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枕边书4-成功其实有捷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要过于看重你的第一份工作

    几个成功人士,城里著名的律师、大医院的医生、某局的副局长,某企业的副总,他们曾经是同学,聚在一起喝咖啡。

    难得有这样的闲暇聚会,在咖啡馆散淡的空间里,他们说得最多的话题是怀旧。

    不知不觉间,他们说起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律师说,10年前,他从法律学校毕业,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到了一家超市,他的工作是给顾客派送宣传单,每天他要到居民小区派送一千多份资料,楼上楼下地跑,整整一天跑下来,最后连吃晚餐的气力也没有了,而当时的工资只有500元。

    医生说,他当时只是乡卫生院的一位实习医生,工资是250元。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接诊医生的旁边,帮他抄抄药单,然后当当那个脾气暴躁的接诊的“出气筒”。

    副局长听了,一声长叹。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饭店的文员,报到后的第三天,这家饭店就突然倒闭了,他和所有员工一起,无所事事了三个月,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直到有人接管了这家饭店为止。

    企业副总是位名牌大学生,他说也许他的第一份工作比别人好些,他当时是企业办公室科员,负责文件收发,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位白领,但他的工资低得难以想象,每月110元整,就是现在的匪警电话号码。

    人生第一份工作总是又苦钱又少。如果你看到这些文字,不妨回头打量一下自己的首份工作。

    很少有一个成功人士,在最早的时候是成功的。也很少有一个成功人士,能找到一个一开始就让他如愿的工作。

    在这里之所以要罗列这些故事,想说的是,如果你刚刚踏入社会的大门,不要奢望自己马上能找到你理想中的工作,许多好工作往往是无法等来的,你必须要有首份工作的历练,它往往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它会煎熬着你能承受的毅力和勇气。如果你熬过来了,那么,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的苦难垫底,就会无所畏惧了。

    枕边哲理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眼光要放长远

    经营事业,要有“播种”的心情。

    ——事业要有个开始。再大再多的事业都要有个开始,像有家连锁餐饮就从路边小吃摊开始,这个“开始”就是一颗种子,有种子,才有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可能;有“开始”,才有可能发展成大事业。这个“开始”说难很难,因为第一步最难跨出,但说容易也很容易,只要有勇气,有决心,这一步并不难。虽然有“开始”不一定就会有好的结果,但没有“开始”,绝对不会有“结果”,就像播种那般,不播种,哪会有果实可以收获呢?

    ——事业要勤加照顾。播种下去之后,有时候不用照顾,这粒种子照样可以发芽、成长,但经营事业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你一松懈,就出问题,包括人员管理的问题、财务的问题、业绩的问题……我还没听说放任不管的事业会赚钱或是会存在。果树死掉可再种一棵,自己的事业弄垮了,要再重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呀。所以谨慎、认真地经营你的事业是绝对必须的。

    ——不可急于求利。种果树不可揠苗助长,因为那是自取灭亡的行为;经营事业也不可为了求一时之利而盲目扩充,盲目扩充也是“揠苗助长”。看起来有“成长”,其实是伤害根基。事实上,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过程,一点也急不得,经营事业也会有草创期、经营期、危险期、收获期,以及低获利期、高获利期。这个阶段没有一定的时间,但以我的观察,没有一成立两三年就赚大钱的,有的甚至要十几年才真的赚钱。有这样的认识和想法,你就不会为利润而心急、盲动了。

    ——要提早播种。也就是说,提早了解你要经营的事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把眼光放远,比别人早规划、早部署,这样,当别人才开始“经营”时,你已开始享受果实的甜美了。

    ——勿过密,也勿过疏。一块田里种太多的果树,不但会照顾不过来,而且因为彼此争夺养分和阳光,反而互相妨碍生长;但如果种得太疏,每一棵果树固然可以长得很好,但却浪费资源,效益不高。经营企业也是如此,应衡量人力和财务状况,找出适当的企业规模和经营的项目,太多太少,太大太小都不适合。

    ——要汰老换新。果树和人的生命一样,也会变老,如果要维持你的收获,就必须不时播种、栽植新株、汰换老株,并寻找新品种、新技术。经营事业也要提防事业生命的衰老,或是产品的衰老,因此你必须顺应社会潮流,不时在经营方式、培训人才和新产品上推陈出新,以维持你的“果园”的欣欣向荣和丰收。

    有人曾做过调查说,企业生命超过15年的不多,不管这个调查结果正确性如何,都值得你就“播种”这个概念深入思考。

    枕边哲理

    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

    从小做起

    “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这句话恐怕是不中你听的吧,因为哪个年轻人不是雄心万丈,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呢?

    立“做大事,赚大钱”的志向基本上是没错的,因为这个志向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向前奋进。但说老实话,社会上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并不多,而一踏入社会就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也需要一些特别的条件,比如,过人的才智,天生就是“做大事,赚大钱”的料;或者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或能碰到好的机遇等等。不管你有没有“做大事,赚大钱”的条件,但在大事未做、大钱未赚到之前,这里要先告诉你一个事实:很多大企业家是从伙计当起,很多政治家是从小职员当起,很多将军是从小兵当起,而那种一出社会就真正“做大事,赚大钱”的人,也实在少得可怜。所以,当你的条件只是“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绝对没错。你绝不能拿“机遇”来赌,因为“机遇”是看不到抓不到、难以预测的呀。

    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有什么好处呢?

