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冬天到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颐和园是太后最为喜爱的宫殿,说起来,当年庚子拳乱,引来八国联军侵华,紫禁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成为太后挥之不去的痛楚,每忆及此,便不由潸然泪下。为了不触景伤情,太后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颐和园中度过的。只有到了冬季,天气极冷时,才会返回紫禁城。

    颐和园的宫殿中本有取暖的设施,宫室的地面之下挖砌火道烟洞,使之串通遍地而顺于室外,生火后烟火串满炕洞,遍热地面,暖气腾腾而上,室内受热均匀,且不烟不呛。然而太后并不喜欢使用这种地暖,只用小火炉便足够了。小小炉具,不能够向宽广的大殿供暖,整个宫殿,还是寒冷彻骨的。太后对此并不介怀,她似乎并不怕冷,仅凭自身体质便能耐得住朔寒。而且她身披重裘,安居深宫,不会被寒气侵袭。

    然而,到了冬天,朝中的官员可就苦了,北京的冬天特别寒冷,官员们觐见太后或是上朝议政,都要一大早起身,冒着凛冽的寒风,大老远地从北京城赶到颐和园。虽说有些权贵在颐和园附近置下房产,可以住在里面,但是更多的官员并没有这种条件。为了体恤臣子,太后便在严冬到来之时,回到紫禁城,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才会移驾颐和园。

    太后寿辰过后,天气渐渐变冷,众人也开始着手准备搬回紫禁城。这时皇后建议我先到美国使馆去住上一日,等宫中安顿好了,再搬过来。于是,我便向上次一样,提前离开颐和园,临时下榻于美国使馆。临行时,皇后又嘱咐我,次日一定要早早赶来,恭候太后驾到。依照惯例,太后移驾别处,皇后、格格、贵妇们都要提前出发,先行到地,换上盛大的礼服,列队恭候。

    太后銮驾回京的日子,定在1903年12月的一天,这天的天气是极为典型的北京天气,空气清新,万里无云,恰如香槟一样使人陶醉,直让人产生一种幻觉:生活在这样的气候中,简直可以长生不老。据说,每次太后出行,天气都非常好,正如英国人所说的“女王天气”一样,太后出行每每如此,福气实在不浅。

    北京城城池由三重围墙组成,最外面的叫做“外城”,其次为“内城”,最里面是“皇城”。而紫禁城则在皇城之中,周长六里,城墙高七点九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紫禁城并非是“紫色”的,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恒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那里,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而“禁”,则更容易为人理解,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由于时间的流逝,原本朱红色的宫墙渐渐褪旧,呈现出一片紫灰的颜色,这倒也符合“紫禁城”的名称。我们走过石桥,进入宫中,绕过煤山,经旗军营,一直前进,穿过许多道守卫森严的宫门,这些大门上布满铁钉,数一数,都是八十一枚。中国人把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叫做天数,剩下的偶数就是地数了。皇帝常常说自己是天子,所使用的就应该是天数,天数里面最大的数字就是九,所以大多数的城门和宫门都是选择了九九八十一颗门钉,象征最高的等级,用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一路上,还能看到许多小房间,这些是大内侍卫轮班休息的场所。每间房子的窗格子上都用白纸糊住,透过缝隙,可以看到里面陈设极为简单,只是一张大炕,这是典型的北方的床,多是用砖砌成,中间空心,上面以泥抹平,泥干后上铺炕席,或者铺一层厚羊毛毡,毡上再铺一张专用油布。寒冷的冬天在炕下面生火,会提升整个房间的温度。人睡在炕上,又暖和又舒服。

    我们的轿子停在一道大门前,我们纷纷下轿,换乘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红色轿子,继续前进。又经过许多道大门。沿途景象极为华美,地上铺着白色的大理石,周围高墙环绕,仿佛与外界隔绝一般。最终,我们停在一座华美的大殿前,殿前松柏苍劲,郁郁葱葱,虽是严寒,却依然显得轩昂挺拔,傲然矗立。皇后和格格早已等在殿前,她们身着朝服,翠珰明羽,在阳光的照射下,灿然生辉,光彩照人。我穿着一身素朴的礼服站在她们中间,真有些别扭。

    忽听一阵铜锣,紧接着擂鼓放钟,宫门全部打开,不问便知,这是太后与皇帝驾到了。我极目眺望,只见一百多名太监列成两队,簇拥着两宫的驾辇,浩浩荡荡地走了过来,太后坐在一顶开放式的轿子中,因为她素来不喜欢那种全封闭的轿子,嫌其密不透风,视野也不够开阔。此时,所有的人都沉寂下来,偌大的宫城内鸦雀无声,默默地站定身子,直到太后的銮驾来到近前,众人纷纷俯身叩拜:“老祖宗吉祥!”

