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口才——生意是谈出来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有人天生就会说话,台上的演讲大师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出口成章。骂人的时候很擅长,抱怨的时候也很擅长,这也是口才,只是没有任何营养罢了,那是没有价值的口才。

    ——李嘉诚

    投其所好,话到钱来

    想钓鱼,先问问鱼儿吃什么。从事推销业务者,为何有些人颇为成功,业绩显著,而有些人总是碰壁?因为前者善于从考虑他人的角度来从事自己的业务,而后者只是想到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考虑他人的需求与反应。

    ——戴尔·卡耐基(美国成功学大师)

    古籍《汉杂事秘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47年,出身名门的梁莹小姐即将被选为东汉王朝汉桓帝的第一任皇后。为确保龙子龙孙的“优生”,当时宫里已经开始对皇后、妃子实行婚前体检。在未取消严格婚检制度之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急着要领结婚证的青年,不得不硬着头皮,才能闯过医院的体检关。梁莹身为封建时代的千金小姐,要在人前作隐私处的大曝光,委实难以忍受。

    当时也没有妇产科女医师。汉桓帝明白,如果派御医中的那些先生去吧,除了让他免费欣赏“人体艺术”之外,是提不出检验报告的。因为他们对女性的身体构造,远不及汉桓帝的“临床”经验丰富。于是,汉桓帝派女官吴浒前去执行未来皇后的体检任务。

    吴浒奉旨来到梁府后,先在香闺观察了梁莹小姐走路的姿态,见她步履轻盈,并无外八字、O型腿、罗圈腿或瘸拐等现象。接着自上而下开始了逐项检查:脸面肤色,五官配置,眉宇眼神,鼻梁鼻腔,头发汗毛。以上项目检查完毕,吴浒赶走丫环,关紧门窗,检查即将进入实质性部位。吴浒要求梁莹脱去全部衣服。

    体检搁浅了。梁莹小姐平日洗澡也不敢多看自己的玉体,怎能在别人面前显出全裸形象?当然宁死不脱。

    吴浒说:“这是皇上的旨意!”梁莹不理。

    吴浒又说:“这是皇家的规矩!”梁莹不睬。

    吴浒不愧为女官,轻轻说了一句:“恭请皇后遵照皇帝旨意和皇家规矩办事。”梁莹听到“皇后”两字,便忸忸怩怩自己动手拉开上衣。但脱到肚兜时,再也不肯脱了。

    无奈,吴浒只好一边连说:“皇后盛典期近,不能拖延,请皇后恕罪,请皇后恕罪……”一面走上前去,亲自动手。待一一检查完毕,才去皇帝那里复旨,大意类似现在的医师在体检单上所写的“一切未见异常”云云。

    是什么力量让初时不肯脱衣的梁莹小姐开始自己动手解衣的呢?很简单,梁莹是受了“皇后”两字的暗示,知道不做出“牺牲”就当不成皇后,所以才不得不就范。威吓不成,利诱却奏效了。而且这种利诱还是个空头支票,只有在对方体检合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兑现。

    在生意场上,类似的策略被称之为销售诱惑,即在谈话过程中以利诱人,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激起对方的兴趣。奥佛史屈甚至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中说:“行动出自我们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给予想劝导他人的人——不论是在商业界、家庭中、学校里、政治上——最好的一个忠告是:首先,撩起对方的急切欲望。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就可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将孤独一生。”

    事实上,这句话不免夸张,但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擅长销售诱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来看看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故事。

    安德鲁·卡内基只上过四年小学,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他每小时的工资只有两美分。但他一生共向社会捐赠了三亿六千五百万美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销售诱惑的奥秘。

    有一次,卡内基的嫂子因为担心她的两个小孩生了病。原来,两个孩子都就读于耶鲁大学,“忙”得连写信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一点儿也不理会母亲写给他们的信件。

    卡内基知道后,就笑着跟嫂子打赌,说他不用在信上要求两个侄子回信,就可以让他们迅速回信,否则自己愿意输给嫂子100美元。嫂子不相信,也没兴趣打赌,一个邻居倒不服气的要跟卡内基打赌。

    于是,卡内基写了一封闲聊的信给两个侄子,并在信后附带地说,他随信寄给了他们5美元。事实上,他并没有把钱附在信里。

    果不其然,很快,回信来了,俩个侄子都非常感谢“亲爱的安德鲁叔叔好心写来的信”,不过他们都问卡内基,“为什么在信里没有找到那5美元?”

