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崇尚武力的亚述王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蓄积待发的亚述

    亚述,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新亚述时期版图辽阔,北起乌拉尔图,东南抵达埃兰,西到地中海沿岸,西南到埃及北界。亚述王国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再加上位于古代西亚各国的主要商路上,战略位置重要,逐渐发展成强大的奴隶制帝国。亚述历史大约有一千多年,可以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重要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20世纪,亚述各城邦处于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之下。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亚述崛起,曾一度占领过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和底格里斯河东部的一些地区,在亚述的兴起中作用最大的是沙姆希·阿达德。他把亚述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向西直达地中海东岸。

    亚述第一次成为亚洲西部强大的国家,但汉谟拉比建立起来的巴比伦王国彻底摧毁了亚述人刚刚萌生的霸权念头,亚述沦为巴比伦的附属。巴比伦衰落后,亚述本可以再次崛起,无奈时机不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东岸的米坦尼王国兴起,又成了亚述的强敌,米坦尼征服了亚洲西部许多地区,并打败了亚述。亚述再一次成为了米坦尼王国的藩属。米坦尼人占领亚述后,大肆掠夺,甚至连城门拆下来运回到首都。古亚述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坦尼遭到赫梯人的沉重打击,此后便一蹶不振。亚述趁此时机宣布独立,揭开了中期亚述的历史篇章。亚述统治者励精图治,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公元前1365年,乌巴利特一世继位,亚述走上复兴的道路。在乌巴利特一世的带领下,亚述人同仇敌忾,击败了米坦尼。此后,亚述统治者继续向外扩张。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公然对赫梯开战,并击败赫梯帝国。他向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巴比伦第四王朝发动了进攻,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还把首都从阿淑尔城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

    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国王有了专属自己的官吏,不再受长老会议的限制。国家也有了常备军。常备军主要由自由民组成。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及大奴隶主阶级组成统治阶级,奴隶阶级除了包括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包括债务奴隶。

    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统治时期,亚述曾经强大过。他们征服了巴比伦,向西延伸到地中海海岸。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不仅仅是一位国王,还是一位伟大的猎人。据说,他曾经徒步猎获过120头狮子,乘车猎获800头狮子。他猎国就如同猎狮那样,一块石碑曾这样记载:“我征亚当斯,其民自山中出,俯伏我膝下。”这位国君,四处东征西讨,在征服赫梯亚美尼亚及40个小国后夺取了巴比伦,声威浩大,吓得埃及人也来敬献礼品。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大修神庙。亚述的神也很奇怪,它对于供品,只关心是否有人上贡,从来不问是从哪里来的。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是一位有名的君主。他编练大军,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亚美尼亚、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地区,使帝国版图扩展到高加索,向西延伸到尼罗河附近。

    公元前11世纪,亚述遭到阿拉米人的进攻,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后来阿拉米人对亚述的进攻减少了,亚述人此时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在公元前9世纪前半期,在纳西拔二世的领导下,亚述人攻占了阿拉米人的城邦,并沉重地打击了乌拉尔图王国。

    残忍的亚述帝国

    历史学家认为,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把亚述王国变成了亚述帝国。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原是一名军事将领,通过武力夺得王位。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组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他把常备军分为多个兵种,如工兵、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等,可以说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

    工兵的拿手好戏是挖掘地道,派精锐部队由地道偷偷潜入城内,就好像空投,城池必破无疑。如果开挖地道行不通的话,工兵就会另想办法,他们就会堆筑堡垒,堆到与对方城墙一般高,这样步兵可以顺利进入城内,与敌人展开搏斗。亚述工兵是独立的工兵兵种,他们无所不能,除了挖掘地道、堆筑城堡外,如果在进军途中,遇到山,就开路;遇到水,就搭桥;在宿营休息时候,负责修筑兵营。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工兵怎样遇水搭桥呢?这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亚述人。他们先把皮囊吹满气,用皮囊渡河,然后把这些皮囊联合起来放置在河面上。为了方便渡河,他们还会在这些皮囊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树枝,简直就是一座军用浮桥。这种浮桥,不仅士兵能顺利通过,即使是兵车也能畅通无阻。

    除工兵外,亚述军队里还有许多种兵种,比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这些不同兵种的士兵不是胡乱组成的,而是依据社会地位的高低组成。可以这样说,一个兵种的士兵在社会上的地位几乎一样或差不多。比如充任战车兵和骑兵的人往往地位非常高,一般是由贵族充当。此外其他兵种的士兵大多是由农民来担当。

