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临危受命的托斯滕松

    莱翁哈德·托斯滕松是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弟子,现在他被任命为瑞典新的最高统帅。说起与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波兰战争时期,当时托斯滕松是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助手。虽然他因足痛风而致残,行走不便,只能坐在轿子上指挥作战,但他的战术向来灵活多变,喜欢采用快速的作战方式,尽最大可能地追求战果。所有的对手提起他来都头疼不已,现在到了该让奥地利王室体验痛苦的时候了,托斯滕松打算将战火引到皇宫门口,并让瑞典人占领奥地利。

    1642年,在与瑞典主力部队会合后,托斯滕松突然侵入西里西亚,此时勃兰登堡已经中立。在施韦德尼茨,他们击败了劳恩堡的弗朗茨·阿尔布雷希特公爵,后者兵败自杀。整个西里西亚和施韦德尼茨都被瑞典军队占领了。随后,摩拉维亚腹地也迎来了第一批到达这里的奥地利敌人,奥尔米茨城也遭到了瑞典人的侵袭。皇帝方面赶紧集结优势兵力,在皮科洛米尼和莱奥波德大公的带领下,将瑞典人赶出了摩拉维亚,随后又将瑞典人赶出了西里西亚。托斯滕松虽然很快得到了弗兰格尔的增援,但并没有取得对敌的优势,只好将目标对准已经十年没有遭遇过战事的莱比锡,这里物资丰富、给养充足,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目标。

    皇帝自然不能眼看着莱比锡落入敌手,迅速派莱奥波德和皮科洛米尼率军驰援。双方狭路相逢,一场激战不可避免。趁着皇帝军队的左翼还没有布好阵容,瑞典的将军施塔尔汉德斯克和维滕贝格立刻发起猛烈进攻,打散了皇帝的骑兵部队,随后他们又赶去支援己方的左翼,将敌人的防线彻底冲散。皇帝军队在坚持了三个小时之后不得不退出阵地。双方的损失都不小,瑞典军队的两员大将斯朗格和利尔耶赫克壮烈牺牲,另外还有三千多名士兵丢掉了性命,再也无力追击对手。皇帝方面的损失更为惨重,共战死五千人,被俘五千人,另外所有的辎重和拥有四十六门大炮的整个炮兵部队也落到了瑞典人手中,之后仓皇逃向波希米亚。由于骑兵军团最早溃败,遭到了怒不可遏的莱奥波德大公的重罚。军旗被撕毁,不少军官和士兵被处死,所有马匹、武器和勋章都被褫夺。

    托斯滕松率领得胜的瑞典军重新来到莱比锡前,在这个城市补充后勤、添置军装。这个城市还献出了三吨黄金,希望免遭洗掠。虽然托斯滕松放弃了冬季休整的机会,但是皇帝为了和他作战,同样也没能休整,并且额外损失了不少战马。撤离莱比锡后,托斯滕松先是向奥得河运动,之后又迅速穿越了波希米亚王国,赶走了扰乱奥尔米茨的皇帝军队,整个摩拉维亚都成了托斯滕松的控制地域。

    无论是盟友还是敌人,都惊诧于莱翁哈德·托斯滕松的挺进和胜利。在帝国其他地区,瑞典人的盟军也在奋力作战。在埃贝斯泰伯爵和盖布里昂元帅的指挥下,黑森人和魏玛人侵入了科隆主教领地,打算在那里做冬营休整。科隆选侯急忙召唤皇帝的将军哈茨费尔德,并由拉姆布伊将军指挥自己的军队,准备积极防御。1642年1月,双方在凯姆彭附近展开激战。皇帝方面战死两千人,被俘的士兵也有将近这样的人数。整个选侯领地和毗邻的土地都向盟军开放了,他们得以迅速补充兵力、马匹和其他后勤物资。

    战火燃烧到了丹麦

    1642年11月,卡迪南·黎塞留去世,在第二年的5月份,路易十三也与世长辞。由于忙着处理国内事务,选取新的接班人,法国无暇顾及德意志战争,在战场上也没有采取行动。马札林是黎塞留的接班人,他比前任更加热衷于德意志战争,不但继承了前任的权力、方案和准则,而且将兵力主要用于对付斐迪南三世。在此之前,法国主要是以西班牙人为目标的。马札林有一句格言,就是要把德意志军队变成法兰西国家的城墙和国王的右臂。陆军元帅盖布里昂负责阿尔萨斯,占据蒂翁维尔城后,马札林派去一支可观的部队增援。在昂吉安公爵——也就是后来的孔代亲王的带领下,这支部队斗志高昂地赶赴阿尔萨斯。为了在士瓦本寻找更好的冬营休整地,盖布里昂率军快速渡过了莱茵河,并占领了巴伐利亚在此处的一个弹药库。可惜没过多久,这个弹药库又被夺了回去,盖布里昂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由于医治不慎,意外地死去。

