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太后临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光绪皇帝亲政的时候,上朝的时间很早,大约在凌晨三点左右,就如同他为人比较腼腆一样,早起也是他的一个习惯。不过由于时间太早,他得在宝座前燃上两根巨大的蜡烛,朝堂之中悬挂着许多灯笼,闪耀着暗淡的光辉,整个早朝都是在昏暗的大殿内进行的,官员们即使抬起头来,努力辨认,也很难看清坐在高处的皇帝的面容。这件事,听起来似乎颇为怪异。

    光绪皇帝早朝的地方在乾清宫,后来太后秉政,则搬到了颐和园中的仁寿殿。这是一栋独立的殿堂,周边一片空旷,而且建筑规制也与其他的宫殿相去甚远。

    仁寿殿位于仁寿门内,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鼎式香炉是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铜龙铜凤,排列于仁寿殿前,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中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大门两侧则有一副对联,上面挂着乾隆皇帝写的对子:“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侧南荣。”

    大殿里边就更气派了,紫檀雕的高台子上摆着龙案、屏风、宝座、孔雀翎掌扇、仙鹤景泰兰香炉。殿里还有两面一模一样的大镜子,在宝座的左右对着脸儿摆着,足有门扇那么大。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殿中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宝座由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四周设有掌扇、鼎炉、鹤灯等。仁寿殿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制怪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即为传说中象征富贵吉祥的麒麟。

    仁寿殿在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幅上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在殿中宝座后边的屏风上,一共雕有二百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七十八个,前后各一百二十八个,共计四百十二个“寿”字。

    大殿中间便是御座,安置在高高的台子上,御座后面是一扇七叶屏风,四周围着黄色的帷幕,气象森严。原来的台子比现在低一些,御座也比较大,与其称为座,不如叫做床。皇帝可以在上面随意坐卧,可见先前的早朝,比现在要宽松一些。

    各部尚书、侍郎以及皇室成员的朝见,每月都有规定的日期,不可错乱。他们在朝见时,或是上递奏折,禀报近来的各种事宜,以及施政方针,若是没有担任官职的皇室成员,则要来向皇帝、太后请安。至于军机要员和总理大臣,则必须每天前来上朝,商讨军机大事。御前会议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以便及时有效地制定出大政方针。每天朝会之后,军机领班庆亲王总要留下来,继续与太后讨论各种军国大事,直到确立最终的政策方针,才会向慈禧太后与皇帝辞别。至于各地发来的电报,或者是呈进的奏折,若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通常先送到军机处,由军机处批阅之后,再由军机大臣在朝会上向太后奏明。

    通常情况下,早朝在上午十一点结束。退朝后,朝中官员便可逍遥自在,不必再为朝中事务烦心了。只有当军事吃紧,或是遇到重大的外交事务,这些朝臣才会略显紧张。如我在宫中这段时间,先后发生了广西民变、中俄交涉以及日俄战争爆发这三件严重的事情,那时各地发往京中的电报、奏折,即使不在朝见时,也必须立刻呈进给太后,片刻不得耽误。

    有时太后正在游园,电报、奏折便直接由太监带进来呈递御前。这些文件多由外务部呈进,当然,这是经过太后准许的,遇有紧急军情,可立即呈进,不必再走军机处,否则,无人敢违反朝廷律例,越级呈报,惊扰圣安。这些文件都是由黄缎包着,由太监跪着呈递,太后也立刻批阅文件,并无丝毫的怠慢。

    每当朝会时,太后御座之前,往往会放置五个垫子,作为军机大臣跪奏时用。因为皇权至高无上,大臣们觐见皇上、太后,必须下跪,往往要长达数个小时,圣上恩赐跪垫,也是对朝中重臣的恩恤,其余官员可没有这样的待遇,只能跪在冰冷的地板上,非常难受。距离御座最近的是军机处领班大臣的专用垫子,其余人等依次向后排开,越来越远,很难听清楚前面的谈话。尤其是光绪皇帝,他的声音很小,非常难听清楚。大臣们很怕听不到圣谕,办事出了差池。

