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守望的方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卡丹

    一弯,又一弯,弯,弯,还是弯。

    一山,又一山,山,山,还是山。

    弯的尽头,山的尽头,两株数人合抱的柳杉,如两尊门神,矗立。

    从柳杉间穿过,豁然:竹叶掩映下,十数座瓦房土屋,高低错落,点缀在梯田、绿树、水塘、沟渠间,几声鸡鸣,几声犬吠,一个老翁倚在柴堆边,目光悠远……梅花山腹地的这个村落,与我该是初识吧?潜意识中,感觉却是这样的亲近。是因为它的名称,与生我养我的故里同名?是因为它的村民,清一色都是我的同宗?是因它依山傍水的简朴祠堂里,供奉的也是我的始祖——七郎公?

    好像是,又不完全是。

    天色将午,家家门前的柴草堆旁,有妇人匆匆抱过柴草进屋,须臾,一缕缕炊烟飘出屋顶。哦,多么熟悉的炊烟,久违了的炊烟!如今的城市、乡镇,乃至大一点的村落,几乎都使用煤、电、液化气了,早已是不见炊烟了。山风吹来,吹得炊烟全都朝着一个方向,那是我的故乡马屋坐落的方向么?

    村落的老人是常常注视那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口耳相传,传了22代,差不多500年了。500年前的一场饥荒,从我的故乡驱赶出一批又一批男女、一个又一个家庭。这个村落的开基祖万四郎,也是在那场饥荒中携家带口背井离乡的。当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梅花山中,来到这崇山峻岭的时候,路似乎到了尽头,这就是上天赐给的新居么?万四郎和妻子跌坐在谷口,手中当作拐杖的柳杉枝条倒着插入土中:如果倒插的枝条能够成活,那,就在这里安家吧。

    倒插杉不仅成活了,而且长得繁茂,直插云霄,成了方圆数百里赫赫有名的柳杉王。一个新生的村落崛起在梅花山中,最盛的时候,有过36口鱼塘,有过百余户数百口人。如今,生息在此的只剩下18户86口人了。但无论人多人少,村落的一代代子弟对祖地的思念却是共同的:村落沿袭了祖地的名称,也叫马屋;村落的男丁一生中至少要回祖地一次,去祭祖寻根;村落每位男丁,每年都要凑上一份香火钱,寄往祖地奉上一炷心香:村落祠堂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的是村民祭祖归来,祖地赠送的锦旗;村落的男女老少见了祖地的来客,那份亲近……这一刻我就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簇拥我的,有88高龄的老者,也有年方8龄的儿童,笑脸,笑脸,还是笑脸,不经意间,我成了祖地的代表,陶醉在村民的笑脸和酽酽的米酒中。酒酣,信步走出,迎面一株硕大的花树,枝繁,叶茂,似乎就要绽开满树的繁花。

    村民说,这是紫薇,不是一株,是六株。

    细瞧,果然,看起来十分粗大的树干。原来是六根寻常的树干紧紧地靠在一起。

    早先,确实只种了一株紫薇,后来,主干的旁边又萌生了五株。村民说,就像紫薇对着的这幢瓦房,种树的是父亲,父亲生了五个儿子,一就变成六了。五兄弟后来都搬迁到外地,相隔虽然遥远,但每年,他们的后代都要回来,房前屋后,转上几转,为紫薇,培一培土。末了,捧一捧地里的土,默默,离去。

    悠悠之间心头一热:数百年了,那些外迁者的灵魂,是不是催助着子孙的目光,在寻觅,那紫薇,那倒插杉,那36口塘?

    再走,走上后山。

    后山,不知为什么,一条荒僻的路,长满了茅草。

    路的两边,一人多高的茅草。路的中心,一人多高的茅草。密密。

    走在路上,眼前就幻化出远行者的身影,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走,走,是万四郎?是迁出此地的五兄弟?是……路不见尽头。那一头,是不是遥遥对着我的故乡,对着这个村落代代子弟心目中的祖地?而另一头,是不是通向外迁者的拓展地,遥遥,牵系着一代代人无比殷切的目光?

    回头,居高临下看全景,一眼竟看到那个老翁,进村时节看到的老翁,依然倚着柴堆,静静地守望。

    那悠远的目光,凝注的是哪一个方向呢?

    守望,其实也是有方向的。那,就是血脉的流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