    由于这时正是寒冷的冬季,经过长途跋涉后,法军的战斗力已经减弱了许多,士兵们疲惫不堪,指挥官们也有些懈怠。他们先是占据了罗特韦尔,随后向图特林根地界开进,由于缺乏防备意识,他们打算在这里进行休整。为了防止法国人在莱茵河彼岸驻下来,确保巴伐利亚不受到掳掠,哈茨费尔德率领的皇帝军队和由梅西指挥的巴伐利亚兵力联合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此外,洛林公爵也率领他的部队加入了这股联合势力,他们打算趁着法国人防范意识的不足,偷袭法国人在图特林根和相邻村庄的宿营地。这种作战方式虽然看似不够光明磊落,但效果的确明显。法国人并不了解这种偷袭,对在冬季的作战方式也不甚熟悉,在他们看来,如此恶劣的天气是不适合作战的。联合势力显然比法国人更胜一筹,他们十分擅长于采用这种办法,并且拥有约翰·冯·维尔特等这类战争的行家,最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法国宿营地有一面是崎岖山道和茂密的树林,由于这时防守薄弱,联合势力选择从这里发起进攻。1643年11月24日那天,天空飘着大雪,在漫天雪花的掩盖下,先遣部队偷偷地接近了图特林根,将在宿营地外的大炮和附近的洪贝格宫堡控制起来。陆续到来的后续军队很快将整个图特林根围了个水泄不通,要不是骑兵部队跑得快,法军一定会全军覆没。图特林根与周围宿营地的联系全部被切断了,联合势力提前锁定了胜局。在战争中,法军有近两千人战死、七千人被俘,其中包括二十五名司令部参谋官和九十名军官。

    战胜了法国人之后,皇帝方面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瑞典了,兵力比以往增加了整整一倍,这令瑞典人的处境更加危险。1643年9月,托斯滕松率军突然离开摩拉维亚,这符合他一贯行踪不定的作风,部队首先向西里西亚进发,进入易北河流域后,他迟迟没有渡河,而是在托尔高架起了一座桥,多次做出要渡河的样子。直到哈弗尔贝格,整支军队才知道统帅的真实目的,他准备到荷尔斯泰因去同丹麦人作战。

    瑞典和丹麦积怨已久。在担任仲裁人职务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多次偏袒瑞典人的对手,并且不希望瑞典军队在德意志有什么进展。在松德海峡,他还下令设置了障碍,阻碍瑞典船只航行,影响了瑞典商业的繁荣。以上种种,均引起了瑞典王权的强烈不满,终于按捺不住准备兵戎相见了。虽然瑞典人还没有从德意志战争的泥潭中完全脱身,但仇恨的火焰越燃越烈,报复欲和根深蒂固的民族仇恨鼓起了瑞典人的勇气,他们已经顾不得再卷入一场新的战争有什么危险了。

    另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战争中多次受挫,他们也希望换个地方试试运气。庞大的军队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由于连年征战,德意志的所有省份几乎都荒无人烟,而瑞典也不是一个资源强国,他们本身比较缺乏人力、粮食和马匹。只有继续战争,瑞典人才能给军队找到充足的给养,部队才能维持下去。荷尔斯泰因具备给瑞典人补充给养的条件,如果能够占领这里,不但可以招募到军队和马匹,士兵们也能吃饱饭。最开始为了防止丹麦对和谈产生不利影响,瑞典人并没有对丹麦采取任何行动,而是想方设法稳住对方,所以丹麦一直没有感受到瑞典的敌意,包括法国和荷兰也没有发觉这一点。

    为了提高行动的成功率,瑞典人实施计划时必须做到隐蔽快速,当他们突然出现在荷尔斯泰因时,丹麦根本来不及做任何抵抗。除了伦茨堡和格吕克斯塔特这两个地方,整个荷尔斯泰因都落入了瑞典人之手。与此同时,束能遭到了一支瑞典军队的入侵,同样沦陷了。在费马恩岛,丹麦的舰队失事了,克里斯蒂安四世也被一块碎片打瞎了右眼。由于与皇帝之间已经联系不上,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著名预言家蒂乔·布拉厄曾经预言,1644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将只带着手杖逃离他的王国。从现在来看,这句话好像真的应验了。