    “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之下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做小事既然得心应手,那么就可做大一点的事,赚小钱既然没问题,那么赚大钱就不会太难。何况小钱赚久了,也可积累成“大钱”。

    此外,“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还可培养自己踏实的做事态度和金钱观念,这对日后“做大事,赚大钱”以及一生都有莫大的助益。

    你千万别自大地认为你是个“做大事,赚大钱”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赚“小钱”。你要知道,连小事也做不好,连小钱也不愿意赚或赚不来的人,没人会相信你能做大事、赚大钱。如果你抱着这种只想“做大事,赚大钱”心态投资做生意,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有一家海鲜连锁餐厅的老板当初是在庙口卖海鲜的,一家皮鞋连锁店的老板当初是个擦鞋的,看了这种情形,不知你的感想如何?

    枕边哲理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发挥你的长处

    一个人没有能力,将会一事无成,因此,能力是成功的资本。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发现自己的能力即擅长能做什么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任何人都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摹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因而不能够成大事。这种人只能怪罪自己。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坎,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许多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成大事者,使梦想成为真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作为年轻人,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很多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就”要来自他对自己擅长的工作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才会胜任、愉快。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这是第一原则。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因此,在你做出选择之后,你必须全力以赴,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才能降低“机会成本”。

    第三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报偿与鼓舞。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轻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你也许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许真的可以变得“很不平凡”,而成为大家羡慕的成功者。

    脚踏实地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志,有的人想当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大文豪,个个看起来志向远大,皆为成大事者之梦。年轻人难免都会“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学习的典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素养,才是迈向成大事的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有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人生充满变数,一个人的成败与否,不单看他的资历质,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毅力。人应该有梦想,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但成大事者的条件必须日积月累地做好准备。你可以立志做大老板,做大文学家,但绝对不要躺在那里等待。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吧,只有这样,才容易成功。

    枕边哲理

    如果你盼望有所成功,就得根据自己的才能,可不要好高骛远。

    把自己当成一种商品

    俗话说,栽得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但是,在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作自我推销是商业社会中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大忌。

    学会推销自己,这似乎是一件不登大雅之堂的事。事实上,在商业活动中,学会推销自己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甲乙两人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甲能吸引很多人,大家跟他在一起,都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乐趣;而乙则相反,在大家的心目中,却有一种“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感觉。为什么两个条件接近的人,“人缘”却不一样呢?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与别人交往的。通过交往,沟通信息,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共同进步。交往,第一件事就是要使人认识自己,喜欢自己,信任自己。事实上,这就是“推销自己”。甲有“人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善于推销自己的缘故。

    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生活就是一连串的推销,我们推销商品,推销一项计划,我们也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是一种才华,一种艺术。当你学会推销自己,你几乎就可以推销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可见,学会推销自己是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

    首先,年轻人要更新择业观。在进行自我推销时,要摒弃陈腐的职业观,开阔视野,不能赶时髦,只盯着几种热闹职业,拼命往里钻,这样势必会造成择业无门的后果。因此,在择业时只要保证在不伤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无论什么职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成为我们选择的对象。那种“我是娇子、栋梁”,居高临下的求职心态是不可取的,它是年轻人择业或自我推销的一大障碍。

    其次,年轻人要很好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必须具备一些良好的素质:

    1.是要正确如实地介绍自己,恰当表现自我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竞争对象。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就要学会如实地介绍自己,正确客观评价自我,既把自己的特长,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如实且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又要使用人单位欣赏你的才能,并对你引起注意,切不可羞涩、窘迫,忸怩作态,或者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2.要保持自信心理状态

    在择业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敢于进行角逐和竞争,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自我推销不能缺少自信,但是盲目自信或自信过了头也会导致推销失败。因此,年轻人在推销自己时,要找到最佳的自信心理状态,以取得最好效果。

    3.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

    作为年轻人,社会活动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有的青年就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难以应付推销过程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使理想的职业同自己失之交臂。事实上,自我推销的过程,就是和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彼此悦纳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枕边哲理

    勇敢的人开凿自己的命运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要懂得联合起来

    大凡明智的人都懂得联合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上六国联合抗秦,都得互保,而联合一旦破裂,就都被强秦所灭。香港两大富豪李嘉诚和包玉刚的联合可谓成功经典,包玉刚帮助李嘉诚控股和记黄浦,李嘉诚帮助包玉刚登陆九龙仓。协作思考,1+1大于2,这样明显的道理,一旦被掌握和运用,就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让应用它的人获得成功。

    汤姆逊是一位演员,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他英俊潇洒,很有天赋,演技也很好,开始扮演小配角,后来已成为主要角色演员。从职业上看,他需要有人为他包装和宣传以扩大名声。因此他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为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