    我随其他人一起附和着。太后的轿子落定后,她缓缓走了下来,我向她鞠躬致敬,她伸出手来,和我打了招呼,笑道:“希望你在这里也能感到舒心,只是这里的景色,可要远逊于颐和园了。这里有这么多围墙、大门,好似囚笼一般,让人很不舒服。”

    寒暄过后,太后迈入正殿,众人紧随其后。这座宫殿在一处花园之中,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周边还有十余间精致的小馆,都覆盖着绿琉璃瓦,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的外檐装饰采用色泽淡雅的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储秀宫外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廊壁上刻有大臣们工笔楷书的歌功颂德的颂词,把整个庭院装饰得庄严古朴。

    我随着太后走进屋子。由于太后的到来,这里早已摆放了许多鲜花和各式水果,阳光透过窗子,铺洒在地面上,太阳的气息充斥在空气之中,伴随着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与此同时,我还嗅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循着走过去,发现一间小佛堂,一尊佛像前,三根细香已被点燃,青烟袅袅升起,燃尽的香灰掉落在塑像面前。

    显然,太后早已安排人在这里祭祀神佛。此时,太后双掌合十,虔诚地拜了拜。然后转过身来,由侍女将外套脱去。我知道,太后很乐意我四处参观,我也不再客气,仔细打量了一番,只见这座殿堂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面是楠木雕纹玻璃罩背。罩前设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摆置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宫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福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五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东次间南部设木炕,北部落地罩内为翘头案、桌椅;东梢间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八角罩;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次间南北部均设木炕,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寝床。当然,必不可少的,许许多多的钟表便安置在这座宫殿内。

    令我惊奇的是,在一面墙上竟然悬挂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画像中,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站在一起,他们的子孙环绕而立,显得极为和睦。其实,早在颐和园时,我便听说过,太后对维多利亚女王极为推崇,认为自己与她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同样身为寡妇,同样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维多利亚女王活了八十二岁,在位时间也极其长,太后显然希望自己与她一样。

    有一次,太后和我聊天时,我无意间提起我曾经见过许多英国皇室成员,甚至维多利亚女王本人也曾见过,太后不由吃了一惊。当然,其实那只是一个巧合,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经常坐着敞篷马车在白金汉宫外面巡游,所有的臣民都可以一睹她的风采,并非为我一人安排的会面。太后听了以后,不由哑然失笑。

    太后告诉我,她有一间佛堂,每逢特别的日子,便会有一些喇嘛在佛堂里为她诵经祈福。她还专门引我到这间佛堂参观,佛堂设置在一座阁楼中,里面灯光幽暗,安宁静谧,颇有一种神秘的氛围,非常适合在此冥思、参禅。

    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之内,随墙砌有须弥座台子,三面转角相连,每层做出隔架以供佛像,与墙壁上的佛像挂龛连为一体,挂龛上设金漆毗卢罩,三面通连,与佛像、挂龛共同组成了一处妙高庄严的佛法世界。佛堂正中安放着一座高坛,上面供奉着一尊工艺精美的黄金佛像,佛像正前方是座高高的烛台,也是由黄金铸成,上面还镶嵌着珍珠、宝石,华贵无比。另有一尊掐丝珐琅花瓶,釉色艳丽、洁净,上面的花纹图案是以金丝制成,还有一座嵌金鎏金香炉,袅袅的梵香正从炉中缓缓升起,散发着阵阵幽香,地上铺就明黄色的地毯,周边悬挂着幡幢,墙壁空隙处设有唐卡,整个佛堂的布置颇具藏传佛教特色。窗格的遮光性能比较好,纵使在白天,这里也极为幽暗,黄金珠宝却闪烁着灿灿的光芒,将整间佛堂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太后是如此笃信佛教,将这间佛堂打造得富丽堂皇,这也是她的得意之作,她有意向我展示这一切,我当然也是啧啧称赞。不过我想,这座佛堂不是正如她驾驭的清国一般么,昏暗、幽冥,看不到将来该走向何方。

    太后还带我参观了紫禁城中的养心殿,二百年来,中国的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皇帝们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太后们作出。

    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密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此外,我还参观了许许多多的建筑,如果要和颐和园作比较的话,紫禁城坐北朝南,以大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方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体现了皇室的尊严。而颐和园的建造,则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形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更适合人休闲怡情。两相比较,确实难分出高下,不过我更愿意住在颐和园中。

    当我还在颐和园时,便有人告诉我,太后已经为我准备了一间书房,这里光线充足,极其适合画画。我听说后自然极其高兴,可是当我走进书房时,不由大失所望,这里虽然十分宽敞,然而采光却非常不理想,依然显得很昏暗。我颇觉怏怏不快,不过事已如此,只能去适应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