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我们也会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资商)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李克,即是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李悝,他在魏国担任相国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其中有一条专为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后来,李悝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思考出了一套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策略,归纳起来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说白了就是别人不要的商品我就要,别人要的商品我就给予。在当时,主要的商品无非粮食和布帛。谷物成熟、谷贱伤农时,他便低价买进粮食,出售此前储备的丝、漆;蚕茧结成时,大致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便买进绢帛绵絮,高价出售粮食。在一买一卖之间,牟利致富。
有人认为,白圭的策略并非源自李悝的“平籴法”,而是从陶朱公范蠡的老师计然的“十二循环说”中悟出的。所谓“十二循环说”,简单来说就是计然认为,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一般来说每隔三年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如前三年中有一个好年景,那么此后的第三年往往是大旱之年,大旱之后往往又会大涝,涝年之后则是好年景。在好年景和荒年之间,谷物的价格会有一倍的差异……曾经“三致千金”的范蠡,便是根据老师计然的这一理论,于丰收之年粮食价格较低时大量收购,等到歉收及饥荒的年景再陆续出售,赚取差价。除了经营粮食,范蠡还经营交通工具:车和船。一般商人总是旱时造车,涝时造船,或者旱时改船为车,涝时改车为船,惟独范蠡反其道而行之,天气旱得厉害,他却将收购来的木材全部用来造船。正当人们讥笑他不识时务时,洪水来临,还没等别的商人造船,范蠡事先造好的船只早已推向了“市场”。
白圭和范蠡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大商人,前者被后人尊为“商祖”,后者则被尊称为“商神”,但“祖”也好,“神”也罢,他们的理论却一点儿也不深奥,无非就是利用时间差贱买贵卖而已。所以,自古以来,但凡经商者大都擅长此道。故有商谚称:“屯得应时货,自有赚钱时”。
当代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提到过的借势而起的“养鸡大王”韩伟,有一年,国内市场上的鸡蛋价格由于供应过剩暴跌,很多专业户、养鸡场纷纷杀鸡转行,但韩伟却花大价钱育雏鸡、扩大蛋鸡规模。转过年来,鸡蛋价格忽又猛涨,韩伟因此大赚一笔。很多人搞不懂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市场上鸡蛋多了、过剩了,价格必然下跌,而一旦养鸡专业户纷纷“大开杀戒”,鸡蛋的来源就会减少,市场上鸡蛋少了、缺了,价格必然又会猛涨。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在商品贬值之际大量购进,肯定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将资金浪费在无利可图的商品上,还有可能被套牢,赔个精光。客观地说,有些商品的确不适合囤积,尤其是在生产力发达的当今社会。但纵观当今大势,很多东西只能是日益升值,这一原则也至少适用于大多数领域,只要沉得住气,熬过利润回报周期,等到该商品价格重新攀升,那些早有准备的人必然能掌握完全的市场主动权,稳赚不赔。
中国某著名投资大师说过:“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要想做好投资,一定要把目光投向没有人关注的东西,把眼光放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和良好的催化剂。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相反理论”的运用,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不管怎样,投资方法最终都是统一的,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一定不离“相反理论”。”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整个社会过于急功近利,对短期收益考虑过多,中国法制环境也很不完善,因此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对大多数中国股民来说都是个伤心地。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股市本身并不产生利润,股市博弈本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跑,你不赔谁赔?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借力、借势、顺势的重要性。不过顺势绝非无往不利。在股市等投机市场尤其如此。一支股票看起来挺“牛”的,但你刚刚买完,它就毫不客气地“熊”了;当你咬牙切齿自认倒霉把它卖了,它却开始反弹,让你后悔不迭又百思不解……“势”不会凭空出现,你眼中的“强势”和“弱势”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庄家和大户炒作的结果。如果你不能明察秋毫,那你只有赔钱的份儿。相反,如果你能够看出其中的微妙,恰到好处地或顺势而为,或逆势而行,股市好坏都不影响你赚钱。