    不过,要建立这样的公司,汤姆逊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偶然一次机会,他遇上了爱莎。爱莎曾经在一家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工作了好多年,她不仅熟知业务,而且也有较好的人缘。几个月前,她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并希望最终能够打入公共娱乐领域。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星、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同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还只是靠一些小买卖和零售商店。当汤姆逊把他的想法告诉爱莎后,爱莎一拍即合,与他联合干了起来。

    汤姆逊成为了爱莎的代理人,而她则为他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他们的合作达到了最佳境界,汤姆逊是一名英俊的演员,并正在时下的电视剧中出现,爱莎便让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把眼睛盯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她自己也变得出名了,并很快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娱乐服务,他们付给她很高的报酬。而汤姆逊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笔的钱,而且随着名声的增长,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

    通过爱莎和汤姆逊的相互协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格局:汤姆逊需要求助于爱莎,获得为自己做宣传的开支;爱莎为了在她的业务中吸引名人,需要汤姆逊做自己的代理人。你看,他们彼此合作,弥补了个人能力的缺陷,完成了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

    做事最重要的三项因素是:专心、合作、协调。成功单凭个人之力是很难达到的,从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合作的基础。

    孤军奋战、单枪匹马闯天下的英雄岁月随着时间的远去而烟消云散,社会正处在提速时代,决定生存的关键离不开相互合作。在成功的征途上,与其专注于个人的问题与挑战,不如与人协作、合作共事,发挥集体智慧。毕竟,聚到一起是个开始,在一起相处是个进步,在一起合作则是成功。

    枕边哲理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变的两面性

    变幻原是永恒。这个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听录音机都还是很稀罕的事。而现在,不要说录音机,CD、VCD、DVD都几乎淘汰了。其实近几十年的科学发明,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发明的总和。知识在不断更新,信息在大爆炸,人们说除了老婆和孩子不能变,万物都可以变。

    “变”给我们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危险,二是机会。

    面对变化的世界,一个人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就会跟不上时代,遭遇危险。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居安思危,预作筹谋,尽早把握变化才是一个人保持长盛之道。就像沃尔玛的创始者沃尔顿所说:“你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为你四周的每样事情都在变化。想要成功,你必须站在变化的前面。”

    另一方面,变化就意味着要重新洗牌,会有新的领域出现,于是又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变化——个人电脑的出现给他提供了机会,如果没有这种变化,他是不可能在IBM的眼皮底下壮大起来的。还有中国富豪榜上那群年轻的富豪们,不正是变化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吗?

    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非常幸福。当今的世界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机会,让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更多。而且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也可能是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由于能从事的美好事情太多了,因此从中选择的能力可能就是决定我们一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只有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善于顺应变化,才能把握机会。如果你没有这种思维,即使机会来了,也会从你的大门飞进来然后从窗户飞出去。

    枕边哲理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之前,人家说他是异想天开。

    别被名利所牵制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

    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已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

    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了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瞻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打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二十六同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对此肯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枕边哲理

    受之无愧的桂冠,可以作为装饰品;而不恰当的桂冠则只会压迫人。

    把祸当做考验

    俗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宏图大业不是异想天开、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香扑鼻来?成大功、立大业者,都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志向远大者仅以受磨难尚且不够,因为受磨难与受得了磨难的人相当多,不一定个个都能出人头地,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其事业更不是在粗心大意和侥幸中完成的、取得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故胸怀上博大宽广,光明磊落,细节上渐渐积累,战略上目光长远,事业上百折不挠,再加之坚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方可替自己事业的成功奠下厚实的基石。

    俗语云:“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志者,事竟成。”

    孔子在陈、蔡受到围困时,忍住饥饿,环顾四周的景色,于是向弟子们发出感叹说:“天寒既到,霜雪既降,方明白松柏苍翠的颜色难得啊!”这就是孔子以自己几十载坎坷经历的切身感受所表达出对松柏的赞叹。

    苏秦,东周洛阳人。相传他曾经拜师鬼谷子门下,学习姜太公兵法。学成后,先后游历诸国,企图求取一官半职,但始终不被人器重,失意之中不得不返回家乡,寻机发展。

    其时,各大诸侯纷纷称王,连名义上的周天子都被踢开了。周王室辖区下的臣民,面对政治力量完全丧失的局面,深感失望。政治再也没有前途,他们只好致力于发展经济。在这种崇商的氛围下,显然姜太公兵法无一用处。苏秦的家人和亲属,对苏秦的所学大失所望。在他们看来,任何经商赚钱的本领都比数百年前的兵书更有用。苏秦的行为不被他们理解,反而遭到他们的嘲弄和讪笑。

    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苏秦没有气馁,反而激励了他求仕显名的决心。从此,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为了不使自己产生惰性,他悬发于梁,以锥扎大腿,“悬梁刺股”的故事就来源于此。

    他深居简出,苦心研究,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创造出一套制秦的战略——合纵战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各诸侯的力量,以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

    于是,赵王给苏秦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让他去约会诸侯进行合纵结盟。

    诚然,苏秦广博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让人佩服。然而,他游说的成功,更多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行动始终充满着自信。因此说,自信心能给人带来生活和做事的勇敢,自信心是人们伸展抱负的奠基石。