    从数量上来看,步兵数量最多,它是亚述军队的基本力量,这些步兵在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步兵一般由弓箭手、盾牌手、长枪手和标枪手组成。重装步兵一般全身护甲,头戴尖顶盔,手持盾、矛,佩戴短剑。轻装步兵一般不穿护甲,有的甚至不戴头盔,不过有专门的持盾的士兵保护他们。轻装步兵专门拉弓射箭,投石掷枪。在与敌军作战时,排成密集的作战图:最前面是5辆战车,紧跟其后的是排成一列的15名骑兵,最后是25名重装步兵。在两侧和后面放置50名轻装步兵。每辆战车上,一般有4名战车员,他们各司其职,1人驾车,1人攻击,另外两个人手持盾牌专门用来作掩护。作战也有方略,首先让战车和骑兵进攻,看到敌方招架不住时,步兵队快速出击。重装步兵首当其冲,他们不用担心敌人射来的箭,因为他们全身护甲,手拿盾。轻装步兵紧随其后,配合作战。他们的武器是箭和石弹,他们的威力让敌人难以招架。如果敌人不得不退守城内,意图凭借强大的城墙抵抗。亚述士兵也有办法,他们会像攻陷大马士革那样,运用投石机和攻城器来对付敌人。

    战车兵、骑兵和步兵之间的数量也是有一定的比例的。他们一般是这样安排的:1辆战车、1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配合作战。在战略上,亚述军队讲究配合,团结作战。哪个兵种先上,哪个兵种紧随其后,都有严密的规划和部署。军中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侦察和间谍活动的人员。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获取敌方作战部署,并会散散布一些谣言,迷惑敌方,让其在心理上输掉几分。

    在很长时间里,亚述军队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大规模地对外扩张,打败了亚述的死对头乌拉尔图,占领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兼并了巴比伦。至此,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得以确定。

    在一块石碑的铭文中,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以胜利者的口吻记载道:“我率勇士,远征居赫姆。陷城池、获珍宝,无可计数。敢反抗者,我必焚其城,烧成灰烬。”

    萨尔贡二世继位后,继续发动对外扩张,被后世称为“亚述的巴比伦”。他先后打败了以色列、埃及,残酷压制了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推动了亚述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辛那赫里布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也为亚述帝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继位后,力图超越先父战绩,镇压了由腓尼基人、犹太人和巴比伦尼亚组织的起义,可谓功不可没。或许是因为痛恨巴比伦城的繁华奢侈,也有可能是嫉妒,辛那赫里布一举将巴比伦烧成灰烬,夷为平地。

    伊萨尔哈东统治时,继续发挥强势的作风,一鼓作气攻下了孟菲斯城,这也使得伊萨尔哈东获得“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埃及人臣服在亚述的统治下,并且每年让埃及人进献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后来,埃及摆脱了亚述的统治,重新独立。阿萨尔哈东为了争取巴比伦人,还重建了巴比伦城。在他的作为下,亚述的疆域扩展到西亚、北非,几乎囊括了整个文明世界。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令亚述神成为了最高神。伊萨尔哈东去世后,亚述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亚述霸权的建立可以说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综合。亚述当时的生产力非常高,拥有大量的自由公社居民和战士阶层,还有先进的军事体制。当然,亚述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并不是很太平。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征服地区与亚述统治者的斗争日益激化,而且在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时不时地有不堪忍受压迫的平民起来暴动,帝国统治并不是固若金汤。

    帝国最后一个国王,亚述巴尼拔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曾多次带兵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也未能阻止帝国衰落的脚步。约在公元前1000年初,进入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的势力日益强大,亚述帝国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迦勒底人在他们的首领那波帕拉萨尔领导下,在公元前626年占领了巴比伦。为了尽快消灭亚述帝国,迦勒底人与米底人结成了反亚述同盟。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和米底人联合作战,攻陷了亚述著名的阿淑尔和尼尼微城,彻底摧毁了亚述军队的主力,使其受到重创。后来亚述土地被米底和巴比伦瓜分。

    血腥的狮穴

    亚述人崇尚武力、并且非常残忍,杀人如麻。他们骨子里流淌着杀戮的基因。在亚述帝国统治下,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流血事件发生。我们先来看看几幕血腥的场景:

    一个国王大摇大摆地走出城门,凶残地将被俘首领的眼睛用短剑刺瞎,这还不够,还用绳子穿透这个俘虏的嘴唇,用力地拉扯着;这个国王命令将战败的国王剥皮,这还不够解恨,把他的身体扔进火炉里;这个国王还命令把这个战败国家的贵族们活活剁成肉块,用来制作一顿美味的佳肴,让人们知道他多么会惩罚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不仅仅是这位国王,不管是他之前的还是之后的国王都以强暴、残忍著称。人们把他们建立的帝国称为“狮穴”。