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大街上血流成河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有一次,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问“超人”李嘉诚:“您这些年投资上最成功的思路是什么?”李嘉诚说:“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李嘉诚这句经典语录被不少投资者奉为金科玉律。不过对这句话诠释得最到位的,还是这位超级富豪自己。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靠做塑胶花起家的。塑胶花不仅让他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并为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早在开发塑胶花之前,李嘉诚就预见到,塑胶花只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只能风行一时,有生命的植物花卉回归人们的生活,是迟早的事。因此一有空闲,李嘉诚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塑胶花还能“开”多久?什么时间会结束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不断地向李嘉诚敲响警钟。首先,香港塑胶厂已是遍地开花,塑胶花简直都快泛滥成灾了。从1960年至1972年,香港从事塑胶业的厂家从557家爆增至3358家,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厂家都生产塑胶花。
李嘉诚深知,塑胶花业如此兴旺,一方面在于这种产品本身所具备的某些优点,另一方面是它迎合了人们追求时髦的心理。但时尚和时髦是不会停滞不前的,曾几何时,富人穷人,全都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可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系塑胶裤带?经过时间的检验,人们觉得还是真皮裤带好。塑胶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塑胶花可以以假乱真,也不用照料,但它毕竟是塑胶花,难以替代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花卉。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像当初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美家庭青睐塑胶花的消息一样,李嘉诚又从一份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有些家庭已经把塑胶花扫地出门,重新种上了天然的植物花。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需求量日益减少,最后只能导致恶性竞争。
再次,不仅香港生产塑胶花的企业越来越多,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塑胶花。而香港的劳工工资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由于塑胶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也很有限,因此它的发展注定无法持久。
基于以上一系列因素,李嘉诚决定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逐渐从塑胶花市场中淡出,转而把全部精力投注于地产业,并最终成为了除香港政府外拥有港岛最多土地和物业的人。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真正能够懂得其深刻含义的人并不多。松下幸之助说得好:“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商人必须懂得见好就收。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注重进,不考虑退。否则等所有人都冲进去并站稳了脚跟,我们恐怕已经难以全身而退了。
看完李嘉诚的“退”,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进”。
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一天下午,李嘉诚因事驱车经过郊区,看着远郊的荒凉和市区的繁华,他突然想到:做生意不就是衣食住行吗?现在这么多地闲着没人开发,这不是“住”的巨大商机吗?更何况香港有的是钱,什么都能进口,惟独这个“住”进口不了,只能自己解决。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房地产肯定是最稳定、最具升值潜力的产业。
从此以后,李嘉诚便刻意留意相关资讯,努力充实相关知识。当年他就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地皮,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两年后,他又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至此,长江实业已经拥有了20多万平方米的地产。
20世纪60年代,亚洲遭遇经济危机,香港地产价格暴跌,到处抛售,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甚至开始迁出香港。而李嘉诚却选择了相反的操作方向,他审时度势,趁机大量收购那些急于脱手的楼宇和地皮。事实证明了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到70年代初,香港地产业迅速回暖,李嘉诚不仅狠赚了一笔,而且一跃成为了香港房地产大王,为其日后“小蛇吞大象”收购“和黄”打下了基础和伏笔。
李嘉诚曾经说过——大街上血流成河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无独有偶,金融大亨彼得·林奇也曾郑重提醒华尔街投资者:“最好的赚钱之道,就是在华尔街血流成河时买进好股票。如此艰难时刻,恰恰能真正区分谁是普通投资者,谁是伟大投资者。”当然,“人弃我取”,“在没有人想要的时候买入”,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在非常时刻看准时机并敢于一举介入,实在需要非凡的见识和魄力,而这两点又无一不是大多数投资者所缺乏的素质。
像富翁一样思考,像智者一样分析