    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就是靠勤学苦练而成才的。

    瞎子双阔,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时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默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长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园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天才来自勤奋,就梨园“三怪”来说,他们各自都身带残疾,他们为什么能够成才呢?这是因为他们不被自身的缺陷所压服,身残的压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人生的信念,看似失败的人生,实际还有通向成功的途径,他们身残志坚,扬长避短,再加上勤奋,于是他们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华罗庚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奋能越过暂时的失败和挫折,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的习惯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只要勤于工作,就会有成功的必然。所以,我们应该勤勉地工作,无论受到什么压力,我们都要有勇气战胜它。

    枕边哲理

    并非每一次挫折都是祸,早临的挫折常是福。

    以失败者为师

    “以失败者为师”并不是我的创见,而是一个事业颇有成就的企业家的话。

    他说,一般人都是以成功者为师,把成功者的成就当作奋斗的目标,有些人还遵循成功者的模式,构筑自己的未来。这也没什么不好,人总需要“希望”来鼓舞啊!但一切向“成功者”看齐却有可能使人堕入一种幻觉当中,认为“我也可以成功”!殊不知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条件配合的,不是一蹴可成;另外,成功者的成功模式因为个性、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所以,以成功者为师,有时反而是失败的肇因,因为它会让人失去清醒的头脑!与其“以成功者为师”,不如“以失败者为师”,把失败者的失败当成一个案例,仔细探查失败的真正原因,好引起自己的警惕,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这位企业家说,他从创业开始到现在,都会仔细观察同行及非同行的失败原因。别人是从自己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他是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他不但顺利创业,而且发展得非常稳定。或许稍嫌开创性不是,但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比“壮大”更重要,因为有“存在”,才可能“壮大”,若为了“壮大”而失去“存在”那就失去创办企业的目的。何况失败是痛苦的事,更有一失败就永无再起的可能,所以“避免失败”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我非常同意这位企业家的话,建议你做事也以失败者为师。

    任何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不过要了解失败者的失败原因不太容易,失败者往往不愿意谈失败的过去,担心这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如果你找失败者本人谈,他大概也不会告诉你真相,他只会告诉你,他的失败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朋友拖累、银行紧缩银根,或是被出卖、被骗、被倒账……属于他个人的能力、判断、个性上的问题,他是不会告诉你的;何况有些失败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败者的失败原因,你得多方搜集资料,参考专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于这位失败者的个人条件,可从他的朋友处了解。

    当把资料搜集够了,把它一条条列出来,仔细分析,再归纳成几个重点。

    不过并不是了解就算了,你必须把你所观察、分析到的拿来检验自己,和失败者的一切做个对照比较,如果你的个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观因素都有和那失败者相似之处,那么就要提高警觉,弱的地方要加强,不好的地方要改善,这样你就可避免和那失败者犯同样的错误,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为提高!

    除了自己经营事业要以失败者为师之外,一般做人做事也应以失败者为师。

    在做人方面,看看谁和谁处不好,谁得罪了谁,谁不受欢迎,参考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平日的来往和作为,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做人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在做事方面,“失败者”的例子更多,这里所谓的“失败”包括做得不尽完善的事,这些事一般都会由主管开会进行检讨,这种检讨有时只是应付应付,但因为近在身边,所以不管检讨是不是在“应付”,你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曾有一军事将领说过,两军对峙,谁犯的错误少,谁就得胜。

    做事也是一样,犯的错误少,成功的几率就高,而要减少错误,就是“以失败者为师”,这种教训可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枕边哲理

    即使你认为失败的事,也要视为是一种迈向成功的经验。

    找借口是一种病态心理

    如果你留心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这些人因受教育不等,家庭出身不同,经济状况不一,所从事的职业也不相同,他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也因人而异。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人在赚钱、养家、赢得别人尊敬这几方面做得很成功,大多数人都是失败的。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是成功的人在失败之后,没有任何怨言,也不会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只是继续努力,于是最后取得了成功。

    那些浪费生命的人,不是没有深远意义的梦想,就是有梦想,却因身边围着一群摧毁梦想者而无法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些人会嘲笑他们大白日做梦,并说出无数理由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梦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更好的生活,你就要正确面对失败,不要用任何借口否定自己。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借口下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于是就成为彻底的失败者。

    第一种借口就是对自己说:“你的失败就是因为自己的教育程度还不够。”

    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对于许多职业而言是必须的,但因而就断定只有受更多的教育才能晋升和赚钱,那就太片面了。在美国五百家最大的企业负责人中,有些人根本就没上过大学,然而许多有高等学历的人只不过是企业雇员而已,薪水也不见得优厚。由此可见,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成功是无直接关系的。许多有才干的人被那些鼓吹“多受点正规教育”的人给吓住了。是的,接受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许多成功的记者或作家并不是从正规教育中学习如何写作的,不是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大学中学习绘画技巧的,也不是所有成功的演员都上过大学学习表演的,这一点也令人深思。