    看到这里,你一定已经明白了,即使是亲如母子,有的时候甚至也不如5美元。这里我们抛开人性这个大问题不谈,事实上在商场上谁也绕不过利益。恰到好处的运用销售诱惑,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与我们合作。

    少倾诉,多倾听

    你倾听得越久,对方就会越接近你。据我观察,有些推销员喋喋不休。上帝为何给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我想,意思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乔·吉拉德(世界汽车推销纪录保持者)

    首先让我们听一则演讲的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长于辩论,擅长演讲,当时有不少年轻人向他请教怎么演讲。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为表现自己,在苏格拉底面前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等他好不容易停下之后,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怎么演讲,但你必须交双倍学费。”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门是怎样学会闭嘴,另外一门才是怎样演讲。”年轻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称得上才华横溢,见多识广,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以为,这样的人一定是交际高手,其人缘肯定不差。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烦。为什么?因为与人交谈时,他们总是习惯将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终一人独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故事。记得有个名人说过,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群中混不开,并不在于他们说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听得太少,或者不注意倾听。

    也就是说,我们要少说多听。哲人曾经说过:造物主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况且,嘴还有另外的功用——吃饭,而耳朵只用于聆听,所以我们更要少说多听。

    美国人乔·吉拉德是汽车销售高手,他曾经创造过一年推销1425辆汽车的世界纪录,被同行誉为“最伟大的推销员”。有一次,一位记者向乔·吉拉德问道:“乔·吉拉德先生,你是怎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并没有什么法宝。我能够赢得客户,关键在于把握好了两件事,一是倾听,二是微笑。”接着,乔·吉拉德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三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向一位顾客推销汽车,一切非常顺利。但是就在他准备掏钱付款之际,一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谈起了前天晚上的篮球赛,与此同时,那位准备买车的顾客也向我提起了他的儿子,他十分自豪地说:“乔,我儿子要毕业了,他以后要当医生。”

    说良心话,我喜欢蓝球,因此不免冷落了那位客户。于是,我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神侃他的球技如何,一边应付着顾客:“那太棒了。”

    “乔,我的孩子很聪明,”顾客继续说道:“还在他婴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他是个天才。”

    “那么他的成绩应该很好。”我回答着,但眼睛却看着那位工作人员。

    “在他的班组里,他是最棒的。”顾客接着说道。

    “那他以后打算做什么?”我一边看着那个工作人员的表情,一边问出了这个愚蠢的问题。

    “我告诉过你的,乔,他要当医生。”

    是的,他是说过,而我忽略了,我曾经试图补救,但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顾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看着我说道:“对不起,乔,我该走了。”就这样,一桩生意因为我不注意倾听泡汤了。

    从此以后,我开始学会了倾听,你知道,我现在的生意经比以前更好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倾听的最大用途就是可以帮助他人减轻心理压力。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遭遇逆境时,总会有找个朋友一吐为快的想法。科学研究证明,对于焦虑、失望、难过等心情,认真、有效的倾听往往能够在不经意中起到有效缓解的作用。美国内战初期,当时的总统林肯曾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他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于是,他找来了他的老朋友,向他倾诉自己的心事。当老朋友离开时,林肯的心情已经舒畅多了。因此,当有朋友来找我们倾诉时,我们一定不要拒绝,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与好友产生隔阂。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朋友的心事,并尽力帮助他们,那么彼此之间的感情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那么,倾听是不是就意味着坐在那里听对方说个不停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里的“会”字,就表示倾听也有技巧。而实际上,听不仅需要技巧,更是一种比说还要高深的学问。通常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听众,必须掌握以下“听”的要领。

    第一,专心。听人说话时,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紧跟对方的思想,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在交流时做到有的放矢,引起共鸣。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很容易使我们漏掉某些内容,从而造成双方沟通障碍,甚至引起他人反感。

    第二,耐心。即使对他人的话题不感兴趣,我们也应该出于礼貌洗耳恭听,尤其是对方谈兴正浓时,我们更要耐心地听下去。当然了,如果对方的话题太过无聊,甚至令人难以忍受,我们也可以对其作出暗示。对方如果识趣,也一定会中止话题或改变话题。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以免影响双方交往。即使你不想与对方交往,但这样做起码对我们没有害处。

    第三,虚心。无论对方说得对错与否,我们都应该在对方说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绝对不可以中途插嘴,一吐为快。当对方因为思路中断或知识有限无法继续说下去时,我们还应该适时提醒,以免对方尴尬。与此相反,随意打断他人、任意发表意见,或者嘲笑对方,都是极为失礼的表现,其结果也只能是引人反感。

    第四,互动。听别人说话并不是一味地坐着不动,一个高明的听众,应该跟着说话人的思绪,并适时的用简短的语言(如“对”、“是”等)或者点头、微笑等动作与对方进行互动,表示双方所见略同。当然了,轮到我们发言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个不停,而是应当适可而止,做一个好听众。

    能说还要会问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一定是人才。一个人的成功,15%要靠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85%要靠他的口才和交际能力。

    ——戴尔·卡耐基(美国成功学大师)

    行销界有一句口诀叫做“问对问题赚大钱”,说的是那些成功的生意人与客户交谈时,并不是一味地喋喋不休、卖弄口才,而是都非常懂得问问题。之所以如此,盖因提问有助于我们摸清对方的底牌,并引导对方走向我们的预设目标。

    几乎每个推销员在接受培训时都听过下面的案例: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上门的顾客差不多,但晚上结算时,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多出将近1/3的收入,天天如此。

    原来,当人们走进右边那家粥店时,服务员总是笑脸迎人,手脚麻利地为顾客盛上一碗粥,并问顾客:“加不加鸡蛋?”