你不得不自己动脑。我总是吃惊于那么多高智商的人也会没有头脑的模仿。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你明了的局势,其中各种关系你都一清二楚,那你就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符合常规,还是反常的,也不管别人赞成还是反对。
——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资商)
有一则笑话:
一个石油大亨去天堂参加会议,走进会议室,他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所有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只剩下了他自己。片刻之后,他也坐不住了,心想:大家都往地狱跑,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我可不能落后,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这个笑话阐释的是投资学中的“羊群效应”。丰子恺先生曾经在《随感》一文中写道:
“有一回,我画了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每只羊都画了一根绳子。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就行了。牵着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后来留心观察,果然如此:就算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我们不是羊,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看到别人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也不管是不是早已人满为患,只要看起来有利可图,砸锅卖铁也得快点跟上,拼了老命也要分一杯羹。而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开业三天贴出转让启事,就是苦苦支撑到血本无归。别说分一杯羹,残羹剩饭都没得吃。”
职场上也不例外,看到做IT的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听说做管理的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感觉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便都去考公务员……
羊群效应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多数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古人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智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一眼看透其本质,因此不会盲目随大流,受其迷惑。仁就是仁爱,有仁爱之心的人,由于总想着如何帮助别人,反倒不会为自己的处境而忧烦。这也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勇敢的人,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仁也好,勇也罢,都是与大智慧并存的。否则就难免是“妇人之仁”或“匹夫之勇”。
言归正传,这与我们致富有什么关系呢?且看孔子的弟子子贡的故事。
按照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把学与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而颜回和子路等人,虽然学习成绩、个人修养与子贡不相上下,甚至比子贡还好些,但说到说话、办事的能力就与子贡相形见绌了,至于经商理财的能力,更是望尘莫及。这一点孔子也是非常认可的。有一次,孔子有意无意将颜回和子贡做起了比较,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颜回这个人,学识、品德都称得上炉火纯青,但不知怎么搞的,他就是弄不到钱,动不动家里就断了烟火;而子贡,虽然不安本分,经商走贾,但他做生意的眼光的确很好,每次都能把市场行情预测个八九不离十。
来看两个案例:
有一次,子贡和几个商人一起去北方的燕国做木材生意。半路上,他们听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说燕国与齐国刚刚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争,由于齐军强大,燕人不得不把边境地带的山林引燃以抵御齐军,结果引发了大规模山火,所有山林都被焚毁一空……同行的几个商人认为,山林都烧光了,我们还做什么木材生意?于是他们掉头南下,去了别的地方另寻商机。子贡却认为这个消息大有漏洞,因为对弱小的燕军来说,山林其实是他们抵御齐军最好的天然屏障,他们怎么会自毁长城?这肯定是一个谣言。于是子贡独自北上,到燕国一看,果然压根儿就没什么战争和大火,于是他大量买进木材,贩卖至南方,大赚了一笔。
用孔子的话说,子贡这项本事叫“亿则屡中”,“亿”就是臆测、推想,那么,子贡为什么能“亿则屡中”?很明显,有主见,且分析、推理能力过人。我们屡次提到的李嘉诚也是如此。他为什么能在众人都不敢恋战之际大胆买进地皮?因为他早已预见到香港地产业的巨大前景,所以他才不会理会经济及政治情况的风云变幻,才能在机会到来时独处潮头,大把买进。
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很多商人的弱项,很多商人也往往是因此走上“歧途”的。比如曾经红火一时的春都火腿肠,由于成功来得太快,导致经营者头脑发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连续上马了很多项目,致使企业走上了下坡路。按说这也属正常,哪个企业没遇到过危难呢?只要应对措施得力,一个大企业也不是那么好倒闭的。但春都的做法却是,一方面疯狂地砍成本,用淀粉代替猪肉,以至于火腿变成了“面棍”;另一方面他们则寄希望于“神棍”,聘请各路大师为其指点迷津,结果在“面棍”“神棍”双棍夹击下每况愈下,半死不活,至今也没有重新雄起的迹象。
所以说,人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不被环境所惑,不被旁人所扰,从而不盲从、不跟风,走好自己的路,实施自己的既定策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