    第二种借口就是“你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的梦想是做一系列漂亮的短衫去卖。她从一名会计和经营小本生意人那里打听过,她知道最少要有15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她后来找到一位职业顾问,请求帮助。“我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多钱来。”这位女士说。“那你目前有多少钱?”专家问。“有5000元左右。”“这很不错,如果你的梦想确实可行的话,你就可以用5000元开始做短衫生意了。”然后,专家给她建议,她可以和成衣厂签订契约,花点钱让他们做一系列样品;然后她可以付给代理商一点酬金,通过他们销售这些样品。

    只有三年的时间,她的梦想就实现了,而且每年收入500万元。她的梦想还在不断扩展,她未来三年的目标是:经营一个每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的企业。

    因此,如果下次有人对你说“你没有足够的本钱”时,你可以姑妄听之,不妨碍大胆实践你的梦想。

    第三种借口就是人们常说的“你是个梦想家,在这现实的世界你应实际些”。

    其实,每件事都是由梦想开始的。每个人的事业、每幢高楼、每条高速公路、每个学校、每座教室……任何事物,可以说所有的事物在它成为一个事实之前,都只是个梦想而已。

    想想温赫·蒙·布昂吧,当初人们讥笑他想把人送上月球的野心时,他在意了吗?如果亨利·福特听从了那些好伙伴的规劝,而不去试着制造一部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建议,但要记住,你只能接受那些相信梦想有其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人所给你的建议。

    第四种借口就是“干这一行的已经人满为患了”。

    假设你现在想改行的话,在你身旁多半有人会这样劝你:“你看,这一行竞争太激烈了,失败的可能性太大。我看你还是别干算了。”

    可是我们想想,如果是一个崭新的行业,你一定得冒很大风险,但如果是老行业,竞争者又多。看来是没有什么好干的行业了。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精于自己的专长,并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你终会有所收获。

    第五种借口就是“你没有时间”。

    其实,只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人们就会有许多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一起来看吉姆和爱丽丝的故事吧。

    吉姆在一家银行工作,爱丽丝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电脑操作员的工作。他们有自己创业的机会。吉姆和爱丽丝想利用业余时日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位专家请求咨询。专家给他们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缩为半小时。以前他们每天平均看3.5小时的电视。如此算下来,他们每周六天可省下18个小时的时间。

    二是不要每天看报。一个星期集中看一次,这样每天又多了30分钟,每周又多了3个小时的时间。

    三是每晚减少20分钟的睡眠时间。许多人无聊时就拼命地睡觉,消磨时间。

    四是跟公司经理商量一下,准许你午间休息由1小时缩短到半小时,这样你就可以早半小时回家了,五天算下来又有了2.5小时的时间。

    五是对于那些一个礼拜总要打好几次电话给你,抱怨经济如何不景气,抱怨他在公司所受的待遇多差,他心绪多么恶劣的朋友,你就别浪费时间与他们谈话了。这样每周也可省下1.5小时。

    这样算下来,吉姆和爱丽丝每周可以多出38小时30分的时间,就足够让他们经营自己的事业了。他们真正经济独立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因为他们不让那些“你没有时间做”的人来破坏自己的决心和目标,吉姆和爱丽丝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那些因“我没有时间”的摧毁梦想的人,他们是在自我欺骗,他们认为自己实在是太忙了,然而每个人每天不都是一样有24小时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是要利用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还是把这些时间虚度掉。

    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就会麻木自己的奋斗意志,导致人生失败,所以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

    枕边哲理

    在你停止尝试的当儿,那就是你完全失败的时候。

    行动胜于心动

    成功的秘诀,就是经常看光明快乐的一面。心动不如行动吧。

    生涯规划在一般印象中都是刻板、很难做到、有压力的、不实用的、唱高调的……好像只限于文字作业。但是,如果大家愿意以较轻松的心情、实际的方式去学习“生活规划”,它将可以使生活与生命“同床共枕”而非“同床异梦”,大家是否愿意试试看?

    若把社会上的人划分成六等分,如金字塔型图案,那么,在尖塔顶端的是成功者,人数最少,却皆为国家、社会最优秀杰出的人士,如企业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可以把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受益不少。接下来便是成功人士,他们较成功者略逊一筹,但在其专业领域中却有出类拔萃的一面,如很多老的艺术家。第三层是为工作而生活的人,他们热爱工作、不计较收入,只为实现理想。第四层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人,这种人比比皆是。譬如许多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何以能如此一成不变地工作那么漫长的岁月而不变化?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没办法,为了生活嘛。”

    为了年年调涨的薪资,为了怕换工作不适应,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这种人把人生规划的意义全给模糊掉了。

    第五层则是“随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访时,偶然间听到这样的一段对话。某甲和某乙是好友,两人都在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下班时,某甲突然和某乙说“我这个工作再做下去定是前途有限,没什么意思。”某乙说:‘既然没意思,那就换工作吧!”某甲随即接口:“随便。”

    试问,这种人是不是很可悲?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二十多岁进入一家银行时,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到工作进入第3年时,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务性工作而感到厌倦,有换跑道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经济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待遇,还是忍忍吧!等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开销更大了。他便又劝自己:再熬个把年吧,等孩子大了,那时我再离开吧!