    如果客人说“加”,服务员就帮客人加上一个鸡蛋。但顾客的需求不尽相同,有说加的,有说不加的,比例大概各占一半。

    而走进左边的那家粥店,服务员同样是微笑迎人,盛上一碗粥,但问的却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客人多半会笑着说:“加一个。”

    当然也有不吃鸡蛋的,但是极少。因此一天下来,左边这家就要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卖出很多鸡蛋。

    当然了,实际运用当中,“问对问题赚大钱”绝不是询问顾客加几个鸡蛋这么简单。问对问题赚大钱,关键在于“问对”,如果问得不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对方的隐私、比较刁钻的问题、对方很可能不知道的问题,等等。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问对问题”呢?事实上,由于顾客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个问题绝没有什么固定公式。有鉴于此,我们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且实用的提问方式罗列如下,以供读者朋友面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时区别使用:

    1.旨在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着猎奇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点,就可以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接近对方。比如,某服装厂业务员小赵,多次被某大型百货商场的老板拒绝。经过调查小赵得知,对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商场的服装专场一直在销售另一家公司的服装,负责这一业务的主管认为没有必要再进别家的产品。

    于是,小赵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拜访。他早早来到该主管的办公室,还没等对方下逐客令,小赵就直截了当且非常诚恳地问道:“您能给我十分钟时间,就一个经营上问题,让我提一点建议吗?”

    小赵的话引起了主管的好奇心,于是主管请他坐下详谈一下。至此,不管双方接下来的谈话是否顺利,至少小赵已经掌握了主动,为他成功说服主管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2.旨在满足虚荣心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赞美。大多数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嗜好,特别是那些自认为经验丰富和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人。为了迅速地接近他们,也为了让对方愿意接纳你,你不妨使用“求教式”提问法,比如:我非常想知道,您是怎样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立了这么大的事业的?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就是给我们自己机会。

    如日本保险大王原一平,他最初去拜访建筑企业的老板渡边先生时,渡边并不想理会原一平,一见面就给原一平下了逐客令。原一平没有退缩,而是问渡边:“渡边先生,咱俩的年龄差不多,但您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您能告诉我吗?”

    面对求知若渴的原一平,渡边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他请原一平坐下,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史。这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由始至终,原一平除了认真地倾听,还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以示请教。最后,原一平并没有提到自己的主题——保险,而是对渡边说:“我很想为您写一份有关贵公司的计划,可以吗?”渡边欣然答应。

    回去后,原一平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准备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计划书。后来,渡边依照该计划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结果效果非常显著,公司业绩提高了30%!渡边非常高兴,把原一平视作最好的朋友。自然,原一平也“承包”了渡边建筑公司的所有保险业务。

    3.旨在甄别潜在顾客的问题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能否把商品卖给顾客,关键还取决于顾客。而决定顾客是否购买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顾客是否有钱购买;二、顾客是否具备购买的决定权;三、顾客是否具有购买欲。换句话说,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顾客,你就不应该浪费感情和口水。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潜在顾客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问对方一些谨慎的、一般性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回答找到答案。

    比如,某电脑推销员经常这样问:

    “您正在使用的电脑是哪个品牌?”

    “您准备把电脑放在睡房还是书房?还是其他地方?”

    “您一天大约上网几小时?”

    “您买电脑主要是娱乐还是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他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是一个真正的潜在顾客,还是只凑热闹而已。

    4.旨在掌握主动的反问

    有些顾客喜欢提一些与产品无关紧要乃至刁钻的问题,这时候千万不要烦,因为只需一句反问,我们不仅能重新掌握主动,还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潜在心理。比如当顾客问:“您这口红还有其他颜色的吗?”你就可以反问对方:“请问您喜欢什么颜色的?”

    5.旨在警告对方考虑后果的问题

    对于那些试图挑战规则,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必须及时地暗示一下,这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的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来这可以敲山震虎,二来也不伤和气。比如:“您是讲究商业道德的,当然不会随便更改合同的,对吧?”

    6.旨在讨价还价的问题

    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不太理想,或者对我们提的条件过多,不妨用提问的方式和他讨价还价。比如:“如果我们增加购货量,贵方能否在价格上优惠一些?”

    7.旨在确认判断的问题

    如果对方的观点比较含糊,不妨这样问他:“根据我的理解,贵方是不是要增加订单?”

    8.旨在引导对方的问题

    也就是像前述卖粥服务员那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让对方在有利于自己的范围内选择答案。如:某商场休息室经营咖啡和牛奶,刚开始服务员总是问顾客:“先生,喝咖啡吗?”或者“先生,喝啤酒吗?”结果销量平平。后来,老板要求服务员换一种问法:“小姐,请问您是喝点咖啡还是啤酒?”结果销量大涨。

    这一原则还适用于邀约。运用时可变“您哪天有时间,我们面谈一下”为“您明天有时间还是后天有时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