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精品选-朱自清简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他进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他升入本科哲学系。1919年底,他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920年,他修完课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他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后来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25年,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他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先后遇害,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朱自清成为了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而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然而,1923年,他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又显示出他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因此,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朱自清散文感情真挚,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动人心弦,尤其是在《背影》中,他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不由得感动。

    朱自清创作的作品文笔清新,为我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我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著名现代作家李素伯说朱自清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

    著名现代作家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