    过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学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时,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反正我已没指望了,所有梦想也被摧毁殆尽:但是,等我退休后,起码我可以不再为工作烦心,我也可以带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说不定那时还有余力换栋好一点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场,看到一套很喜欢的西装,想买;但一看标价,啊!要3000元。想想:唉,反正家里还有两套西装,算了,退休后何必还要穿那么漂亮。继续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纯羊毛背心很喜欢,但是,售价要1000元。他随即念头一转:冬天还能冷几天?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浪费呢?这个故事的结局用不着再描述了,想想就应该知道。许多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来能功成名就、当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创出一番丰功伟业。但是,我却宁可看到你活在现在,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去规划的人,那么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

    画大饼式的空谈,有什么用?

    枕边哲理

    行动不一定每次都带来幸运,但坐而不行,一定无任何幸运可言。

    事前要做好准备

    犹太人有句格言说:“与其迷一次路,不如问十次路。”其意是人在行动前要把目标和方向了解清楚,不要贸然行动。

    在社交场合或谈判桌前,许多犹太人随机应变,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风度翩翩。其实,他们都不是天才,关键是他们充分做好了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犹太人认为,说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三言两语说得好能赢得人心,三言两语说不好能招来杀身之祸,所谓“祸从口出”。

    因此,犹太人在说话时特别小心谨慎,也不随便乱说,并尽可能地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犹太人在谈判时幽默风趣,从容不迫、应对自若,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谈判气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位犹太人,他有一句话:“谈判的秘密在于知道一切,回答一切”。

    他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谈判的取胜秘诀在于周密的准备。在基辛格看来,周密的准备不仅要弄清问题本身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包括知晓与之相关的种种微妙差异。为此,要事先调查谈判对手的心理状态和预期目标,以求正确地判断出用何种方式才能找到双方对立中的共同点。胸有成竹地步入谈判室,才有成功的基础。如果事到临头仍在优柔寡断,那么对方必会有机可乘。另外,一旦坐上谈判桌,必须能够立即回答对方的一切,否则会给别人权限不够或情况不熟的印象。

    基辛格被人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谈判专家,在谈判前,他非常注重做好周密的事前准备和掌握详尽的情报资料。

    为了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基辛格曾赴我国访问。临行前,他照例要求有关人员进行彻底的调查。他的部下根据多方面提供的资料加以反复审核修正后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除了核心的中美问题以外,还包括美苏、中苏、中印、中巴关系等详实材料,基辛格在赴北京的前一周将这份报告呈尼克松审阅,并另外附上他自己所作的详细分析和综合评述。事实上,即使对中美关系不甚了解的政治家,只要读了这份报告,就会成为卓越的内行。

    犹太人是谈判专家,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谈判,他们都要事先作大量的准备。犹太人这种充分作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的方式,不仅在世界商界,而且在世界外交界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枕边哲理

    慎终如始,即无败事。

    失败中我们学到更多

    有些人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害怕失败,其实,从失败中取得的经验比成功本身更重要,那些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不成功的人。

    有一家公司招聘司机,主考问,你在三年多的驾车经历中,出过交通事故吗?应聘人洋洋得意地回答,三年的时间里,我连一次极小的事故都没出过。结果他落选了。而另一位出过不大不小事故的司机竟然被聘用了。

    事后有人问主考人,为什么不用那位没出过任何事故的,而招聘了有过事故经历的人呢?

    主考说,司机这行业,看起来简单,就那几下子,然而经验非常主要,出过事故的人之所以被录用,是因为他经验丰富啊。

    中国有句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科学探索中的发明创造更是如此。

    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或者是对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工作而言,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好比走一条没人经过的路,摔几个跟头并没有什么可笑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对待它。

    犯了错误而沮丧,颓废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一错再错的执迷不悟更是误人害己,必须予以摒弃,而积极地“将错就错”,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是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利于发明创造。

    电影问世后不久,有一天法国巴黎的一家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叫做《拆墙》的电影短片,片中有一堵危墙被众人推倒的镜头特写。由于放映员普洛米奥的粗心大意,放映出来的影片成了这样的图像:一堵被推倒的墙,又从残垣断壁的废墟中慢慢地重新竖了起来。

    此事立马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和口哨声,普洛米奥赶忙羞红着脸关掉了电影放映机……

    对于这一恼人的事件,普洛米奥没有懊悔不已,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现象能不能成为拍电影的一项新技术呢?也许运用这种突破,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呢。

    后来,在一部叫《迪安娜在米兰的沐浴》的电影中,他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他发明的倒摄手法,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跳水女郎的一双脚先从水底钻出来,然后整个身子倒翻180度,最后轻飘飘柳絮般落在了高高的跳板上。

    这种奇异的倒摄手法,引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从此,它成了各国电影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最后的成功者而言,经验才是向成功攀登的阶梯,它能增长正反两方面的知识,也许正因为错误,才使人们发现了某些自然的奥秘。

    无独有偶,在德国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某造纸厂的一位工程师,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在造纸的某道工序中少放进去一种原料,结果生产出一大批根本不能书写的“废纸”,这对于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来说,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厄运。在德国的公司中,是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失误的。

    一位朋友向他建议:“事情已经出了,赶快想一下这样的纸有别的用途吗?”