    克里斯蒂安四世不想听天由命,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任由瑞典人在自己的王国上为所欲为。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总司令加拉斯伯爵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荷尔斯泰因。但没有想到的是,加拉斯作战不力,加上被围困导致的饥荒等原因,不少士兵命丧黄泉。在向西里西亚逃跑时,骑兵部队被托斯滕松驱散,其余军队则在马格德堡几乎全部覆灭,只率领几千人返回的加拉斯从此有了一个“毁灭军队大王”的雅号。经过此番较量,丹麦国王只得屈辱地接受瑞典人提出的苛刻条件。1645年,双方在布罗姆萨布罗他签订和约。

    取得对奥地利的胜利

    取得对丹麦的胜利后,托斯滕松继续前进,攻入波希米亚,准备把战争重新转移到奥地利的世袭邦国中。这次他的部队十分强大,拥有兵力一万六千人,大炮八十门。奥地利的世袭邦国由于没有一个得力的统帅,再加上众指挥官的缺乏协同,斐迪南三世只得亲自赶赴布拉格,希望能以此提高士兵们的斗志。皇帝将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的所有兵力召集起来,这是他最后的兵力。在哈茨费尔德的率领下,这支军队于1645年2月24日与敌人展开了较量。由于比对方的骑兵多三千匹马,骑兵部队就成了斐迪南三世最大的希望,由于在梦中梦到圣母玛利亚向他许诺胜利,他认为自己一定能获胜。

    托斯滕松并不担心斐迪南三世兵力上的优势,因为他从来不关心这些。由于斐迪南三世左翼部队的位置选择不佳,当战争刚刚开始,位于池塘和树林间的左翼部队便乱作一团,一败涂地。借此机会,瑞典人取得了优势。经过八小时的浴血奋战,瑞典人最终控制了战场,共歼敌两千余名,抓获俘虏三千余名,其中包括对方的将领哈茨费尔德。

    在扬考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使瑞典人一下子打开了整个局面,他们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入摩拉维亚和奥地利。斐迪南三世赶紧逃回维也纳,把他的财宝和他的家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占领了整个摩拉维亚后,瑞典人一路攻城拔寨,终于来到了维也纳城下。战争在德意志的大地上流转了一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萨克森选侯约翰·格奥尔格对瑞典军队在自己领地上的安营扎寨十分恼火,却又没有任何办法,皇帝都已经自身难保了,肯定不可能帮他。在这紧要关头,格奥尔格抓住了最后也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与瑞典人缔结停战。皇帝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在几天前还是他的朋友。

    在莱茵河畔和士瓦本,法国军队与巴伐利亚的整个兵力展开对峙。昂吉安公爵得到了在意大利打了胜仗而名噪一时的图兰的支援。1644年8月3日,法军进攻被梅西占领的弗赖堡,但由于弗赖堡良好的防御工事,法军在白白牺牲六千人之后不得不撤退。尽管没有直接取得胜利,但这次战役也极大损伤了巴伐利亚的元气,使他们陆续丢掉了莱茵河岸的城市,美因茨、施佩耶尔、沃尔姆斯、曼海姆、腓力斯堡等地先后投降了。

    拉科齐也率军参与了对维也纳的包围,不过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索取财物,并没有其他战略性的打算。他的兵力有两万五千人之多,由于军纪不严,士兵们四处捣乱,非但没对托斯滕松的军事行动起到作用,反而凭空增添了不少麻烦。为了减少压力,斐迪南同意了拉科齐的要求。在得到满足后,拉科齐率军撤退了。

    由于在长时间的围困中,托斯滕松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胜利,手下一名叫作德苏什的指挥官还倒戈了。食物的匮缺、恶劣的卫生条件、盟友的突然撤退,使托斯滕松不得不放弃围城。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压力下,瑞典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不得不放弃了很多原先已经占领的地方。在莱奥波德大公的率领下,皇帝军队尾随着瑞典军队前往波西米亚。皇帝将军布赫海姆下令,必须在一年内将瑞典人全部驱逐出奥地利边境,增强维也纳的安全性。对于能否继续保有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瑞典人也不太确定。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托斯滕松依然收获了不错的战绩,丹麦、萨克森都急于和瑞典停战,皇帝在和平会议中也变得谦虚,法国的态度也变得好转。在他的伟大使命出色完成之后,托斯滕松辞去了官职,准备回归到宁静的私人生活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