    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和人民,很是恼怒,报复手段极为残忍,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攻下城市之后,他们就展开杀戮,残酷地对待城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敲碎他们的脑袋,割断他们的喉咙,放火烧掉他们的房子,让他们无家可归,还要把他们的财产统统抢光,并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一举拿下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中军民拼死抵抗,不肯投降。破城之后,亚述士兵疯狂展开杀戮。将斩下的头颅,堆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山。亚述士兵还把被俘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得木桩上,让他们受尽折磨,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毫不心慈手软,统统杀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奇珍异宝,都被抢光。亚述军队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把这些物品运回亚述,以此来展现自己的“伟绩”。

    亚述帝国的建立可以说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亚述人可能天生骨子里就流淌着残暴的血液,他们每攻占一座城市,都要彰显自己的残暴天性,不是洗劫所有的城市,就是杀光所有的人。国王拿西拔二世曾得意地夸耀自己的“战功”:“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山谷,直到顶峰;我砍掉他们的首级,用他们的人头装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在大城门前建筑了一道墙,包上一层由反叛首领身上剥下来的皮;我把一些人活着砌在墙里,把另一些人沿墙活着插在尖木桩上并且斩首。”包括拿西拔二世在内的亚述国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以杀人为乐。他们屠杀战俘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如让战俘跪成一排,让刽子手在背后用棍棒一个一个地砸碎战俘的头颅。士兵把斩首的人头带回登记,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如果是敌人主要首领的头颅,会有更加残忍血腥的情景发生。他们先把这些头颅在军营示众,然后进行防腐处理,保存起来,或是做成装饰品,悬挂在国王花园里的树枝上。

    亚述军队所到之处,都会疯狂地烧杀抢掠,让所到之处不仅成为一座空城,还要对它进行破坏。巴比伦、大马士革、撒玛利亚、孟菲斯等名城被他们攻占后,都遭到了极大地破坏。萨尔贡二世率领部队打败了乌拉尔图国王鲁萨一世的军队,攻占了穆萨希尔。亚述士兵像强盗似的洗劫了宫殿的金银财宝,俘虏2万多人,抢光了居民的一切值钱东西,甚至连神像也作为战利品被抢走了。当鲁萨一世听到穆萨希尔只剩下一座空城时,特别是作为国家象征的神像也被掠走的消息时,悲愤交加,再加上不甘心再受亚述士兵的羞辱,亲手用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稳定被征服的地区,亚述统治者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对待。一种是向这些地区派驻大量军队,让他们驻守,并采取高压政策威胁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另一种是干脆将居民统统迁走,分散到其他被征服地区,然后让亚述人屯垦这些空余下来的土地。如果亚述人手不够,就会将另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迁来耕种。迁移时,尽量使各种语言和不同身份的人互相混杂,让他们联合不起来,没有实力和能力抗争。为了便于军事调遣和加强联系,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广的驰道,它们以亚述为中心,呈现辐射的形状,延伸到四面八方。路面很结实,全是用石块砌成的。那时已经有了路标,亚述人每隔一定的距离,便设置一个路标。而且在道路上,每隔一段便有。遇到重要情况或十分紧急的情况,就用点火传递信息。这些办法在古代中国也曾使用过。后来这些办法被波斯人学会,并传给了罗马人。

    总之,亚述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可以说大费脑筋。但亚述的人们早就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希望狮穴能够早日崩溃,注定了亚述灭亡的命运。

    崇尚武力之谜

    亚述,来源于亚述尔。亚述尔是当地居民之神。后来在建城时,就用这个神名命名了这座城市,后来就用它来代指整个国家。亚述尔为亚述古都,但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临近沙漠,非常酷热,又有巴比伦这个强大的邻居,很容易受到侵扰,因此不久迁都到尼尼微。尼尼微这个名字也是源于神的名。尼尼微之于亚述,相当于伊什塔尔之于巴比伦。尼尼微极盛时期可谓繁荣,光住在那里的人们就有30万。亚述巴尼拔时代,西亚君主朝贡的络绎不绝。

    亚述人民有闪族人和非闪族人两种。亚述人属于闪族人,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闪族人,而是与非闪族人融合的一支。在人种中仍保留着闪族的特征,比如,脸是长的,鼻子是钩的,胡须很多,皮肤很黑,崇尚武力。

    有一种说法认为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此话不假,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足以说明这一点。亚述人喜欢战争,喜欢流血,他们见到血就很兴奋。亚述人之所以能迅速称霸美索不达米亚,与它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亚述军事力量的强大与亚述人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军事就等同于国家,国家支撑着军队和对外扩张。他们的作战技术非常先进,兵种极为完备,而且他们在作战时,能把这些兵种巧妙结合,让他们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可以说,亚述人天生就是一个军事天才,再加上铁器的应用,使战争的威力更加强大,更加威猛。当然,还有一个外部因素需要注意。在公元前11世纪前期,亚述人的强邻埃及帝国已经衰落,而赫梯王国早已经被摧毁,至于南方的巴比伦王国,更是失去了往日的霸气。东临的波斯和米泰,当时还没有崛起,够不上威胁。虽然有乌拉图雄踞北部,但对迅速崛起的亚述,只能望尘莫及了。因而亚述能迅速横扫美索不达米亚就不足为奇了。