    于是这位工程师和他的朋友一起,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这种纸的吸水性能很强,洒在这种纸上的水很快被它吸掉。他们根据这一特点,对这种纸加以剪裁装订,作为“吸墨水纸”出售,上市后竟然大受欢迎。后来,这位工程师将这种“吸墨水纸”的制造方法申请了专利。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既不要在错误面前灰心丧气,像只斗败的公鸡,也不轻易地放过它们,通过深入发掘和不懈努力,将错误转化成一定的成果,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片废墟是可怕的,瓦砾和残垣断壁更无风景可言,然而在一片废墟中长出的常青藤,依然是一片盎然的生机。

    创造并不都发生在顺境之中,从失败中寻找到成功,积累经验更是智慧的一大可观的风景线。

    枕边哲理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的人才了如指掌。

    寻找一种适合你的

    每个人成功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说,有的人成功是因为背后有个“伟大”的爸爸,有的人是因为娶了一个能干或很有钱的老婆,有的人是因为有人提拔,但也有人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苦干实干地爬上来……

    面对未来,遥想“成功”二字,你是不是也有无从迈步的困惑?如果有,不妨看看别人的成功,套用一下他们的“成功模式”。

    也许你会问:“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就能成功吗?果真如此,那么要成功实在太容易了。”

    我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人是否成功还受到个人条件、努力的程度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就可以成功。但至少成功模式是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这绝对比茫无头绪,不知何去何从好过千百倍。

    那么,如何找到一套“成功模式”?

    首先你要找出一位你认为“成功”的目标人物,这个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可以是你的亲戚、长辈、同事,也可以是有名望的社会人士,更可以是传记里的人物。你可以向他们请教他们的成功之道。一般来说,人好谈成功而忌谈失败,所以他们会不吝告诉你他们的经验,至于社会人士的成功之道则可以从报章杂志得知,传记里的人物,传记里也会说得很清楚。

    任何人的成功模式都可套用在你自己身上,但有几种“模式”你必须排除,绝对不可“套用”:

    ——因机遇而成功的人。因为他有机遇,你可不一定也有那么好的机遇,而且机遇是不可等待的,坐等机遇,绝无成功的可能。

    ——因家族支持而成功的人。例如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或庞大的产业。这种人的成功比一般人省力许多,你若无此条件,则这种人的成功是不值得学习的。

    ——因配偶的才干或金钱而成功的人。因为你不一定也会有个能干或有钱的配偶,这种配偶是只能想而不能期待的。

    ——因某人提拔而成功的人。因为你不一定也会碰到愿提拔你的人。

    ——因不走正道而成功的人。不走正道危险性很高,这种险不能冒,也不值得冒。

    那么,该选用什么样的“成功模式”?

    你应该选择靠自己而成功的“成功模式”,而且这个人最好是和你同行,所处的环境、个人条件和你接近。你可以把他的成功经验归纳成以下数点:——他如何踏出第一步及第二步、第三步?——他如何累积实力?——他如何突破困局,超越自己?——他如何经营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他如何规划一生的事业?你可以照着效仿,当然也可以只模仿其中的若干方法,或是根据他的模式来修正你的方向。

    不过,“成功模式”再好,关键还在于执行,你若不当一回事,则这模式就不能发挥效用。而说穿了,成功模式就是“努力”二字而已,肯努力,就会有实力。有实力就会带来好机遇,信不信由你。

    枕边哲理

    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目标只有一个

    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的口号是:“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经营,对个人工作也有指导。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几乎都在好几个行业中艰苦地奋斗过。然而他们因为目标太多,最终都失败了。因为目标总是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缺少头脑,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这种行事方法除了招致失败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

    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有一种技能,但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个毫不动摇的目标之上。而另外一个人,他很有头脑,但把他的精力分散开来,而且从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前者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的,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更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一个做事时总是摇摆不定、变来变去的人,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无法超越他人。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所谓“滚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转而从事新的工作,他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如多年来他所积累的资历、职位、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等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另外,人都是有行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的年龄,经验增长了许多,锐气却也消磨了不少,这是一种资源损失,也能使很多人缺乏面对新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当然,年轻人在事业的开端有多个目标是很正常的。这好比罗盘指针在被磁化之前所指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只有在被磁石磁化而具有特殊属性之后,才成为罗盘。同样,一个人一开始可能确定不了自己的方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最终必须确定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

    如果确定的目标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像卫星导航船一样,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奋斗。风平浪静时,卫星导航船将一直朝着它要到达的港口航行。当风起云涌时,卫星导航船即使在狂风暴雨中也会一直坚持着它的航线。卫星导航船在海中航行时永远只会看到一样东西,那就是它所要到达的港口。不管天气怎么样,或者它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它到达港口的时间会在几小时之内就被预测出来。一艘想到达波士顿的船绝不会在纽约出现。

