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教授:“对!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实验,任何人都能做。”
我:“哎?是吗?那你现在做给我看!”
量子物理教授:“别急,等我把理论知识贯彻完。咱们先说第一步:假设啊,假设你在我这个门上弄出个竖长条的缝隙来,我站在外面用手电向里面照射,你关了灯在屋里看,墙上会有1条光带对吧?”
我:“对,怎么了?”
量子物理教授:“好,现在假设门上掏了2个竖长条缝隙,我还是站在外面用手电筒照射,你会在屋里的墙上看到几条光带?”
我看着他:“2条吗……?”
他在关灯前神秘地笑了下,然后打开了手电筒,用那张有2条缝隙的硬纸挡住光束。墙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光栅(见图1)。我发出惊叹:“天呐,居然这么多!”
图1
量子物理教授:“看到了?”
我:“怎么会这样?”
他重新开了房内灯坐回我面前:“透过缝隙的光波是相干的,在有些地方互相叠加了,然后就是你看到的,出现了一系列明暗效果的光栅(见图2)。”
图2
我:“真有意思!”
量子物理教授:“我们假设门被掏出了4条缝隙,墙上的光带会是多少?”
我:“呃,我算算……加倍再加上叠加……”
量子物理教授:“不用算了,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光栅只有刚才的一半。”
我:“4条缝隙的比2条缝隙的光带少?为什么?”
量子物理教授:“因为缝隙过多,就造成了光波互相抵消掉,这也就是光干涉现象。这个实验叫‘杨氏双缝干涉’,(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最先在1801年得到两列相干的光波,并且以明确的形式确立了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另外一提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这个实验。实验注意两点:1.最好在黑暗环境下,同时保障光源是比较稳定的强光;2.缝隙如果开的很宽会得不到光栅效果。)你回家可以尽情的做这个实验。”
我:“嗯,我也许会做的。但是这跟多宇宙有什么关系?”
量子物理教授:“有,实验证明了光是波,但是后面出了个小问题:用光照射金属板,会产生电流,没人知道为什么。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通过研究金属板上光线的量和产生电流量的关系,得到了一个结论。”
我:“直接告诉我结果吧。”
量子物理教授:“结果就是:光其实是以连续而独立的单元形式存在的能量,也就是,粒子。(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年—1947年)在1900年提出。)这就是量子物理学的开端。”
我:“可光不是波吗?”
量子物理教授:“物理学家们也开始争起来了,但是谁都没办法否定——因为这不是说说的事,计算过程都摆在那里,没有做假。这种混乱直到爱因斯坦对于原子和粒子的研究结果发表后才结束。爱因斯坦把光粒子叫做光子,因为光子冲击了金属板,才产生了电流。”
我:“那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怎么说?”
他笑了:“到了现在,已经证明了光子是带有波特性的粒子,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我困惑地看着他:“好吧,我接受。不过你说了这么多,半句没提多宇宙的问题。”
量子物理教授:“这是我要说的。通过前面的实验你看到了光的互相干涉,也就是说,光才可以干涉光。而后面又确定了光子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们就想:如果每次只放出一个光子,用专门的光感应器来接收,这样就没有干扰了对吧。”
我:“嗯,应该是这样。”
量子物理教授:“但是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光子的落点很没谱,这次在这里,下次在那里,完全没有定式。”
我:“嗯……假如你计算下概率?”
他摇了摇头:“不要用数学来说,这是个真正的实验,真正的光,真正的感应器,在地下几公里的深处,排除了能排除的所有因素。但是,没有定式。”
我恍然大悟:“啊……你是想说,来自其他宇宙的光子干扰了这个光子(“多宇宙理论”最早是由物理学家休·埃费里特在1957年提出的)……那么,怎么来干扰的?”
量子物理教授:“还记得量子泡沫吗?”
我:……
量子物理教授:“所以关于多宇宙的问题,还在争论不休。因为那个实验没有问题,但就是没有答案,只有多宇宙才能解释。而且,没有人能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但是,这彻底颠覆了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很多东西。这个解释过于大胆了,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疲惫地倒在椅子上——天啦!
因为这一天有太多东西冲击进来了,以至于那天晚上我花了很久才睡着。
第二天。
我的朋友也一脸疲惫地坐在我旁边,而那个“旅行者”显得平静而镇定。
我:“……你昨天回家了?”
他:“对。”
我:“这里跟你那边,除了那个反重力装置外,还有什么不同?”
他:“你们南美是十几个国家各自独立的,在我们的地球南美是联盟形式存在,就跟欧盟似的。”
我:“哦?这样多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