    亚述人勇猛、凶悍,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历史记载中,他们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评论他们功劳,是以斩获敌人的首级多少为标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刺激士兵奋勇杀敌的好方法。士兵为了能得到更大的功劳,甘愿拿生命做赌注。对待战俘,他们也不会心慈手软,大多斩首。对待战败一方的首领和贵族,处置更令人毛骨悚然:割耳割鼻、断手断脚、挑破筋骨、五马分尸等等,令人触目惊心。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敌方为了诋毁,而编造出来的。其实不是,而是来自亚述人自己史官的记载。这也是亚述人崇尚武力、热衷武力的一个有力证据。

    亚述人何以成为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美国文化史教授伯恩斯长期研究亚述文化,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是这样阐述的:

    亚述人是一支非常出色的带有武士精神的民族,这不是因为他们在种族上不同于其他的闪族人,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环境造成的。亚述人的国土有限,又经常遭受到周边敌对民族的侵扰。在这种内外生死危机下,他们不得不让自己强大起来,因此形成了尚武好战的习性和侵略扩张的野心。

    销声匿迹

    亚述人为何在亚述帝国最强盛时走向灭亡?历史学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做出了种种解释。据说,在亚述最后一个国王亚述巴尼拔统治时,就显示出了预兆。亚述巴尼拔得了一种怪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经常向神祈祷:“神啊,请你怜悯我这个罪人,使我重见天日。”但是,神并没有怜悯他,反而让他饱受疾病的困扰。有人说,他的死,预示着亚述帝国的陨落。

    纵观亚述历史,亚述帝国就是在血腥掠夺,对外征服,武力镇压下建立的。他们凭借幅员辽阔,军力强大,作战勇敢,对外大肆掠夺、征服。亚述军队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为一片残骸。城镇被毁,财物被掠夺、居民有的被杀戮,有的被掳走,成片的土地被遗弃,所过之处都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亚述人的统治极其残暴,也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人们的反抗。

    当时的文献也描述了亚述军队的残暴,如亚述国王纳西帕尔二世,在一块铭文中,他无不骄傲地叙述道:

    “在我俘获的俘虏中,有些被付之一炬,有些我放他们生路。放生的人,有的被砍掉双手、有的被割掉鼻子、耳朵和手指。我还挖去他们的眼睛,他们中年轻的男女被我统统烧死。”

    亚述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是位有作为的国王。但是,在他身上同样继承了先辈们的残忍。一块石碑记载了他平定伊拉蒙的“战绩”:

    “经过1个月零25天的行军,我到达了伊拉蒙。在那里,我在他们的田地上播撒了荆棘的种子。所有伊拉蒙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高高在上,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牲畜,还是钱财,我都统统掳来了。我只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让伊拉蒙成为了一片废墟。我相信,在那里除了一片寂静,什么也没有了。”

    尽管伊拉蒙成为了一片废墟,可亚述巴尼拔并不解恨。在举行庆功宴的时候,他将伊拉蒙王的头挂在高杆上,让所有的客人观看;对待伊拉蒙统帅丹纳努极为残忍,竟把他的皮活生生地剥下;为了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对待丹纳努的弟弟则更是惨无人道,不仅把头砍掉、分尸,还把尸体剁成肉酱,拿到全国去示众,恐吓那些试图反抗的人们。

    亚述帝国统治的地域太辽阔了,民族也很复杂,有埃塞俄比亚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米迪亚人等。也许在亚述君王的眼里,只有这样才是控制这些人的最好方法。且不论这些办法是对还是错,帝国终究还是安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他的统治下表面一片太平。遗憾的是,在他统治后期,亚述帝国开始瓦解,摇摇欲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亚述巴尼拔不惜把反抗亚述统治地区的居民,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孩子统统杀掉。他曾9次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已不能挽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亚述帝国。

    亚述本土的贫民、奴隶以及被征服地区的人们,早就对亚述统治失去了信心,甚至诅咒它早点灭亡。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也不断反抗亚述的统治。这时,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攻占巴比伦城,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即新巴比伦王国。后来,为了联合反对亚述,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结成反亚述同盟,先后攻占亚述城和尼尼微城。在尼尼微陷落之时,亚述国王萨拉克为了不被抓,竟放火烧了王宫,自己也投火自尽。几年之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联军又在卡赫美什打败了埃及法老支持的亚述残余势力。此后,亚述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