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酒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姜琍敏

    没有酒的人生是苍白乏味的。醉生梦死的人生则过犹不及。

    这就是我对酒的理解。其实酒之利弊无庸我说,爱喝的自有其切身体验。文人雅士也多好杯中物,且少不了写几句感受。但不少是附庸风雅或故弄玄虚之言,梁实秋的《喝酒》倒获我心。他六岁就有过酩酊体验,兀自立于椅上,用汤勺舀了勺高汤,不慌不忙浇在父亲襟上,然后倒头呼呼大睡。他对酒的评论也中肯:“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都呈现出来。”

    360行,行行出状元。喝酒是不是也该评出些状元来,我把不准。但我把得准的是,善饮在中国历来是可以令人崇敬、堪与世上任何国家争一高下的壮举,也是一件可以派上大用的(如“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有时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本事。有些煞风景的是,好事也常会乐极生悲。喝酒也就每每被异化成某种不那么让人愉悦的文化来。洋人拿XO当琼浆,假模假式地在鼻尖上嗅呵嗅舌尖上滚呵滚的,十天半月也不舍得喝下一瓶去。咱一口就是一大杯,一干就是一大瓶。洋人也有酗酒嗜烟的,却小气巴拉地舍不得劝酒敬烟,也没怎么听说有敢和人拼酒的。咱可了不起,不断有“生命诚可贵,人格价更高,若为斗酒故,两者皆可抛”之士前赴后继。自己好醉者,多半可能是想浇酥胸中什么顽固的块垒吧?只不明白为什么还好让别人与他同醉。比如晋代那个以斗富名垂青史的石崇,逼人喝酒的手段也可谓登峰造极:你喝不喝?不喝,就杀个丫环给你看。再不喝,杀一双……当代则不用说了,多少万物种都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了,席上还在迭盆架碗地猛上珍禽异兽。豪饮之风亦推陈出新愈演愈烈。民间不必说,官场亦不失模范。许多超豪华酒家你到晚间去看看,停车场黑压压亮锃锃躺着的,大多是有头有脸的高档坐骑。民谣不也说吗:“能喝半斤喝四两,这样的干部不能要。能喝四两喝半斤,这样的干部要重用。”其实,喝上四两半斤的在现实中实在太稀松平常。有个号称一斤漱漱口,两斤刚刚好的朋友,被人无限深情地敬之为“牛一缸”。他也颇为之自豪。而实际上,不见得真能论“缸”喝,但至少在人前,谁也没见他孬过。只是回家后怎么样,第二天是不是感冒般恹恹地病酒,我不得而知。醉过的都明白,想来他是好过不到哪去的。

    显然我个人是不太欣赏这类壮举的。酒喝得再多,顶多算得个酒鬼,有啥子荣耀的呢?但我得坦承,我也是个喜欢整几盅的人,尤其是入席应酬,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不是好滋味。让我光举个橙汁站起来坐下去陪那帮呼喝喧天、称兄道弟的酒客们老半天,未免太无聊,满桌珍馐也总觉无下箸之处。至于我喝酒的水平,则从不敢也不欲夸耀。正所谓“花看半开,酒喝微醺”足矣。喝什么酒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在“知止”即适度上。而酒的本质还是一剂医心疗神之药。不仅能解忧,还能提神解乏,且可娱情悦性、润滑人际关系,妙处可谓多多。但对症有度即良药,滥饮无度则毒药。

    其实人生何止饮酒,凡事都离不开个度字。而国人原本是最推崇中庸的,却不知为何,总难把握好这个度。或许这和人之现实处境或天性有关?就像钟摆,我们免不了总会于一种不是患得,就是患失,不是贪婪,就是恐惧的两极状态中摇来晃去。

    愿我们好自为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