    枕边哲理

    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的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

    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公安局新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单位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组织了一个篮球队,经常比赛。政治部的领导经常在下班后,来看他们打篮球。教官便悄悄地告诉他们,要在球场上好好地表现自己,政治处领导对他们每个人的印象,将会决定他们集训后的分配岗位。

    年轻的小伙子们明白,他们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竞争已经无声地开始了。于是在认真受训之余,他们都在球场上拼命地表现自己,希望引起领导的注意。

    他们中有一个学员却越来越灰心,因为他个子不高,篮球技术一般,不可能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怎么办呢?有一天,懊恼的他无意间看了一本书,书上有句话深深震动了他:不要把你的钱投在不熟悉的领域。他立刻在脑海中引申出另一句话: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他幡然醒悟了:我干嘛非要去打篮球呢?我并不具备打好篮球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我对篮球不感兴趣。最后,他毅然退出了篮球队。等到别人再比赛时,他成了一个观众,与普通观众不同的是,他手里多了台照相机。

    没过几天,一篇名为《新警察们的一天》的短文刊登在当地晚报上,此文还配有他们打篮球时的照片。这篇文章立刻引起了学员们的关注,更引了政治处领导的注意——这小伙子是个笔杆子啊。集训结束后,政治部主任直接把他调进了政治部宣传科。

    人生就是一场严肃的竞技,走弯路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大方向是否正确。坚持和毅力固然可敬,但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下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变成一种盲动。很多时候,人更需要的是分辨方向的智慧。不适合做官的,或许可以去做生意;不适合做生意的,或许可以去做学问;长得不漂亮的,可以不比相貌比性情……

    聪明人懂得运用自己的优势,会把竞争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思变通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十分卖力地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如果投资失败了,怎么办?

    答曰:再干。

    记者二问之后接三问:如果还是失败呢?

    答曰:继续干。

    记者愈加残酷了,问:如果第四次还是失败呢?

    企业家回答:放弃。

    是的,第五次、第六次或者是第N次,可能会成功,但时间上你赔不起了,经济学上是讲机会成本的,不能这么没完没了地耗下去,所以割舍有时是明智的。更何况,永远也做不成的可能是存在的。有些人,常常会一厢情愿地忽视这种存在。那样,决心越大地做下去,则险莫大焉。

    做事需要坚持,但前提是必须可行。如果无法确定其可行与否(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自己又经不住诱惑想做,那么坚持,再坚持,直至到某一个点仍不见希望或基本可以确定无望时,我们就该考虑与“坚持”说拜拜了。

    枕边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除非他是白痴,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习惯造就我们

    有一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靳羽西——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名字,却演绎着一个不同凡响的中国女性绚丽的人生。她的坚韧不拔、永不重复做“第一”的性格,为她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从1978年到今天,20多年的时间里,她完成了靳羽西——名人——名媛——名品——名企(著名国际性跨国企业)——名副其实(全球意义上的)的跨越。奔忙于东西方的羽西,分别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企业家的身份,在每一个她停留的地方,展现其东方式的直率和一个成功女人的自信,告诉人们生命可以更美丽。

    靳羽西为了管理自己的公司,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现摘录20条行为规则,希望对细心的读者以启发:

    1.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搬弄是非,总是在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

    2.不要在公共场合有意或无意地贬低他人;

    3.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用,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不沽名钓誉,不要获取不是你应得的赞扬;

    4.写封私人信函表达你对一顿晚餐、礼物或别人给予帮助的感谢,及时写封短信去祝贺他人的成功;

    5.及时答复所有的邀请函,在一周内回复重要的信件,在两至三周内回复其他的信件。约会要准时,如不能赴约,要事先告知;

    6.如果你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请保证你的员工有一个适当的工作环境,并帮助年轻的员工参与培训和自我发展;

    7.在公司里,做一个成功的人,而且是一个很有地位的人;

    8.宁可慷慨,也不要小气。及时归还你借的东西,并在恰当的时机,口头或书面向对方表示感谢;

    9.当你的同事,被高层管理人员误解受冤枉时,要积极主动地维护他;

    10.懂得适当的场合穿适当的衣服,你的公司或老板会因为你的出席和适宜的穿着代表了公司的形象而感到骄傲;

    11.对于年长者或资深的人表示特别的尊敬,比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或表示与他们同等的态度要好得多;

    12.不要夸耀你的过去或现在以及诸如此类的话题;

    13.对于遭受不幸的同事表示你的同情和关怀;

    14.及时把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他们,不要等到事情到了最后一步才说;

    15.能在不打扰其他同事工作的前提下,最小范围地提及你的爱人和孩子;

    16.介绍朋友互相认识,这样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17.有团队精神,永远提及集体与你一起的努力;

    18.热情地参与公司的活动,与同事们聊天;

    19.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家里,都要养成良好的电话礼仪;

    20.永远不要期待或要求别人去遵守连你自己也无法遵守的原则。

    总之,你要记住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你的好习惯越多,离成功越近。

    枕边哲理

    起初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