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叶剑英博学多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医学饶有兴趣

    1982年,叶剑英的女儿凌子到湖南拍电影,住在长沙蓉园宾馆。一天,宾馆的一位炊事员找到凌子,恳切地说:“你回到北京后,一定要请你父亲他老人家给再开个药方,那次是他亲自到园子里去采的药。可惜我现在把方子弄丢了……”

    原来,十几年前,林彪的“一号通令”下达之后,叶剑英被送到长沙“冷藏”时,曾在这里暂住。他听说一个炊事员的妻子患有哮喘病,就亲自为她开处方、采药。很快病情就有了明显好转。10多年后,这位病人老毛病又犯了,听说凌子来到蓉园,就来找凌子帮忙……

    叶剑英没有专门学过医,但他对医学饶有兴趣。他曾说“我若是学了医,一定是个好医生。”平时,他悉心地阅读各类医书,并乐于观察、试验、实践。一次,叶剑英在广东,听说在北京的女儿得了鼻窦炎。于是,他就专门到地里挖了一些“鹅不食草”秧苗,用两只花盆装着,千里迢迢带回北京,给女儿治病。其实,女儿并没有得鼻窦炎,只不过是鼻子过敏而已。为了父亲的美意,她没有吱声,权且当了一回“病人”。

    叶剑英十分关心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对医药学也有着自己的见解。1958年叶剑英亲自为一本《中药简史》作序,其中写道:“这几年我也是和疾病斗争的一员,病中深深感觉,对一种病症,采用中西并用、内外夹攻的方法是我国医药界最新的、因而也是最进步的治疗方法……中医必须学通西医,西医必须学通中医,才算是名医。中医、中药在中国人民中数千年来流传着,可是中医、中药在近百年来在学术界被压抑着,这分明是‘数祖忘典’的谬误了。把中医知识和药材加以科学的整理,把中药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这是青年一代医师们的庄严工作。作为一个病人,我十分关怀中国中药的发展与成就。”

    “书丛藏醉叶”

    叶剑英知识渊博,学问高深。这与他平时的读书嗜好是分不开的。他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无不涉猎,对自然科学和外语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叶剑英的《二号楼即景》一诗中写道:“翠柏围深院,红枫傍小楼。书丛藏醉叶,留下一年秋。”这就是他刻苦读书的生动写照。

    叶剑英对古书有着特殊的嗜好。他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中国古代许多重要典籍也十分熟悉。建国后,无论在北京或是在外地,他常喜欢到书店自己选购图书,得到一本好书便喜形于色,爱不释手,拿回去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

    1958年清明,叶剑英因事在扬州滞留。闲暇之际上街寻书。正巧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也在扬州演出,街上行人竟错认叶剑英为马连良。叶剑英在一首诗中写道:“闲踱街头找古书,肩摩踵接笑睇余。都称老板马家到,我问君曾看戏无。”

    叶剑英非常重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为打破苏美核垄断,正在抓紧研究原子弹。叶剑英作为发展原子武器的决策参与者之一,迫切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就请专职文化教员给他讲数学、物理、化学。当时他已经60多岁,面对着深奥难懂自然科学的理论、名词术语和公式,他毫不畏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一次在广州休假,他组织随员们一起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由他讲解哲学问题,由文化教员讲解自然科学问题,学习搞得生动活泼。还有一次他和大家一起学习恩格斯的《步枪史》,深有感慨地说:“恩格斯在那样的年代,条件那样差,还写了那么多军事著作,他甚至花费那么大精力,对步枪的历史作了那么系统的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从事军事科学研究,还写不出那样的作品,说来真是惭愧!”

    外语,始终是叶剑英勤学不辍的一个重要科目。早年在苏联学习的时候,他为攻克语言关下了很深的功夫。有人回忆说,他当时天天在背俄语单词,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次走在校园中,因为用心过专,差点撞在树上。60年代后,他又开始学习英语。他尊敬地称呼熟悉外文的陈秘书为“teacher”。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剑英善七律”

    叶剑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生前很欣赏叶剑英的诗词,1965年,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毛泽东72寿辰之际,毛岸青和邵华前去看望,他当即挥笔一字不错地背录了叶剑英写的《远望》诗,送给儿子和儿媳。聂荣臻在《叶剑英诗词选集》序中,称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叶剑英不仅善七律,而且善各类体裁的诗词。他的诗词意近旨远,气势磅礴,格调清新,是中国诗词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精品。

    叶剑英的诗词成就,首先来源于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同时也是他几十年来勤学敏思,口吟笔耕的结果。

