到政治环境中的龌龊与黑暗,而自己纯粹的志向在这种乌烟瘴气的政治氛围里遭到唾弃和排斥是必然的。但政治的尘污并没有蒙蔽他的心智,他开始觉得自己与仙、道离的距离越来越近,开始追忆起自己曾经与蓝仙追仙求道时的超拔情志。他心中顿时生出一股绝尘而去的冲动。李白虽然已有退隐之意,但却一直处于还山与恋阙的矛盾之中。

    李白既然在政治上极不得志,也就索性不加关注,而一任地纵情诗酒,此时,他的豪名可真是响彻长安每一个角落,无人不知这位杯不离手的诗仙。但不满意他的那些朝廷中人,看李白失去君王恩宠后仍然过着悠游闲适的诗酒生活,不禁更加眼红,因而肆意地毁谤他,想尽办法要将他逐出长安城。

    李白身在长安的这段时间,留下了《蜀道难》这一传世佳作: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天宝三年,翰林院同僚驸马爷张垍因为嫉妒李白的才华而在玄宗面前挑拨是非,极言李白的不是,于是玄宗曾数度宣李白入宫,对其严加责难。这时李白才深悟,他曾经一心向往的朝堂实在是不宜久居的是非之地,李白决定急流勇退,重新去过那种寄情山水,有鸟语花香的隐匿生活,于是他上疏请求还乡。

    李白在长安生活了三年,在这儿,他享尽富贵,极得恩宠,曾留下“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美谈,但他那与生俱来的傲骨,桀骜不驯的言行终使他从九霄跌落至深谷,尝尽了人情的冷暖。

    李白的长安之行虽然以失意告终,但在这里他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酒伴诗友,而其中最为称道的要算是王昌龄、张旭及贾至等人了,他们常常在一起饮酒终日,谈诗论道。而当时他与贺知章、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七人为酒中知己,被时人称之为“饮中八仙”。这“饮中八仙”的名号虽然听起来风雅,但实际上,被列入“八仙”之列的多半是如李白这样的失意朝臣。

    李白在公元744年初秋离开长安城,他的许多在长安的诗朋酒友都到城外为他送行。当日李白满怀希望地来到了长安,但今日他并未能一酬壮志,怆然地离开了长安城。秋风瑟瑟,败柳残英纷飞,李白身着绿色长衫,逆着风走出长安城,约行了数十步,李白骤然回头,凝望着长安城,向送行的友人挥了挥手后,仰天长笑,阔步向前,离长安城越来越远,他将再度过上流浪漂泊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