    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那就是向太监贿赂。太监得了银子,便会偷偷地将垫子向前移上一段,使跪拜的官员可以更靠近御座,以便恭聆圣音。放在前面的两个军机首领的垫子不得移动,而另外三个垫子可以随意移动。所以太监们可以借机大收贿赂,甚至公然标价,垫子怎么移动,都有相对应的价钱摆在那里。

    凡朝廷要员被太后召见,先是由太监引领进大殿前。这时,太监要跪在大殿之外,高声唱出叩见官员的姓名职位,及其何时来到宫外候驾。得到太后恩准后,这名太监便将官员引入大殿。

    这位官员跪在什么位置,全看他事前塞给太监多少银子。当官员跪下叩拜时,太监则必须立刻退出殿外,不得有丝毫耽搁。若是胆敢滞留不走,听到了军机政事并泄露出去,这名太监便会被处以极刑。这当然是为了保密,当然也要防止太监结交外臣,干涉朝政。

    直到太监离开,觐见的官员才开始禀奏朝中要事。太后和皇帝坐在御座上静心聆听,时而开口垂询,听取臣下更深入的解释。当奏对完毕后,官员便站起身来,先行告退。和欧洲的习惯不一样,以背部示人,并不意味着失礼,所以他们背对太后,倒也没有什么关系。

    有些官员经常上朝,却没有资格跪在垫子上,他们便自作聪明,找到一个很可笑的法子,那就是在腿上套上厚厚的护膝,这样跪在冰冷的青石板上,膝盖就不会那么难受。中国的官服本就十分宽大,即便是裹上厚厚的护膝,也丝毫不会被外人看出,这真是一个好法子。

    光绪帝亲政时,年纪尚轻,有时候做起事来充满天真稚气。朝中许多重臣都上了年纪,他们说起话来,往往絮絮叨叨,啰里啰嗦,有时候在细节问题上含糊不清,有时候甚至不知所云。年轻的皇帝和这种年老昏迈的老头子共商国是,实在感到无趣得紧。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慢慢吞吞,有气无力的说话方式。后来竟心血来潮,颁布一条法令,朝臣上朝禀奏时,一律不得抬头,只能伏在地上说话,否则便是大不敬。于是乎,就在这些老头子东拉西扯,喋喋不休的当儿,年轻的皇帝会悄悄离开龙椅,走下高台,独个去玩,假使这时那可怜的官员抬起头来,他会看到龙椅上空无一人,而这时皇帝已躲到屏风后面抽着香烟,自娱自乐去了。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固然是至高无上,受万民崇敬的,具有无比的神圣性。然而,这种神圣性似乎并不属于他们个人,而是属于他们所代表的政治权力。或者说,人们崇拜太后和皇帝,不是因为他们自身,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象征加以崇拜,这种象征,便是他们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整个帝国。比如,在朝堂议政时,大臣们毕恭毕敬,伏在地上,与太后进行对话。即使在禁苑之中,一旦谈及军国大事,无论是皇亲国戚、军机要员,都必须严肃恭谨地跪在地上。如果皇帝和太后不在身边,谈及国事时,则不必如此。

    然而,如果是涉及私事,那么大臣们即便是接受命令,也无须下跪,甚至可以和太后亲密地交谈,显得极为融洽。但此时若是突然谈及国家要事,那么臣子必当立刻跪倒在地。由此可见,太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代表的是整个国家,至高神圣,而大臣们所礼敬的,实际上是帝国的尊严。

    宫中的叩拜磕头之礼,通常是在感谢圣恩时才用,平素并不常见。比如我们在看戏时,戏院的演员们上前叩拜,便是为了感谢太后恩赐他们在宫中演出的机会,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接受赏赐时,也要叩头感谢圣恩。有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对浩荡皇恩的感激涕零,臣子们便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即双膝跪地下三次,每次磕三个头,一共要磕九个头,次次都要碰触地面。在一个西方人看来,如此卑躬屈膝,实在与奴隶无异,对人格是莫大的侮辱。但中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有损人格的行为,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感恩方式。也许这种礼节一开始是一种对奴隶的羞辱,但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叩拜之时也并未感到如何的委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