    早在学生时代,叶剑英就以诗为剑同旧势力进行斗争。1915年,叶剑英在他所在中学的后山——油岩,题下了气度非凡的著名诗章:“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中学毕业时,担任学生会会长的叶剑英在东山中学发起举办学生成绩展览,遭到校长叶菊年的无理反对和责难。于是他写下了“大好园林堪种菊,风流花卉独称王”的讽刺诗,愤然离校以示抗议。后来,校长要他检查反省才准发毕业证书,叶剑英回信拒绝说:“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1917年,叶剑英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他常与学友切磋诗文。其后,昆明出版《剑余诗集》,收入他写的古诗十余首,其中有许多清新俊逸的佳篇丽句。《夜宴》一诗中写道:“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思落诗魂。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读到这样的诗词,人们不难看到当年的诗人是何等意气风发,英姿勃勃。

    北伐革命中,叶剑英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参加了统一广东根据地的战争。1925年4月,发生了香洲兵变。叶剑英果断处置了叛乱分子,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词章《满江红·香洲烈士》。其中以深挚的笔触写道:“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接着笔锋一转,革命激情如大河奔涌,倾泻而出:“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搀枪满地,剪除军阀!”

    1927年叶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生中的光荣转折。在他的诗章中,更有“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苏区斗争,有“夜渡雩都溅溅鸣”的红军长征,有“穿沟破垒标奇迹”的抗日持久战,有让“吾放眼到平西”的人民解放战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叶剑英与朱德、董必武、陈毅、李富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亲密战友,又是互相唱和的诗友。1942年春,已经从重庆返回延安的叶剑英,怀念仍在重庆南方局工作的董必武,写下了感情深挚的诗篇《怀董老》:“飘然时危不老翁,卅年坚持旌旗红。”“春风骀荡怀人远,安年归来共整风。”在《刘伯承同志五十寿祝》中写道:“太行游击费纠缠,撑住平辽半壁天。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的大量诗作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以他绚丽的彩笔,为我们装点了大庆油田、长江大桥、海南胶园、十三陵水库、西安搪瓷厂的风貌英姿,着意刻画了“欣逢盛世超尧舜”,“万众挥锄镌大地”的劳动人民。诗情画意,倾泻而出,真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叶剑英的许多诗词还表现了对科学的关注,1962年写下了《攻关》这一著名诗章,以后更有“神州九亿争飞跃,卫星电逝吴刚愕”这样瑰丽的诗句。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叶剑英倾注了极大的心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海军领导关系的决定》实行各大军区和军委海军司令部的双重领导体制。叶剑英写一篇寓意深远、妙趣横生的诗:“母鸡孵鸭蛋,母子亦相亲。一日凌波去,沧波无限情。”诗人还热情赞颂“持枪南岛最南方,苦练勤操固国防”的女民兵,经常惦着“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要人们始终牢记保卫祖国的重任。

    革命道路并不是笔直的,胜利后同样还会有曲折。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内乱中,叶剑英赠陈毅《虞美人》一首:“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着青年小将几回冲!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以后,叶帅在一幅画有竹子的扇面上题诗一首:“彩笔凌去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首诗风骨刚劲,含意隽永,感人至深。

    叶剑英的主要诗词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主题,但也不乏充满生活气息诙谐之作。《调笑令·会场素描》中写道:“头重,头重,四个小时听众。腰斜眼倦肠饥,左手频看计时。时计,时计,有点猿心马意。”1979年叶剑英参观青岛啤酒厂,以《青岛啤酒》为题,写诗一首:“天下论英雄,啤酒无须煮。下班感疲劳,喝杯啤酒去。”而并未成文,经常在叶剑英口中吟诵的,则是两句更为朴实的诗句:“风吹鸭蛋壳,财去人安乐。”

    叶剑英深邃的艺术造诣来源于他刻苦的学习。他古典文学素养很高,旧体诗词功底很厚。几十年来,他口不停吟,手不释卷,从中国古典诗词中不断汲取营养,直至晚年许多名篇佳作还能倒背如流。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与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谈话时谈到“长沙水”、“武昌鱼”、“孙权搬家南京”的典故,突然要叶剑英背辛弃疾的《南乡子》,叶剑英未加思索,当场吟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毛泽东非常满意。1976年,叶剑英在西山吟诵苏东坡《放鹤亭记》中的山人“放鹤招鹤歌”,“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此时此刻,这首诗预示着一个伟大事件的到来。

    (江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